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不仅仅是读读看看

 麦子宝宝之家 2014-03-18

  你一天有多少时间用来学习?其中,思考的时间占到了百分之几?之所以问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考。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杂乱地堆满书刊、文件、笔记的大柜子,其实际用处也许还不如一个装的不多,但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抽屉。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虽少、但却是经过头脑反复斟酌的知识。

  有一件小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有次,部里给每名同志订购了一本《相约星期二》,书很薄,只有100多页,有的人读了,有的人没看,而有着“一支笔”美名的郭干事竟读了一个月,并且书里有勾线、有折页、有批注。之后,他还发表了一篇读后感,梳理了七点感悟。这时,我明白了为何他能成为“一支笔”。

  然而在现实中,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这种只阅读不思考的学习方式占了不小的比例,在一些新毕业干部身上更为明显。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新干部来说,大量补充业务知识是一条必经之路,为什么有些人有着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加强“学习”之后,反而变得更加“迷茫”?这正是因为,涌入我们头脑的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强行把知识塞进头脑,只吸收不消化,反而会让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根弹簧上面就会使弹簧失去弹性一样。而一旦充塞着这些杂乱地聒噪,头脑从此就会失去清晰的见解,这也是为什么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会变得比原来更加头脑简单。

  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我们每年一度的理论学习中--从最初的薄皮本到专门定制的理论本,再到加厚本,几年下来,用来做笔记的本子就摞了半柜子,扔了舍不得,放着没用处,归根到底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力气当了一次“复印机”。结果,我们的层次上去了,水平下来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深奥的学术研究在细小的现实困难面前发挥不了作用,成了纸上谈兵。

  第三种学而不思的作风是长期依赖网络做文章。网络上有着海量信息,写作之前,一些同志总习惯先下载几十个“模板”,在“模板”里往往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几经艰辛,认真思考和组合才得以发现的某一见解或结论,最后的成品看似精致,排比句、歇后语,读去朗朗上口,听后却毫无印象。当我们再次需要的时候,这些“认识”却不能呼之即来,为我所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写过很多文章,写作水平依旧停滞不前的原因。

  歌德说:“我们必须流下热汗,才能重新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阅读只是思考的代替品,只有经过自己思维得来的才会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真正地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责任编辑:孙丽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