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官科方剂

 杏林脉香 2014-03-25

五官科方剂

 

内服方剂

 

羚羊角散

【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羚羊角300,黄芩300,升麻300,炙甘草 300,车前子300,山栀150,龙胆草150,决明子600,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日服3次,开水调下。也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羚羊角磨粉吞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泻肝明目。主治热毒上炎,眼目暴发赤肿,或生疮疼痛,隐涩羞明。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等病症。例如: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方加大青叶、板蓝根治疗。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可加夏枯草清热解毒。

(2)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本方治疗。如胞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眵泪粘稠,加石膏、桑白皮、赤芍、丹皮等。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上炎、目赤肿痛。方用羚羊角、山栀、黄芩等清热解毒,伍以龙胆草、决明子、车前子清肝明目,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口渴、目赤肿痛、隐涩羞明、舌红苔黄、脉弦,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济生方》羚羊角散,由羚羊角、柴胡、黄芩、当归、决明子、羌活、赤芍药、炙甘草等组成,功能清热明日,平肝熄风;主治肝劳实热,两目赤涩,烦闷热壅。

(2)《审视瑶函》羚羊角散,由半夏、当归、川芎、白芷、防风、天麻、枳壳、甘草、茯神、羚羊角、生姜组成;功能平肝明日;主治视物颠 倒。

 

 

泻青丸

【方剂来源】宋·《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肝丸、凉肝丸。

【组成与用法】当归30,龙胆草30,川芎30,山栀30大黄30,羌活So克,防风30,上药均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日服2次,竹叶煎汤加砂糖,温开水化下;小儿剂量酌减。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肝泻火。主治肝经郁火,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角膜炎,结膜炎,视网膜中心炎,中耳炎,也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热等病症。例如:

(1)小儿发热 治疗107例。其中感冒100例,肺炎、风湿热各1 例,伤寒5例。结果:服药1天热退者87例,213例,37例;小儿夜热大多数服药1剂即可退热,病程短,则见效快(《天津医药》1977 年第3)

(2)头痛 治疗各种头痛5例。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肝阳上亢之巅顶痛及高血压头晕后枕胀痛者,以及肝气犯胃之眉中痛等。结果均获良效。本方对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偏头痛、后枕痛、目眶痛) 有特殊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6)

(3)眼病 本方加金银花、地丁草、草决明、车前子,治疗匐行性角膜炎取得良效。本方治疗。患者因右眼生翳,畏光流泪,疼痛难睁,并有角膜溃疡,表面附着分泌物,前房积液。结果:服药11剂,脓液吸收,里热已除,角膜尚留有云翳;继服15剂左右,视力恢复至1.0(《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8)

(4)脑积水 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肝火郁结,火邪上攻之证。方用龙胆草、大黄、栀子泻肝胆实火,合以当归、川芎养肝血以防火热伤及肝血,羌活、防风疏散火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烦躁易怒、目赤肿痛、尿赤便秘、脉洪实,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睡眠不宁,加夜交藤、枣仁养心安神;小儿睡中惊惕者,加钩藤、蝉衣熄风镇惊,两目红赤,加菊花、决明子清肝明目;大便秘结,大黄用生者,后下。

原书方中有龙脑、无龙胆草,现据考证龙脑系龙胆之误,且清代周刻本《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即有龙胆草而无龙脑,故改。

 

 

消风养血汤

【方剂来源】明·《医方考》。

【组成与用法】荆芥15,蔓荆子1.5,菊花1.5,麻黄 1.5,防风1.5,桃仁1.5,红花1.5,川芎1.5,当归 3,白芍3,草决明3,石决明3,甘草3,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祛风疏散,养血行瘀。主治风热上扰,目赤肿痛,眦多羞明。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病症。例如: 急性结膜炎 本方加减,治疗64例。眼球胀痛,加葛根、白芷,眼球灼热刺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加龙胆草、车前子;风轮生翳及胬肉攀睛,加黄连、木贼、香附;眼睑浮肿,加苍术、蒺藜;大便秘结、肚腹胀痛、纳差,加青皮、酒军。煎后的药气熏眼片刻,再内服。结果:痊愈54 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服药最多15剂,少者6(《陕西中医》1984 年第3)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目赤初起,肿痛羞明,方用菊花、石决明、草决明清肝明目,合以刑芥、防风、蔓荆子疏散风邪,当归、白芍、红花养血活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目赤初起、红肿较甚,兼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为其辨证要点。

 

 

助阳和血补气汤

【方剂来源】金·《脾胃论》。

【组成与用法】白芷6,蔓荆子9,柴胡15,当归身15炙甘草15,升麻20,防风20,黄芪30,土药研细末,水煎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祛风,和血,补气。主治目赤羞明,多眵流泪。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角膜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等病症。例如:

(1)角膜炎 本方加减,治疗27例。年龄14-68岁;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4例,浅层点状角膜炎914眼,流行性角膜炎4 8眼。口干苦、舌质红、局部抱轮红赤者,加生地、知母、蒲公英、连翘;红赤久不退者,加红花,角膜水肿退者,加木贼草、蝉衣、白蒺藜。结果;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4例中,痊愈10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后又出现病情反复1例;浅层点状角膜炎9l4眼,痊愈lo眼,未愈4 眼;流行性角膜炎48眼,视力在短期内均有明显提高(《中医杂志》1984年第11)

(2)结膜炎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眼部刺痒、有烧灼感、白膜表面赤脉纵横、畏光流泪。睑结膜型,加桑皮、蒲公英、菊花、通草、车前子、丹皮、赤芍,球结膜型,加黄芩、花粉、羌活、茯苓、蝉衣、丹皮,赤芍,混合型,加龙胆草、荆芥、薄荷、赤芍、元参、生苡米、桑白皮。

(3)白内障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视物昏花、瞳孔色呈隐白,或边缘形如花办、或如油点浮水面。头昏、耳鸣、身倦无力、腰背酸痛、脉细弱者,加生地、熟地、茯苓、泽泻、山茱萸、枸杞子、菊花、菟丝子;伴有头昏面黄、神萎乏力、口苦咽干、脉弦细或濡弱者,加白蒺藜、夜明砂、夏枯草、决明子、香附、丹皮、菟丝子。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赤眼、微热、白睛红、隐涩难开、睡多眵 泪。方用黄芪、升麻益气升阳,配以白芷、蔓荆子宣泄解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年老虚衰、白睛暗红、生翳下陷,为其辨证要点。

助阳活血汤(《兰室秘藏》),药味与本方相同,惟剂量稍有出入,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当归养荣汤

【方剂来源】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熟地3,当归3,白芍3,川芎3,防风 2,羌活2,白芷2,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祛风疏散,滋阴补血。主治血虚阻亏,睛珠疼痛。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青光眼,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眼肌疲劳,眶上神经痛等病症。例如:

(1)青光眼 本方加沙参、麦冬、菊花,可治疗阴虚肝热型青光眼,症见眼胀、头疼。

(2)眼肌疲劳 本方加郁金、木香、白芷、苍术,可治疗因用眼过度引起的眼肌疲劳、头痛目胀。兼有恶心欲吐者,加半夏、陈皮、山楂;伴有头昏重者,加菖蒲。

(3)眶上神经痛 本方加柴胡治疗。患者女性,35岁,左眉棱骨痛2月余,如刀割样疼痛,用局部封闭治疗无效。结果:服药3剂后,自诉疼痛减轻;守方继服3剂,疼痛消失(《四川中医》1984年第6)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因血虚阴亏引起的眼痛不可忍:方用防风、羌活等祛风疏邪,合以当归、白芍等养血滋阴,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眼痛、头晕、面色不华、口干口苦、脉细,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应用,可力口用夏枯草、谷精草等以增加疗效。

 

 

清肝保脑丸

【方剂来源】清·《外科正宗》。原书作汤剂,名奇授藿香汤;制丸,名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一名清肝保脑丸,近又名藿胆丸。

【组成与用法】藿香叶15,猪胆汁1枚 上药研末,制成小粒丸。每服36,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泄风热,化湿通窍。主治鼻渊脑漏,时流腥涕,鼻塞不通。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上颌窦炎,额窦炎,颌窦囊肿等;又有用于治疗乙脑,烧、烫伤等病症。例如:

(1)鼻渊 治疗150例。其中包括上颌窦炎、筛窦炎、额窦炎、副鼻窦炎等,部分患者并伴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上颌窦囊肿等。结果;属肺经风热型50例,好转4例,无效46例;胆经郁热型50例。痊愈15 例,好转30例,无效5例;脾肺气虚型50例,好转14例,无效36(《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2)

(2)烧、烫伤 本方加冰片、鱼肝油制成I号烫伤油,治疗174例。使用时先清洗创面,以消毒棉签蘸药涂搽创面,一日2-3次。结果:显效123例,有效38例,无效13(《四川中医》1983年第3)

(3)乙脑 本方加味,治疗1124例。邪在卫气、痰浊内蒙心窍者,加用大青叶、蚤休、生大黄、丹参、胆星等。结果:轻型及普通型 850例,全部治愈,重型及极重型274例,治愈252例,死亡22(《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7)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鼻渊之证。方用猪胆汁清泄肝火,藿香叶芳香化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流腥涕、鼻塞不通、不闻香臭,为其辨证要点。

 

 

凉血四物汤

【方剂来源】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当归3,生地黄3,川芎3,赤芍药3,黄芩(酒炒)3,赤茯苓3,陈皮3,红花(酒洗)3,甘草3 ,生姜3片五灵脂6,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肺理气,活血祛瘀。主治酒兹鼻,属血瘀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酒皶鼻,痤疮,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等病症。例如:

(1)酒皴鼻 本方去生姜,加辛夷花、制大黄治疗。结果;服药至 12剂后,鼻部赤色减,症状明显改善;继服40剂,皮色逐渐恢复正常。追访至今已14年,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2)过敏性紫癜 本方去赤茯苓、陈皮、生姜,加仙鹤草、茜草、荆芥炭治疗。结果;服药23剂,紫斑消失,肢痛消失(《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3)痤疮 本方去生姜,加赤石脂、川贝母、枇杷叶、白芷治疗。结果:服药24剂,皮损消退而愈(《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4)银屑病 本方去赤茯苓、生姜,加元参、板蓝根、白鲜皮治疗。结果;服药30剂,皮疹消退,局部遗留轻度浅色斑(《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血热瘀阻所致酒皶鼻等皮肤病。方用黄芩、生地清热凉血,配以红花、五灵脂活血化瘀,以散瘀化滞,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部颜面黯红,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气虚,加黄芪;血热,加紫草、丹皮;瘀血明显,加桃仁、丹参、泽兰,夹湿:加土茯苓、地肤子、米仁、苦参等。 寒湿内盛之皮肤病患者,慎用。

 

 

清胃散

【方剂来源】金·《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黄连3,当归9,生地黄9,丹皮9,升麻6,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胃凉血。主治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牙龈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病,口腔溃疡,也有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病症。例如:

(1)矛周病 本方加大黄,治疗急性牙周炎56例。其中23例曾服用中药及西药抗菌治疗效果不显,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出血,牙周袋有脓性分泌物。每日1剂。结果:多数患者服用3-5剂后痊愈(《中医杂志》1985年第7)。治疗牙周病属胃肠积热炽盛20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6例;治疗3-3012例,30-606例,3 个月2(《北京中医》1983年第4)。本方加生石膏、细辛、露蜂房,治疗齿龈肿痛50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土5。结果;经治2-5 天,均痛止肿消而愈(《云南中医杂志》1989年第4)

(2)牙龈出血 治疗各种齿龈出血,疗效较为满意。曾治一女,牙龈肿痛伴出血,甚则量多如注,口臭。结果;服药30余剂,诸症尽除(《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1)

(3)口腔溃疡 本方为主,治疗脾火上蒸口疮117例。症见唇、龈;颊、上腭粘膜见多发性溃疡,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甚则融合成片,灼热疼痛,大便秘结。结果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9)。本方合行军散,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病程达4年余者。内服本方加减,局部用行军散每日2次外搽。结果12天治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本方加减。治疗复发性咽部溃疡18例。 症见咽部灼痛,胃脘灼热,口干苦臭,溃疡面锨红,分泌物黄或绿色。结果:均愈合,一般服药19剂左右(《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4)

(4)痤疮 本方加蒲公英、白芷、知母、石膏内服,并外用中药煎剂湿敷,治疗寻常痤疮50例。结果:痊愈3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l例,一般用药39天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用药2周后显效或痊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6)

(5)小儿发热 本方加生大黄、生石膏、滑石、朱砂,治疗60例。对照组以安乃近、柴胡注射液等对症治疗。结果:痊愈37例,好转17例,无效6例。对照组50例,痊愈14例,好转20例,无效16(《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5)

(6)上消化道出血 本方加减,配合止血粉Ⅲ号(大黄、白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属胃中蕴热型者38例。结果均临床治愈(《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胃有积热,火气上攻之证。方用黄连、升麻清胃火、泻热毒为主,佐以生地、丹皮、当归凉血散瘀,可使胃火热毒清泻,而肿痛之症消除,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牙龈肿烂、牙痛发热、牙宣出血、口气热臭、舌干红苔黄,为其辨证要点。若加生石膏,则清胃热之力更强。临床如兼见便秘者,可加大黄清热通便,齿衄者,加牛膝降火止衄,属风火牙痛,加防风、薄荷疏风清热;小儿重颚、重龈属胃火上炎者,加金银花、灯芯降火解毒。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科正宗》清胃散,由黄芩、黄连、生地黄、丹皮、升麻、石膏组成,功能清热泻火凉血;主治胃经有热,牙龈作肿,出血不止。

(2)《医宗金鉴》清胃散,由车前子、石膏、大黄、柴胡、桔梗、玄参、黄芩、防风组成;功能清热祛风疏肝,主治小儿目胞内生赘,初起如麻子,久则渐长如豆,隐磨瞳仁,赤涩泪出。

(3)《血证论》清胃散,由生地黄、当归、丹皮、黄连、升麻、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脏毒。

 

 

泻黄散

【方剂来源】宋·《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组成与用法】藿香叶20,栀子3,生石膏15,甘草90 ,防风120,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6,水煎,不拘时饮服。现常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脾胃伏火。主治口疮口糜,口气秽臭,吐舌弄舌,烦热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舌下蜂窝组织炎,口腔溃疡,慢性口腔炎症;又有用于治疗小儿发热,妇人妊娠呕吐,带下,睑缘炎,脑功能失调,糖尿病等病症。例如:

(1)小儿口疮 本方加减,治疗20例。积滞明显者,加枳实、槟榔;大便秘结者,加当归、麦冬,夹痰者,加瓜蒌,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结果疗效满意(《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第5)

(2)妊娠期口疮 本方加知母、荆芥、蝉衣、法半夏治疗。患者妊娠 9月,见口腔粘膜、牙龈及舌面多处溃疡,伴口臭涎多。结果;服药8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饮食如常(《中级医刊》1988年第3)

(3)口周皮炎 本方加槐花、凌霄花、荷花、厚朴花治疗。患者鼻唇沟、下唇部分延及颏部,出现红斑、斑丘疹伴糠秕状鳞屑。结果获良效(《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

(4)滞颐 本方治疗。患儿5岁,喜将舌体伸出口外摆弄,口水涌出,嘴角溃烂,证属脾热弄舌。结果;服药4剂后。口水减少;复进3剂,滞颐痊愈(《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2)

(5)牙痛 本方加露蜂房等,治疗2例。患者头痛颊肿,口气热臭,唇焦口燥。结果;服药7剂后,牙痛乃瘳(《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 2)

(6)头痛 本方加苏合香、赤芍治疗。患者前额、两眉棱骨痛反复 发作2年,伴目痛鼻干,口臭唇红,便结尿赤。结果;服药15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11)

(7)小儿发热 本方加味,治疗250例。其中体温最高40,最低37.6,发热时间在1-6天。结果:服药1剂,热退者150例,2 剂热退者100(《四川中医》1985年第6)

(8)带下 本方加苍术、黄柏治疗。患者带下色黄而粘臭,四肢倦怠懒动,伴阴部瘙痒,口苦粘腻而臭。结果;服药8剂后,症状消失,感觉良好(《中级医刊》1988年第3)

(9)睑缘炎 本方加蒲公英、夏枯草、连翘、银花治疗。患者双眼睑弦赤烂,伴渴喜冷饮,口臭易饥。结果:服药15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11)。本方加蝉蜕、荆芥、生苡仁、蚕砂、苍术治疗。患者月经期双眼睑红赤微肿,糜烂,痒痛并作,羞明流泪。结果:服药5剂后,基本治愈(《中级医刊》1988年第3)

(10)中消 本方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患者突然出现身体消瘦,胸闷懊侬,嘈杂吞酸,燥热易饥等症。结果;服药半月余,症状消失而愈(《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2)

(11)脑功能轻微失调症 治疗10例属心胃热盛证。结果:经治 1个半月至4个月左右,皆有好转,其中4例基本接近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0)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伏火之证。方用石膏,栀子清泄脾火,配以藿香升发醒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疮口臭、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烦渴津伤,加生地黄、石斛清热养阴;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小便短赤者,加滑石利水泄热;高热者,加寒水石、知母清热泻火;心烦不宁者,加灯芯、赤茯苓以清心降火;滞颐、乳蛾,加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鹅口疮,另用冰硼散、中白散外涂局部。

若胃阴虚有热者,大脑发育不全、舌淡弄舌者禁用。

 

 

凉血四物汤

【方剂来源】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当归3,生地黄3,川芎3,赤芍药3,黄芩(酒炒)3,赤茯苓3,陈皮3,红花(酒洗)3,甘草3 ,生姜3片,五灵脂6,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肺理气,活血祛瘀。主治酒兹鼻,属血瘀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酒皶鼻,痤疮,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等病症。例如:

(1)酒皴鼻 本方去生姜,加辛夷花、制大黄治疗。结果;服药至 12剂后,鼻部赤色减,症状明显改善;继服40剂,皮色逐渐恢复正常。追访至今已14年,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2)过敏性紫癜 本方去赤茯苓、陈皮、生姜,加仙鹤草、茜草、荆芥炭治疗。结果;服药23剂,紫斑消失,肢痛消失(《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3)痤疮 本方去生姜,加赤石脂、川贝母、枇杷叶、白芷治疗。结果:服药24剂,皮损消退而愈(《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4)银屑病 本方去赤茯苓、生姜,加元参、板蓝根、白鲜皮治疗。结果;服药30剂,皮疹消退,局部遗留轻度浅色斑(《陕西中医》1984年第10)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血热瘀阻所致酒皶鼻等皮肤病。方用黄芩、生地清热凉血,配以红花、五灵脂活血化瘀,以散瘀化滞,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部颜面黯红,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如见气虚,加黄芪;血热,加紫草、丹皮;瘀血明显,加桃仁、丹参、泽兰,夹湿:加土茯苓、地肤子、米仁、苦参等。

寒湿内盛之皮肤病患者,慎用。

 

 

清胃散

【方剂来源】金·《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黄连3,当归9,生地黄9,丹皮9,升麻6,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胃凉血。主治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牙龈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病,口腔溃疡,也有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病症。例如:

(1)牙周病 本方加大黄,治疗急性牙周炎56例。其中23例曾服用中药及西药抗菌治疗效果不显,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出血,牙周袋有脓性分泌物。每日1剂。结果:多数患者服用3-5剂后痊愈(《中医杂志》1985年第7)。治疗牙周病属胃肠积热炽盛20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6例;治疗3-3012例,30-606例,3 个月2(《北京中医》1983年第4)。本方加生石膏、细辛、露蜂房,治疗齿龈肿痛50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土5。结果;经治25 天,均痛止肿消而愈(《云南中医杂志》1989年第4)

(2)牙龈出血 治疗各种齿龈出血,疗效较为满意。曾治一女,牙龈肿痛伴出血,甚则量多如注,口臭。结果;服药30余剂,诸症尽除(《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1)

(3)口腔溃疡 本方为主,治疗脾火上蒸口疮117例。症见唇、龈;颊、上腭粘膜见多发性溃疡,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甚则融合成片,灼热疼痛,大便秘结。结果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9)。本方合行军散,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病程达4年余者。内服本方加减,局部用行军散每日2次外搽。结果。12天治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本方加减。治疗复发性咽部溃疡18例。症见咽部灼痛,胃脘灼热,口干苦臭,溃疡面锨红,分泌物黄或绿色。结果:均愈合,一般服药19剂左右(《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4)

(4)痤疮 本方加蒲公英、白芷、知母、石膏内服,并外用中药煎剂湿敷,治疗寻常痤疮50例。结果:痊愈3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l例,一般用药39天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用药2周后显效或痊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6)

(5)小儿发热 本方加生大黄、生石膏、滑石、朱砂,治疗60例。对照组以安乃近、柴胡注射液等对症治疗。结果:痊愈37例,好转17例,无效6例;对照组50例,痊愈14例,好转20例,无效16(《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5)

(6)上消化道出血 本方加减,配合止血粉Ⅲ号(大黄、白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属胃中蕴热型者38例。结果均临床治愈(《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胃有积热,火气上攻之证。方用黄连、升麻清胃火、泻热毒为主,佐以生地、丹皮、当归凉血散瘀,可使胃火热毒清泻,而肿痛之症消除,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牙龈肿烂、牙痛发热、牙宣出血、口气热臭、舌干红苔黄,为其辨证要点。若加生石膏,则清胃热之力更强。临床如兼见便秘者,可加大黄清热通便,齿衄者,加牛膝降火止衄,属风火牙痛,加防风、薄荷疏风清热;小儿重颚、重龈属胃火上炎者,加金银花、灯芯降火解毒。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科正宗》清胃散,由黄芩、黄连、生地黄、丹皮、升麻、石膏组成,功能清热泻火凉血;主治胃经有热,牙龈作肿,出血不止。

(2)《医宗金鉴》清胃散,由车前子、石膏、大黄、柴胡、桔梗、玄参、黄芩、防风组成;功能清热祛风疏肝,主治小儿目胞内生赘.初起如麻子,久则渐长如豆,隐磨瞳仁,赤涩泪出。

(3)《血证论》清胃散,由生地黄、当归、丹皮、黄连、升麻、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脏毒。

 

 

泻黄散

【方剂来源】宋·《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组成与用法】藿香叶20,栀子3,生石膏15,甘草90 ,防风120,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6,水煎,不拘时饮服。现常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脾胃伏火。主治口疮口糜,口气秽臭,吐舌弄舌,烦热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舌下蜂窝组织炎,口腔溃疡,慢性口腔炎症;又有用于治疗小儿发热,妇人妊娠呕吐,带下,睑缘炎,脑功能失调,糖尿病等病症。例如:

(1)小儿口疮 本方加减,治疗20例。积滞明显者,加枳实、槟榔;大便秘结者,加当归、麦冬,夹痰者,加瓜蒌,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结果疗效满意(《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第5)

(2)妊娠期口疮 本方加知母、荆芥、蝉衣、法半夏治疗。患者妊娠 9月,见口腔粘膜、牙龈及舌面多处溃疡,伴口臭涎多。结果;服药8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饮食如常(《中级医刊》1988年第3)

(3)口周皮炎 本方加槐花、凌霄花、荷花、厚朴花治疗。患者鼻唇沟、下唇部分延及颏部,出现红斑、斑丘疹伴糠秕状鳞屑。结果获良效(《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

(4)滞颐 本方治疗。患儿5岁,喜将舌体伸出口外摆弄,口水涌出,嘴角溃烂,证属脾热弄舌。结果;服药4剂后。口水减少;复进3剂,滞颐痊愈(《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2)

(5)牙痛 本方加露蜂房等,治疗2例。患者头痛颊肿,口气热臭,唇焦口燥。结果;服药7剂后,牙痛乃瘳(《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 2)

(6)头痛 本方加苏合香、赤芍治疗。患者前额、两眉棱骨痛反复 发作2年,伴目痛鼻干,口臭唇红,便结尿赤。结果;服药15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11)

(7)小儿发热 本方加味,治疗250例。其中体温最高40,最低37.6,发热时间在1-6天。结果:服药1剂,热退者150例,2 剂热退者100(《四川中医》1985年第6)

(8)带下 本方加苍术、黄柏治疗。患者带下色黄而粘臭,四肢倦怠懒动,伴阴部瘙痒,口苦粘腻而臭。结果;服药8剂后,症状消失,感觉良好(《中级医刊》1988年第3)

(9)睑缘炎 本方加蒲公英、夏枯草、连翘、银花治疗。患者双眼睑弦赤烂,伴渴喜冷饮,口臭易饥。结果:服药15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11)。本方加蝉蜕、荆芥、生苡仁、蚕砂、苍术治疗。患者月经期双眼睑红赤微肿,糜烂,痒痛并作,羞明流泪。结果:服药5剂后,基本治愈(《中级医刊》1988年第3)

(10)中消 本方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患者突然出现身体消瘦,胸闷懊侬,嘈杂吞酸,燥热易饥等症。结果;服药半月余,症状消失而愈(《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2)

(11)脑功能轻微失调症 治疗10例属心胃热盛证。结果:经治 1个半月至4个月左右,皆有好转,其中4例基本接近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0)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伏火之证。方用石膏,栀子清泄脾火,配以藿香升发醒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疮口臭、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如见烦渴津伤,加生地黄、石斛清热养阴;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小便短赤者,加滑石利水泄热;高热者,加寒水石、知母清热泻火;心烦不宁者,加灯芯、赤茯苓以清心降火;滞颐、乳蛾,加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鹅口疮,另用冰硼散、中白散外涂局部。

若胃阴虚有热者,大脑发育不全、舌淡弄舌者禁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幼幼集成》泻黄散,由赤茯苓、黄芩、黄柏、黄连、黑栀子、泽泻、茵陈蒿、灯芯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小儿心脾有热,舌不转运,不能吮乳。

 

 

五福化毒丹

【方剂来源】明·《寿世保元》。又名犀角解毒丸。

【组成与用法】犀角9,桔梗30,生地黄15,赤茯苓15 ,牛蒡子15,甘草9,朴硝9,连翘18,玄参18,青黛6,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3)。每服1丸,薄荷汤研化下。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主治热毒蕴结,口舌生疮,口臭颊热,咽喉肿痛。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等病症。例如:口臭 本方加减,治疗口齿涎血臭秽,有较好的疗效(《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蕴结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方用犀角、生地、玄参清热凉血,连翘、牛蒡子凉血解毒。且牛蒡子、玄参、桔梗又均为清热利咽要药,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晒喉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口苦咽干、苔黄、脉数,为其辨证要点。方中犀角,可改用水牛角15-30,先煎.临床如见舌质红绛,加赤芍、丹皮清热凉血,咽喉肿痛较甚,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口中糜碎或口臭.加黄连,木通清泄胃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内服本方的同时,还可配用珠黄散吹喉,冰硼散涂口舌上。

化毒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由水牛角、连翘、青黛、黄连,牛蒡子、玄参、地黄、桔梗、芒硝、赤芍、甘草组成,功能清热养阴,凉血解毒,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以及小儿疮疖,痄腮等病症。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小儿药证直诀》五福化毒丹,由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天门冬、麦门冬、甘草、芒硝、青黛组成,功能养阴生津.清热解毒,主治疹后伤阴,余毒上攻,口舌生疮,咽干烦躁。

 

 

清热泻脾散

【方剂来源】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栀子9,石膏15,黄连3,生地9,黄芩9,茯苓9,灯芯3,上药共研为末。每次3-6,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泻火解毒.主治小儿鹅口。满口生白屑,舌红苔白腻,脉细数。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鹅口疮,口腔疱疹,口腔溃疡等病症。例如:

(1)鹅口疮 本方治疗小儿鹅口疮,常获良效。

(2)口腔疤疹 本方加银花、连翘、薏苡仁,治疗94例。结果,67例用药5天,口腔或皮肤疱疹消失,不留疤痕118例用药1周,症状消失,5例用蓟2周,症状才消失,4例用药在2周以上,病情仍无变化(《北京中医》1988年第3)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心脾蕴热,湿热上攻的病证。方用栀子,石膏等清热泻火,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满口舌白屑,苔白腻、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如见胃纳不香,加薏苡仁,麦芽、莱菔子等,大便秘结,加大黄. 本方虽为小儿而设,但也可治成人心脾蕴热的病证。

 

 

玄参升麻汤

【方剂来源】元·《卫生宝鉴》。

【组成与用法】玄参0.6,升麻1.5,黄连1.5,黄芩1.2 ,连翘0.9,桔梗0.9,牛蒡子0.6,甘草0.6,白僵蚕 0.6,防风0.3,水煎服。方中各药用量可按现在常用剂量酌增。

【功效与主治】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咽喉肿痛,会厌后肿。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又有用于治疗声带息肉,失音等病症。例如:

(1)慢性咽炎 本方加减,治疗150例。咽峡淡红不燥、体倦乏力者,加羌活、独活、苏叶,咽部有充血红肿,甚至有糜烂、脓点者,加山豆根、金银花、青黛,咽部干燥、色红如猪肝、局部隆起者,加黄柏、生地或合麦门冬汤,兼胸胁满闷、暖气不舒、咽峡痰涎粘连、频吐不尽者,合用半夏厚朴汤,咽峡部有紫色线状血筋者,合用会厌逐瘀汤。结果;痊愈 93例,显效31例,好转19例,无效7例;服药时间均未超过2个月(《陕西中医》1986年第12)

(2)喉喑 本方加减,治疗26例。其中单纯性喉炎4例,肥厚性喉炎11例,声带小结7例,声带息肉样变4例。合并外感喉痛者,加蝉蜕、土牛膝、夏枯草;喉痒咳嗽者,加蜜炙麻绒、杏仁、白前;声带充血水肿甚者,加胖大海、金果榄;声带呈增生、肥厚,或出现结节、息肉样改变者,加牡蛎、郁金、三棱、桃仁、瓜蒌、昆布、皂荚、葶苈;合并有鼻、咽粘膜呈干燥性改变者,参合百合固金汤加减,并佐以参须、知母、花粉。结果;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喉镜下声带色泽、形态及功能均正常)12 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病灶未完全消除,且小有反复者)10例,有效(症状好转,病灶仍存在,有反复者)4(《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 年第34)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表邪郁遏,热毒壅盛,上攻咽喉所致的咽喉肿痛。方用玄参清热利咽兼养阴,升麻解毒散火而利咽,佐以牛蒡子、僵蚕、防风、桔梗宣散利咽,黄连、黄芩、连翘清热利咽,集疏风利咽与清热解毒于一方,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外感风热、咽喉肿痛、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风热偏甚,伴有头痛者,加薄荷、马勃、桑叶;热毒偏盛、咽喉肿甚,加射干、山豆根、金银花、蒲公英,口干便秘者,加麦冬、生地、天花粉。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医宗金鉴》玄参升麻汤,由荆芥、防风、升麻、元参、牛蒡子、生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宣表透疹;主治疹毒热盛,表邪郁遏,咽喉肿痛,甚或汤水难下,疹子未全透发,苔白或白中兼黄,脉象浮数。

(2)《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由玄参、升麻、炙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化斑,主治实热热毒外发,身上发斑如锦纹,甚或烦躁谵语,兼治咽喉肿痛。

(3)《证治准绳》玄参升麻汤,由玄参、升麻、犀角、赤芍药、桔梗、贯众、黄芩、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舌肿,或连两颊两项肿痛。

 

 

清咽汤

【方剂来源】明·《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与用法】升麻9,玄参9,射干9,连翘9,栀子 9,黄芩9,石膏30,当归尾9,麦门冬9,生地黄9 ,薄荷4.5,大黄9,银花9,甘草4.5,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利咽,养阴泻火。主治疹后热毒上冲,喉哑疼痛,饮水不止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例如:

(1)咽炎 治疗急、慢性咽炎6尹例。其中急性38例,慢性29例。若外感风寒,去黄芩,加苏叶、荆芥;外感风热,加桑叶;咳甚,加前胡、象贝;声音嘶哑,加蝉衣。结果:痊愈58例,显效8例,无效1(《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6)。治疗135例慢性咽炎。其中男性53例,女性8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4岁,临床检查均可见咽后壁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将药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5-10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34例,显效68例,好转27例。无效6(《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2)

(2)急性扁桃体炎 本方加减,治疗54例。患者均有咽痛、发热,体温最低者38.60c,最高者3960C。结果:痊愈49例,无效5(《福建医药杂志》1987年第2)。本方加减,治疗数例。每日1剂,水煎 2次,分4次服,其中生石膏先煎15分钟,其中1例重用生石膏100 ,水煎2次,以口含频颊咽之。结果。次日诸症大减,再服l剂。药尽痊愈(《乡村医学》1985年第1)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麻疹热毒攻喉,或风热夹肺胃之热上熏咽喉之证.本方配伍有三个特点:一为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占方中药物一半左右,如黄芩、栀子、升麻、连翘等,二为清热药与养阴药同用,使阴伤津亏症状得以改善,如玄参、生地等,三为运用大黄泻下泄热,使热毒从大便而解,有“上病而下取”之意。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咳嗽音哑,咽干口渴、苔黄质红,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如见热甚舌红,可加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音哑甚者,加蝉衣、胖大海、桔梗利咽开音。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疫喉浅论》清咽汤,由荆芥穗、防风、桔梗、杏仁、薄荷、生甘草、枳壳、鲜浮萍、牛蒡子、前胡、僵蚕、橄榄组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疫喉初起,寒热咳嗽,咽喉肿痛,尚未化脓。

 

 

清咽利膈丸

【方剂来源】清·《太医院配方》。

【组成与用法】连翘30,黄芩30,栀子30,薄荷30,防风30,元参30,牛蒡子30,天花粉30,射干30,荆芥穗30,桔梗60,熟人黄125,甘草45,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5,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利咽消肿。主治咽喉疼痛,腮肿舌干。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又有用于治疗结膜炎等病症。例如:

(1)急性咽炎 本方加减,治疗200.其中男性102例,女性 98例。热盛便结,加生大黄。结果;显效178例,有效18例,无效4 (《广西中医药》1988年第1)

(2)喉炎 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喉炎10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14-15岁。结果;急性喉炎64例中,治愈47例,显效12例,无效5例,慢性喉炎36例中,治愈21例,显效8例,无效7(《新中医》1982年第5)

(3)声带息肉 本方加减,治疗12例。大便秘结甚者,加元明粉,咽部干痛甚者,加玉竹,失音甚者,加木蝴蝶、凤凰衣。结果;5临床痊愈(声带息肉脱落消失,局部检查恢复正常,声音清亮)11例,息肉脱落时间最短8天,最长19.平均15天,无效1(《浙江中医杂志》1987 年第1)

(4)咽结膜热 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期患者45例。结果.均获愈,其中3天治愈3例,422例,511例。66例,91011 天各1(《中医杂志》1983年第7)(5)再生障碍性贫血本方加减,治疗55例次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热证。其中男性14例次,女性41例次,年龄20-60岁最多。结果:显效42例次,有效7例次,无效6例次(《陕西中医》1982年第5)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热上熏引起的咽喉肿痛之证。方用黄芩、山栀、连翘清热解毒利咽,防风疏风解表,牛蒡子、桔梗、元参疏邪清热利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风、咽红咽痛、腮肿舌干,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咳嗽千;痰,可加前胡、杏仁宣肺止咳化痰;咽部疼痛明显,加板蓝根、蒲公英清利咽喉;高热者,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

 

 

清咽利膈散

【方剂来源】明·《古今医鉴》。汤剂,名清咽利膈汤。

【组成与用法】连翘3,栀子3,黄芩3,薄荷3,防风 3,荆芥3,朴硝6,桔梗3,金银花3,元参3,大黄6,黄连3,甘草3,牛蒡子3,上药共研粗末,水煎服。也可用饮片煎服,各药用量可酌增。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清咽利喉。主治积热上冲,咽喉肿痛,乳蛾,喉痹,喉痈,重舌,木舌,大便秘结。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会厌炎,口腔炎,口腔溃疡;又有用于治疗疔疮、痈疽,涎腺炎等病症。例如:

(1)咽喉炎 本方治疗。咽喉红肿灼热、疼痛、声音嘶哑、恶风恶寒、咳嗽、多痰、舌红、脉浮数者,加锦灯笼、射干,伴便秘者,加瓜蒌仁;如轻症无实火、大便通畅者,去朴硝、大黄。

(2)口腔溃疡 本方治疗。口腔溃疡边红肿、表面有假膜、脉弦细数者,加山豆根,无便秘者,去大黄、朴硝。

(3)涎腺炎 本方治疗。舌下腺肿胀、形如重舌、面红目赤、口千咽喉不利者,加菖蒲、蔓荆子;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脉弦者,加白蒺藜、石决明、煅牡蛎;伴失眠者,加远志、茯神、朱砂、夜交藤。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口舌诸证。方用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合以大黄、朴硝等清热泻下;一宣一降,相辅相成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积热上冲、咽喉口舌肿痛生疮、烦躁饮冷、大便秘结等为其辨证要点。

素体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清咽利膈散

【方剂来源】明·《古今医鉴》。汤剂,名清咽利膈汤。

【组成与用法】连翘3,栀子3,黄芩3,薄荷3,防风 3,荆芥3,朴硝6,桔梗3,金银花3,元参3,大黄6,黄连3,甘草3,牛蒡子3,上药共研粗末,水煎服。也可用饮片煎服,各药用量可酌增。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清咽利喉。主治积热上冲,咽喉肿痛,乳蛾,喉痹,喉痈,重舌,木舌,大便秘结。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会厌炎,口腔炎,口腔溃疡;又有用于治疗疔疮、痈疽,涎腺炎等病症。例如:

(1)咽喉炎 本方治疗。咽喉红肿灼热、疼痛、声音嘶哑、恶风恶寒、咳嗽、多痰、舌红、脉浮数者,加锦灯笼、射干,伴便秘者,加瓜蒌仁;如轻症无实火、大便通畅者,去朴硝、大黄。

(2)口腔溃疡 本方治疗。口腔溃疡边红肿、表面有假膜、脉弦细数者,加山豆根,无便秘者,去大黄、朴硝。

(3)涎腺炎 本方治疗。舌下腺肿胀、形如重舌、面红目赤、口千咽喉不利者,加菖蒲、蔓荆子;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脉弦者,加白蒺藜、石决明、煅牡蛎;伴失眠者,加远志、茯神、朱砂、夜交藤。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口舌诸证。方用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合以大黄、朴硝等清热泻下;一宣一降,相辅相成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积热上冲、咽喉口舌肿痛生疮、烦躁饮冷、大便秘结等为其辨证要点。

素体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玉屑无忧散

【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夺命无忧散。

【组成与用法】玄参30,荆芥穗30,滑石30,黄连30砂仁30,白茯苓30,贯众30,甘草30,山豆根30,寒水石60,硼砂6,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用开水送下,日服2-3次。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热毒上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上壅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方用黄连、贯众、甘草清热解毒,合以山豆根、玄参、甘草清热利咽,更佐以茯苓、滑石利水渗湿,使热毒之邪随小便而泄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痛口疮,兼见口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兼见咽喉灼热,可加薄荷,咽喉肿甚,加牛蒡子、桔梗、射干、挂金灯,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大便秘结,加大黄,此外,还可配合珠黄散吹喉.或冰硼散掺于口疮上。

 

 

银翘马勃散

【方剂来源】清·《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连翘30,牛蒡子30,金银花15,射干9 ,马勃6,上药研为细末。每服18,水煎服。也可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利咽。主治湿温喉阻咽痛。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猩红热,病毒性肺炎,咳嗽,气喘,也用于治疗血尿,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例如:

(1)猩红热 以本方加大青叶、石膏为基础方,治疗30例。其中属普通型22例,重型2例,外科型6例。烦躁,加栀子,身痒,加蝉蜕,便结,加酒军,尿黄少,加滑石,热入营血,加牛黄。结果;均获痊愈,平均 2.6天恢复正常体温,猩红疹消退时间平均为2.7(《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3)

(2)病毒性肺炎 本方加麻黄、石膏,治疗腺病毒肺炎60例。其中轻症28例,中症8例,重症24例。结果:治愈55例,死亡5(《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年第2)

(3)咳喘 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咳喘340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44例,年龄最小s个月,最大9岁。患病季节。春季104例,夏季 55例,秋季58例,冬季123例。结果;痊愈310例,好转16例,无效14 (《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第10)

(4)血尿 本方加蒲公英、地丁草、蝉蜕,治疗小儿血尿236例。其中属于急性肾炎149例,迁延性肾炎1例,慢性肾炎3例,急性泌尿系感染16例,过敏性紧癜肾炎6例,过敏性血尿1例,肾病综合征60例。结果;血尿消失者223例,减轻者14例,对血尿减轻的14例,随诊观察 1/22年,血尿仍未消失(《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3)

(5)急性扁桃体炎 本方加减,组合成腭扁冲剂,治疗222例。主要观察体温、血白细胞、局部脓性分泌物和充血等项目,并以此4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为治愈。结果。均获愈,平均治愈时间为3.21(《中医杂志》1981年第6)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温热郁肺,咽喉不利疼痛。方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射干、马勃清利咽喉,药简义明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体困重,午后发热、咽喉不利疼痛、脉弦细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咽喉不利较甚者,加滑石、桔梗、芦根宣肺清热化湿,呼吸急促多痰,加杏仁、车前子肃降肺气,化痰利湿。

 

 

清咽宁嗽汤

【方剂来源】清·《不居集》。

【组成与用法】桔梗6,栀子3,黄芩3,桑白皮3,甘草3,前胡3,知母3,贝母3,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利咽,止咳化痰。主治热壅肺气,声哑咳嗽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症。例如:

(1)大叶性肺炎 本方加味,治疗32例。结果:热退最快为1天,最慢者10天,临床症状大多在2-3天内消失,肺部炎性病变在2周左右消失;21例临床症状及肺部炎症病变消失,11例因高热在3天内未能控制,配用抗生素治疗(《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2)外感发热 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280例。根据病证表里之分,常配桂枝、大黄、防风、荆芥、连翘、麻黄、生石膏、郁金等。结果:治愈273例,好转3例,无效4(《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第2)

(3)流行性腮腺炎 本方加蒲公英、板蓝根、玄参、僵蚕、牛蒡子,治疗59例。结果:均获愈;服2剂而愈者4例,3剂者8例,4剂者30 例,6剂者6例,7剂者5例,8剂者6(《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 2)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痛之证。方用甘桔汤合二母散清咽化痰,复以桑白皮、黄芩、栀子等清泻肺热,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黄、咽喉不利、声音嘶哑,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痰多而粘,加全瓜蒌、海浮石清化痰邪;声音嘶哑,加蝉衣、玉蝴蝶疏风开音,咽喉疼痛,乳蛾掀红,加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

 

 

清音丸

【方剂来源】明·《医学统旨》。

【组成与用法】桔梗30,硼砂9,青黛9,诃子30,冰片0.9,甘草15。上药均研细末,制成丸剂,每丸重3。每服1丸,日服2次,含服,或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利咽,泻火解毒。主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口干舌燥,咽下不利。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脓疱疮等病症。例如:

(1)急性扁桃体炎 本方加减,治疗187例。便秘,加生大黄;发热恶寒,加荆芥、防风,阴虚,加玄参。日服1剂,甚者2剂。外用锡类散吹患部,每小时23次。结果:痊愈151例,显效27例,有效5例,无效4(《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9)

(2)口疮 本方加减,治疗100例。方中可选加麝香、象皮等,并外敷药粉1-5日。结果。红肿疼痛消失(《河南中医》1981年第1)

(3)脓疱疮 本方加减,治疗300例。其中病程最短1周,最长 1.5年;合并感染者124例。结果:治愈200例,好转88例,无效12例;平均治疗时间为5.5(《陕西中医》1986年第4)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及火毒夹攻,肺失宣肃所致的咽肿、声哑。方用桔梗辛散苦泄、宣肺气利咽喉,诃子、硼砂、青黛清热解毒、化腐消肿;诸药相合,使风散热清,肺气宣畅,则音声自复,咽肿自消,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口干舌燥,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清音丸,由玄参、桔梗、山豆根、胖大海、薄荷、硼砂、金果榄、射干、黄连、银花、麦冬、诃子、黄芩、栀子、锦灯笼、川贝、甘草组成5功能清咽开音,主治咽喉肿痛,音哑声嘶,口干舌 燥,咽下不利。

(2)《上海中成药临床实用手册》清音丸,即本方加薄荷、寒水石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铁笛丸

【方剂来源】明·《寿世保元》。

【组成与用法】当归30,熟地黄30,生地黄30,黄柏30 ,茯苓30,天门冬15,知母15,麦门冬15,诃子15 ,阿胶15,玄参9,乌梅肉15个 上药研为细末,加人乳1碗、甘梨汁1碗、牛乳1碗,炼蜜为丸。每服6,日服3次。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润肺利音。主治肺热咽干,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喉炎,咽炎等病症。例如:

(1)喉炎 治疗声音嘶哑,咽干口渴,说话费力,脉细数等,有一定疗效。

(2)咽炎 治疗咽喉疼痛,咽部红肿不利,咽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等,有一定疗效(《中国基本中成药》人民卫生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肺热伤津之失音证。方用熟地、玄参、知母、黄柏等滋肾阴、泻相火;天冬、麦冬等滋阴清肺热,诃子利咽开音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声音嘶哑、咽干、口渴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铁笛丸,由诃子肉、茯苓、麦冬、瓜蒌皮、玄参、桔梗、贝母、甘草、青果、凤凰衣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基本相同。

 

 

金果饮

【方剂来源】现代·《全国中成药产品集》(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组成与用法】生地、玄参、麦冬、胖大海、陈皮,上药制成糖浆剂。每服15毫升;日服3次。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与主治】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主治阴伤津亏,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所引起的咽喉疼痛、干燥不适、声音嘶哑,以及颈动脉炎、放射治疗所致的咽粘膜干燥症等病症。例如:

(1)急、慢性咽喉炎 治疗337例。其中咽炎219例,喉炎118例。结果,咽炎总有效:209例,其中显效102例,喉炎总有效115例,其中显效67(《中西新药临床指导》科技文献出版社)

(2)颈动脉性口干症 治疗24例。结果;显效19例,有效5(《中西新药临床指导)科技文献出版社)

(3)放疗引起咽粘膜干燥症 治疗10例。结果。痊愈2例,显效 4例,有效4(《中西新药临床指导)科技文献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津液受伤所致之咽喉干燥疼痛,声音嘶哑之症。方用玄参清热养阴利咽,生地、麦冬滋阴润燥;更佐以胖大海利咽开音,诸药合用,能清能润能利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干痛、声音嘶哑、口干舌燥为其辨证要点。

脾虚便溏者慎用。

 

 

加减葛根汤

【方剂来源】清·《疫痧草》。

【组成与用法】葛根9,牛蒡子9,枳壳9,薄荷3,豆豉9,桔梗9,荆芥9,防风9,蝉蜕6,赤芍12,甘草3,连翘12,栀子9,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辛凉解表,清热利咽。主治喉痧初起。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猩红热,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又有用于治疗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等病症。例如:

(1)内耳眩晕症 本方加减,治疗110例。其中肝郁血虚型60例,症见阵发性眩晕、耳鸣、伴昏厥史、面黄脘痞纳少、血压不高或者反而低、舌质淡、舌苔白,本方加珍珠母、磁石、龙齿、苦丁茶、柴胡治疗。肝旺肾虚型50例,症见阵发性眩晕、心悸耳鸣、有头昏昏厥史、脉弦滑有力、血压高、舌暗赤,本方加钩藤、决明子、丹参治疗。服药5剂为l疗程,经治3-5疗程。结果:痊愈80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3)

(2)中耳炎 本方加减治疗。外感风热时疫后,耳内作痛难忍、咳嗽打嚏、耳中流脓,伴恶寒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急性期已过,长期反复耳道流脓伴恶臭、耳鸣,耳痛、眩晕者,加龙胆草、柴胡、黄柏、丹皮、元参。

(3)鼻炎 本方加减治疗。交替或间歇性鼻塞、常流清涕、头痛胀、遇冷症状加重者,去葛根、牛蒡子、薄荷,加辛夷、细辛、白芷、苏叶、菖蒲,鼻燥咽干、鼻涕黄稠、时而鼻塞、头胀不适、舌苔黄者,加桑叶、菊花、生石膏、黄芩。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风邪热邪引起或肝胆湿热引起的耳、鼻、喉科疾病。方用葛根、荆芥、薄荷等辛凉解表,合以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耳痛、鼻塞、咽喉疼痛、发热恶寒、急躁易怒、脉弦有力,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多寒凉之品,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滋阴降火汤

【方剂来源】明·《寿世保元》。

【组成与用法】当归3,川芎3,黄柏3,知母3,天花粉3,甘草3,芍药3.5,熟地4.5,玄参6,桔梗9,竹沥15(冲入)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滋阴降火。主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喉闭热毒等症。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炎,牙周炎;又有用于治疗口腔炎,荨麻疹,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等病症。例如:

(1)咽炎 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者,加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等,慢性者,加天冬、麦冬,石斛等,咽喉肿胀者,加茯苓、米仁、泽泻、白术等,音哑失音者,加胖大海、射干、玉蝴蝶、蝉衣等(《中医喉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牙周炎 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者,加金银花、石膏、黄连;慢性者,加天冬、丹皮、丹参;牙龈肿胀者,加米仁、茯苓、泽泻(《中医喉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经期口腔炎 本方加减,治疗15例。结果均获良效(《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4)

(4)芋麻疹 本方加减,治疗丘疹性荨麻疹28例。结果;一般服药12剂,症状减轻或痊愈(《中医杂志》1963年第11)

(5)眼一口一生殖器综合征 本方加减,治疗3例。目赤者,加菊花、龙胆草、决明子,口唇肿胀者,加石膏、升麻,大青叶,外阴溃烂者,加龙胆泻肝丸;六味地黄丸。结果;均获良效(《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 1)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咽喉肿痛。方用四物汤养血,配以黄柏、知母养阴清热,桔梗利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红肿疼痛、牙龈肿痛、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如见血热证明显,加丹皮,黄芩、黄连、山栀;阴虚明显,加天冬、麦冬、沙参,咽红肿,加金银花、射干、板蓝根、大青叶,口唇齿龈肿胀者,加石膏、牛膝、升麻。 本方仅用于热证,寒证忌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明医杂著》滋阴降火汤,由生地黄、炙甘草、炮姜、川芎、熟地 黄、知母、天门冬、白芍药、当归、白术、陈皮、黄柏、生姜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阴虚火动,午后发热,睡中盗汗,咳嗽倦怠,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或咯血、吐血、衄血,肌肉消瘦,身热,脉沉数等症。

(2)《增补万病回春》滋阴降火汤,由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白术、陈皮、黄柏、知母、炙甘草、生姜、大枣、竹沥、童便、姜汁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动,发热咳嗽,吐痰喘急,盗汗口干等症。

(3)《杂病源流犀烛》滋阴降火汤,由白芍、当归、熟地黄、麦门冬、白术、生地、陈皮、知母、黄柏、生姜、大枣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等症。

(4)《医方集解》滋阴降火汤,由知母、黄柏、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芎、芎劳、玄参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有火。

 

 

苦酒汤

【方剂来源】汉·《伤寒论》。又名鸡子汤。

【组成与用法】半夏9,鸡子1(去黄) 苦酒适量 将半夏置于苦酒中煮沸,去半夏,趁热下鸡子清,搅匀,少少含咽之。

【功效与主治】功能利咽开音。主治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音难出,苔薄,脉细。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声带小结,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病症。例如:

(1)咽炎 治疗慢性咽炎患者。结果:服药1剂,咽痛即止,12年来从未复发(《四川中医杂志》1984年第6)

(2)声带小结 本方加化瘀散结之品,可治疗声带小结引起的咽痛音哑。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痰涎壅塞,咽喉不利的病证。方用半夏涤痰散结,合以鸡子清润燥利咽,苦酒(即醋)敛疮消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痰热壅塞引起的咽痛、声音嘶哑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全生指迷方》苦酒汤,由黄芪、桂心、芍药、苦酒组成;功能温阳益气,利水退黄;主治一身悉黄,四肢浮肿,胸满不得卧,汗出如黄柏汁。

 

 

外用方剂

 

八宝眼药

【方剂来源】清·《赵翰香居验方类编》。

【组成与用法】制炉甘石3,冰片4.5,牛黄1.5,黄连9 ,珍珠6,麝香0.6,熊胆3,上药研为细末。用骨簪蘸清水沾药少许,点入大眼角内,每日2-3次。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去翳,明目止痛。主治暴发火眼,两眼肿痛,羞明畏光,见风流泪,眼边赤烂。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泪水自泪囊外漏的慢性泪囊炎,眦结膜炎,翼状胬肉,角膜溃疡,化脓性角膜炎,角膜穿孔,角膜瘢痕,以及化学性跟外伤,也可用于治疗小儿外耳皮炎、湿疹,外耳道炎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目赤肿痛。方用熊胆、珍珠清热明目,合以炉甘石、麝香等止痛去翳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目疾肿痛、羞明畏光、迎风流泪、眼边赤烂为其辨证要点。

现在市售成药,均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制成,且各地组成有所差异.用者注意。

 

 

红棉散

【方剂来源】明·《寿世保元》。

【组成与用法】枯矾1.5,熟炉甘石1.5,干胭脂粉0.75,麝香少许,冰片0.3,上药共研为细末。先用棉签擦去脓水,再取药粉少许,涂于耳内。

【功效与主治】功能消肿,止痛,敛疮,止痒。主治耳内生疮,红肿痛痒,流脓流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流脓,耳膜穿孔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耳中肿痛流脓。方用枯矾、炉甘石为伍,既能收湿止痒,又能敛疮消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耳道流脓、反复发作,甚则耳膜穿孔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普济本事方》红棉散,由枯矾、胭脂组成;主治聘耳流脓。

(2)《证治准绳》红棉散,由人参、天麻、炒僵蚕、麻黄、全蝎、朱砂,炙甘草组成,主治小儿四时感冒风寒,发热,骨蒸,诸惊,丹毒等症。

(3)《中药制剂手册》红棉散,即本方去胭脂,加红花、苏木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4)《外科方外奇方》红棉散,由煅龙骨、枯矾、海螵峭、胭脂、飞丹,冰片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炉甘石能部分溶解于水,并吸收疮面分泌液,对疮口有收敛、庇护作用。此外又能驱杀局部葡萄球菌,抑制其繁殖作用.枯矾为脱水硫酸钾铝,具收燥敛湿,消毒防腐的作用。

 

 

耳疳散

【方剂来源】现代·《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组成与用法】五倍子6,黄连6,东丹6,枯矾6,龙骨6,海螵蛸6,麝香0.6,冰片0.6,上药共研细末。用棉花卷条蘸药塞入耳窍内,每日换药2-3次。

【功效与主治】功能解毒收敛。主治慢性耳脓,耳道脓溢不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耳肿耳脓。方用五倍子、枯矾、龙骨、海螵蛸收湿敛疮,合以东丹、黄连清热消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耳道红肿、脓溢不止、经久缠绵、反复发作为其辨证要点。

 

 

砒枣散

【方剂来源】清·《外科全生集》。原名赤霜散,又名金枣丹。

【组成与用法】大枣1枚 红砒1(如黄豆大) 冰片03,将红砒塞入去核之枣心内,丝线扎好,放瓦上炙,烟尽为度,冷透研细,再加入冰片研和。每用少许,敷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祛腐敛疮。主治走马牙疳,甚至溃烂穿腮。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走马牙疳,臁疮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外科腐毒经久不去之牙疳。方中红砒有毒,具腐蚀作用,与枣肉同煅,可减少毒性作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牙疳、局部组织坏死变色为其辨证要点。

银枣丹,又称雄枣散(《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即本方去砒石,加雄黄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本品中红砒含三氧化二砷,为一种原形质毒,能杀死生活的细胞,崩坏其蛋白,故对于坏死组织有腐蚀作用,用之应极为审慎。

 

 

牙疳散

【方剂来源】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煅人中白 绿矾(烧红) 五倍子(炒黑) 冰片 上药研为细末。先用水拭净牙齿,再用本品少许敷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祛腐敛疮。主治小儿牙疳,齿龈赤烂疼痛,口臭出血,甚则牙枯脱落,穿腮蚀唇。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牙龈炎。急性龈口炎(坏死性龈口炎)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牙疳。方用人中白、绿矾、五倍子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收湿敛疮、祛腐除恶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风火牙疳,牙龈红肿、灼痛、溃烂臭秽,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牙疳散,由血竭、青果炭、儿茶、煅人中白、青黛、生硼砂、冰片组成,功能清胃消肿,主治胃热火盛,牙痛牙疳,齿缝出血,牙龈肿烂。

 

 

绿袍散

【方剂来源】清·《卫生宝鉴》。

【组成与用法】黄棺120,炙甘草60,青黛30,上药研为细末,每用1.5,干掺口内。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敛疮。主治口疮,牙疳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口疮,口疳,齿衄等病症。例如:

齿衄 本品外搽,治疗25例。结果;基本治愈21例,渗血减少3 例,无效1(《新中医》1983年第11)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上壅口齿之证。方用黄柏,配以青黛,清热解毒,燥湿敛疮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疮、口疳为其辨证要点。

 

 

赴筵散

【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高良姜 草乌 细辛 荆芥 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擦患处,有涎吐出,隔时温盐汤漱口。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散止痛。主治风牙,虫牙,牙龈宣露,动摇欲脱,或腮颌浮肿。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龋齿,牙周炎,牙龈脓肿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经脉的牙痛、龈肿病症。方用细辛、草乌温散止痛,佐以荆芥消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牙痛龈肿,得温则减,为其辨证要点。

赴宴散(《万病回春》),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细辛、干姜组成,功能清热消肿止痛,主治口疮。

口疮药赴宴散《清太医院配方》),由黄连、干姜、冰片组成,主治口疮。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济生方》赴筵散,由细辛、黄柏组成,主治口疮。

(2)《宣明论方》赴筵散,由密陀僧、黄柏、青黛组成,主治口疮。

(3)《证治准绳》赴筵散,由薄荷、黄柏、青黛组成,主治口疮。

(4)《杂病源流犀烛》赴筵散,由铜绿、白矾组成,主治口疮。

 

 

人中白散

【方剂来源】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煅人中白30,炒黄柏9,上药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搽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敛疮。主治牙龈溃烂。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齿龈炎,口腔炎,又有用于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下肢溃疡,痔疮,男性生殖器溃疡等病症。例如:口疳、咽喉部腐烂 本方搽敷患处,治疗口疳,咽喉部腐烂证属实火型者。搽前先用温开水或陈松萝茶洗净患处,并配合清热泻火药内服,有较好的疗效(《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牙龈溃烂。方用黄柏清热解毒,合以人中自消肿利咽,药简力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牙龈肿痛或有溃烂,为其辨证要点。

柳华散(《疡医大全)) 即本方加蒲黄、青黛、硼砂、冰片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科正宗》人中白散,又名申白散,由人中白、儿茶、黄柏,薄荷、昏黛、冰片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2)《杂病源流犀烛》人中白散,由人中自、鸡内金、挂金灯子、青黛、鹿角灰、蒲黄、薄荷、白芷、冰片、甘草组成;主治舌根痈、喉蛾、喉菌。

(3)《重楼玉钥》人中自散,由人中自、白霜梅、枯矾、冰片组成;主治牙疳黑臭,腐烂出血。

 

 

黄连升麻散

【方剂来源】唐·《备急千金要方》,改汤,名黄连升麻汤。

【组成与用法】升麻45,黄连23,上药研细末,使用时以少许含口中,有津则咽汁,每日23次。也可用饮片水煎含漱,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至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火解毒。主治口舌生疮。

【现代临床】可用于舌炎、多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等。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心胃火盛之口舌生疮。方中黄连清心胃之火,升麻清热解毒,除疮疡,药简功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舌生疮、舌红、溲赤、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珠黄散

【方剂来源】清·《天保堂诸门应病药目》。

【组成与用法】珍珠、牛黄,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用喷药器喷于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生肌敛口。主治咽喉肿痛、腐烂,牙疳,口疳,口舌破碎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咽喉肿痛,也有用于治疗口疳,牙疳,口舌生疮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结咽喉之证。方用珍珠生肌敛疮,合以牛黄清热解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为其辨证要点。原书未著剂量,现各地成药,两者比例有用等分(如天津)。有为31(珍珠:牛黄)(如上海、南京),用者注意。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绛囊撮要)珠黄散.由犀牛黄、冰片、珍珠、煨石膏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珠黄散

【方剂来源】清·《天保堂诸门应病药目》。

【组成与用法】珍珠、牛黄,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用喷药器喷于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生肌敛口。主治咽喉肿痛、腐烂,牙疳,口疳,口舌破碎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咽喉肿痛,也有用于治疗口疳,牙疳,口舌生疮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结咽喉之证。方用珍珠生肌敛疮,合以牛黄清热解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为其辨证要点。原书未著剂量,现各地成药,两者比例有用等分(如天津)。有为31(珍珠:牛黄)(如上海、南京),用者注意。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绛囊撮要)珠黄散.由犀牛黄、冰片、珍珠、煨石膏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冰硼散

【方剂来源】明·《外科正宗》。

【组成与用法】玄明粉15,朱砂1.8,硼砂1 5,冰片1.5 ,上药研极细末。每用少许,用吹药器喷涂患处,每日2-3次。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祛腐消肿。主治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口疮,口腔炎,鹅口疮,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齿龈炎,齿龈脓肿。急、慢性中耳炎,鼻炎,又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流行性腮腺炎,霉菌性阴道炎,皮肤脓疱疮等病症。例如:

(1)口疮 先用纱布蘸浓茶水,抹去口中白屑,再敷搽本品,13-5次,治疗寄生性口腔炎、急性舌炎,效佳(《中华口腔科杂志》1956 年第1)。治疗阿弗他口腔炎。先用棉棒拭干溃疡处,然后将本品搽涂局部,12-3次。对于小儿患者,可用蜂蜜制成膏质,搽涂患处。治疗期间,禁食辛辣、过热食物。2-3天即可痊愈,无副作用(《山东医刊》1958年第9)。本品合参三七末等分和匀,搽涂患处,1 4次,可治疗化学灼伤性口腔溃疡(《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年第12 )

(2)鹅口疮 先以开水浸润的消毒棉花轻拭口腔,然后将本品涂于患处。每次在哺乳后20-30分钟涂药,每日3-4次。面积大者用药 0.6-0.9,小者0.3左右,一般涂药2-5次即愈(《中华妇产科杂志》1959年第3)。用冰硼散蜜剂(冰硼散250,蜂蜜454,搅成糊状),治疗3 50例。结果:收到友好效果, 2116天内治愈者237例, 7-10天治愈者54例,10-15天治愈者38例,15天以上治愈者21(《中医杂志》1957年第10)

(3)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喉痈 先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咽喉,然后将本品砍涂咽喉部,13-5次,喷后保留数分钟(时间愈长,效果愈好)。口水挺液以外吐为宜。对喉部痈肿。溃脓前后均可使用(《中医耳鼻喉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齿龈炎、齿龈脓肿、下颔骨骨髓炎 本品外涂,治疗齿龈炎、齿龈脓肿,以及引发颁骨骨髓炎,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中医耳 鼻喉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本品涂敷,13次,可治疗骨槽风(颌骨骨髓炎),牙龈肿胀、疼痛剧烈(《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年第3 )

(5)急、慢性中耳炎 本品治疗。先用双氧水洗净中耳,吹入本品,或以小条状棉条蘸本品少许送入耳内,12(《中成药研究》 1981年第6)。本品合磺胺噻唑,治疗急性中耳炎513例,慢性中耳炎121例。清洁患耳,将本品适量送至耳内深部,每日1-2次,若无渗出物,即可不再洗耳。结果:痊愈519例,好转61例,无效54(《江西医药》1965年第12)

(6)慢性鼻炎 本品外涂鼻粘膜,或用少许吹入鼻中,能使鼻粘膜肿胀消退,鼻涕分泌减少,鼻窍通畅。此外,对鼻息肉肥大亦有治疗作用(《中成药研究》1980年第3)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本品0.9、锡类散0.9,加入0.5%普鲁卡因50毫升治疗。每日1次保留灌肠,10-14天为1疗程。结果;溃疡愈合,症状消失,随访7月,未复发。以此法治疗慢性菌痢的肠壁溃疡2例。结果疗效较好(《江苏中医》1964年第10)

(8)霉菌性阴道炎 本品治疗。洗净外阴后,以棉棒蘸本品(加少许甘油调匀)涂敷阴道内及外阴部,早晚各1次。结果疗效显著((中成药研究》1985年第9)

(9)滴虫性阴道炎 本品合蛇床子、苦参,制成胶囊剂,治疗8例。每晚2粒,塞入阴道后穹窿处,连用10天为1疗程。结果。其中5例作了复查,除1例因中断治疗镜检仍为阳性外,其余4例症状均消失,镜检未见滴虫(《高邮医药》1974年第1)

(10)流行性腮腺炎 本品3,用少量冷开水拌后,敷于腮腺肿胀明显处,纱布固定,2-3天换药1次,初起能控制肿势发展,已肿则能减轻肿势,消除疼痛,一般敷治5日,可使肿消痊愈(《中成药研究》1985 年第1)

(11)皮肤脓疱疮,黄水疮 治疗12例。先用枯矾水外洗,除去脓痂、滋痂,然后用本品撒在患处。结果:全部治愈,疗程1-3(《新医药杂志》1976年第11)

(12)大疤性皮肤病 本品外涂,配服中药,治疗30例。其中包括天疱疮、疱疹性药疹、疱疹性皮炎等。结果;痊愈13例,显效7例,好转 8例,无效2例,治疗时间11-3(《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12 )

(12)百日咳 本品内服,治疗62例。 1-3岁,每服1/4(每瓶 0.3125)4-7岁服半瓶,8岁以上服1瓶,日服2次,服药3-9 天。结果:基本好转47例,症状缓解13例,无改善2(《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10)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疮。方用玄明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辅以冰片、硼砂消肿止痛、祛腐生新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口舌肿痛为其辨证要点。

 

 

锡类散

【方剂来源】清·《金匮翼》引张瑞符方。

【组成与用法】象牙屑0.9,珍珠0.9,青黛()1.8,冰片0.09,壁钱20个 牛黄0.15,人指甲0.15,上药共研极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祛腐生新。主治咽喉肿痛,回舌生疮,风热乳蛾,烂喉丹痧,风热喉痹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腐烂,唇舌肿痛,齿龈炎,口腔炎,又有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直肠炎,宫颈糜烂,外阴溃疡,慢性菌痢,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症。例如:

(1)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风热型乳蛾肿痛(急性扁桃体炎),对乳蛾肿痛有脓点或伪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者更宜(《中医耳鼻喉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溃疡性口腔炎 治疗口腔粘膜糜烂、溃疡,以本品外搽,可使症状减轻,溃疡愈合(《辽宁中医杂志》、982年第12)。治疗小儿口疮、溃疡,甚或波及牙龈,口气臭秽,疮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具有清热解毒、栖腐消肿作用(《中成药研究》1982年第9)。局部外涂本品,与冰硼散交替应用,并内服泻黄散、玉女煎等,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发口腔感染、糜烂、溃疡、牙冠周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5 )。本品外敷,配合内服清心胃内热之剂,可治疗白血病伴发口腔溃 疡,以及白血病化疗期间,特别是大量应用抗生素、激素后,发生的口腔霉菌感染,或大面积烧伤患者后期,因霉菌感染引起的口糜(《中医杂 志》1983年第3期,《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7)

(3)口腔内扁平苔藓 本品配合滋补肝肾,健脾利湿中药内服,治疗口腔颊粘膜、舌旁侧之扁平苔藓皮损者。结果;药后疼痛停止,皮损. 消失,临床治愈(《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4)白塞氏综合征 本品外治,配合滋阴降火中药内服,治疗口 腔、咽喉、阴囊部溃疡。结果:痊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赵炳南临床 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5)齿龈炎、齿衄 本品外搽,配合中药内服,治疗25例。结果:治 愈21.好转(衄血减少)3例,无效1(《新中医》1983年第11 )

(6)食道溃疡 本品口服,每日3次,配合内服中药益胃汤加减, 疗效良好(《中医杂志》1984年第7)

(7)慢性结肠炎 本品用喷粉加灌肠两种方法,治疗93例。结果。 经治9--25次后,除6例无效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若 病灶在直肠5厘米高度,肠粘膜大面积糜烂,可在直肠镜或乙状镜下。直接将本品喷入结肠、直肠内,每次0.6,每日1(《中华内科杂 志》1960年第3)。用本品09,冰硼散0.9,加入0.5%普鲁卡 因50毫升治疗。每日1次保留灌肠,10-14天为1疗程。结果:溃疡、愈合,症状消失,7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用此法治疗慢性细菌性痢 疾的肠壁溃疡,效果也颇佳(《江苏中医》1964年第10)。用本品0.3 、冰硼散09,溶解于0.25%普鲁卡因40-50毫升内,注入有 导尿管装置的50毫升注射器或灌肠器内,每晚睡前灌肠1次,15次为 1疗程。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8例。结果:多数病例在10-15 天内见效,在30天内治愈,随访4例,经1--2.5年的观察,未见复发(《解放军医学杂志》1965年第5)

(8)伪膜性结肠炎 本品内服.配合地榆煎汁加入本品,保留灌 肠治疗。结果。萄后腹泻即好转,便次减少,连用3天,大便正常,镜检无伪膜(《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第4)

(9)放射性直肠炎 本品合阿拉伯胶等灌肠,并加服中药或西药,治疗104例。结果;治愈68例,好转35例,无效1(《中医杂志》1985 年第11)

(10)消化道溃疡 本品加入氢氧化铝凝胶,搅匀后口服,治疗25 例。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如不愈,可再行12疗程。结果:临床治愈22例,好转1例,无效2(《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2).本品口服,治疗86例。30天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77例,好转5例,无效 4(《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年第3)

(11)宫颈糜烂 本品外敷于宫颈糜烂处,治疗21例。10天为1 疗程(月经后3日起用药)。患者均为已婚妇女,年龄30-40岁居多,病程长达10年之久,宫颈糜烂均为中度或重度,白带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或红白细胞。结果。痊愈20例,无效1(《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 3)。治疗170例。在病人非月经期及非妊娠期进行,局部以1‰新洁尔灭消毒后,用喷粉器将本品0.25均匀喷洒于糜烂面,每日1.结果:经治1-7次,痊愈161例,显效5例,无效4(《辽宁中医杂志 1988年第10)

(12)外阴感染性溃疡,霉菌性阴道炎 洗净患处,用本品外涂,同时服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6 )

(13)早期肛裂 本品治疗。便后洗净肛口,用本品少许(约五分之一支)倒入手纸上,敷于裂口处,稍加压迫即可,患处有凉爽感,大便干结者,配合内服麻仁丸,出血者,先用10号止血粉,待血止后再用。一般 2-3天即见效(《云南中医杂志》1984年第6)

(14)肛痿术后久不收口 本品外搽创面,治疗42例。结果1周内全部愈合(《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2)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方用牛黄、壁钱、青黛、冰片清热解毒消肿,合以象牙屑、珍珠、人指甲祛腐生新,为其配伍特点。临 床应用以咽喉部急性红肿疼痛、糜烂、溃疡,口舌生疮,为其辨证要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浓度0.125%,可抑制志贺氏、施氏痢疾;浓度0.25%,能抑制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浓度3%,能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证明本品对慢性结肠炎的病原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使肠粘膜的充血水肿消退,促进溃疡愈合。此外,本品有较好的促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的作用.且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和胃酸的高峰分泌 均无变化。

 

 

青黛散

【方剂来源】现代·《上海市药品标准》。

【组成与用法】青黛6,黄连6,儿茶6,煅人中白6,薄荷9,煅硼砂9,甘草3,冰片1.5,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于患处;或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湿止痒。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疳齿衄,乳蛾赤肿。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炎,口腔炎,口疳,又有用于治疗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等病症。例如:

(1)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42例扁桃体切除手术后,创面6-12天中6例愈合。手术结束涂药后,保持创面无渗血9例。带血性唾液在 8小时以内消失2 1例,24小时后仍有少量血性唾液2例,余均在24小时内血性唾液消失。24小时后仅4例创面保护膜菲薄,余均明显增厚,呈白色。仅有3例于术后创口严重疼痛,除1例用杜冷丁镇痛外,佘均未用止痛剂。术后24小时创口肿胀重者11例,无肿胀4例,余为轻度至中度肿胀(《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6)

(2)牙龈炎、急性溃疡性口腔炎 治疗口腔炎、齿龈炎32例,每日用药2--3次。结果;治疗3-5日可愈(《中医杂志》1965年第11)。治疗急性溃疡性口炎。本品配合竹叶石膏汤,可治疗脾胃积热型,配合泻心汤加减,可治疗心脾火炎型;配合连朴饮加减,可治疗湿热熏蒸型(《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2)

(3)湿疹、皮炎 本品用麻油调,涂抹患处,每日3次,治疗阴囊湿疹24例。结果,痊愈16例,好转8(《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 )。本品用麻油调搽,配合内服中药养阴生津、清热除湿,治疗链霉素注射引起的全身性剥脱性皮炎者。结果;经治2.5月,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

(4)带状疤疹 本品干扑或麻油调搽,治疗缠腰火丹,效佳(《福建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本品用麻油调,外搽,每日1-2次,治疗缠腰火丹5l例。若合并感染,可加少许九一丹,或改用黄连膏。结果:经治3-15天,全部治愈(《福建中医药》1984年第6)

(5)大疤性皮肤病 本品干扑,或用凡士林调成膏外敷,或用麻油调制外搽,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大疱性皮肤病30例。结果,经治11-3个月,痊愈13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2(《辽宁中医杂志》 1988年第12)

(6)下肢慢性溃疡 治疗疮面腐肉未脱,疮周皮肤紫暗,疮口周围并发湿疹,外敷青黛膏掺青黛散,并以厚层纱布遮盖,绷带自下而上经缚患处及整个小腿,疮面有腐肉,1-2日换药1次。新肌生长时,可3 天换药1(《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9)

(7)乳头破碎、乳头靡烂、乳头湿疹 本品干扑,或麻油调敷治疗,1周可愈(《中成药研究》1980年第3)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上壅口腔、咽喉等证。方用青黛、黄连、人中白清热解毒,合以硼砂、冰片、薄荷等消肿止痛,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乳蛾赤肿、口舌疳疮。以及皮炎、湿疹、掀肿痒痛,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颅囟经)青黛散,由青黛、细辛、芦荟、黄连、瓜蒂、地龙、朱砂、麝香组成;功能同本方;主治小儿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

(2)《太平圣惠方》青黛散,由青黛、柑子皮、干蛤蟆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齿龈炎,牙疳,日夜疼痛不止。

(3)《杂病源流犀烛》青黛散,山黄连、黄柏、牙硝、青黛、朱砂、雄黄、牛黄、硼砂、冰片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重舌及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玉钥匙

【方剂来源】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与用法】火硝45,硼砂15,樟脑1,僵蚕7.5,上药共研细末。每用适量,吹喉中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祛风痰,消肿痛。主治风热喉痹,缠喉风等病症。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例如:体炎,急性喉阻塞,白喉初期,猩红热初期,舌血管神经性水肿,海绵状血管瘤,垫舌痈,上腭痈等多种疾病见咽喉口舌肿痛者,有较好的疗效(《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方用僵蚕祛风寒、消肿痛,合以硼砂、火硝清热散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痰涎壅 盛,吞咽困难或有呼吸困难为其辨证要点。

金锁匙(《外科正宗》),又称金钥匙、玉匙散,即本方去樟脑,加雄黄,冰片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吹口散

【方剂来源】明·《证治准绳》。又名青吹口散。

【组成与用法】黄连 青黛 孩儿茶 冰片 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止痛敛疳。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咽峡炎,口腔炎,口舌疳疮,又有用于治疗乳头破碎,皲裂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阻咽喉之证。方用黄连、青黛清热解毒,配以儿茶收湿敛疮,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包氏喉证家宝》吹口散,由石膏,人中白,青黛、薄荷、黄柏、硼砂、梅片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