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课”冲击下的传统教育往哪走 ?

 昵称132254 2014-03-26

“慕课”冲击下的传统教育往哪走 ?

据《青年报》报道,加盟世界知名“慕课”平台,打造“中国式慕课”,利用“慕课”改良高校教学……“慕课”正在引发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改变着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波浪潮中,中国乃至上海教育界是否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线上+线下的模式,除了开设更多精品课程,更应该注意什么?

国内多所大学加紧建设平台

青年报记者发现,随着“慕课”越来越热,为了避免失语旁落,国内许多大学都投入了这一轮在线教育建设。

重庆大学发起成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已有19所高校加入。上海交大则在利用国外高水平“慕课”平台的同时,还正加紧开发属于中国大学自己的中文“慕课”学习平台“好大学在线”,据悉,该平台将于近期上线。

另据记者百度发现,林林总总的在线平台亦有不少,对此,专家表示,国内的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和开放课程积累,主要由政府投入和主导,但大多还是各自为战。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投入产出效益如何,技术模式是否互通,都应尽早予以深入的研究。

此外,曾经非常红火的网易公开课也不甘与“在线课程2.0时代”脱节,早在2012年coursera成立后,即与之保持紧密联系,并于去年正式达成合作,正式上线网易公开课coursera专区,将coursera引入中国大陆。

有意思的是,网易公开课的coursera专区在吸引大量用户报名参与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用户观看和下载网易公开课的其他视频。“我们相信,随着和更多”慕课”平台的合作,原本的用户将能使用更多更先进的在线教育产品,我们希望这能对中国的在线教育行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网易相关人士这样说道。

据透露,今年3月中旬左右,网易公开课还会有一个较为重大的“慕课”合作上线。

沪建共享中心探索开放模式

部分国内名校在“慕课”风暴席卷中开始变革融入,推动全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上海教育界也不甘落后,力图打造一种面向更多群体的“慕课”模式。

记者了解到,由市教委发起、沪上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于去年3月起正式开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通过视频、面授、网络教学等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最关键的是,各联盟的高校实现学分互认。

专家介绍,有的大学选课要靠秒,有的在拼RP,有的比绩点,而有的学生高考一“豁边”还不得不与自己心仪的高校名师失之交臂。相比而言,“慕课”上的优质资源和较低的选择门槛无疑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首批共享课程覆盖了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等7门课程,均以网络视频学习为主,辅以少量的面授及协作式学习,“平台”还会十分人性化地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设立不同的线下校园教学点,教学点内设有助教及相应的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就课程内容讨论、互动。

“共享课程经过选课、修读、考核,评定合格后,学分可认定为学校主修专业中的任选课程学分。如今,这一方式已经打破校际、距离和时间限制。”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教授指出,这一平台的本质就是一种“慕课”,今后需要探索的就是如何把最后一道“围墙”拆除的问题。

黄钢透露,今年下半年,该中心将有望与部分单位合作,率先试水课程的针对性提供。“可以肯定的是,向社会各界开放,一定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围观]

改革

不改变或沦为辅导教室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学校若不改革,就可能就会沦落为在线课程的线下“辅导教室”。

对此,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在“慕课”的浪潮下,高校应当思考如何改善教学质量,而非简单的“赶浪潮”,他一直主张,“慕课”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给校外学习者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在于通过“慕课”促进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复旦加入Coursera,更多的是两个目的,一是要看看怎么样利用平台,用更好的课程辅导学生。另外,这种模式如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他说道。

“课程质量才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提供优质的课程才能让更多的学习者满意。”陆昉强调,裹着“慕课”的外衣,但若没有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来配套,简单的课程内容共享依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表示,融入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既让学校知名教师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上海交大将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并将努力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教育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今后上海交大将打造中国高水平在线教育平台,推进基于”慕课”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服务于社会。”

应对

老师需重新追寻自身价值

线上和线下,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复旦、交大都准备用新一轮的实践来回应这个命题,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两校在今年新学期开始一边在“慕课”平台上推出在线课程,一边也同步在校内推该课程混合教学的原因。

传统课堂上,老师在课上讲知识,学生在课下做习题;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在课前自学知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知识,促动更深刻的思考。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叶丙成就是台湾地区“翻转课堂”的推动者,他认为,在“慕课”所带来的名课名师的挑战下,老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重新追寻自己的价值。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则进一步指出,在发展、融入“慕课”的过程中,实体大学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教学和学习观点。

当下,“混合式教学”已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即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授课模式也从传授式改为探究式,提高学习成效。”陆昉解释道。黄震也认为,今后的课堂就是通过更多互相之间的探讨,从而产生新知识的地方。

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更多的老师不能再固步自封事不关己,而是要学会适应“慕课”出现后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或许前期录制视频、上传会比较费时和麻烦,但在后期确实可以提高效率,避免教师重复机械劳动,腾出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上来。交大教师王维克如是说。

虚热

全球都在寻找盈利模式

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改变和颠覆着一个又一个传统领域。

在这场教育界的“海啸”中,有关互联网技术上的问题早已不在话下,关键是必须直面—当学校间的围墙被拆除,当获取名师资源可以用更低廉价格、更便捷方式获取,传统大学教育是否走到了尽头?

其间,有人悲观,有人不以为然。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指出,2012年美国媒体将大规模在线课程命名为“MOOCs”以来,“慕课”也可能在全球产生“虚热”,“虚热”的背后有两大动力。一是互联网资本试图改变教育面貌,谁能找到“慕课”的盈利模式、开拓出新市场,谁就可能造就千亿美元级的企业。其次,一些宣传认为“慕课”可能重构高等教育秩序,甚至提出了“大学末日”预言。

他说,其实围绕“慕课”,国内外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颠覆式的革命,国内高校不能错过时机,应该全盘拿来;另一种则不以为然。“我们的态度是,要在虚热之中、浪潮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发展”慕课”,不能急于赶潮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认清中国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明确中国大学的定位和优势。”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昕璐


http://www./mooc/18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