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蛙》之痛史:闹哄哄的残酷悲剧

 牛人的尾巴 2014-03-18

《蛙》之痛史:闹哄哄的残酷悲剧

2014年03月14日11:58  新浪读书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莫言笔下中国人60年生育史:蛙

作者:莫言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阅读

  作者:黛琪

  《蛙》首先当然是一部沉痛的小说。书中每个人都在走背字儿,坎坷淹蹇,无人走运。其次,这本书不仅沉痛,而且残酷。书中人物的遭遇,多为人祸,而且灾难不断,摧毁力强。最后,本书的调性是阴暗阴沉悲伤的,悲剧一直在发生,从开篇到结尾;人祸一直在绵延,最初到现在。书中的强力人物不管是主动作恶,抑或被动作恶,以幽微的人性之光去映照,很难说他们不是因为偏爱作恶,喜欢作恶,热爱那种作恶时候更有权力更有控制感的存在感;被加害的人除了爱哭求告之外,对于别人为何加害自己、自己为何受害,百思不得其解。“命运无常,天道好还”,这是诗经时代中国人就已拥有的智慧三观,但是在《蛙》的年代和世界,“无常”太突出了,超过了人类伦理的思维底线:作恶者永远在作恶,永远有权力作恶,受害者永远在受害。这是书中的悲剧现实,有其真实性,人物不能抗拒自己的被毁灭被摧残,并且也无处可逃。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像被扣在锅底的麻雀,小虫,或者说莫言所喻的青蛙蝌蚪,无所逃被摧残毁灭的命运于那方天地。

  黛琪在谈陈希我的《移民》的书评中,曾说了这么一段话:“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实际背景是,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血肉相关,难舍难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小说家的悲剧,作家们无法写出超越于时代的,能够像历史那样悠久的,永恒的精神和心灵形象。每一个私人史都可以成为家史,成为国史,成为时代的多面镜像,丝毫不爽。《移民》无法超越,也不能超越。超越就是背叛,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背叛。”同样,莫言的《蛙》,也是极其现实主义的,并且,因为太现实了,现实得超越了人类的认知伦理,有人恭维说莫言的现实主义是“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中的真实,有背景或历史的真实,也有情境的真实。所谓情境真实,就是在作者创造的文学世界中,有新的世界、社会,其中的人物有新的人格、人性和心理;同时人物和社会的活动、运动,符合作者创造的新世界中的伦理和逻辑。《蛙》的现实主义,在于前三部的扎实写实;其魔幻,在于从第四部到最后一幕话剧终了。前三部的一板一眼,规规矩矩,一丝不苟,为的是积聚起一片无差别的汪洋大海,以达到后三部张生煮海式的爆发和超越。无疑,这最后的爆发和超越,太惊人而震撼,以至于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你能说——只要你是中国的读者,你能说这超越的爆发的魔幻,不仍旧还是现实的写照吗?

  正如作者在扉页所言,“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万万万读者。”莫言的《蛙》是写中国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大事业的。在这部小说中,为着这个事业,母亲们担惊受怕,牺牲生命;孩子们担惊受怕,牺牲生命;男人们担惊受怕,被阉了个遍。姑姑万心在书中是国家意志的代表。早期作风强硬,不怕牺牲(当然是别人的牺牲),晚年脚踏两只船,睁眼闭眼的标准主要视私利而定;小狮子是她的爪牙,秦河是她的追随者,郝大手是她的救赎者。耿秀莲王仁美这些无辜的女性,仅仅因为做了母亲,而成为无谓的牺牲,母亲和婴儿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至于可爱美丽的袖珍女子王胆,东躲西藏也没有逃脱死亡的追逐。

  万心在追杀怀孕母亲们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对村民四邻威逼利诱,而利诱也建立在威逼的基础上。丈夫万足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他几乎已经决心要放弃个人前途留下孩子,这样就能保住母子二人性命。但是,即便如此,万心也坚决拒绝了,因为这意味着她的工作没完成。仅有万足放弃是不够的,也是不能的,她万心绝不会放弃对怀孕妇女和胎儿的追杀,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侄媳妇。在这个意义上,受害者万足,以及其他的千千万万的受害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受害者了;而万心,也不单纯是国家意志的象征了。在这种掌握别人生杀大权、掌握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的强势存在感中,她的内心,是否本身就有作恶的快感?她是否一直在追求杀戮的快感?

  耿秀莲之死叫人叹惋,王仁美之死令人悲愤,而王胆之死,则叫人痛楚。读到王仁美王胆之死,我想,哪一个读者不是浑身汗毛倒竖,冷汗热泪交流?但是且慢感慨——这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现实啊。当代作家,文笔如史笔,也是不由自主的事。

  贾平凹的《古炉》如是,莫言的《蛙》如是。如果你的心不那么硬,你该读到流泪,读到不忍卒读,读到崩溃,读到在黑暗中奔跑,无声地嘶喊。文笔如史笔,是无奈,是选择,也是智力在煮海运动后的结晶。

  著名出版人林宋瑜说:“中国的新闻现在象小说一样在流传,全是曲笔。中国的小说揭破隐喻,则全是现实。”现实主义的《移民》在2013年出版,2014年,加拿大针对性地叫停了来自于中国的移民。《蛙》的书稿历经多年,删削修改后2009年单独印行出版,至今,这项国家事业仍在一丝不苟地进行。小说的前部分,人们为了生在折腾,流血流泪失去生命。在小说的后部分,人们仍旧为了生在折腾,该生的能生的生不了,生得了的生不起,生得起的生不出。人间惨剧换一出戏码上演。更别提那书中的现实生态:在京城饱受歧视的万足,回到老家照样没有尊严。万心不在给人强制打胎,却肆无忌惮地掠夺盗取别人的婴儿。小说从头到尾,一直是个闹哄哄的残酷的悲剧——这个世界会好吗?

http://image71.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3/1800/39984382_2.gif

  现实中的莫言,在很多个场合,坦言自己当年承受不了压力而迫使老婆打胎,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莫言自谓:“《蛙》是裹在皮袍里的小我。《蛙》的这部小说也是我自己对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意义是面对自我,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是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在2014年的两会上,关于莫言的新闻是:“诺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在两会上表示,现在独生子女补助仍是5元,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他建议,将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纳入政府医疗、养老体系,优先入住养老院,优先享受医疗资源,60岁后享受与公职人员退休一样的待遇。”莫言关注的永远是现实。

  艺术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一个作家的担当只能是在他的作品里,而不是嘴巴上说什么,或者某场合讲了什么。莫言之《蛙》,写尽命运痛史,可以说在一个作家的担当上已经功德圆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