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散之草书 赏析(30)

 白水清风 2014-03-25
 

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 客至》赏
30-1、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 客至》138×33㎝ 郭 群收藏.jpeg
 

    赏析提要:“屋漏痕”是最有美感、最有品位的草书线条。林散之先生对“屋漏痕”笔法艺术见解独到。这幅草书作品中的线条圆润浑厚、迟涩凝重,是“屋漏痕”笔法的代表。作品3次权威出版。

    翻开《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 127页,我们就能看到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 客至》。作品尺寸为 138×33㎝,约 4平方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盖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美,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美,是一种存乎于内在而散发于形的神韵!当我们怀着一颗感受真美、感受真爱的心来欣赏林散之先生的这幅草书《杜甫客至》时,就能感受到林老用那蘸满智慧的神来之笔挥洒出草书艺术的最高境界——“屋漏痕”!
    “屋漏痕”是书法的专用术语,最早是唐代颜真卿提出来的。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问:“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从字面上看,“屋漏痕”指的是雨水由上而下流淌,自然顺势的痕迹。在书法欣赏中,用来形容线条的美感。古人常说的“屋漏痕”,强调的是中锋用笔,指的是线条的骨力之美。写字时,笔头蘸墨要多,着纸要轻,运笔要慢,少用力按,多用力提,一定要指、腕、肘三力合一。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线条圆润、毛涩、浑厚、凝重、沉着,被书法家认为是最有质感、最有美感、最有品位的线条。
    这幅作品中的 “舍 ”、“酒 ”、“对”、“余”等都是“屋漏痕”的线条,老辣遒劲,盘郁凝重。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特写“舍”,疑似“屋漏痕”一滴一滴地“滴”成的,非常形象,十分直观。雨水从屋檐渗入壁面,聚滴之后开始徐徐流下,由于“舍”中的“一横”,使下流受阻,小部分流向左边,大部分沿“一竖”继续下流,下流中又受阻,但总是向下流动。再看“对”中的“一点”,又一滴已经形成,正在蠕动,马上就要下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去的墙面与现在的有所不同,是用泥土夯实而成的。我们细看其流动的痕迹,当水滴下淌时,首先是吸水,然后是阻挡。但是,水滴是慢慢的,左右摇晃的,但又总是向下的。请看“市”中最后“一竖”的下部,流淌之后留阻的痕迹清晰可见。
    林散之对他的学生庄希祖说:“‘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用到笔尖上。 ”林散之先生对“屋漏痕”研习多年,体会很深。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
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林散之先生对“屋漏痕”的见解为什么那么精辟?这幅草书《杜甫 客至》为什么这么精道?先生的艺术生涯告诉我们,是诗书成就了林散之。林散之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无论要事之余,还是卧床养病,始终不离诗作。“独念风林寒夜,细字秋灯,闭门蒙被,敲月推窗,以求雅合于前修,继遗想于空谷”是他的真实写照。即便到了晚年,林老坐在轮椅上,以至长期住院,仍然赋诗不止。

辛苦寒灯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长。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更觉方。
窗外秋河明耿耿,梦中水月碧茫茫。
有情色相驱人甚,写到今年尚未忘。

    这两首诗就是1973年9月林散之先生在南京工人医院病床上写成的。林散之先生为我们创造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收入2000多首诗的《林散之诗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一般书法家只能望诗兴叹!这些诗作为林散之草书脱颖而出,创立“瘦劲飘逸”的“林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散之草书《杜甫 客至》还著录于 2003年 11月《林散之书画集》第 268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4月《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 141页,文物出版社。
    草书精品《杜甫 客至》,现由收藏家郭群先生珍藏。

――原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文物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