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炳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苏迷 2014-03-14
炳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杨传泳/文 王文亮/图

  最近,在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经苏州图书馆、博物馆及吴江图书馆的古籍专家鉴定,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有182本图书被认定为可移动文物,其中《康熙字典》《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为镇馆之宝。
  《康熙字典》 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为我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该馆收藏的《康熙字典》有6本,每本19.5cm×12.7cm,为清代光绪乙酉仲冬上海同文书店石印版本。《资治通鉴》是由宋代司马光主持修撰的巨著,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续资治通鉴》是北宋编年之史,成为我国历史上私家且是一人独撰的最为浩大的编年当代史书。该馆收藏的《资治通鉴》有96本,每本27cm×17cm;《续资治通鉴》60本,每本20.5cm×13.2cm,两者均为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皆用木板夹成10捆保存。另外,民国时期出版的学生阅读丛书也不少,包括1926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王云五、朱经农主编的《新中学文库》(学生国学丛书),1930年世界书局出版的初中自修指导丛书,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卢文迪编的《中华百科丛书》。这些书籍现存于炳麟图书馆“万有文库”。
  该图书馆是1946年6月由里人唐炳麟先生捐资购置图书3000余册而建成的。在“文革”中,学校教学设施惨遭破坏,然而师生尽力保护这些被视为“四旧”的图书,将它们打包藏于阁楼的仓库内,终于幸免于难,保存至今。据原图书馆负责人周育德老师回忆,当时对馆藏的图书、报刊,即使暂时无人借阅,也坚持保存而不变卖。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立即进行清理图书工作,一批教师主动利用假期义务加班,进行重新编号,“万有文库”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5年10月25日,唐炳麟之子唐仲英先生首次重返盛泽中学,唐先生先后捐赠55万美元兴建炳麟图书馆新馆,珍藏这些图书。
  另外,校友周德华捐赠的1949年的毕业证明书,由校长马蜚英亲自刻印的,也被认定为可移动的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