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文字

 束薪叟 2014-03-14

夏朝文字

编辑词条
夏朝文字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先商时代,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目录

1 夏朝文字

夏禹
夏朝,作为一个有十四代十七王的统治四百多年的王朝,理应有自己的成熟的文字,可却被某些人说成夏朝无文字,在他们的眼里,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夏王是一个酋长,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不能赞同.

  夏朝究竟有没有文字,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研究古文字多年,终于有了一点眉目,现将不成熟的看法,公布于众,望能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说我发现了夏朝文字

  夏朝的文字和上古文字摆在那里已经四、五千年了,说我发现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可实际情况是没有人承认它是夏朝文字,更没有人承认它是上古文字。

  在我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伪书’、‘后人伪托’、是‘假货’。最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种观点。唯一不同的是,我花了一些时间,用了一番功夫,我一定要弄清‘伪书’伪在哪里,到底是哪个‘后人伪托’的。结果我发现,实际情况并不象人们所说的那样。这些论调都是一些不实之词,无凭无据,无从查对。既然我否定不了这些‘伪书’,我就要从另一方面,来研究它的真实性,我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弄清读懂了这些文字,它们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夏朝文字和上古文字。

  [二]:我发现了哪些夏朝文字

  公元九百九十二年,翰林学侍王著受宋太宗赵匡义之命编著刻印[淳化阁帖]十卷,其中在卷五内,有[仓颉书]二十八字,[夏禹书]十二字。另外在湖南衡山岣嵝峰有[岣嵝碑文]七十七字,总共一百一十七字。

  其中[仓颉书],历史上曾有记载,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说;‘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后李斯识其八,叔孙通识其十三,孔子至齐尝访焉’。至于衡山[岣嵝碑文],最早见诸三国魏人张揖选编的[广博]一书。内有‘岣嵝峰上有岣嵝碑’之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中,也记载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内容。

  一[苍颉书]释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

  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

  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二[夏禹书]释文:

  出鸟,聂子坐引参,

  屯矢尚干巳。

  [夏禹书]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

  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

  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

  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三[岣嵝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

  降矢发, 沮洹往行。三河

  飞涌。北过冀而奠,似若

  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

  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

  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

  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

  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

  宁,疆无漾漭。

  [岣嵝碑]释义:

  受帝命冢宰答应,辅助舜

  帝治理灉水卫水。水灾降

  临,誓师出发。

  在沮水恒水之间奔忙。三

  河洪水泛滥,北过冀州而

  祭奠祖先神灵,姒忙于浚

  水忘记故乡鸟地。治水在

  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

  祀天地,祈望河水畅通不

  在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

  涨了,希望洪水平定。

  从华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

  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

  疏导河流,

  从此洪灾减少。平时治水

  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

  芳的美酒以享神,

  神灵昭示;迁徙大吉。

  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草

  木兴盛,丰衣足食,万邦

  安宁,从边疆到中原,再

  不见洪水泛滥。

  [岣嵝碑]记录了大禹受命于舜帝,从冀州出发奔波四方,随山刊木,导水入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岣嵝碑]的内容与[禹贡]的文章一致。与[史记]中的[夏本纪]篇中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内容十分吻合。另外,与保利集团收藏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大禹治水的詺文,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岣嵝碑]的詺文要古老许多。辨认难度大。明朝文学家杨慎在释读[岣嵝碑]碑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於受时代的局限,其中有的字释的不准,有的字释错笔者作了一些纠正,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和专家学者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