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背后的修养

 阡陌躬耕 2014-03-22
 读书背后的修养
 
       各类书籍,很多人都读过。但不知道您发现没有,读书与读书不同,有的人虽然读了书,也吸收了点知识,但往往浅尝辄止,给自己增添点谈资罢了。但有的人读书却是品书,能品出作者在文中营造的意境来,品出书背后的味道来。

  比如读《诗经》。“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从表层理解,凌霄花呀,从红变得如此枯黄。心里忧结呀,令人悲伤。一般人便是这样读过。但诗词大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品鉴这首诗时,一是读出了诗中对生命的反思。由花期的短暂联想到人生命的短暂,最为鲜明,最为深刻,由此品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诗)的内含。二是对诗的写作手法“兴、比、赋”理解的升华。她说,由物及心,由外物而引起你内心的感动为“兴”;由心及物,由内心的感想去找一个外物来作比喻的为“比”;即物即心,直说内心的感动即是“赋”。由此找到“兴、比、赋”中心灵与实物的关系。三是读出了诗中的民族文本,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绪。“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诗)说的是周围的叶子对蝉的漠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词),说的是人对花木的漠视。“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诗),讲的是花草自己因无人看取而生出的无奈;“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陈宝琛诗),则讲的是理性上知道色则是空,但一进入现实,看到花草美丽的一生被白白的糟蹋,终也是情难堪的。由一个花的诗,想到中国那么多诗人的咏花诗,中国人对花的感知,或说让传统的咏花诗的文本在眼前一一展现,这样读诗,一个品字都难以概括。

  再如读《红楼梦》。世人皆说《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兴衰史。王国维大师读《红楼梦》却因叔本华的哲学而受启发,认为该书的价值在于“示人以解脱”。人生的性质就是欲望——食欲,让个体生存;色欲,让种族生存。然而有了欲望,即有了希望,也有了痛苦。有欲望,就有追求,追求而得不到,是痛苦;追求到了,满足后即厌倦,也是一种痛苦。“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王国维)为此人就想到解脱。王国维认为,自杀不是解脱,因为这是为痛苦而死。解脱应当是看破,是摆脱了欲望。《红楼梦》中惟有惜春、紫鹃和宝玉三人达到了此境界。王国维大师带着西方哲学观点,就此看出了此书的新一层的精神价值。此外,他对悲剧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叶嘉莹先生《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说,从叔本华的哲学观看来,文学最高的成就就是诗歌,诗歌最高的成就是悲剧。比叔本华更早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希腊古代的悲剧精神,是一种文学上的美学上的最高成就。悲剧,一般讲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但王国维大师却从叔本华哲学的角度说,悲剧分为小人和恶人拨弄产生的悲剧,偶然性产生的悲剧和自然而然产生的悲剧。第三种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中,又以作者亲历的悲剧为最具美学成就的悲剧。所以,“《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王国维大师这样读书,也不是一个品字就能概括的。

  读书与品书,一字之差,背后的修养则不在一个层次上。读出书中的品位,需要有修养;要有修养,又要去读书。读书与修养,互为表里,相携提高,这才是读书个中滋味所在。

  闲时读到了叶嘉莹先生《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等及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竟得这么一点感想,写之。
 
作者:王卫华      来源:平凉日报2014年3月2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