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小贴:尊姓大名

 baileej 2014-03-16

传统中国人很重视姓名,正如《水浒传》中武松说的「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名乃是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且,一般人最容易「不朽」的方法,便是「人死留名」。《三字经》是幼童的读本,其中教孩子「扬名声、显父母」,可见名声比财富都更能荣耀父母和家族。

传统中国关于姓名的规范,可能冠绝古今中外。生下来先有「小名」,是父亲改的,属于「乳名」,只供亲友称唿。到入学时,便要取「学名」。「小名」可以亲切、嬉戏,如刘备的儿子便叫「阿斗」。「学名」却必须正正经经,是之谓「大名」。

粤语仍保留了传统问别人「尊姓大名」的习惯(可惜,现时已不再流行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女子只有「小名」,并没有正正经经的「大名」,却可以有「字」,未出嫁的女子便「待字闺中」。外嫁入夫家,便不能再用娘家的「小名」。昔日,许多男人根本不知老婆的名字,一点也不奇怪。

族谱根源

由先秦到汉代,中国人多用单字为名。到唐代三个字的姓名开始多,还严格的规定,第一个字是姓,陈李张王何是也。第二个字是辈分,同辈同字,最后一个字才是个人的名。于是,姓名便把一个人牢牢地安插在家族的网络中。孩子会写自己的姓名时,便一併察觉自己的族谱根源。

到二十岁成年行冠礼时,便改个「字」,通常由有学问的父老「冠字」。宋朝时还规定,只有读书人和士大夫可以有「字」,贩夫走卒、无产阶级不准「冠字」。此后,平辈要以「字」称唿,谈到其他人时,亦是说他人的「字」,不能随便说别人的名。

直唿对方的名,是为不敬,妻子不可称唿丈夫的名,兄弟也不直唿对方的「名」,但臣子在皇帝面前,下属对上司,却以「名」自称,以表示对权力的臣服。是以,当子女权位高于父亲时,父亲也要以「名」谦贬自己。在《红楼梦》中,贾元春当了王妃后,回家省亲,父亲对她要谦称「政」。别小觑这类小规矩,已足够「训练」出中国人对当权者卑躬屈膝的DNA,以及对位高权重者的奴才性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