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裂的西方哲学

 修和 2014-03-19
在古希腊,有两位最具原创性的思想者,一位是巴门尼德斯,一位是赫拉克利特。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却截然相反,巴门尼德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永恒的不变的,而赫拉克利特却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无常的变易的。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的思想被柏拉图所接受,柏拉图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一个说的是形而上的世界,一个说的是形而下的世界。柏拉图在这两个世界中间划了一条中分线,然后世界就此被分裂成了两个部分。这种分裂比东非大裂谷还要漫长,一直贯通到今天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哲学进入传统的古典哲学时期。思想家们认为,要认识客观世界,必先认识认识者自己,否则一切事物将不可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有一个能认识者,这个能认识者就是我。这个我是什么呢?它真的存在吗?它是怎样存在的?它是可以认识的吗?对这几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我就存在于认识的过程之中,是真实的存在。康德通过理性的批判,认为这个我是先于经验的存在,不能说是存在于经验的认识过程之中,所以他提出“先验自我”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费希特提出“绝对自我”,黑格尔又提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等概念。可以说与康德是一鼻孔出气,说法不同而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将这个“我”与“我所认识的世界”彻底隔绝开来。这种隔绝也比东非大裂谷还要漫长,一直贯注于今天每一位西方思想者的血脉中。

上下分裂,内外隔绝,这正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