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畲族民歌与畲族文化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25

畲族民歌与畲族文化

洪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5日   16 版)
畲族对歌会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人自称“山哈”,“山子”“山地人”,意思是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口较少,散居在闽东、浙南、皖东南、赣东、黔东南、粤东、湘东南等地的山腰和坡地,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胡适说:“过去种种,上至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可以从畲族古老歌《高皇歌》《盘古歌》中寻找到畲族的起源,古老的畲族人从“盘”“蓝”“雷”“钟”四大姓氏开始繁衍发展。从丽水畲族古老民歌《柄歌》中,我们知道早期畲族人如何生存和生活,男人和女人如何分工协作。从畲族婚嫁歌《劝酒歌》《借锅歌》中,我们看到畲族的嫁娶风俗。从畲族丧仪《引魂》《哭娘》歌词中,我们知道畲族人的丧葬习俗及其祖先崇拜。从畲族诸多歌会中,我们知道畲族人的恋爱、交际和其他生活情况。畲族民歌有叙事歌、论古歌、婚嫁歌、劳动歌、伦理歌、仪式歌、祭祀歌、小说歌、儿歌等等类别,几乎涵盖了畲族人民的全部生活。

    畲族民歌的歌词非常讲究押韵,具有诗般的格律,一般七言一句,两句一行,两行一条,四句一首。有七言词格、五言词格、七言词格的变体、叠韵叠句词格等,还有一种特有的词格叫“三条变”,三条意为三段,第二条、第三条的一、二、四句最末一个字变化,第三句完全不变,与《诗经》的“重章叠句”手法相似。绝大多数畲族民歌为七言词格。也有不押韵的歌词。畲族民歌善于使用无实际意义的衬词,以帮助调整乐句、抒发情感、留给歌手换气和思考的空间,常使用“哩”“罗”“啊”“哈”“哎”“啦”“哦”“哪”等,常置于句首、句中、句尾,也有多个位置合用的。与楚辞中的“兮”起着相同的作用和美感。史说传唱类民歌的歌词用词质朴,即兴对歌的歌词则方言与文言交错。

    畲族民歌的曲调多为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旋律构成音较简单,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商调式与角调式较常见,有些地区也有六声调式和四声调式,很少出现清角和变宫、变徵。尽管畲族民歌的五声调式与中国汉族传统民歌基本音构成相同,但是由于音阶的排列不同,呈现出的音乐色彩就全然不一样,常常给人以古朴、清越、悠远、纯净的感觉。畲族民歌的基本节奏是一个音符对应一个词,到句尾时的字才会延长,是典型的前紧后松型。节奏形态有一字一音的“平叙型”,先紧后松的“紧松型”和先松后紧的“松紧型”。畲族民歌有较强的地域风格特征,比较常见的有:福鼎商调、霞浦商调、丽水商调、景宁角调、龙泉羽调、文成徵调等。畲族民歌多为单乐段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的意味十分明显。根据歌词的内容、节奏、语调发展旋律线条,词与曲的旋律发展往往同步进行的。也有着长达一百多条的歌词,词曲不同步的结构。如《高皇歌》《火烧天》《凤凰山》等叙事类型的长歌。在浙江丽水景宁调结构中,往往第一句先唱十一个字,然后留三个字在第二句乐曲唱;也有先唱九个字,然后再唱五个字的词曲不同步的乐句结构。如《度娘歌》第一句唱“一度贤娘生端正,前世修来”,第二句唱“共路行”,第三句“姻缘好似天边月,十五月圆”,第四句“照满天”。

    畲族民歌女声多用假声歌唱,男声则以如同说话般音域的平讲式歌唱和假声歌唱两种为主,按照歌技的高低,善歌者还会采用一种比假声歌唱更为高亢的放高音唱法,这是在假声歌唱基础上的一种扩大和延伸。在闽东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有双音形式的畲族民歌,是多声部畲族民歌的代表,由男女二人或多人演唱,有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演唱形式。然而,双音曲目现存很少,临近濒危。

    畲族民歌主要传承方式有活动传承、家庭传承、老师传承和文本传承等。畲族人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都要举办盛大的歌会,竞相飙歌,互相学习。在祭祀婚嫁和传师礼仪中,以民歌串起整个仪式,世代传习仪规与民歌。畲族人自小随父母唱习山歌,到一定时候又要拜师学歌。畲族人用汉字记述历史歌,每家每户山歌本的扉页均是《高皇歌》。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畲族民歌新作,延续着畲族民歌文本传承的历史。

    我们在景宁县菖蒲垟进行畲族民歌调查的时候发现,村中第一代第二代人尚会唱畲歌,第三代人已经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较少说畲语,对畲歌不接受、不爱好,第四代人已经彻底与畲语、畲歌绝缘了。只有少数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唱,珍贵的山歌本不是出现在畲民家里,而是废品收购站。畲歌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险。

    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抢救畲族民歌,首先要把握“人”这个核心。如今,畲族民歌的传播者都已经迈入老年阶段,甚至已经相继离世。在经济大潮中,承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经济利益很难挂钩,所以导致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作为承继者,且承继者必须具备基本天分。各级地方政府应切实给传播者和承继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尽可能提升他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使他们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其次要保护好艺术形态和文化生态。人与艺术的结合形成艺术形态,艺术形态是动态发展的,畲族民歌是在动态中传承的,必须尊重艺术形态的原生状态的艺术标准,做到对原生形态不篡改、不扭曲、不牵强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本真地传承原有的艺术形态。在传承中,如果离开畲族民歌本身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延续和发展,就离开了畲族民歌的本源。人的艺术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人文环境。畲族民歌根植于适宜她成长生存的畬乡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好畬乡生态文化环境就是对畲族民歌传承最大的支持。

    此文系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畲族民歌演唱艺术及声音形态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艺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