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规模 不变的是精神
——一位苏州美术馆职员的美术印记 □实习生 何 玥 苏报记者 梅 蕾
东临北寺塔,西接朴园,北依昆剧院,南与丝绸博物馆毗邻,创建于2010年的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坐落于人民路上。它整合了文化馆、美术馆、名人馆等多个馆厅,旨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王晨是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美术馆管理部的部长。1998年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广州美术馆。初见王晨,秀气的脸庞和甜美的声音,就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典型的苏州妹子。 因为对家乡的眷恋,2002年,王晨回到了苏州,来到位于沧浪亭的苏州老美术馆任职。“那时的美术馆功能很少,就是办办画展,让大家看看画而已。”谈及在老美术馆的工作经历时,王晨用略有失落来形容当时的感受。她告诉记者,老美术馆不论是场地规模、人员配置还是设备资源都十分有限。“那时美术馆的活动不多,范围仅仅局限在美术圈内,普通百姓跑到美术馆真的不多。”王晨还表示,当年的美术公共教育也是相对缺失的。 沧浪亭的老美术馆创建于1927年,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画家颜文樑。颜老当年曾提出16字原则“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在王晨心中,这体现着苏州美术馆的精神:平和,包容。“百花齐放,用包容的心接受各类作品。”王晨觉得现在的美术馆其实是在替博物馆“淘金”,“我们要有着大浪淘沙般的眼光,能一眼找到那些或许以后有机会进入博物馆珍藏的作品。”王晨表示,即使美术馆从沧浪亭搬到了人民路,面积也比原来大了许多倍,硬件设备自然也上升了好几个档次,但是这种平和包容的精神是一脉相承,永远不会变的。 “最近我们也招了不少新人,大家都还处在与新馆的磨合期。”王晨说自己现在在新馆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美术馆的展览和策划。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采访中,不断有人走进办公室与王晨探讨美术馆接下来的展览活动。在王晨看来,“现在的美术馆应该不再是简单的展画场地,而是有着研究、典藏、展示、公共教育这四大主要功能。”如今的苏州美术馆不定期会组织各类研讨会、学术活动,寻找不同行业内的佼佼者来与大家分享经验。“平均每个月会有一门公开课,还会有一些以非遗为内容的主题课”,王晨表示,“现在,人文性和学术性是我们需要多多关注的地方。”在接下来的3到5年内,王晨将和美术馆的同仁一起进一步找准学术定位,并就此开展中长期规划,让苏州美术馆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城市记忆 苏州美术馆 的历史变迁 1927年,苏州美术馆在苏州城南沧浪亭成立,首任馆长颜文樑。他以开放的胸怀接受和传播异域文化,宣扬平等自由,鼓励多元选择,从此苏州美术馆以中国美术史上第一馆的姿态成为城市当代文化精神的象征。 2010年底,苏州美术馆新馆落成,展区面积约2590平方米,有7个大小层高功能各异的展厅,展厅内配备有专业照明、中央空调、火警安保系统等设备,此外,还有标准化恒温恒湿库房、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贵宾室、会议室等配套设施。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自2010年12月起开放使用,首展为“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随后又相继举办了“首届颜文樑艺术奖”颁奖典礼、“第二届中国粉画展”、“新吴门画派·苏州当代中国画大展”、“艺浪·苏州美专建校90周年师生特展”等多个大型展览、活动,有条理地呈现苏州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艺术形式里的演绎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