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摒弃浮华落本真——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与感悟(转自风景园林新青年)

 苏枫柳 2014-03-13

刘秀晨先生 在2013年风景园林月启动仪式上的演讲

一、六十年园林绿化回首

第一,现代园林的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五大功能的定位,已经得到业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第二,今天公园绿地已经成为城镇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化重要的里程碑,是城市进行曲的主旋律之一。

第三,公园绿地建设促进了城乡大发展。公园与城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促的发展态势。

第四,古典园林的新生是60年成就的一大亮点。

第五,现代园林在实践发展中正在走向多元、开放和包容。

第六,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催生园林学科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出。

第七,从市区走向市域,构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是近年城市绿地建设的最大进步。城市隔离地区绿化、郊野公园、滨河公园、平原造林、绿道建设、棕地改造、生态修复等这些新生事物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承接扩散,形成城市广义的绿地系统。

第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长期的园林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九,作为五位一体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呼唤园林与规划、建筑共同构成人居学科的三大支柱,并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这是对世界人居理论的贡献与创新。

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地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城市、规划城市过程中,最伟大的发现、最重要的进步。

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方兴未艾,导致城市园林建设“如火如荼”,进入“巅峰”。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热潮迫使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想到,以城市性质、功能、文化和区域定位为基础,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中、长期绿地建设的依据和目标。如何把这些画在总图上的规划绿地加以逐步实现,除了各种必要的程序,主要是具体落实园林绿地的规划方案和详细设计。

二、趋势

园林设计应该说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再加上我国异常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曾荣幸地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受传统园林和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

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绿地,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必然。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内的情况,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

不少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所走过的路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这些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完善着现代园林的设计理论。专业人员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的喜恶的夹缝中苦苦地摸索、追逐、捕捉,以求适者生存。

总体上讲,规划设计主流是好的。但是要找到既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城市传世经典之作的还不多。

现代园林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正如我们有传统园林文脉一样,诸如英国的疏林草地、法国的整型式园林、意大利台地、日本的枯山水等等,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脉。随着国际交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导致城市现代生活的趋同。园林同城市规划、建筑各学科一样,都在尽量保留传统文化个性的前提下,顺应城市发展的大潮,其成果都具有社会思潮和现代生活反哺的印记。因此,城市园林在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两方面将并存。一个多元化园林创作的趋势将不可避免。

时代感可能带来走向国际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文化亮点。两者在高层面上的对接,这可能是新世纪园林文化的趋势和众生相。

生态环保、简约自然、节约朴素,将是新时代园林的时代特点。

三、误区

在园林规划设计百花齐放、成绩卓著的同时,作为专业人员的理性思考,应该冷静地看到某些不足。当然,趋势是战略性的,不足则多是战术性的。

小型园林的多要素化:一块不大的公共绿地,运用过繁过多的手法,变成了设计人倾吐张力的实验场。某些局部也可能精彩,但节奏过于紧张,韵律缺乏统一,一篇文章多个主题,欠失章法。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就挺不错的。用不着动不动就这理念那理念。五十年代英雄纪念碑周边的油松,八十年代机场路的杨林大道都是简单设计的典范。却收到大气、恢弘之效。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其实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暝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作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居住绿地山水化:人居环境有别于公园,过分叠石理水,危及老幼安全。深浅高差过繁,影响居民出行。住区应多为居者设置绿荫和活动场地,而不是山水。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有些是适当的,有些是无奈的。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的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文化”运用的标签化:胡乱添加不着边际的文化标签,没有依据的张贴“文化”邮票。一块绿地展示多种文化。牵强附会,走向没文化。文化应该是多大就是多大,目前夸大文化、不断解释文化走向过渡设计和堆砌文化的现象,很值得警惕。

电脑设计的浮躁化:参加设计招投标,天下景观一大抄,图板一大摞,有用的却很少。把“人与天调”、“师法自然”当作口头禅和教条,头带三尺帽。

“小楷”不就“狂草”化:不注意基本功,欠考虑功能与需求,尤其是那些故作深沉、形象浅薄的所谓城雕。七棱八角的变化,以假帅代替狂草,以玩酷充当超前。摆在哪里欲拆浪费,欲留累赘。优秀的雕塑家淹没在人人搞雕塑的平庸中。

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的程式化:一讲植物造景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园。千篇一律的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果篱草相结合云云。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需不需要,都设置水景、水法等等。

立树成景反季节化:大幕拉开的剪彩一瞬,正是媒体报道舆论强势之时。为这一刻的最佳效果,留枝挂叶、不修剪(或很少修剪),反季节栽大树成了一道新风景。这种加大成本和违背植物生长习性的做法,不应成为绿化工程的主流。园林成品需要生长期的支持,当年不可能收获最佳景观。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象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最近有所降温)当然这其中不乏有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我们必将输给影视界,而丢掉园林的本分,也应引起关注。

城市湿地公园化:天然湿地首先是保护。城市湿地作成公园以供游览只是个例,不应全部建成公园。更不允许借建公园搞开发,走向反面。建设人工湿地公园也不应追风赶时髦,且面积不能过大。

四、悟语

历史上城市园林的辉煌:中国园林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盛世园林大约有过唐宋和康雍乾两次大的辉煌。这些历史成就足以使我们的民族为之自豪。但是要看到,中国的第三次城市园林的辉煌,正在赐予我们这一代园林人。这次历史机遇所展示的使命,大大超过了前人那些非常有局限的皇家御苑、宅院、寺庙、陵园,而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在谱写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整个城市服务的现代园林的新篇章。

二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园林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都是空前的。一代风景园林师成长起来。设计领域和思路大大拓宽,情况一年比一年好。园林景观是一个具备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装点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既体现创作哲理,又要突出设计者所追求的个性。这要求设计者应有较全面的修养,即要高足点、大视野、全方位的把握。任何单纯或极端地追逐其中一种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创作思维在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现实面前也在裂变之中。生态的、传统的、后现代的以及批判把城市推向过于雕凿的思想,在规划设计平台上,显现了平等的对话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然而,不管发生了什么,园林的主体还是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即“人化自然”。设计者有责任以清新的环境给人以“良丹”,来治疗由混凝土和机动车伴生的现代城市病。在园林中,当家的永远是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这和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差不多。同样是树木花草,又有不同的设计构思,创作出千变万化的图画,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

面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现实情况,笔者有几点零碎思絮,愿提出供大家商榷:

提倡“解题”的思维和方法论。“意在笔先”是创作之首。要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题的办法和手段。总之,是实施一条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

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适度的文化品位,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找到独特的创新视角,也许这些就是园林设计与时俱进的新思维。过分的非哲理化、让人看不懂,过分的程式化,又落入俗套。专家、领导(或业主)、群众之间存在着一条夹缝,走出这条夹缝,前面才是一片蓝天。

克服浮躁和盲目,反对商业炒作和文化炒作,摒弃故弄玄虚、玩弄概念、“深沉”,避免不加消化的照抄照搬,禁忌重演本文所列举的各种设计误区。提倡简约、朴素,反对过分雕凿和粉饰,不一定所有景区都设命题。

方案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味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捻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善待、慎待园林建筑。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当然有时不尽然)。不可否认建筑等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公园的观赏聚焦是景。要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形态。成功的园林建筑设计难度往往超过大型建筑设计。过于猎奇、张扬和寻求华众取宠等低层次的建筑审美均不可取。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自文化与生活的启迪、积累和提炼。

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已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对植物(有时也包括过繁的建构筑物)的删减,以保证佳丽的植被景观和植株的形态美、个体美,也是提高绿地的艺术质量和植物群落科学合理的必要手段。

加强园林学科的理论建设。搭建规划设计理论争鸣的平台,提倡各种学术观点的公平对话,建立理论队伍,用更高的理论水平来支撑和指导专业。重振我国在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的风采和地位。

节约型城市园林呼之欲出。鉴于目前古树、老树大量进城和过份使用昂贵材料用于园林建设的奢豪风,应大力提倡以花钱少且以绿化为主要手段的节约型园林。面对水资源的匮乏,新建园林要有水意识。用于城市景观的水面、水量要根据城市用水的大环境予以确定。鼓励并提倡集水园林。

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将呼唤科学、正确的园林观来指导,这将是新时期园林建设的重要主题。城市生态保护、修复与再塑、绿道建设、棕地改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改善城市小气候和直面应对PM2.5的措施,都将逼迫城市的决策者,要不断学习园林知识、掌握国际城市园林发展趋势,沉着应对拿出招数拿捏准确。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包括城市决策者和风景园林师在内的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政府领导和风景园林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迎接新的挑战。

2013年4月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