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转载]学校管理“轻重”失衡的反思与对策

 阅读署 2014-03-20
做任何事,都要分个轻重缓急、主次先后,这样才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以致手忙脚乱,不得要领。办学育人也如是,课程改革也如是。审视时下社会发展的形势,不难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已经突显出来,人们称之为涉入了深水区。那么,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呢?如果把办学育人工作中的行政与业务、课程与教学、知识与素质、经验与理论等要素放在一起,一并考虑,就会发现,学校的办学育人,现在存在着轻重失衡的问题,存在着重行政、轻业务,重课程、轻教学,重知识、轻素质,重经验、轻理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甚至加重了教育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适时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教育实践的重点课题了。如果不适时予以调整,不重新考虑轻重缓急、主次先后,重新突出改革战略重点,把握得当,就无法涉足深水区,触及深层问题,改革就会裹足不前,甚至半途而废。
    涉及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触及课程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要从以重行政为中心,转变为以业务作重点;从以改课程设置为重点,转为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从重视打好教学的知识基础为重,转为以奠定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为重;从办学育人主要依靠经验做推动,转变到以理论引领作动力。学校管理如果能在这四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突出战略重点,那么教育深层次的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教育改革的步伐将不会停止不前、举步维艰。办学育人,要行政与业务并举,规范与规律相合,行政要围绕业务转,规范要依据规律而发力。
    一、 由重行政转为重业务
学校的办学育人,存在着两条主线:行政线与业务线。正因为如此,校长的角色才定位为“校长是行政与业务的最高负责人”。行政工作,是保证秩序的工作,是规范性工作,包括人财物、安全、卫生等管理要素;学校业务是育人工作,是重规律性的工作,包括教育教学,德智体美等要素。行政工作重规范,业务工作讲规律,是教育的常识。办学育人,要行政与业务并举,规范与规律相合,但二者并不是没有轻重、高低的。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提法,显然是突出了培养人的业务重心的,是突出了以育人为至上责任的。教育以育人为中心,决定了学校要以业务工作为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这一矛盾突显出来了。现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存在着业务围着行政转、不当的规范限制育人规律,甚至不顾规律而开展强势管理的问题。发现育人业务受到行政过度影响的问题并不难,问一问校长现在一年参加各级、各方面的会议,是以行政事务工作的会议为多呢,还是以业务研究发展为重的会议为多呢?答案一定是前者居多。再看一看上级发的各种文件、通知,所进行的各种检查、巡视,是以促进业务、尊重育人规律为重呢,还是以建立秩序、循规蹈矩为上呢?显然是行政手段使用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不少。
    如此而论,不是说行政手段不重要,而是说,当运用行政手段把问题解决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适时调整重心,更多地突出业务工作的作用,更多地按照育人业务的规律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做行政管理,要时时记住,行政工作应该限定在行政的权限范围内运行,限定在尊重规律、保障规律的主线上发挥积极作用。如果行政权限越界,不顾规律、不尊重规律而扩大作用力,就会出现负作用。时下一些学校的办学育人,行政人员不做业务,不进课堂,不会抓教学,更不懂得如何用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素质,不以理论依据做决策,而凭借“拍脑门”“心里一热”作决定,乱决定,乱行动,出乱象,是时时见诸媒体报端的。统计一下学校的校长一年下来,做了多少教书育人的业务工作,做了多少行政事务的工作,问一问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烦恼,问一问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要求,看一看方方面面反映出的对教育不满意的问题,你就会发现,现在行政工作该到位的没有到位,该起作用的没有起好作用,该抓好的没有抓好,反而不该做的做得过多,该放权的没有放到位。校长在学校,围着上面的行政要求做事务,业务工作反而突出不出来,教师一反映问题,就是事务杂多,千条线穿一根针,负担过重。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是已经到了做出适度调整,进一步突出行政围绕业务转、以育人业务为中心办学的时候了。以业务工作为中心,自然就涉及到课程、教学、知识、素质、经验、理论等问题的实践性思考了。
    二、 由重课程转变为重教学
课改进行了十余年,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现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了。国家修订了课程标准,设置了三级课程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等等。随着课改的普遍推开,学校课改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设置上、课程实施形式上做了积极的探索。现在,许多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还有的把国际课程引入了学校。在课程实施的形式上,有的学校实行走班学习,有的学校规定了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时间分配比,如“二八”定律、“三七”分割,即教师课堂上用20%的时间讲、80%的时间给学生练,或者教师用30%的时间讲、70%的时间开展学生活动,等等。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老师讲的越少越好、学生基本做自学的情况。还有的校长拿着秒表进教室,计算教师上课的时间,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8分钟,否则定为差课,等等。在课程改革上,一些学校推出了校本课程特色,有的学校选修课高达百门,有的课外活动整齐划一,如全校学生每人都下国际象棋、全校学生拉二胡、全校学生学轮滑、全校学生掌握一个民间手工艺特长,等等。但人们发现,在这“繁华”下面,课改期望的素质教育的理想状态并没有出现,学生的培养质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以学生身体素质、创新素质、课业负担等指标进行衡量,一些问题在加重,教育社会的满意度仍旧不高,舆论对教育的评价也不积极。实践证明,仅仅改课程,仅仅改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建了新路(“课程”在英语中就有“跑道”之意),穿了新鞋(指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却没有培养出新人(走新路穿新鞋但人依旧)。课改,不是改了教什么知识,设置了什么课程,用了什么新手段,就能改变怎么教知识的问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实现素质教育了。如果怎么教不做实质性改变,任凭让你教什么,内容怎么更新,施教者也会给你放进既往的套路中,用习惯了的方法做习惯的教学,所谓“旧瓶装新酒”,让改革的期望落空。课改发展到现在,课堂教的问题日渐突显。从现在不少学校常态课的情况来看,素质教育的质量是不理想的,凡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的人员,甚至国家总理走进课堂,都会指出教学存在的明显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用知识在教什么、如何用知识培养素质上。无庸讳言,课改现在面临着如何深入的课题,即从重视课程改革,从重视知识结构的调整,转变为重视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然地体验与认识上,集中在怎样用知识培养学生素质这一更为重要的课改专题上。
    三、 由重教知识到重养成素质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要在课堂上度过15000课时左右的时光。课改的质量在课堂,课堂的质量不是教什么知识的问题(当然课程知识的内容、结构的更新是必要的),而是如何教知识、让知识产生什么效益、怎么产生效益的问题。现在,不少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靠增加时间,所谓“多吃苦,苦中有甜;多出汗,汗中藏金”求效果,或者只重方法、讲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考定教,所谓“既往怎么考,我们怎么教”。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课堂教学的增益程度,是靠什么产生的效益?为什么教师的教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钻研教材不够、研究学生不够、教学重点不明、教学难点不准、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设计不精、教学导入平淡、教学展开一般、教学机智欠缺、教学不够扎实、训练强度不足、及时巩固不好,凡此种种如此教学,何谈高质量?课堂教学根本的问题是教师怎么处理知识,怎么抓住知识的本质,并按照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按照人的认识发生的可能性而进行素质养成的问题。
    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抓住本质进行教学的问题,是教师是否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的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直接、直观地意识到的问题,是用知识养成素质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性质、所教知识的内涵实质把握不准,把握不深,那么,所教出的知识将是表面的、空泛的、符号性的,是不能理解而生硬记忆性的。这样的教学,概念是生吞活剥的,知识的内容是被肢解了的,知识发生在学生身上,是灌输式的,是知识转移、搬家式的、囫囵吞枣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没有深刻的认识、正确的信念,对学生主体作用没有科学的定位,那么,就会视学生为容器,视学生为训练的对象、学习的机器,只要操作得当,只要强度够力,只要训练到位,只要耗足时间,只要能形成分数结果,就是好的教学实效、好的教学质量。就好比学习开车,汽车的原理知道不知道无所谓,只要会开不就能考驾照吗?这就如制作月饼、摇元宵,有模具、工具不就行了吗?课堂上不能教本质,不能让学生水乳交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学习,不能让知识与学生的意识、认识真正地溶合,真正地实现素质的养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常态课的低效,日常教学中的教不到位、教不上去,是经常发生的。因为教不出本质,所以就加大训练强度,用不能让学生消化的知识来进行重复强化。因为对知识内涵实质理解不深,所以就用教外延的办法,反复训练,让学生多练习、多吃苦而死记硬背,反正记忆中有知识,能考出分数就可。因为不懂得学生认识发生的规律,不知道知识不与人的意识溶合,不发生在意识活动中,不发生在主体认识上,那么,知识的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如往墙上贴纸,总是会脱落的。课堂教学的教,是很专业的。教师要做到教之先,对所教精熟地拥有;教之中,要对所教让学生直接、直观地意识到。教师要善于将知识活化为生活的形态,将知识活化为学生的认识,将知识活化为学生的素质,这是教的一般规律。如果不按照此规律教学,就会与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现在,课改深入开展,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成为会上素质教育课、会上认识发生课、会上意识品质养成课。总之,是上善于用知识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课。为此,需要对教师进行更为专业的上好课的业务培训,需要形成更为有力的课改支持系统,使教师在理解知识的本质上提高水平和能力,能够教本质,抓住本质施教;使教师在呈现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上更加专业,能够使知识自然地发生在学生的认识上、意识活动中,使知识溶合而成学生的素质。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涉及到依据什么开展教育的问题,显然,仅仅依靠经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此,还需要进行专门的理论武装,凭借专业理论的训练,才能切实做好。
    四、 由重依据经验到重依据理论
开展行政的、课程的、知识的教育工作,易上手、易操作的要素是什么,或者说容易依靠的是什么?是经验。现在,学校办学主要靠的是经验。行政推动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交流、推广经验;开展教学工作,追求教学质量,依靠的是相互听课、总结考试得失的经验。即便是教知识,尽管有教参等辅助资源,但在课堂上用知识对学生开展教育,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主教知识。为什么人们容易使用经验做事情?因为经验比之理论来说,容易得到,容易操作,容易检验,容易掌握。而依靠理论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理论是人们对经验的提炼、升华、总结,是需要进行专业思考才能形成的。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是质的飞跃,是理性的升华,是认识的结晶,因此是更为深刻、更为深层、更为复杂、更为艰难的事情。因为经验处在行为层面,处在操作层面,处在低端位置,处在具体感觉水平,所以人们总结出了“不能仅凭经验办事”“做事情不能仅靠经验”等认识结论。但说归说,做的时候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容易依靠经验行事,依靠经验决策,依靠经验作为主要的方式推动工作。如果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偏重理论行事,那其利好将是多多的。特别是像教育这样复杂性的工作,如无理论作指导做工作,那其偏颇、失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以理论指导行为,虽然需要专业性的训练,但也不是不能实现、不能掌握,不能操作的,关键是重视不重视理论,有没有树立以理论为先导开展工作的信念。
    以理论为先导开展教育工作,特别是进行课改,有个以什么理论为依据、依据什么理论做工作的问题。对此,其实不用更多论证,历史上一些教育名家、专业人员是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的,只不过我们没有重视,或者说没有将其作为宗旨、信念抓好落实罢了。比如,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老师杜威就说“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 ,他还直接实践,开办心理实验学校,指出“学校是心理学的实验室” 。杜威以哲学、心理学作为开展教育的理论依据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再看看课程论、教学论等专业著作,你就会发现,“哲学、心理学均是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位列教育理论之首的” 。为什么教育要如此以哲学、心理学为最高的,或者是最基本的理论依据?道理很简单,因为教育是指向人的,具体地说,更多地是指向人的认识、人的心灵、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而研究人的认识、心灵、意识、精神的学问,是哲学、心理学的学问。道理是明明白白的,哲学的知识论、认识论,心理学的认识发生、心理科学研究成果,无不可以对教育实践,特别是教学实践以有力的支持、帮助,对此,稍加一点理论的融合,就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应,这在一些按照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只不过此方面的典型太少,凤毛麟角、形单影孤,不成气候、势头罢了。从重视经验转变到重视理论,特别是重视哲学认识论、知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与理论科普,是深化课改的当务之急,更是必由之路。唯此才能防止教育的偏差,避免教育的失误。
    总之,学校管理要重行政与重业务并举,重课程与重教学并重,重知识与重素质溶合,重经验与重理论兼顾。如果教育改革能如此这般地进行,就会少些弯路,避免误人子弟,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赞誉,从而也就可以为教育发展赢得更多的良性发展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