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教学细节谈

 白发苍苍翁 2014-03-18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教学细节谈

甘肃镇原庆阳南川中学          白发苍苍翁

一代明主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者,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者,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者,可以明得失”。借鉴历史,可以更好地为当代发展和社会生活服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今天学习历史,重在认清国情,借鉴成功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开发正能量,早日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新课改已然成为燎原之势,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好的历史课教师,必然善于驾驭教材,把枯燥的教材梳理成鲜活的史实,把湮没的往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把久远的人物还原成立体的真实,让课堂变得灵动飞扬,,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同时,还必然蹲下身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拉近与学生间的情感距离,具备大爱精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悦诚服,愿意去学习历史课,何愁教学质量不高?一代才女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正是一种大爱的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

.以人物经纬史实

    一个好的历史课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风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以尝试着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巧妙编织,以人物为经,以史实为纬,穿越历史,以典型人物钩沉往事,再现那个时代,复活那些人和事,不妨一试下面做法: 

诗情起兴。例如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就从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开去,介绍这位民族英雄敢于维护国家利益而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凛然正气,穿越时空隧道,让学生记住这位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并摘抄林则徐的“十无益”诗句:“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鸷无益”。 林则徐的儒家情怀,道家风骨,法家信仰,兵家智慧,墨家机巧,纵横家口才,照亮了一个时代现实。

文图并重。教学“南京大屠杀”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日军砍杀南京青年”、“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东京日日新闻》上的杀人比赛图片,仔细阅读有关 “南京大屠杀”的文献资料。特别强调,向井和野田,就是那时的两个战争魑魅,杀人魔鬼,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本土上的灭绝人性、大屠杀的惨绝人寰,略见一斑。

音像辅助。教学“抗美援朝”一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上甘岭》,配乐诵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自然记住了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口的战斗英雄黄继光,记住了那个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明白了他们是那一代“最可爱的人”中间的杰出代表。

另类调侃。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荷花淀派”“白洋淀派”“山药蛋派”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的通俗化、大众化,故事有趣、情节跌宕。电视栏目《老梁讲故事》《壹周立波秀》收视率极高,电视剧《大丈夫》老少咸宜,人人喜欢看,是因为它的颠覆性,不落俗套,诙谐调侃,无枣也打三杆子,非常另类,而又入情入理。我们教师的口才艺术,也不妨学学人家,亦庄亦谐,寓庄于谐,适时适度来点话糙理不糙的“胡话” “昏话”调侃,也未为不可。

.以史实激励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完中国近代史,学生就能明白,一部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屈辱史,一部国人不屈不挠、韧性战斗的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光辉论断。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表明了中国人民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有了这样厚重的情感积累,学生会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和人民。

.以情感升华事理

常识告诉我们,我国古代文史同源同流,文史常常为一家。有论者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任何意义上的创作,无论怎样的奇思妙想,都来自于客观现实的感发,由内而外,“情动辞发”;而阅读往往离不开文辞的华丽外衣,由外而内,“披文入情”。语文课上,学生诵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老师提醒他们,这就是那个辞官上路、归心似箭、满心欢喜的陶渊明,也是那个归园田居、自娱自乐、洁身自好的陶渊明。学生的心头,自然还会浮现出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形象。语文课上有知人论世,缘情入理一说,历史课上一样有厚积薄发,情感升华,情通而理顺的讲究。比如:

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屡次战败,足以说明这一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正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铸剑为犁。当今的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各种思潮交互并存,商业竞争激烈,军事冲突不断,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但和平与发展,永远是是人类地球村共同的话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现在是,将来必定还是。

珍惜幸福。古人尚且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在当代中国,我们会格外珍惜目下的幸福时光,决不允许像“文革”那样史无前例的动乱和灾难再度逆袭。

 最后,我想说,“穷则变,变则通”,“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我们历史教师只有努力顺应课改新潮流,蹲下身子待学生,以心温暖心,想方设法处理好教材,驾驭好课堂,我们翘首以盼的 “一树一树的花开”的喜人局面,才能如期而至!

参考文献:

1.《隋唐嘉话》刘餗    

2.《张爱玲文集》张爱玲

3.《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4.《文心雕龙》刘勰

5.《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6.《治家格言》朱柏庐

7.《易经.系辞下》 孔子

8.《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9.《变法通议》梁启超

10.《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11.《战国策》刘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