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Knappertsbusch -《帕西法尔》(Parsifal)1951

 禾火火火禾 2014-03-16
IPB Image


作曲:Wagner
指挥:Hans Knappertsbusch
演唱
Amfortas George London
Titurel Arnold van Mill
Gurnemanz Ludwig Weber
Parsifal Wolfgang Windgassen
Klingsor Hermann Uhde
Kundry Martha M?dl
Altsolo Ruth Siewert
Gralsritter Walther Fritz
Gralsritter Werner Faulhaber
Knappe Hanna Ludwig
Knappe Elfriede Wild
Knappe Günther Baldauf
Knappe Gerhard Stolze
Blume Hildegard Schünemann
Blume Erika Zimmermann
Blume Hanna Ludwig
Blume Paula Brivkalne
Blume Maria Lacorn
Blume Elfriede Wild
演出:Chor und Orchester der Bayreuther Festspiele
录音日期:1951.8.22
CD编号:TELDEC 9031-76047-2

专辑介绍:

众里寻她千百度——与1951年《帕西法尔》录音的一段情缘
作者:张佳林

久仰这套《帕西法尔》有7、8年了,当年它还是由华纳出版时候,我只在上海九龙唱片行见过一次,但当时我对瓦格纳还敬而远之,对其乐剧录音版本也知之甚少。后来开始喜欢瓦格纳,听说克纳佩布什51年拜伦伊特的《帕西法尔》是极品,这才后悔当初有眼无珠放过了宝贝,而此时华纳版早已绝版了。后来买了卡纳佩布什1962年的philips的版本,觉得张力十足但相当沉闷,想必和作品本身有很大关系。Philips版就如此精彩,那号称“好得多”的51年版岂不是无与伦比了?不过我对于一些瓦格纳(不光瓦格纳,也包括巴赫、马勒、布鲁克纳……)狂热者的言论一向有修正的本能:夸大其实、以点代面、主观感受代替客观判断是这些可爱的偏执者言论中常见的,所以我也提醒自己:对这版神话般的《帕西法尔》,不要报最高的期望。

......

过去一些大名鼎鼎的歌剧录音,如肯佩的《罗恩格林》、富特文格勒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EMI)、托斯卡尼尼的《茶花女》,我都是怀着膜拜的心情开始听,而听完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失落。而这套《帕西法尔》,我原本打算分三天听完:一天一幕,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可是从一开始,音乐中的动力就使我前所未有的接近这部我本不太喜欢的作品,特别是弦乐声部一涌一涌的乐句处理,放在其他作品里肯定显得造作,可是用在这部作品里,却有着抓人的效果。这本是一部宗教意味很浓的作品,但瓦格纳对于宗教的理解却很有其个人化的独到之处。正如《指环》中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帕西法尔》的英雄主角帕西法尔也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二愣子。但和齐格弗里德略有不同的是:齐格弗里德还有一个半人半神的身份,而帕西法尔能够成为拯救者则仅仅是因为他的“单纯”和命中注定的奇迹;齐格弗里德的使命是个人英雄事迹的实现(由此而导致的神界的混乱和他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帕西法尔一出场就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位护教者,虽然他的护教行为一开始不是出于意识而是出于神奇的本能,但他在这出戏剧里的作用就是拯救者。瓦格纳将这位拯救者塑造成一个完全受本能和神秘力量支配的白痴,也许正体现出他晚年对于宗教和道德的认识。瓦格纳在婚姻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他用“神圣的本能”来开脱自己的“本能爆发”也许并不一定是附会。换句话说,瓦格纳(也许还有其岳父李斯特)认为宗教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本能与宗教理想的重合与统一,而不是依靠意志的控制和修炼。而所谓本能肯定不会是一个安静的意识,其中必定还会包含欲望,尽管这些欲望无论如何必须是要“洁净的”。而克纳佩布什所营造出的这种波浪式的涌动,正暗合了这种欲望的存在,也提醒着我们,《帕西发而》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出于同一个作者。

拜伦伊特音乐节的乐队虽然都是临时组建的,但从录音中我们可以感到其绝好的音响平衡和可塑性。很多突弱突强的幅度和音色显然不是依靠严格的排练可以固定化的,而演出中的即兴成分也正是克纳佩布什的特点之一。乐队铜管声部既不刚猛也不虚弱,恰到好处的气势很好的张显出音乐的力量感,但又不给歌唱者制造过多的“麻烦”——相信瓦格纳歌手如果赶上波士顿或者匹兹堡那样的铜管,非拼到吐血不可。乐队低音走向清晰而坚实,仿佛旋律一般富于抒情性。几位歌唱家的表现也几乎无可挑剔。我唯一觉得不是特别“可心”的就是温德加森的帕西法尔。他的音乐和技巧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音色方面我不太喜欢,其演唱中的e、u母音发音位置都比较靠后,音色偏暗,到是很有些像费舍尔.迪斯考的音色。当然这种唱法和音色都不是错误的,瓦格纳男高音基本都是音色接近男中音的,也许是我太喜欢和习惯于麦克乔尔那百年不遇的完美音色,对温德加森德过于苛求了。穆德尔的孔德里在二幕后半段由于疲劳嗓音有些嘶哑,但这不仅情有可原,而且也可以被解释为塑造人物的需要:被巫师催眠的、企图在肉体上占有帕西发尔的孔德里,一再被拒绝之后,其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喊也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仅仅是矫情的附会,但穆德尔的“纰漏”至少没有带给我任何遗憾的感觉。乔治.伦敦的阿姆富尔塔斯、露德维西·韦伯的古内曼兹的音乐表现也都极为传神,充分表现出每个人物在每个时刻的心理状态。

一口气听了两幕,意犹未尽,准备晚饭后一鼓作气一举拿下,但因为临时有事必须出去一趟,就只能第二天再说了。今天中午刚醒,稍做清醒便又打开音响,开始听第三幕。第三幕音乐的沉闷是著了名的,除了那段“神圣的星期五”以外,基本上都是大段大段的宗教说教。由于克纳佩布什将音乐中复调的内容巧妙的与朗诵调、合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加上51年拜伦伊特所特有的激昂气氛(在合唱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个别歌手甚至出现了唱“冒”了的情况,虽然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却表现出一种感人的饱受压抑后的热情和放肆),使得这一幕出乎意料的“很快”就结束了。听完全剧我又翻出了穆克1927年的选段继续不能自拔,自己都惊异于我的兴奋和良好的体能。

对于《帕西法尔》我这是第一次能够投入的欣赏,对于克纳佩布什在瓦格纳作品上的成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当年的无知一瞬变成了“睿智”,看来“愚昧就是力量”还真不是瞎说。

(转自魔术号角)

另:
http://v7./images/std/2396.jpg
Naxos 811022124
据说这套4张的唱片只需140元的价格,在性价比方面,这一版本应该是很可以考虑的。

“这次naxos将其重新再版真是积德行善,不知有多少整日徘徊在旧唱片行寻找华纳版的乐迷要对着电脑上的naxos主页磕头了。”
————张佳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