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族服饰】锦绣斑斓,好五色斑衣

 文化龙乡 2015-03-25

瑶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丰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古代一直就有盘瓠后人“好五色斑衣”的说法,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分有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还有精美的银饰佩挂(银簪、耳环、项圈、银锁、银牌、银珠、手镯……),喜欢红、黑、蓝、绿、白等颜色。在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部分莫过于锦绣,无论衣、褂、襟、裙、头帕还是腰带、挎包(锦袋),都刺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锦绣图案不仅有花、鸟、鱼、虫,还有生肖动物,日、月、星、云……有的还记载了本民族的历史、人物。锦绣、花边图案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美丽天然,别具神韵。

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共性,也是瑶族人民的天性。艳丽的服饰是瑶族的一种特殊文化语言,其头饰又是瑶族服饰中最具个性的组成之一。

瑶族男性的头饰一般多用黑色头巾缠头,也有用红色或白色长带包头的,头巾一般长六尺、宽一尺,两端绣有花边图案,两头编留长穂,图案正好露在包头扎口上。男性的包头大致有人字缝包头、大轮盘包头、缠裹平头包等;广东连南瑶族男性喜欢用红色长巾盘头,有的还插上一两根野鸡翎毛,以显英雄豪气。

瑶族女性的头饰多姿多彩。少女时期,一般都不包头或是仅用平头方帕包头,节庆时日佩挂银铃和红色绣球,显得天真活泼;十五六岁开始蓄发椎髻;有的地区瑶族妇女还盘缠双髻,然后用蜂蜡凝封,再蒙上头巾,半月洗一次头,用微火将蜡烤融,洗理头发后再封扎;姑娘时期和中年以前,女性的打扮开始讲究,地域不同,形姿多样,但都很艳丽夸张。姑娘时期的头饰有:翘角锥尖包头、倒钵状大包头、圆桶形大包头、螺形锥包头、方帕顶板包头等等,还佩挂有玻璃彩珠链或银牌、银铃、银链等银饰,头帕、头巾都绣有精美图案,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衣饰与锦绣:瑶家姑娘天性爱美,衣饰是她们展示聪明才华、情趣品位和心灵手巧的载体,也是瑶家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托。所有的瑶族服饰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锦绣。衣服的领口、袖口、襟边、裙边、裤脚、头巾、头帕、挎包,都绣有花边图案,美艳不俗,怎么看都好看。有的支系除了胸前穿戴有绣花方襟外,背上还缝有方形刺绣背被,绣工精致。韶关乳源一带的瑶族就保留了这一服饰。据说有的瑶族支系是因为举族迁徙时,为防走失而留下的标识,也有说是远古战时分兵列队的标识。不过遗传至今,已是纯粹的服饰标志了。

腰带:腰带是瑶族男女都喜欢穿戴的饰物。首先是扎在腰上走山路挑担子有劲,平时出门走亲戚精神喜气,有时还可以包裹捆绑东西当工具用。尤其女性更是注重其装饰打扮作用,节日喜庆活动穿盛装时都要扎上二、三根绣花腰带,从背影看去,潇洒招摇,这恐怕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遗风吧。

绑腿:绑腿是瑶族男女的服饰组成部分,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布料、花边质地有所区别,劳作和休闲时亦有不同。瑶民多生活在山区丛林,打绑腿劳作方便,走山路腿有劲,同时还可以避虫蛇叮咬,防荆棘缠绊。早期的瑶民冬夏多穿长衣短裤;天冷了,打绑腿,围围裙;夏秋一般都是赤脚或穿草鞋,冬天在家穿船形绣花鞋。不过,现在很多地区多用仿绑腿长袜代替了,还有的已穿长裤不打绑腿了。

佩物:从古代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瑶族男性除头饰、发髻外,出门还佩戴猎枪、砍刀、锦袋,腰挂装火药的牛角或葫芦,显得威猛、强悍、勇敢。女性的佩挂多为银饰、珠玉或古铜钱,除审美意义外,还代表一种富贵。

瑶族服饰一般都有便装和盛装之分。平时和劳动时着便装。男装多长衫短筒裤,女性平时穿绿色、蓝色或青色斜襟衫,下穿黑裤,出门扎围裙,少带佩饰。节日和喜庆活动多着盛装,尤其女性,打扮鲜艳靓丽,头饰、胸饰、腰饰都是披锦戴银,衣着服饰非常讲究。据说有的支系婚嫁盛装十分丰富,新衣刺绣倾注了姑娘多年的心血,一针一线都化作精美艳丽的图案,全身的女红寄托了新娘的美好心愿。有的地区,新婚蜜月后,新娘就把盛装收藏起来,一直到辞世时再穿上“驾鹤仙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