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绘画

 老樟xy67896789 2014-03-16
  清代画坛已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清代绘画的发展,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从明末至康熙年间,有被称为“正统派”的“四王”画派。他们承董其昌衣钵,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形式;号称“清初四僧”的弘仁、髡残、石涛、朱耷,强调抒写主观情感,个性鲜明,艺术上也不拘一格,独特新颖;余绪,以清初四王为代表,特别受皇帝和上层社会的欣赏。徽州地区有以渐江、查士标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南京地区有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形成富地域特色的画风。中期为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和形式都丰富多样;扬州地区出现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新思潮,崇尚水墨写意画法,追求狂放怪异格调,擅画“四君子”题材和花鸟画;后期自道光至光绪,画坛以新兴的商业城市上海和广州最为活跃,上海地区涌现出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等名家,形成所谓“海派”;广州以居巢、居廉发韧,近代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继之,逐渐形成“岭南派”。
  清代的书画流传、收藏、鉴定等情况,较明代有更多资料可稽查,情况也更明晰。清皇室内府收藏十分丰富,在乾、嘉时达到鼎盛,超过任何朝代,藏品经鉴定、品评,还编纂成著录书,全面完备,至晚清,内府收藏有所散失。私人收藏以明末清初时比较活跃,大批明内府散出的书画,为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著名鉴藏家购进,但至乾隆朝又大部分被收入内府。书画著录书甚多,体例亦更完备,还出现了集大成的丛书,如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即采录了历代的著录书,汇编成一部巨著。
  清代书画作伪较明代更甚,清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商业城市的出现,为书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也诱发了作伪的盛行。造假的手法层出不穷,地区性作假也不断增多。
  清代遗存的画迹数倍于明朝,数以万计,大名家作品有多至数百件者,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画家也有不少存世作,故稍知名画家均能较准确地掌握其风格特点甚至前后变化,这为鉴定上的真伪对比提供了最可靠直接的依据。但由于作伪风气的盛行,许多二三流画家也有赝品出现,前代名家的伪作就更多了,因此,需鉴定的对象或范围也更多更广,要逐一熟悉这些画家并作出真伪判断,无日积月累之功是难以做到的。本节仅择最主要名家予以介绍。
  清代除上述蔚成流派或时潮的名家外,还有许多著称一时的画家,在画史上亦有一定影响,其作品也存在真伪问题,一并概述如下。
  1.清初诸家:明末清初,在一些地方名家影响所及,形成地区流派。如江西地区,有以罗牧为代表的“江西派”,画风仿董其昌、黄公望,笔墨简率粗略,已近文人游戏之作。江浙地区,蓝瑛影响所及,形成“武林派”,主要成员有子蓝孟、孙蓝深、蓝涛、刘度、孙衡、和顾星、冯仙湜等人,画法多工致,具功力,然欠苍劲,亦少新意。扬州地区,有一批界画作家,专攻亭台楼阁,以袁江、袁耀为代表,有“袁氏画派”之称,稍前有李寅、肖晨、颜峄等人,继二袁者有倪灿、李庆、袁杓、袁雪等人,他们承唐宋青绿山水法,兼取李、郭水墨之法,对界画有所发展。
  清初还有一批未成画派却各擅一科的画家。如擅长人物和肖像的禹之鼎、王树谷、谢彬、上官周等人;专擅龙、马的周璕和张穆;画山水负有时名的吴伟业、傅山、普荷、法若真、黄向坚等人。
  2.清中期诸家:形成地方画派的有镇江地区的张崟、顾鹤庆,创“丹徒派”或“东江画派”。以新技法创派的有高其佩所立的“指头画派”,以手指代笔,简率粗放,别具一体。宗此法者有如朱论翰、李世倬、甘士调、傅雯等。各擅一技的画家,有善绘肖像的丁皋;精于花鸟的沈铨,张赐宁、张问陶、方薰;专攻兰竹的的诸升;兼长金石学的山水画家黄易、奚冈、赵子琛。
  3.清晚期诸家:堪称自成一派的画家,有改琦和费丹旭,在仕女画领域各创“改派”和“费派”;承“四王”派系的汤贻汾和戴熙;广东地区擅长人物画的苏六朋和苏长春,并称“二苏“;善工笔花鸟的居巢和居廉,并称“二居”。
  另有以山水画擅名的钱杜、胡远、吴谷祥、吴庆云,各具特色。
(来源:;上传编辑:xy67896789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