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心集》 第一卷 第九篇 摄生咏

 aa网游成都 2014-03-16

第一卷

第九篇                摄生咏  

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夜寝鸣雷鼓(谓叩齿),

晨兴漱玉津(谓咽唾)。

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百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时时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真人思邈,京兆华源人。隐太白山,通百家阴阳推步医药。隋文帝以国子博士召不就。唐太宗召诣京师,欲官之,不受。高宗上元初还山。

---------------------------------------------------------------------------------------------------------------------

译文:

怒气太大往往伤害元气,太多的忧虑会损伤精神。

精神虚弱心就容易劳累,元气受损病就乘机来侵。

喜怒哀乐都不要过了度,饮食得当切莫失去平衡。

晚上饮酒谨防酪配大醉,清晨睁眼最忌怒气横生。

临睡前叩牙齿能收特效,起床时吞唾液也长精神。

邪恶的病魔无法侵犯你,饱满的精气护身建奇功。

若想各种病症消声匿迹,就该注意节制辛辣食品。

安定精神让它喜悦快乐,爱惜元气才能平和纯真。

寿数多少并非命申注定,健康长寿全在自己修行。

只要时时遵照这个道理,凡夫俗子也能登上仙境。

 

怒气太大,就会伤害元气;思虑太多,则会损耗精神。

精神疲乏,你的心灵便容易被外界所支配;元气受损,虚弱和疾病就会纠缠你。

所以,你不要使自己过度悲伤或欢乐,并要注意使自己的饮食均匀适度,做到不过饥也不过饱。

再三劝告你要防止夜晚酒醉,养生第一要戒就是早晨生闷气!

我们在夜晚睡觉前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这叫“鸣天鼓”。

清晨起床,要用舌头鼓动口中的津液,然后咽下,送入丹田,这叫“漱玉津”。

快乐的天天坚持,那么病气就难以侵害我们的机体,时间久了,精气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溢全身。

如果我们不想沾染各种疾病,还要少吃咸、酸、苦、辣、辛等五种刺激性的食品。

要时常抱有欢喜、感恩的良好心态,珍惜元气,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过日子。

对于世上有人长寿、有人短命的两种状况,应当科学分析对待,其实,要想健康长寿全凭个人的主观努力。

明白并能遵守上面的这些道理进行养生,既使是普通的凡人,也可以达到长寿者的境地。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孙思邈尤为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颚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就能长寿。

----------------------------------------------------------------------------------------------------------------------

作者:

孙思邈(581-682年),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除了《千金方》外,孙思邈还著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2卷等。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

污浊的空气,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规律的作息,不达标不绿色的饮食环境,长期处于亚健康的身体状态……,使得孙思邈的养生13法更该被我们所关注: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

其实,除了上面的提到的养生之法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修为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常常自警:对人对事常怀一颗平和之心,少了争执,就会多了和谐,心情好了,身体的状态也必然会不错哟!

 

乐观、豁达和坚毅无畏的精神有利于气血和畅,生机旺盛,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过度紧张会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胃肠等脏器供血不足,时间一长容易影像身体机能,发生脑血管破裂或造成致命性的心肌梗塞,有的可出现消化道痉挛、疼痛等。过于忧愁也会罹患疾病,导致短命!

 

还有就是万事都把握好度,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身体也有一个“度”的可题,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过度"就有损健康,最佳的选择就是“适度” 不大悲,不大喜,不能不运动,也不能过度运动。

首先是情绪适度。大悲大喜就会破坏体内各器官的和谐与均衡,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调,因而生病。所以,保侍稳定的情绪是健康长寿的第一要诀。中国历史上因大喜而疯癫失常范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是动静适度。有人说勤劳好动是健康的源泉、长寿的秘诀。但运动也是有限度的,超过体能的活动对身体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只有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有益于身心健康。世界著名的短跑女王乔伊娜就是过度运动导致猝死的实例!现在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太极拳”风靡世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第三是护养适度。苏轼在(教战守策)一文中,曾经生动地分析过王公贵族的公子小姐为什么体弱多病,而农民却往往健壮少病的原因,他说:“夫风雨露寒,寒暑之变,此病之所由生也。”“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而寒暑人之矣。”然而农夫小民因盛夏严冬常在外操劳,筋骨肌肤经常受到锻炼,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所以不怕风霜寒暑的侵害。护养过度,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这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人们无疑是敲了警钟。

----------------------------------------------------------------------------------------------------------------------

个人认为,从某一方面而言,收录此篇养生铭也证明了雍正帝是个关注健康,懂得养生的人,只是身为一位勤勉的帝王,他殚精竭虑的为政事操劳,“雍正处理公务,勤劳认真,自早至晚,从不停息,而且坚持不懈。大体说来,他白天与大臣们会商讨论,议决与实施政事,晚上则批阅奏章,给地方大员各种指示”(摘自陈捷先《雍正写真》),作息自然不可能符合养生法则,雍正曾经说过:“初御极时……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惟以天下大计为重,此身亦不爱惜!”。

 

“雍正整天忙于办公,当然就不能像他父亲康熙或是儿子乾隆那么常到江南塞北游山玩水了。甚至连他父亲最重视的木兰行围他也不积极举行,他根本极少离开北京,三年父丧期满后才因怕热常到京城近郊圆明园去居住。他花了不少心血与经费建设圆明园,使其成为清朝另一处统治中心,这是他一生中的大享受,因为他在圆明园时虽是政务一样繁忙,但是在难成寐的夜晚他听到寝宫对岸观音庸里传来的钟声焚音,会使他心情平静下来,安稳地人睡。园申又有 “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的“四宜书屋”建筑群,他可以在那里读书写书,赏花休息。不像在京城勤政殿里看到天边一钩新月,还令他写下 “恰好碧天新吐月,半轮为启戒盈心”,让他紧张勉励自己,警戒骄盈,同样地,春夏天虽然花卉盛开,他却是 “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汤匀”,他一心勤民,当然无心欣赏花木的繁荣开放了。”(摘自陈捷先《雍正写真》)

 

所以,对于雍正的暴亡,个人认为与其继位后的高强度工作及不符合养生之法的作息安排有很大关系。

 

至于说到“丹药致死”一说,不是没有可能,但我并不同意:指责雍正服用丹药是怎样怎样愚昧无知的行为,当时那个年代,炼制丹药作为道家修行的一种方式客观存在,就和当代有很多人在服用各种保健品一样,在服用的时间段而言,保健品也好丹药也罢,都是以有益身体健康的目的出现和使用的,随着时间的流转,丹药和保健品可能出现各种副作用,这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的科学就是在这样发明、使用、否定、改进、再发明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所以今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去指责丹药和服用丹药的人,他们仅仅是时代的特性罢了!大家应该还记得“曲美”吧,在它面世之初的确为很多希望减肥和控制体重的人带去福音,但今天因为可能导致人类罹患心血管疾病被强制下架,时间证明它的副作用,但却不能说它的上市和服用它的人在它客观存在的阶段是愚昧的,无知的,错误的!

 

其实从雍正的朱批中也不难看出雍正服用药物补品不是盲目的:“有人新进朕此一方,朕观之甚和平通顺,服之似大有裨益,与卿高年人必有相宜处。可与医家相酌,若相宜方可服用,不可因朕赐之方强用也。”(回复田文镜的朱批)

赐予大臣的药方,雍正尚且叮嘱需询问医生是否相宜方可服用,更何况他自己呢?这种谨慎的做法其实也该让今人引以为戒:不要因为某种保健品大家都在服用就不分适不适合自己拿来就吃,相宜的吃了有益,不宜的则有害;生病了就去医院看病并遵医嘱治疗,不要听信邻里友人的推荐随便服用民间偏方,且不说偏方是否有临床验证,主要是耽误了大好的治疗时机不值得!

 

说了很多的题外之言,谨祝观文者及家人身体健康!

 

《悦心集》 <wbr> <wbr>第一卷 <wbr> <wbr>第九篇 <wbr> <wbr>摄生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