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粗暴的噩梦—— 睡眠中隐藏疾病线索

 tuzididie 2014-03-18
生活中,许多人夜晚入睡后偶尔会做噩梦。但若经常噩梦,还拳打脚踢、大声叫喊,那就必须重视了,因为这可能和疾病有关。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我们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专家,就噩梦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讲解。 ——编者

  “RBD”不容忽视

  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于欢 博士

  张先生是某知名大学的退休教授,桃李满天下,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本该安享晚年。但最近却因一种怪病愁眉不展:白天儒雅的教授晚上入睡后变成了另一个人,粗鲁凶暴。他噩梦连连,常常梦见被野兽追击而大声呻吟、喊叫,梦见和别人打架而挥拳打伤了老伴……为此张教授夫妇俩越来越担忧,像这样做粗暴的噩梦到底是不是病?该到什么科看病?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一人得病全家不安

  张先生患的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睡眠疾病,医学上称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英文缩写RBD)。此病的主要特点是患者梦境内容变得惊险激烈,患者因为梦境而突然出现喊叫挣扎、挥拳或者蹬踢,甚至在发作中从床上跌落而受伤。家庭中如果有一个成员患病,床伴很可能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受到伤害,家庭其他成员也常常因为患者的喊叫或者剧烈动作而惊醒,正可谓是“一人得病,全家不安”。

  RBD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但也有年轻时就发病的案例;男性患病率高,约占患病总数的80%左右;患者常同时有嗅觉减退、色觉辨别力减退、大便秘结等症状。不少患者的同胞兄弟有类似病情。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生率为0.5%,我国香港地区的发病率在0.35%左右。按此计算,仅上海地区患病人数就在6.5万至9.5万之间。近几年,到华山医院睡眠门诊就诊的RBD患者逐渐增多,但是与潜在的病人基数相比,就诊的患者仅占一小部分。

  为何没有及时就医

  许多患者没有就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疾病的早期,夜间发作比较稀疏,隔数周或者数月发生一次,患者和家人并没有引起重视。其二,患者担心被诊断为“精神病”,害怕上医院,羞于向亲朋提起,结果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其三,是随着居住条件改善,老年夫妻越来越多分卧室就寝,而有些老人随子女跨省市迁徙,夫妻长期“分居”。到医院就诊时因缺少发作时的见证者,病情描述偏差,耽误了疾病的诊断。这两年在我们中心就诊的患者,就有不少被诊断为“癫痫”,接受过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其四,RBD是一个新近才被发现的疾病,它最早被命名是1986年,距今仅28年,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等名称相比,它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未被老百姓了解。

  潜藏神经系统病变

  提出重视RBD不仅因为它影响了老年人的睡眠健康,更重要的原因是RBD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医学资料显示,RBD患者比常人更容易罹患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和特定类型的痴呆。后述几种疾病有共同的病理机制,统称为突触核蛋白病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目前医学界尚无治愈或者逆转这些变性病的方法。未经治疗的RBD患者随访5年,约有38%转变成变性病,随访至12年,可有高达67%的患者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变性病表现。此外,RBD患者尸解报告中,发现了与帕金森病患者相似的神经结构病变。脑内多巴胺水平下降是帕金森等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疾病基础,通过SPECT、PET等神经显像技术可以观察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变化。最近,医学权威杂志《Lancet Neurology》上的一篇研究显示:RBD患者脑内多巴胺水平低于正常人。3年以后复查,正常对照组随年龄增长,多巴胺水平下降8%,RBD患者下降20%。参加实验的20例RBD患者中,有3例转变成帕金森病,脑内多巴胺水平下降约为30%。种种证据表明,RBD是神经系统变性病的早期阶段,梦中出现粗暴行为,是变性病的重要线索,不容忽视。

  所幸的是,从RBD出现到变性病的发生有5-10年的时间,而RBD又是一个容易被药物控制的疾病。临床上常使用小剂量的氯硝西泮来治疗这一疾病。随着神经保护剂开发和应用,在RBD阶段采用神经保护剂治疗成为攻克这一组疾病的希望。

  怎样知道是否患RBD

  对于这个问题,2012年国际RBD研究小组使用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来筛查病人:“您是否感觉到/或者被他人观察到,您在做噩梦的时候出现和梦境相关联的喊叫和肢体动作?”如果有这种情况,您可能患有RBD,应该尽早到睡眠门诊就诊,由专科医生为您做出诊断。临床上有多种情况可以产生假性RBD,如:服用某些心血管药物、抗抑郁药物、大量饮酒或者突然戒酒;存在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发作性睡病等其他睡眠疾病;有些类型的癫痫也可以出现类似RBD的表现等等。上海多家医院开设有睡眠专病门诊,可以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监测),医生通过PSG监测和系统的检查,在获得明确诊断以后,会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提醒的是:有RBD症状并不代表一定患有RBD,盲目用药不仅无益,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加重病情。

  睡眠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睡眠中有很多信息曾经是人们所忽视的,而正是这些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最早期的线索。当您或者家人出现粗暴噩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信号,及早就诊才能抓住治疗的最好时机,维护健康。

  RBD与帕金森病早期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王坚 教授

  典型的帕金森病当发展到一定严重阶段,会表现出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等临床表现,此时做出正确诊断往往并不困难。但问题是,这个阶段哪怕上述运动症状刚刚发生,病理上的损害也已较严重了,此时最佳的治疗干预窗口可能已经错失。目前知道,在动作慢、震颤等运动症状出现以前,相当比例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经呈现便秘、抑郁、嗅觉减退、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等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已存在数年甚至更久,如何充分利用上述非运动症状作为线索,帮助在更早的阶段确诊帕金森病、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是当今帕金森病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既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早诊早治机遇。

  挑战是嗅觉减退、抑郁、便秘在帕金森病中有很高比例的患者会出现,但它们的特异度不高,出现了会显著增加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但并不一定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如何将上述多个非运动症状组合起来分析,配合其他特异度更高的非运动症状(如RBD)评估,是可行的研究策略,当然,通过上述方法初筛出患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再应用更精确的客观检查(如PET检查)、脑脊液中帕金森病特殊致病蛋白质的分析,是目前该领域最具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研究方向。 

  另外一个挑战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更早阶段的诊断,是否就能够更早地提供给患者更多帮助。既往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并不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如果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患者可以选择等待观望,无需积极接受药物治疗。但过去若干年积累的诸多最新研究证据显示:一旦诊断为帕金森病,尽早启动治疗将使得患者在多年后更多地保留运动功能、保持更高的生活质量;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则提供了新的机遇,稳定帕金森病病情,延缓其进程。另有证据显示,通过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能够显著减少帕金森病发病的可能性。因此,应尽早诊断帕金森病、及时给予合理干预。

  PET/CT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 吴平 博士 左传涛 教授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与传统的CT/MRI一样,它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技术。但不同的是,它可以应用标记的示踪剂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获得人体结构和生理代谢功能的双重信息,在健康体检、肿瘤诊断与疗效评估、心脑功能监测等方面有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神经疾病方面,目前PET/CT已经成为诊疗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应用范围包括老年性痴呆诊断、癫痫手术前定位、脑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脑肿瘤代谢状况评估等,尤其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颇具价值。PET/CT可以显示神经递质和受体(特殊的示踪剂标记多巴胺转运体)的改变情况,能够有助对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进行早期诊断,甚至是运动障碍阶段前期即可以做出诊断。结合葡萄糖脑代谢网络脑功能PET显像,可以有助于帕金森病与不典型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进行有效鉴别。此外,脑代谢网络PET功能显像还可以客观反映帕金森病病情的进展情况和相关治疗效果,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