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讲堂”样文:《人性温暖的安抚》

 尚雅轩 2014-03-15
人性温暖的安抚
  • 在去年年末的时候,英国的一条新闻震惊了世界,也覆盖了我们的各大城市的各大电视和报纸。那是在12月2日开始的十天里,在英格兰萨福克郡伊普斯威市连续发生了5起妓女连环被害事件。在这个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这无疑是一件令人伤心又恐慌的事情,亡者令人扼腕,而尚未落网的罪犯依然令人恐慌。

    而就在大家对这令人发指的罪犯痛斥不休的时候,负责追查罪犯的警官古尔,却仍然张开胸怀试图接纳罪犯,不停地通过电视讲话规劝罪犯自首。

    当我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警官古尔出现时,我以为会听到来自警察强烈的谴责和愤怒的决心,当古尔来到镜头前时,他却温和地向罪犯呼吁说:“很显然你遇到了巨大的问题,给我一个电话,让我们来处理它吧!”

    多平淡温和的声音和口气啊!听上去直暖心脾,这简直就不像是在对一个罪犯说话,更像是和老朋友的攀谈。一个堂堂的大警官在巨大的罪恶面前,居然对一个罪不可恕的罪犯发出了这样温和的召唤,仿佛要站出来替罪犯扛起这残酷的现实。

    他的话音落下,我的心中却也泛起一丝温暖,因为我听到了一种人性的呼唤,让偏离道德轨道的罪恶回归善良,让残酷的现实回归温暖。

    我无从知道这个罪犯是否能听到古尔的话,但是我想如果他听到了,也应该会为之动容。

    而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在2005年,美国南加州的一个小城也曾经发生过一个案子,关于两个孩子、一名消防警察和一片美丽的森林。

    有一天,有两个失落的男孩来到一片森林里玩,他们互相谈起了生活的不如意和社会的不公,心里极为不平。于是他们就玩了一个恶作剧,用打火机点燃了身边的这片美丽的森林。他们满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情,消防警察一来三下两下就可以灭掉了。

    但当他们离去之后,他们才知道,他们闯下了大祸。因为他们离开后,山风劲吹,森林成了一片燃烧的火海,而且不断延烧,一批接一批的消防警察投入到救火工作中,而就在救火的过程中,一名年轻的消防警察壮烈牺牲了!

    他们从电视里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大惊失色,慌忙逃逸了。

    而此时,当一片森林化成灰烬,一个美国人最爱戴的消防员离世之后,整座城市陷入了巨大的愤怒之中。就连市长都出来大声谴责。而当那位消防警察的亲人出现时,记者都纷纷将镜头对准那位消防警察的母亲,人们都知道,在此刻,最为悲伤的就是这位苍老的母亲。记者们连问题都没问,因为他们都知道此时此刻,这位满身素装的母亲无须任何的提问。沉默片刻之后,这位母亲终于说话了:

    “我很伤心地看到我的儿子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现在只想对那些制造灾难的人说两句话——你们或许正在担心这个世界会给你们可怕的责难,但是我想告诉你们,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责怪你们的只有我,只有我才有权利责怪你们,你们勇敢地站出来吧,只要你这样做了,上帝就会同我一道宽容你们的……”

    老人的话音落下,现场一片寂静,大家从来都没有想到这个痛失爱子的母亲居然说了这么一番话,大家都以为会是怒吼咆哮或是痛哭哀鸣,没想到最后却是一种宽容的安抚!

    而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那一刻,在一个阴暗的乡镇旅馆里,两个绝望的孩子正在电视面前瓜分着一瓶安眠药,他们在一种巨大的道德压力下选择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就是在那一刻,当电视里的直播节目响起那位母亲宽容的声音之后,他们心中涌起波澜,放声痛哭……

    几分钟后,他们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自首了……

    就这样,这两颗生命在死亡的边缘被拉回了人间,而这一切都因为一种博大的宽容,一次美丽的安抚!

    让我们都试着去安抚那些受伤的灵魂吧,无论现实有多残酷,灵魂有多罪恶,温暖的安抚都有可能融化坚冰,成全生命的美丽。

                        高处不留就去更高处

     

    两年前去世的启功先生,是大家熟悉的文物权威鉴定家、著名画家、当代书法泰斗和国学大师。但他青年时期的工作经历却一波三折,愣是逆着别人赶自己往下走的路知难而上,最终走出一段“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阳光大道来。

    启功1岁丧父,从小随祖父生活。11岁时祖父去世,家境开始陷入困境,14岁便从北京汇文中学辍学。之后,他发愤自学,再加上当时多位大家的指导,启功在书法、绘画、古典文学、考证学等方面具备很深的学术造诣。

    1933年,21岁的启功因“写作俱佳”,被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推荐到辅大附中任初一国文教师。这对启功来说,当然是十分兴奋的事,一来可以缓解家庭贫困的压力,二来为人师表本就是自己历来崇尚的职业。为了教好国文课,启功按照陈先生的教导,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认真备课、认真教学,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充分认可。其中,一些学生正是在启功的熏陶下走上文学道路的。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但最后还是被人解雇了,辅仁附属中学的校长认为,一个连中学都没毕业的人教中学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在一个课间休息时间,校长在办公室向启功下达了解聘书。两年不到就“下岗”,这对初次步入社会的启功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打击。

    你连中学都不被人认可,按说该下放到小学了吧。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习惯:大事干不来,只好退而求其次干点中等的事;中等的事干不来,再退而求其次干些小点的事。启功却不按常人的这种思维走下坡路,恰恰相反,他知难而上走进更高级的学府任职。1935年,陈垣先生又将启功举荐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启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半中学生,想要在这所高等学府待下去,并做出一些成绩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奋,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弥补没有文凭的缺憾。从那时起他养成了在学术上求真务实的精神,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他的美术课颇受学生的欢迎。

    但他勤勤恳恳的工作并没有带来美术系领导的好感,他们觉得启功这样一直呆下去会显得“更荒唐”,你连中学没毕业怎么来教大学呢?这简直是一件咄咄怪事!1937年,辅仁大学美术系还是以“没学历”解聘了启功。启功在人生之路第二次受到重创。

    启功接连两次“下岗”,按说该及时检讨一下自己,识趣地后退一步或几步以寻得安身之所。如果说“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思维是一块石头的话,那么启功已经被这块石头绊倒两次,就算是那种笨到再不能笨的人了,恐怕搁到谁的身上也不敢再沿着这种思维往“上”走了。启功却不,一年的“待业”后又牛劲冲天地往更高处行进了。1938年秋季开学,还是陈垣老先生出面,辅仁大学聘“尚未中学毕业”的启功教大一国文课。从原来的美术系“助教”到国文系“讲师”,启功的的确确又走了一回“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路子。

    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才来说,高处更容易遇到自己的伯乐。这回再没有人嫌启功“学历太低”,恰恰相反,他如鱼得水做了一名很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大学教师。但启功并不敢止步,他清醒地意识到唯有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数倍高于别人,才能立稳脚跟。除了博览群书刻苦自学外,他还善于向前辈专家虚心学习,像辅仁大学的沈兼士、余嘉锡诸先生均是蜚声社会的学界名流,启功不断地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和继承优良的学风和教风。

    虽然再也没有遇到“高处不要”的事,但启功凭借自身扎实的学术功底继续“去更高处”,他先后成为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和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最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当代书法泰斗和国学大师。

    如果没有启功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路子,如果没有他的执著与厚积薄发,恐怕今天就不会有大家所熟知的“中华第一笔”启功了。

                         闾丘露薇的选择

     

    闾丘露薇,一个很古典很女性化的名字,祥和而婉转,仿佛是上古传说中浸着露珠的一株仙草,而这位凤凰卫视的女记者、主持人,还有一个非常刚毅的称谓——“战地玫瑰”,这个充满硝烟气息的名字得于伊拉克战争,因为她是全球华人新闻工作者中第一位战地女记者。自获得这令人充满敬意的桂冠后,闾丘露薇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她走上了凤凰卫视采访总监的岗位。

    然而,2006年,正当闾丘露薇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停职一年,重回学堂深造。很多亲朋好友知道了闾丘露薇的决定后十分不解,纷纷劝她放弃这个念头。一天她的几位挚友找到她,态度一致地对她说:“你能走上采访总监的岗位不容易,如今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各方好评如潮,你凭着这么好的位置、这么高的收入不要,非得停职求学,这样做值得吗?”

    闾丘露薇知道大家都是好意,说得也有一定道理。其实闾丘露薇做出这个决定时也犹豫过好长时间,毕竟自己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收入不菲的薪金,这些都是自己多年艰苦打拼换来的,简单一个放弃,谈何容易。她曾为自己冒出的进修念头反反复复思索过,对去进修的得与失更是认真掂量过,好长一段时间,她晚上休息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脑子都是停职和进修的利弊权衡。

    闾丘露薇告诉朋友们:“做新闻这一行消耗很大,虽然自己也一直在读书,边工作边拿了两个硕士学位,但那毕竟和专心治学不同,现实告诉我,不充电就没有更加丰厚的职业底蕴。要想永不落伍,必须下决心不断学习。”看着大家疑惑的神情,她进一步说:“我需要知识和理论的积累,也需要思考角度的多元化,这些都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慢慢蓄积能量。有些事情是不能用眼前的辉煌和金钱的损失来衡量的。”

    很快,闾丘露薇凭着良好的综合条件申请到了做“尼曼学者”的机会。“尼曼学者”是哈佛大学1939年建立的旨在培训新闻精英的教育计划,每年除美国外,仅从世界各国新闻界中挑选出十多名佼佼者参加学习,能够成为“尼曼学者”,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是极大的荣耀。闾丘露薇这次参加的是第69届培训班,全班仅有28名学生,除了14名美国学生外,其它的分别来自13个国家,这些人个个都是自己国家新闻界的精英,美国的14名同学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

    2006年7月22日,闾丘露薇像往常一样上班工作,按计划完成了当天的出镜任务后,收拾起行囊,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行程。一位采访总监华丽转身,瞬间完成了由高级白领到普通学生的转换,那种从容、那种淡定,彰显着一个聪明女人的处世智慧。

    一个人经过多年拼搏终于取得辉煌成绩时,面对舒心的工作、安逸的生活,最容易沉溺其中、固步自封、迷失自我。此时如果能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对自己如何持续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并舍得放弃眼前令人羡慕的一切去为持续发展做准备,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清醒无疑是一种睿智的体现。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人们的知识,一个人如不及时“充电”,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今日的辉煌很快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一个人辉煌时的清醒,必定能使他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如果能始终保持这份清醒,那他的人生将永远绚丽多彩!

     

                           怨言是金

     

    在武当山,常年练功习武的有两千多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他们周而复始地练功,日复一日,有条不紊。

     2004年元旦,黄明光到武当山游玩时,听见几个练功者气呼呼地抱怨。一个说:“穿这种鞋脚底容易出汗,脱了袜子以后还臭。”一个说:“脚在鞋里打滑,练拳不容易站稳。”他上前一打听,原来是练功者们对武术团发的胶鞋不满。他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穿的布鞋。但是,布鞋虽然透气舒适,却因样式太土,慢慢被人冷落了。

    能不能做出一种适合练功的布鞋呢?这种鞋又会有多大的市场呢?黄先生围绕这些问题考察了一个星期,发现很有做头。他发现:在武当山练功的人数量虽然不多,但每年关注他们的游客达到100多万人,人们看练功者的表演,主要集中在他们的拳脚上,练功者在展示功夫的同时,也将脚上的鞋子展示给观众,这是对所穿鞋子的最大宣传,有这样的宣传渠道,不愁鞋子没销路。

    传统布鞋容易变形,胶鞋不变形却不透气。什么材料才能既透气又不变形呢?他先后用竹笋叶、玉米皮等进行试验,结果都不行。有一天,他到朋友家串门时,被朋友家门口的棕皮吸引住了。

    “这棕皮是做什么用的?”他问。

    “很早的时候做蓑衣,现在主要用它做棕床,搓绳子也可以。”朋友答。

    经过详细了解,他获悉棕皮具有天然的网状结构,既结实还抗菌。于是,他便剥了几片,带回家里做鞋料试验。他先是将整片的棕皮按鞋样剪成片,再用中药粉糊在上面,然后敷上粗棉布,以此作为鞋底。这种用棕皮做的鞋底不仅透气,而且多次下水都不变形。鞋底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一片棕皮能做两双鞋底,收购一片棕皮2角钱,一双鞋底的成本在1角钱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增加值。收益与成本的计算使他异常高兴。然而,当他拿着用棕皮为底做成的布鞋向武当山武术团推销时,却碰了钉子。原因是鞋的形状太“土”,“跟过去农村人的鞋差不多,对练功人来说没有吸引力。”团长有些埋怨说。

    他根据团长的意见对鞋的形状进行了修改,使鞋的样式有了很大改进。新鞋样既美观,又结实,确实讨人喜欢。但是,团长又在价钱上有了怨言:“价格比普通鞋高多了,我们接受不了。”

    当时这种鞋定价在80多元,是普通胶鞋的五六倍,而练功非常耗鞋,一个人一个月至少需要2双。这样的价钱武术团确实无法接受。为了从武术团打开突破口,他觉得哪怕赔本也要干。于是,他咬紧牙根送给武术团100双布鞋。练功者穿过布鞋后,个个赞不绝口:“穿它不感觉憋汗,爽快。”“这种布鞋底下透气,穿着舒服。”在练功者们的赞美声中,他获得了意料之中的收获——1000双布鞋很快卖完了。一算账,赚了5万多元。

    2004年8月,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批量生产布鞋时,武术团长却怒气冲冲地找来了。原来,习武者在表演“千斤坠”节目时,布鞋的底与面突然分家了,这给表演者和武术团造成了巨大的难堪。

    面对团长的抱怨,他拿起鞋子一看,连接鞋面与鞋底的棉线断了,而鞋窠里的棉垫很湿,汗水把棉线腐烂了。随后陆续有四五百双布鞋被退了回来。他立刻陷入了困境。

    一次上网时,一条国外从中国进口丝瓜络做洗浴用品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经查阅相关资料,他得知丝瓜络透气性能很好,耐水浸,沾水之后可以很快自然干燥。看到这些信息,他眼睛一亮:“对,就用丝瓜络来改进布鞋。”他用丝瓜络取代棉垫,滤汗和舒适效果大大提高。一双丝瓜络鞋垫的成本在4角钱左右,做成鞋垫后能卖到6元钱。丝瓜络不仅改变了鞋垫的性能,而且降低了成本,一举两得。他又一次高兴起来。

    接着,他在收购丝瓜络的过程中,受村民用野麻打草鞋的启发,又决定用麻线替代棉线连接鞋底与鞋面。到2005年3月,他做出了令人难以一时找到缺陷的布鞋。习武人员穿上这种布鞋后,感觉鞋轻如羽,并且与表演服装十分配称,表演起节目来更加轻松有劲。后来,很多到武当山的中外游客看完武术团的表演后,都打听哪里能买到表演人员穿的布鞋。

    现在,他创办并注册了鞋业有限公司,为这种布鞋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拥有了专利,做出了布鞋系列产品,把鞋卖到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他的身影也随着央视国际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媒体进入了天下人的眼中。而黄明光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老板。

    有人问他:“是什么成就了你的布鞋业?”他说:“是怨言,人家的怨言。”

    怨言是金。囿于抛掷怨言的人,损失的是金子;善于采撷怨言的人,得到的是金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