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安徽老年报》时,看到有这样的报道:2月9日,省城三位老人非正常孤独离世,消息一经传出,令人扼腕。这三位老人都是男性,大的77岁,小的60多岁。三位老人的离世方式不尽相同,但境况有相似之处,贫病缠身,寂寞孤独,缺少心灵的抚慰。由于无人照顾,孤独地撒手人寰。看到这样的消息,深感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了。
据统计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67亿,而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这养老问题真的是全社会和家庭的大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不断的出现上述非正常死亡事件。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剧吗?
谁家出现这样的悲剧,首先要追究子女的责任,严惩不孝之子女。根据目前的社会状况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还是子女赡养。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另当别论。国家的社会养老体系和设施要赶紧跟上来。一个单位、一个社区有多少孤寡无依的老人要有人管有人问要造册登记。要建立这么一个服务部门,孤寡老人经常和这个部门联系,势必会好一些。现在这项服务可以说是空白。
前年听说我们这里有个男老师就孤独的死在家里,估计80岁还不到。当我见到他举步艰难的时候,他还不愿意请人照顾自己,坚持自己出门买吃的。那形象已经惨不忍睹。我就不明白他都这样了,他的儿子为什么还不把老人安排好呢。也许是他自己固执要选择独处,有钱也不愿意请护工。
去年有个朋友老太太要到外地照顾孙子,老头都76岁了。我对他们说:你们俩最好一块去。老头一个人留在这里不合适。老头万一在家病了就划不来了。老头坚持不去。结果没有过多久老太太从北京打电话给我,叫我赶快去看看她老头,说在住院吊水。住两天医院检查出来没有大问题,我问了他吃饭的情况。看来主要原因是饿的。老太太留了满冰箱的食物他自己懒得做着吃。最后还是叫他二儿子送他去了北京。所以老人最好是群居,和亲人子女在一块或者住的近一些。老两口在一起依赖惯了的,最好行动要一致。老人独居的,子女能三天两头过去看看那会好的多。
我想老人最好要有一帮朋友。要有个活动圈子。一块散步的、聊天的、打牌的、打麻将的、运动的、舞蹈健身的......。总之,常在一块活动会消除孤独感,你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大家互相关心。这样某个人一天不见也会有人关心问候。我感觉自己退休以后,参加一个群体活动(排球队),生活丰富多了。我平时也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但是一点都不感觉寂寞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子女离得远,就靠电话联系。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平时来往聊天都靠周围的朋友了。深感朋友在身边的重要性。
我建议老人,最好是走出家门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参与群体活动,一天那怕就一个小时也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大有好处。
希望做子女的多给老人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送点温暖。
希望每个老人都要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爱惜自己的生命。
希望社会加强关注养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