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源瑶族服饰

 好书排行榜 2014-03-23

乳源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但东边瑶与西边瑶差异比较大,东边瑶又因居住地区不同,其服饰也不尽相同。

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解放前妇女的头饰上。

1.东边瑶服饰

    ①东边瑶男服饰。东边瑶蓄发,用绣有花纹图案的蓝色或白色布巾包头。头巾长2米,宽约0.3米,中间置有一个约0.25米左右的正方型图案,包时露在头顶,头布巾两端绣有绚丽的彩色花线织成的图案,包扎时,有的在前额打结成V字型向额前竖起(东坪东田一带男头饰),也有的在后脑打结成左右呈八字形向下摆开(必背、游溪等地男头饰)。衣服多为黑色和青蓝色京青布制成的大襟衫,胸前及背后均嵌有一方形彩色花纹图案,背后的图案比前胸图案大2—3倍,近似清朝的官服。下穿宽大的裤,不用裤带,大多采用交叉扭曲往小腹下塞稳即可,因而裤头比较宽大,有的周长一米有余。裤长仅及小腿,扎绑腿,男子戴银质三角形耳环。

    ②东边瑶妇女服饰。东边瑶未婚妇女头戴拼角,结婚后改戴帆船形三角高帽。建国前,妇女素有用猪油与密腊把头发粘结,并用布包贴的习惯。女子上衣一般用青色的京青布制成圆领大襟衫,长及膝,背面图案大小样式与男人无异。纽在右边扣,下围短裙一条,腰绑与男头巾相似的布巾为腰带,布巾两头与后腰呈八字形垂下,扎绑腿。

    东边瑶的服饰因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其内部又稍有差异。如必背、游溪的男子包白色头巾、扎白色绑腿,但不穿白色衣服。而柳坑、营坑、东坪新村、大寮坑等地的男子则喜包蓝色头巾,扎蓝色绑腿、喜穿白色上衣,外套蓝色背褂。

2.西边瑶服饰

    西边瑶除留少量头饰外,男女服饰与汉族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已婚妇女头上戴的不是三角形高帽而是折叠成很多层的布,据说所叠的布是根据所带者的年龄计算,一般每岁一层。而未婚女子则一般用绣有花纹的蓝头巾包头。衣服除上衣的领边、袖口、衫脚等处用白、蓝、黑三色布车边镶嵌外,别的与汉族无异。

    建国后,尤其是1980年以后,瑶民在穿着打扮上,已日渐汉化,喜穿时装,发型与汉族无异,衣服大多到市场购买,族内已很少有人缝制衣服。所制衣服仅是用作参观或供人表演之用。

3.师爷、师公、歌嬷服及法事服饰

    乳源过山瑶的服饰,除一般瑶民穿的衣服之外,还有几种是瑶民祀天、祈福、做法事等不同人物使用的衣服。

    ①师公、师爷服。它是过山瑶举行各种民间宗教活动时,主持人或师表、师爷穿着的专用服装。有长装和短装两大类,各类形式又各有差异,长装衣长过膝、短装搭配短裙和白色腰带。长装一般用棕红色布料制成,短装一般用黑色或青蓝色京青布制成,间有各种用五色线制成的图案,色彩斑蓝。

    ②歌嬷服

   在1949年以前,瑶区不论是对歌祀天、还是做其它法事,都有专司歌唱的歌嬷,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歌唱演员,地位也比一般瑶族妇女略高,是族内人人受尊敬的靠歌技吃饭之人。每当重要的法事,大型的活动凡有歌唱事宜都由其组织,并亲自参加演唱或对歌。大凡每个大的村庄都有几个甚至十个八个歌嬷。以前必背的公坑、东坪的茶坪、游溪的中心洞等地都是出名的歌嬷聚集地。歌嬷服与一般女性服装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其头和肩部都披一件宽大的用五色线精心绣制的彩色披挂,图案形式比较多,如图。衣服的前面配有两条五彩斑澜的绶带,腰身除用白布巾包扎外.外面仍要加一条红色绶带绑衬、袖口也镶有与一般女服不同的彩色标记.目前民间传统的歌嬷服装已很少生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