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爷爷叙述我记录32

 LuXin4164 2014-03-15

老北京——爷爷叙述我记录32

今年的二月六号是阴历腊月二十三,老北京讲究这天过小年儿。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因为平常吃不着什么。从过小年这天开始每家都准备过年的东西了。首先说祭灶。北京的俗曲儿《门神灶》里唱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那)灶王爷就降(了)吉祥。它描写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的情景。而每年这时都有卖灶王码儿的,那时不能说买,得说请。请灶王爷!到纸店,文具店里都有印好了的灶王爷,财神爷,门对儿(对联儿)横批等,在请灶王码儿时就捎带着把财神爷,对联,和横批都买回来了。对联也有请人现写的。全院的人都买好了大红纸,裁好了等着,然后请个私塾先生来写。私塾先生给全院写完了对联横批,全院还要请先生吃一顿。那时灶王爷都是贴在神龛上。如果是双人的,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肩坐在桌后,背面有匹马,左右分别印有日,月二字,桌前面还有一犬一鸡,以取“犬守夜”“鸡司晨”之意。这种灶王码儿叫双座灶王马儿;若只有灶王像而没有灶王奶奶。这叫“独坐灶王马儿”。究其原因是:卖灶王爷的店铺里没有女眷,不能卖带灶王奶奶的灶王像,那这家的灶王爷也得打光棍儿啦!值得一提的是那上面也印有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用的内容,比如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这是普通百姓祭灶;

要是在大清朝宫廷里祭灶则与民间非常不同。中国的“祭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祭灶专有祭灶之礼,历代相沿成习。唐代罗隐的送灶诗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而民间则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好几年,直到慢慢破除迷信后才逐渐少了。在侯宝林说的相声里就谈到了祭灶王的事。当时民间在腊月二十三更尽时(大概是午夜)要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并严禁妇女祭拜。祭完之后将旧灶王马儿揭下,与纸元宝同烧,意即灶王爷上天了,还要带点盘缠钱。每逢此日,大街小巷鞭炮齐鸣,俗称过小年,其实就是过大年的前奏吧!然后把新请来的灶王马贴上,并贴上相应的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给灶王爷贴的对联有好几种。还要上供,供上草节,料豆,关东糖,那草节料豆是给灶王爷喂马的,而那关东糖是给灶王爷嘴上抹蜜,让他老人家嘴甜着点,好“上天言好事(坏事别说!)”。但在那个社会穷人居多,平时借人家的钱到年底就该还了。俗话称:“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饺子)”到了年底要账的该来了。老电影《白毛女》就是个例子。还不了钱,地主就把闺女喜儿带走顶账,,,,,。但穷人家只不过在灶前供上一碗凉水就得了。可也有句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

老北京人过年都讲究贴春联,又叫门对儿。一般都用红纸写的;但也有用翠绿,柿黄色纸的,最讲究的用撒片金,碎金银星纸。同时也很有说法。凡在父母居丧期间,在家守制未满一年的,可用净绿天地头儿加蓝色的春联;一般庵观寺院的春联,都是用浅黄色纸写的;最奇怪的是清朝的王府宗室,一律用白纸外加红边儿,蓝边儿,,,。据传红色春联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但清朝每逢春节却用白绢书写黑字,周围镶有锦阑。这与满族崇尚白色和皇宫内多红色有关。而民间多用红色纸也是有根据的。据传:有个叫“年”的凶猛怪兽经常吃牲畜和人,危害民间。所以当“年”要来时老百姓就点起一个个火堆来,用红色火焰吓退这只怪兽。后来就改成高挂红色的纸或布,并写上驱邪的话语;或祈福纳祥的吉祥话,此即春联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