分享

科学网—研究生课上的闲话:学术界生存的苦与乐

 无题602 2014-03-13

这个学期给研究生上课都是在下午。这个时间大家容易犯困,包括我自己也不如早上那样精神抖擞。于是就在讲课的过程中故意“跑偏”,讲点儿科学八卦,也就是科学史和科学家伙们的逸闻,作为提神醒脑之用,让那些因为脑力持续紧张带来的疲劳感能够有所缓解。

首先讲到现实中的研究与教科书上差别很大。现实中的科研常常在混沌中摸索,而教科书则是明晰的条理叙述,仿佛科研过程总是那么顺理成章。我举例说,有的早期研究结果,在科研的不断发展下,显得证据不够充分。如果深究起来,现有的实验结果,既不能对原有的结论充分证实,也不能被新的认识所证伪,于是需要重新收集证据。但是这类工作往往没有人愿意去做,因为人们花费力气重新收集证据后得到更确切的结论,很可能就是重复了学术界已有的共识,这样无法发表论文,至少是难以在高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学术界“不发表就消亡”的现实,还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的。

然后讲到与我这节课内容有关的研究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一人主持发现了两种著名的天然产物,后来又有多个此系列的分子成为抗癌药,故2002年去世后被誉为“Father of xxx”。我说在座诸位也包括我在内,如果身后能与某种著名药物或天然产物联系在一起,能够被称为xx之父的话,也不算枉此科研生涯的数十载努力了吧。

随后我又感叹,在学术界生存不易,而且收入还远低于企业界。例如我自己的学生博士毕业后去企业界,一两年后就能超过我的收入;如果我自己去企业界,收入提高几倍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当时我还选择留在学术界,为什么?吸引我的主要是学术研究的自由。不过自由并不是只有有点,如同自然界的野生动物要为生存付出比家养动物更多的努力。人类社会其实也有类比之处。

在学术界工作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我的个人荣誉感较强。无论是学术成绩的获得以及被认可,还是看到优秀的学生和助手在身边逐渐成材,都会让我产生难以抵御的满足感——源于大脑的多巴胺分泌增加?

在学术界工作还有一个不大重要的理由,是我对收入不那么看重。这句话可能会引起歧义,甚至是本博虚伪的指责。我并不是说钱不重要,只是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相比于前两个理由,我对于收入的考量确实比较低(做出这样的抉择,和我的经历及生活环境有关)。如果有人需要更多地考虑收入问题,我也能够理解。其实我在招聘时有过不少经历,发现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工作的人价值观是有一定区别的。当然要让这个比较成立的前提是,在哪里工作是理性考量甚至是在不同地方工作比较后的选择,而非仅仅是稀里糊涂的误入。

有人会说,你是否忘了学术界工作相比于企业的稳定?我知道现在不少年轻人选择事业单位的主要理由是稳定,也许在北上广这类城市还要加上户口,但我的考量中这也是次要的。虽然稳定、连续对于科研很重要,但是经费的压力和人员的流动性等因素,对科研的稳定和连续性具有很大的威胁;换句话说,仅仅在高校和研究所这样的事业单位工作,并不能保障科研的稳定和连续性。在学术界生活,主要的压力来源就是必须持续不断地为此努力甚至斗争。

当然,这个世上恐怕没有人从心底里喜欢高压力和不稳定的生活。如果在学术界有一个相对稳定和较少官僚主义的环境(这大概是tenure制的最大吸引力吧),即使是不得不因此面对竞争大而收入较低的状况,有些人也还是愿意接受的。同样,如果在企业界能够有一定的学术自由(虽然不能完全媲美学术界,但不少大型公司确能提供一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用担心竞争研究经费和收入较高的优点,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状态。

几天前在小木虫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中国博士后的真实故事”(http:///bbs/viewthread.php?tid=7077806&fpage=1),讲的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中国人,在1999年去德国做博士后表现优异,备受亦师亦友的博士后导师肯定,5年后在美国又做了2年博士后,并在200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等名校的助教授职位。但此时他放弃在学术界发展,转身进入商学院短期进修,然后很快在华尔街上成为一名发达的财经人。不仅如此,他“说起话来更是如黄河之水一般滔滔不绝。这还是那个曾经腼腆,传统,会含羞的中国大男孩吗?还是那个常年穿着牛仔裤,喜欢自己在家做饭,而更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的Q君吗?”那么究竟是什么让Q君做出这个改变的呢?他的博士后导师一再追问下,“他用了squeezetwist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被tenure track的感觉像带着沉重的刑具,必须在5年的时间内作出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就是,他在抱怨自己的income,自己绝不想成为一个即缺乏物质又无法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人”。也许七年的高强度科研(可惜他没有能从中体会乐趣,而只是体会到重压),以及对未来步入独立后对收入的不满,造成了他与学术研究的决裂。

在如今这个年代,每个人能有选择的自由是好事,这也造就了人们择业意识和人生道路的不同;或者更准确地说,价值观才是不同选择的根源。

一次我向一个企业界工作的朋友诉苦,说自己招聘人如何不容易。有的应聘者背景还不错,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兴趣,但就是因为不满意收入而作罢。这个朋友告诫我:“如果你想找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员工,或者想培养他成为得力的助手,你还是要设法找那些与你价值观相同或者相近的人,否则就算你尽力多给薪水让其留下来,这种人还是会去追逐更高的薪水,呆不了多久就会跳槽的。除非你只是打算招一个有技术的劳动力,按计件工资方式付钱干活,不在乎他的长期发展,这时你就不用考虑价值观那些东西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挺有启发,让我原来有些模糊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过去招聘时只关注对方的科研能力,也对是否容易与人相处等方面有所考虑,但却没有注重价值观层面的考察。其实这种认识不光对我这个招聘者有用,就是求职者也应该考虑,你是只想做个给一分钱干一分活的计件工资式的劳动者,还是要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地方长期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最后借机打个广告,我最近在招一名肿瘤药理的助手或者博士后,不过应聘助手(职工)要求已有北京户口,对于博士后则优先考虑往届毕业生。具体的要求见这里:http://job.dxy.cn/bbs/topic/27672182

我觉得自己在网上发布过无数次的招聘信息,Google或百度能搜到好多我的招聘帖子,都有点不好意思再发了(有些是被莫名奇妙转载的,我都说不好对这种无偿转载应该感谢还是厌烦)。招人真的很不容易,有两次都要去人事处办手续,对方又说放弃了。希望这次找到合适的人,能够让我今后较长时间内不再花心思招聘了。

没办法,这也是学术研究生活的一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774421.html
 
上一篇:相互关心的老先生和老太太
下一篇: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教职招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