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浅论丹田、小肚子

 隐士的书屋 2014-03-16

    丹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人体生命能量的重要生发源。传统功夫讲“练就丹田一口气,走遍天下无人敌”。河北某民间功法讲“时时不离小肚子,背上孙子撵兔子,一辈子不上药铺子,一拳砸烂石柱子”,也讲的是这个。

    从我学习的传统的道医观点来讲(这个观点是师传,不是从书上看来的),健康,就是小肚子要发热,发烫。越热越健康。但这个热是内在的,并不是外来的。外来的属外丹法,不持久。许多疾病,用这个“小腹发热”方法就可以改善,比如,小儿腹痛或是泻,取砖烧热包以布,放小儿腹上,或可治也。

    丹田的练法,并不只是意守一道。我认为,还应以整体为主。比如,取法在足底,生发精气;取法在命门,乾坤合一,激发元气;静养或默运五行,收在此处;等等。

    饮食上,要清淡,少荤物,少辛辣物(散气也),少凉物;欲望上,要节制。

    总之,用一切办法,令此处热,即是一健康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丹田处的健康感觉,是一种空松的感觉,很清透的感觉。你没练功,感觉肚子实实的,不知里面装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练完功,会感觉肚子空松清透,热热的。这个就对了。

 

    平时,练功必须收功在丹田,否则白练。

    可以常常拍打小腹。

    可以常常拍打腰部,做后仰动作。 腰热,丹田就舒服。

    欲望要控制,否则,丹田就漏了。有的人好色,虽然没漏,但见色起心,丹田的无形的精华就在往外走失(有特殊的人会看到有颜色在外走),自己尚不知。

    说深了吧,有人喜欢听音乐,非常投入,结果听一曲后,就会感觉有点口渴、小疲乏。这也是精华外走的表现。佛家说,诸事莫执著;道家说眼不见、耳不闻……(一套口诀),也是为了储蓄能量。

    饮水时,以热烫小口为主;早晨食一碗热热的稀粥,一天胃气大开,任脉也开了。平时倒着走,对督脉也有激发作用。

    诸如此类,皆是养生小窍门。

    但是,我认为,不要整天把注意力放在丹田上。那是执著,一切执著都是病。

    聪明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前边所说的,后仰,拍打腰部;还有按摩足至热,按摩腰至热,等。这样活泼的办法,才会有趣味,才会健康。

    而打坐的练法,就是另一回子事了,需要按法门要求做。

    总之,练法要依古法、师传、自己悟为主。我认为,绝对不能死守一处。

 

    再说一种情况。练武的人,往往丹田气是不足的,有些甚至是阳虚体质,包括练内家拳的人,丹田也多是空洞无物。这样就不行。

    有人还不服,说他是练内家拳的,丹田是有感觉的。我说,你练拳法,平时多作意在四肢上,总花钱,银行(丹田)里的钱(元气)怎么可能足呢。另外,丹田有感觉,不等于丹田气足。

    有些练拳的人,有腹泻病,即此证也。

 

    而练养生术、导引术就不一样,相当于用钱(元气)去外面做买卖(导引),然后储蓄在银行(引气归元)。这样的练法,丹田会越来越足。积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此张三丰之语也。

    丹田气足的一个表现,是人体不怕冷。从灵宝毕法里可以看到,这个就是“积液生气”。如果你还是“液”,温度一降,水哪有不结冰的?因此,怕冷属于你的“液”还没有气化,功夫还不行。

   

    道家有一种动式导引术,叫引气归元,我试练过,感觉不错。但是,还是不如反正法来的舒服。引气归元的确把诸身气脉引了一下,并导至丹田。但是,相对来讲,引气法注重的是“引”,生发方面做的不够。

    而反正法则对全身的诸脉都有很大的激发作用,特别是人体的几个重要的大脉和关键穴位,比如任督带,比如后三关,等等,激发的非常彻底和到位。因此,效果非同小可。我曾有一评语:补命添髓第一功。

    近日体会,诚哉斯言!

    有些传统的导引法,据说传承数百年或上千年了,自称是以武入道或是以动入道,我看来,动作太复杂了。这就未必合适。因为,你再复杂也不一定有用,人体起作用的主要是人体中枢部位。如果四肢动作太多,就是舍本逐末了。依此原则看来,有些太极拳的练法,如果没有心法跟上,也未必符合养生之理。

    心法何在?

    这个话题就更大了,连反正法都无法涵盖“心法”二字。那属于另一层面的东西了,我体会尚不深,找机会再说些故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