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自私与无私之辩:“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义利之辩 (2)

 心静是水的收藏 2018-09-24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一段文字,措辞用意都很巧妙,不加任何掩饰,直截了当,表现了梁惠王的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严肃的浮躁形象。也表现了孟子直率坦白,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原文的大意是:

孟子听了梁惠王“何以利吾国”的问题后,就很庄重的对梁惠王说;“你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像你梁惠王一样,治理国家,只图以急功近利为目的。那么,等而下之,那些高位的大臣们,也就只求顾全自己家族的利益。这样影响所及,一般的国民,也就只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这种观念发展下去,一定会使全国上下各阶属,都变成以利害为生活的重心,造成‘当利不让’的社会风气。这样的话社会就太危险了。”

    “因为唯利是图,‘当利不让’的结果,自私自利的观念就会绵延不断,愈演愈烈,历史的实践证明相互争权夺利的结果,便会形成臣下反上叛乱的逆行。那些本来就具有万乘之尊的大国,发生弑君叛变而自居称王的,都是那些当时的高位大臣,所谓千乘之家做出来的绝事。同样的,那些千乘之家,就会被百乘之家所推翻。”

    “其实,真能实行仁义之道,大利自然就在其中。真有仁心的人,绝对不会有遗弃近亲的可能。真有义气的人,绝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君。所以我认为你----梁惠王只有推行仁义之道,才是最高明的政治策略,又何必舍大取小而只顾目前的急功近利呢?”

     这段文章的大意就是这样。

    评析感悟;

    一, 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以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儿你能为我的国家谋求到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大王你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别而已。

     二,无论东方或西方,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学术思想,都是以求利为原则。如果不是为了求利,不能获利,这种文化,这种思想就会毫无价值,终究将被淘汰。

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的人追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有的人求知识智慧,得之,得意洋洋;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心中风光无限;有的人求家产万贯,得之,幸福无比。无论是求喜求乐求名求财,求的都不外乎利。

    从哲学观点看,世界上一切生物,共同的一个目标就是,“离苦得乐”饥饿是苦,吃饱了则乐。疾病是苦,医好了则乐。天气太热是苦,安装空调全身清凉则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易经》中的“利用安身”,也就是现代人的观念,活得更好更幸福。即如宗教家门的修道,也是为利,修道的人看起来似乎与人无争。实际上出世修道的宗教家,是世界上最讲究得利的人,他抛弃世间一切去修道,就是为了自己升天或成佛,虽然说自利而利他,但也是为了长久之利。

    难怪司马迁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三,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仁义,是人间的大利,就是让大家都得到利益快乐,让全国家的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在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都在相互征伐的动乱中。如果一个国家,真的把仁义作为治国的最高原则,运用在内政外交,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必定属于这个国家。其实做人也是这个道理,自私和无私都是人的本性,他们并不是绝对的矛盾,假如让普天下的人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绝对不为别人的利益牺牲一根毫毛,固然自私心理人人都免不了,但若要自私到这样的程度,却也没人会做到,更不可能全人类都这样去做。反之要求人人都大公无私也很难做到。于是儒家就提出了一个“中庸之道”。中庸不是调和论,是兼容并蓄而仲裁为“适可而止”的中道,孟子秉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仁义之道,向梁惠王提出了只有“仁义最好”的思想行为。

    四,当一个社会将自私与无私对立起来建立评判标准的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将会变得彻底的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大肆贪污挥霍将不顾及他人,这种人一般结局都会很痛苦;二是一般的人们痛苦地遵守着这种道德,善良无私,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这种人一般也会很痛苦。完全自私和无私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痛苦的无私过程后就会蜕变为自私。到最后仍然要承受自私的苦果。因此可以说;“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按照自私与无私的关系,人们可以可以看到,在满足自己本身欲望的同时,再去要求无私才是一种符合人性的道德标准,这就要求人们“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能将无私这种标准更好的贯彻下去。

   五,有一个僧人是个盲人,但他每天晚上走路的时候要打着一个灯笼,有一个眼睛明亮的僧人不理解,就问这个盲僧人;“既然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什么晚上走路还要打灯笼?是为了让别人不说你是盲人吧?”

    盲人回答;“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会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出门时打着灯笼。”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底真好,原来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也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更加迷惑了,于是问道:“为什么呀?”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没有被人撞过?”

     僧人说:“有啊,刚才被两个人差点撞倒在地。”

     盲人说:“我虽然是盲人,但从未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撞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跑,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盲人的灯笼在无私的为他指人路的同时,也使自己免于被撞的危险。

因此,要使自己名贵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邻居的花棚里也种上同样名贵的花。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诀,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人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别人的帮助。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2018.9.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