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湿疹七大药方

 学中医书馆 2014-03-24

1.清热除湿汤

龙胆草、黄芩、丹皮、赤茯苓、泽泻、萆薢、苦参各10g,车前草15g,六一散(包煎)、生地各30g。热盛者加白茅根15g,生石膏30g(包煎);湿盛者加牛薏仁、通草各10g;痒甚者加白鲜皮30g;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6g。每日1剂,早晚饭前1小时各服1次。同时配合以下外治法:有糜烂渗出者,用3%硼酸溶液做开放性冷湿敷,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湿敷间歇期外涂氧化锌油;无糜烂渗出者,外涂炉甘石洗剂,每日3~5次。共用药2周。

急性湿疹如果中医辨证属于湿热证采用以清热利湿为主的清热除湿汤内服,并联合外用西药治疗,与纯西药治疗组比较,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减轻症状(红斑、渗出等)方面见效快。清热除湿汤由龙胆泻肝汤和萆薢渗湿汤加减组成,方中龙胆草、黄芩清热除湿,生地、丹皮凉血清热,赤茯苓、萆薢、泽泻健脾渗湿.车前草、六一散利湿清热,苦参除湿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除湿止痒之功,切中急性湿疹湿热证的病机。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龙胆草、黄芩、丹皮、生地、甘草等药都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临床应用的关键是辨证要准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减。

2.术苓除湿汤

炒白术10g,苍术15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薏苡仁20g,厚朴10g,陈皮10g,滑石18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甘草3g。湿邪偏于下焦者可加黄柏、川牛膝;瘙痒甚者可加乌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损色黯者可加丹参、当归。每日1剂,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

本方所主多为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患者,病情迁延,或因素体脾虚,或因湿邪久羁,过用苦寒而伤脾,故兼见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等脾虚表现,属脾虚湿蕴证。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既治“脾虚”之本,又治“湿盛”之标。术苓除湿汤中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苍术除脾湿升清阳,茯苓助脾运、利水除湿,三药合用达健脾燥湿利水之功,为君药。根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选泽泻、猪苓、薏苡仁助君药健脾利水,给邪以出路;陈皮、厚朴理气和中、下气除满、助运脾湿,祛湿剂中配伍理气之药,即“气化则湿亦化”之理,五药共为臣药。滑石除湿利水,地肤子、白鲜皮共达止痒之功,三药为佐药。甘草既健脾益气又调和诸药,为使药。在全方组成中既有燥湿健脾的平胃散(苍术、陈皮、厚朴、甘草)以除中焦湿阻,义含健脾渗湿的四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以治溲短便溏,再伍渗利小便的六一散(滑石、甘草),从而使全方达到健脾燥湿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使湿无从牛而有其去路的治疗目的,服之则湿患得除。

3.养血祛风汤

生地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5g,丹参15g,鸡血藤15g,夜交藤15g,白蒺藜15g,乌梢蛇10g。阴血不足甚者加熟地10g,麦冬10g,女贞子15g;风盛瘙痒甚者加蝉衣6g,白僵蚕10g,全虫6g;合并有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莪术10g;伴失眠者加生龙牡各30g,酸枣仁30g;大便干者加火麻仁30g,柏子仁15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慢性湿疹多为急性迁延而来,病发日久,耗伤阴血,血虚不能濡润肌肤,化燥生风,瘙痒难忍,治疗当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养血祛风汤中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润燥祛风以止痒,赤芍清热凉血止痒,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止痒,共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夜交藤养心安神,白蒺藜、乌梢蛇祛风止痒以治标,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收效甚佳。

4.外洗除湿汤

龙胆草10g,苦参30g,蛇床子30g,黄柏20g,地肤子30g,车前草30g,黄芩10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板蓝根30g,六一散10g。湿热型加土茯苓15g;脾虚湿阻型加茯苓、白术各10g;血虚风燥型加川芎10g,何首乌20g;瘀毒积聚型加桃仁、红花各10g;体弱气虚型加黄芪、党参各15g;脂溢性湿疹加茵陈、山楂各10g。1日1剂,水煎两次浸洗或湿敷患处,每天2~5次。

根据湿热、脾虚、湿阻、血虚风燥、瘀毒积聚等不同证型,随症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湿清热,入肝胆膀胱经,苦寒沉降,长于清泻肝胆实火、三焦湿热;黄芩、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共辅龙胆草清利三焦实热而燥湿;蛇床子燥湿祛风杀虫;车前草长于利湿消肿兼可清热。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可利窍,除膀胱之热结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热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肿,兼可清热除烦止渴,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赤芍酸寒,能泻能散,既可凉血活血,又能泻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热凉血消斑。三药配合既可清热利湿,凉血消斑,又免过用寒凉而伤阴。板蓝根、马齿苋功在清热解毒,防治毒热湿邪,并能凉血消肿。全方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使热清湿利而皮疹得消。药理研究证实,黄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以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生地黄具有皮质激素样免疫抑制作用;马齿苋、甘草等均有抗过敏作用。诸药配合起到抗过敏、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相得益彰,疗效稳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黄柏百部汤

黄柏30g,百部30g,土茯苓15g,蛇床子30g,苍术15g,荆芥15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苦参30g,藿香15g,明矾或桔矾30g(皮肤无糜烂渗液者用明矾,有糜烂渗液者用枯矾)。用温水洗净患处,取上药煎水1500~2000ml,倒入盆中,趁热汽熏蒸患处,待药液凉至适宜温度,用纱布蘸药液洗患处。每天治疗2次,每次20~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6.温阳除湿水剂

生川乌10g,生草乌10g,艾叶15g,大风子20g,威灵仙30g,红花15g,地肤子20g,苦参20g。每日1剂,加水煎取2000ml,温泡手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双手忌直接接触食物和各种洗涤用品。

“湿性重浊黏腻”,“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久之,阳气不能到达四肢末端,掌跖失于温润,湿邪因而停滞,局部气血瘀闭,肤络不畅.肌肤失养而成本病。故以温通经络、除湿润肤为治疗大法。方中牛川乌、生草乌、艾叶、大风子有温通气血、透达经络之作用,其中川草乌、大风子还有除湿作用;威灵仙通行卜二经络且祛风湿;红花活血通络;地肤子、苦参除湿止痒。诸药相配,则阳气至,经络通,气血畅,湿邪除,肌肤自然润泽。

7.湿疹熏药方

地肤子、蛇床子、百部、蓖麻子、艾叶、苦参、苍耳子叶、自鲜皮各30g,花椒15g。上药混合共碾粗末,用较厚草纸卷药末成纸卷燃烟熏皮损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熏药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在灸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外科皮肤疾病的一种外治法。从临床使用过程中体会到:熏药的药烟无任何毒性,不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对于角化过度和瘙痒明显的皮肤病止痒和软化皮肤作用较好。熏疗时,浓烟温度一般50~60℃为宜,应经常用手试温,以免引起烧烫伤。湿疹熏药方中地肤子、蛇床子、花椒、蓖麻子、苍耳子叶均能润肤止痒,百部、苦参、白鲜皮杀虫止痒,艾叶、花椒温和解风毒而止痒。诸药共奏除湿祛风、杀虫止痒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