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范围

 五行俱全 2014-03-25

1.1 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 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这也包括采购产品和实现过程的中间产品。

2:法律法规可表述为法定要求。

1.2 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 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条文理解

这里,第一章主要对标准适用的范围和总则进行了描述,可以看出,2008版体系标准的更广泛的适用性,他的要求是“通用的”,是为了有需求的组织而规定的。一是“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二是“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另外,在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于标准删减的说明,2008版的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删减的条款,但是要注意,删减的范围是有规定的,那就是第7章中的那些与组织没有关系的条款。其他各章内容都不能够删减,比如说体院的提供、或者数据分析,这些都是不允许删减的。对于标准中条款的删减要在充分对体系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不得盲目进行删减。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小例子,有一家饮料厂,比如说可口可乐,市场销售很旺,那么它会在不同的地区设置一些灌装厂,就是把从总部运来的原液送到分装厂,然后进行分装,销售。从这个例子来看,罐装厂是不用考虑饮料的配方的,他也不会知道,所以他就没有设计这个过程,那么它就可以删减7.3设计开发控制这一条。到总部来看,它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口味来配置,那么这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对于总部来讲,7.3就是不可以删减的。

现在大家考虑一下,保险公司可不可以删减设计?医院呢?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适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9000200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05给出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à组织à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GB/T19001-2008 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用以取代术语“分承包方”。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条文理解

现在来看第三章,这里介绍是我们讲过的供应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产品,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硬件,也包括软件等内容。服务也是一种产品。

 

+++++++++++++++++++++++++++++++++++++++++++++++++++++++++++

下面开始讲的内容就是标准中的重头,从这里开始,我希望大家在我讲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考虑一下,现在的工作是怎样进行的,标准的要求是如何的,怎样做才能符合标准的要求。

   第四章里面介绍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总要求,一个是文件要求。首先来讲总要求。标准里面对于一个组织建立体系做出了规定,就是说要“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标准要求主旨的一个概括,就是说一个组织,在建立体系,设计流程的时候应该遵循这么一个程序。

首先要进行识别,就是搞清楚我这个组织目前有哪些过程,要满足标准的要求,究竟还需要哪些过程;在识别以后,我们就应该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它们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比如说采购过程和制造过程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应该那个先进行?很明显,没有采购过程,你的生产过程就没有原材料,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所以,采购过程和生产过程是有先后的,互相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下来,我们就应该考虑应该怎样来控制这些过程了,采购过程应该怎样来控制呢?原材料的供应商是不是应该需要了解?了解哪些方面?怎样来进行?生产过程怎样来控制各个工序?操作人员按照什么来操作?这些就是过程控制需要的方法,按照标准的话就是“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形成文件就是流程控制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到这里,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前期的工作,识别了所需的过程,确定了他们的顺序和控制的准则和方法,下面就要开始实施了。

过程的实施,除了刚才已经确定的几项,还需要一些辅助的东西,比如说设备,没有设备怎么来进行操作,如何生产呢?还有就是,做什么东西,做多少?这些是不是也是必需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说过程在实施的时候,我们还要保证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这里的资源就是我们所说的,设备、人员、环境等等。到了这里,过程就可以的基本运行了。

想一想,我们还需要哪些工作呢?过程运行了,运行的情况如何是不是需要了解?对于产品,是不是需要检验呢?一天下来的生产情况是不是需要掌握?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对已经实施的过程进行监视、测量和分析。然后呢,根据这些分析出来的结果,寻找改进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过程不断的完善,就是持续改进。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确定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条文理解

 以上就是4.1里面主要的内容,我们采用串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了总要求里面的六个要点,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识别,两个确定、一个确保、监视、测量和持续改进。这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经历的几个基本阶段。对于体系中每个小的流程我们也应该按照这些个阶段来进行。

   4.1里面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外包过程的描述,“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现在,将某个过程外包的有很多,我们必须将我们对产品的要求明确地提出来,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因为外包和采购还是有些不同的,不能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控制。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用于外包的过程的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24.2采购条款的要求也可适用于外包过程。

 

文件要求里面,介绍3个问题。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确定的必要文件和记录

e)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负责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2:一个单一文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文件化程序的要求可被多于一个文件覆盖。

3: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

条文理解

先说说质量手册。标准上的内容我们就不重复了,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这里要说的是,质量手册,是一个组织全面的,系统地描述本组织(注意,是本组织,不是别的组织)按标准如何建立和运行的总的质量管理文件。所以,质量手册应该能够反映一个组织的特点,在编写质量手册的时候,不能够照搬别的组织的,更不能够抄袭。编写质量手册的时候要注意文字描述应该简练,措辞准确。

4.2.2 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应包括;

a)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

b)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条文理解

文件控制里面,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有效版本,必须具备这么三个条件,第一,必须经过批准(这里说的是文件的适用性)经过批准的文件才可以发布;第二,必须有识别有效版本的标识(编号或受控状态);第三,必须从正常渠道获得,(应有发放、回收记录)。为什么要对文件进行控制?就是为了保证适用文件的状态。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不同的岗位在按照不同的文件内容执行,怎么会不出差错?

文件控制里面另外一个要说的是外来文件的控制,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外来文件,一般来讲,外来文件包括顾客提供的图样,有关的技术文件,还有就是引用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有效版本。对于这些外来文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应该进行登记,或者进行编目管理。外来文件是受控文件的一种,所以要规定控制的方法。

对于文件的控制应该形成文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这里大家要明确一下,在记录中要分清楚记录和表格。表格就是记录的格式,我们在记录一些信息的时候会设计一些表格以方便填写,在没有填写内容之前,可以叫做表格,在填写内容之后就成为记录了,表格的内容和文件一样,需要进行控制,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与文件一样的控制方法来控制表格的备案、修改和作废。作为记录来讲,和文件最大的不同就是纪录不需要审批,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记录,为什么要做记录?是因为记录是一种手段,一种提供可追溯的手段,所以,记录要保存,如何保存,谁来保存,保存多久,这就应该在记录控制的文件里面进行描述,也就是要形成文件。

4.2.3 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 的要求进行控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策划和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4.2.4 记录控制

应控制建立的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条文理解

这一节讲的是文件的要求,在2008版的标准里面,对于文件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那就是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文件的多少,但是,还是有一些文件是必须形成的,这的规定有6个地方,分别是刚才说的文件控制、记录控制、还有后面要讲到的8.2.2内部审核、8.3不合格品控制、8.5.2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在编制文件的时候,可以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合并起来编写。事实上,其他的条款虽然没有强制规定形成文件,但从控制的角度看,有些文件还是必需的。

 

5 管理职责

5.1 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制定质量方针;

c)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 进行管理评审;

e) 确保资源的获得。

条文理解

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或一组人。这一个或一组人应通过以下活动的开展来证实“建立、实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1)向组织的全体员工及时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对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并且组织应意识到顾客要求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两者都必须同时予以满足。这种传达不能停留在会议传达、张贴标语和宣传上,而应通过本标准“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顾客沟通”、“设计和开发输入”、“顾客满意”等条款加以落实。

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组织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判定依据,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宗旨、方向和目的,所以一个组织必须有适合自身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要制定质量方针,并确保与其有框架关系的质量目标在组织的相关部门和层次上得到制定;

3)通过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可评估组织是否达到了质量管理体系所规定的宗旨的要求(即标准1.1总则a)和b)的要求);

4)最高管理者必须确保获得与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有关的资源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 8.2.1)。

条文理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识别顾客规定的或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组织应承担与产品有关的责任或义务及满足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确保这些要求得到确定(通过本标准7.2.17.2.2a)、7.3.2等)并予以满足,最终达到增强顾客满意的目的。

 

5.3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条文理解

1、质量方针应:

1)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不同的组织由于其产品的类型不同,规模各异,质量方针也会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应能反映通过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而达到增强顾客满意的目的。

2)包括对满足要求的承诺

这种承诺可包括对满足产品、过程和体系的特性的承诺。

3)包括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质量方针可通过反映对质量目标的持续改进的内容来体现这种承诺。

4)为组织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这种框架关系表现在:组织质量目标的制定应在内容上与质量方针相吻合,质量方针的实现则通过评审与其内容应相吻合的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来确定。质量方针指出了组织的质量方向,而质量目标是对这一方向的落实、展开。

2、为使质量方针最终实现,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并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所从事的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及如何为实现本岗位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3、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可考虑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的基础。

4、组织应对质量方针进行持续适宜性方面的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

5、组织应对质量方针的制定、批准、评审和修订(或改进)予以全面的控制。

 

5.4 策划

5.4.1 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7.1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条文理解

1、质量目标从内容上应:

1)建立在组织的质量方针的基础上,其内容尤其是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方面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2)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如本标准7.1 a)所述的内容)。若一个组织提出的质量目标不涉及满足产品要求的内容,则本标准提出的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2、对质量目标的其他要求:

1)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目标在组织的相关职能(某项质量目标内容所涉及的职能部门)和层次(与实现某项质量目标有关的不同层次,如管理层、作业层)得到建立,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能具体落实,并增加组织对质量目标的可考核性;关键是能确保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2)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尤其在作业层次上质量目标尽可能定量。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 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条文理解

1、策划包括对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产品实现等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对一个组织来讲是一项战略性决策,组织应根据“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宗旨所设定的全部质量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宗旨所识别出的全部“所需过程”的过程目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以实现这些质量目标和这些过程期望达到的结果。组织最高管理者应考虑如何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与实现方针、目标有关的系统,即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如顾客和市场)而导致变更,对这种变更应进行策划,策划所设定的目标是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组织就应规定与变更有关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确保组织在实施这种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时,不会出现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整的情况。如有的组织因重组或改制,某些部门已合并,人员也做了调整,结果造成原来的体系文件在某些部门或区域不能适用等,这就属于典型的未对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而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整。为此,组织应策划在体制改革期间,为适应机构变化和职能调整应采取的措施,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条文理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1)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即要求明确组织内各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并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沟通,即在明确有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后,要求各部门和岗位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如会议、培训等)相互了解有关职责和权限,通过沟通,使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规定的更合理,从而促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5.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该组织的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条文理解

1、最高管理者应在管理者中指定一名人员为组织的管理者代表,该代表无论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其作为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应予以保证。

2、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应包括:

1)确保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能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见本标准4.1条款);

2)向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报告组织在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使其实现的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以及有关质量管理体系所需改进的方面;

3)在整个组织的范围内使全体员工意识到组织依存于其顾客,树立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对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还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沟通与联络。

 

5.5.3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条文理解

1、不同部门和层次的人员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应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沟通,可包括涉及体系运行过程及管理等多方面的沟通。沟通可促进过程输出的实现,进而提高过程的有效性。

2、组织的沟通应在各不同职能部门及组织的不同职能和层次之间全方位的进行,组织应根据沟通的内容建立起适当的沟通过程。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量例会、小组简报、会议、布告栏、内部刊物、声像、电子媒体等。沟通过程的建立是否适宜,应以是否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判定的依据。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5.6.2 评审输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

5.6.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 资源需求。

条文理解

1、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并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主持。

2、本标准对组织开展管理评审活动的要求是:

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

由于组织所处的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包括法律法规、所处市场、新技术的出现、质量概念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的变化,客观上要求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地变化以达到持续的与客观环境变化的情况及顾客要求的变化情况相适应。这种适宜性既来自于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来自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为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达到长期成功的自身要求及组织内部产品、过程、资源等变化的要求。所以组织应及时调整原有的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构成的一组关联的或相互作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另外,由于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为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策划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持续适宜性,可能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重新予以识别和确认。

2)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

不论是由于组织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还是组织自身制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引起,组织总会发现各种持续改进的需求。持续改进活动从内容上不但要求要达到策划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达到同样结果所使用的资源情况。从步骤上讲持续改进活动将涉及对产品实现过程或体系现状的评价和分析、改进目标的建立、方法的提出或新过程的识别(也可能是对现有过程的重组)等。这样为实现各种持续改进的需求,对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可能就存在诸多的未考虑的活动,也就是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过程或子过程方面可能存在不充分的情况,而管理评审就是要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这种不充分性,并使之得到改进。

3)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所策划的活动并达到所策划的结果的程度的度量。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则是指通过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或活动)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程度。为判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把顾客反馈、过程绩效、产品的符合性等作为评审的输入,并与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对比,以判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及变更的需要

组织最高管理者在为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达到组织规定的总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的过程中,应对发现的各种改进(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机会和可能的变更需要进行评价。这种改进的机会或变更的需要可能包括:

1)由于外部环境的变更,可能发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不适宜。而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修改,必然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2)由于持续改进的需要或已识别过程的未充分展开而发现现行质量管理体系某些过程需要改进;

3)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发现因质量方针和目标不切实际等原因而导致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要。

4、组织应对以上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予以记录,并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加以控制。

 

1、管理评审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之一,必定存在着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而管理评审过程的输入包括如下信息:

1)审核的结果(包括第一、二、三方审核等);

2)顾客反馈(包括对顾客满意程度和不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顾客抱怨等);

3)过程的业绩,即一个过程通过资源的投入和活动的开展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从而实现增值或间接增值,并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度的情况,如果某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完全实现了增值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则这一过程的业绩就是令人满意的;

4)产品符合性(指符合顾客、法律法规、自身要求);

5)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6)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

7)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种变更(包括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变化而引起的体系的变更);

8)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有关组织的产品、过程和体系改进的建议。

2、以上各种输入应从当前的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考虑各种可能的改进机会。除以上的输入项目外,组织也可对其在市场中所处地位及竞争对手的业绩给予评价而找出自身的改进方向。

 

管理评审的输出包括:

1)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方面的决定和措施

依据管理评审输入的信息,通过开展评审活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其输出将导致对组织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提出改进的要求,组织可提出有关上述改进的决定和措施。

2)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决定和措施

包括顾客规定的要求(不仅是对产品本身也包括对产品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顾客虽未明示,但产品的规定用途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也包括法律、法规的要求。管理评审可能导致与上述三项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组织应针对这一改进制定措施或做出有关的决定。

3)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组织应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考虑自身资源的适宜性,以及改进所引起的资源要求,不但考虑当前的资源需求,还可考虑未来的资源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