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痿病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痿病   

痿病是肢体的皮、肉、筋、骨、脉受到外邪浸淫,或因五脏内伤而失养引起的,以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特征的一种难治病。感受温热病邪,灼伤阴液;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肌肉筋脉失养;或湿热浸淫,瘀阻脉络等,是本病常见的病因病机。本病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形成。轻者肢软无力,重者四肢痿废不用。   【范围】   西医学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癔病性瘫痪、肌萎缩侧索硬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发软瘫的后遗症等,凡见到肢体痿软,临床表现与痿病相似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输布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之谓也。久处湿地,感冒雨露,湿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湿热阻滞,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病。即《素问·痿论》日:“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之谓也。   2.脏腑内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成癖,多食辛辣,贪杯饮冷,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运不输,筋脉肌肉失养,发生痿病。或脾胃素虚或久病致虚,中气不足,则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筋脉,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室过度,或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致肝肾精血虚耗,导致筋脉失养,亦可发为痿病。   3.跌仆损伤跌打损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筋脉失养,发为痿病。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温热邪气,肺热津伤及跌仆损伤,瘀阻脉络之痿,发病多急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之痿,起病多缓慢。   2.病位痿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证。但总以脏气虚损为主,也有温热、湿热、痰瘀等实邪为患者。   4.病势本病因外感温热邪气,湿热浸淫者,病情发展多由筋脉、肌肉及脏腑;因脏腑内伤,气血津液不足,肢体失养者,病势多由脏腑及筋脉、肌肉。   5.病机转化早期以温热、湿热、瘀血实邪为主的多属实证。久则热盛伤津,或瘀血内阻,新血不生,终致阴血耗伤,脾胃虚弱或肝肾不足,从而病性由实转虚,出现虚证。正气虚弱,又易感受外邪,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阴虚无以制阳,虚热内生,或久病入络,络脉瘀阻,或实邪日久伤正,致正虚邪恋,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病凡由实转虚,由脾(胃)肺及肝肾,为病情逐渐加重。若五脏俱损,出现胸闷气短,发音嘶哑,呼吸及吞咽困难,为脾肺之气将绝之候,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不能持重或不能久立、久行,以至痿废,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常有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史,或有药物史,或有家族史,或有跌仆损伤史,或有外感温热病史。   3.男女老幼均可罹患。温热邪气致病多在春夏季节。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作相应理化检查,有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痹病痹病是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畸形,甚或引起脏腑病证为主要表现的病。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病之瘦削枯萎之症。以肢体关节疼痛与痿病相鉴别。痿病虽肢体痿弱无力,患肢枯萎瘦削,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2.偏枯偏枯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不用,即一侧的上下肢同时不用,或左或右。且常伴有口舌喁斜、语言謇涩、肢体麻木、突然昏仆等症。而痿病为四肢不用,左右肢体同时不用,尤以双下肢不用为多见,与一侧肢体不遂的偏枯不难鉴别。   3.痉病痉病是以肢体抽搐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表现为角弓反张,两目上吊。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四肢抽搐而不用。有些痉病患者,发病缓慢,症状较轻,但见四肢或手足不时震颤、拘急,手不能持物或持物不稳,步履蹒跚,不能随意动作。但是痉病的肢体不用与肢体或手足的震颤、抽搐并见。而痿证无肢体震颤、抽搐的表现,仅以肢体痿弱不用为特征,两者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起于热病、外伤、久卧湿地、感冒雨露之后,病多属实;凡起病缓,发展较慢,病史较长,或因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事过度,或久病耗损者,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凡症见发热,咳嗽,咽痛,肢体肿胀、麻木、疼痛,舌红或暗,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腻,脉滑、数、涩而不畅,多属实;凡症见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筋脉驰纵不收,脉虚无力多属虚。临证亦有虚实夹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需仔细分辨。   2.辨病位起病时见发热,咳嗽,咽痛,在热病中或热病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较重,甚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所谓独取阳明,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迄今在临床治疗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一般都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但不能拘泥于此,临床仍须辨证论治。实邪突出者,宜清热、化湿、祛瘀等法以祛邪实;正虚突出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法,以恢复正气;若虚实夹杂,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一般在邪实祛除之后,当以补虚养脏,调和气血,濡养筋脉为治。   三、应急措施   1.有高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瓜霜退热灵(林源牌,吉林敦化市制药厂),每次4~6粒,1日3次,小儿酌减。   2.咯痰困难,呼吸不畅,面色青紫者,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或用吸痰器吸痰,以防痰阻窒息。呼吸表浅无力者,可予吸氧。甚者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者,宜尽早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不得延误病情。     四、分证论治   1.肺热津伤   证候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 温热之邪犯肺,肺脏气阴受伤,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遂致筋脉皮肤失养而肢体痿软,皮肤干燥;热邪伤津,故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肺津不能上润肺系,故咽干不利,咳呛少痰;舌质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伤津亏,虚热内炽之象。   治法 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经霜桑叶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 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痿证加减: 1. 高热、口渴、汗多为热蒸气分,加知母、金银花、、连翘,重用石膏清热撤邪; 2. 咳呛少痰为燥痰阻肺,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清润肃肺。 3. 咽干不利,肺热津伤,加天花粉、百合、芦根,滋阴清润。加减: 1. 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清热祛邪; 2. 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 3. 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临证参考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谷芽之类益胃生津。本证痿病,起病较骤,多有外感化热,热邪伤津灼营的病史,病之初期内热明显,故治应清热救津,甘寒清上,俾肺金清肃而火自降,切勿乱用苦寒燥湿辛温之品重亡津液。肺热伤津,不免灼耗胃液,务须结合养胃清火,胃火清则肺金肃,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现。本证久延则肺热耗津,五脏受灼,转为肝肾阴亏,脾胃津伤者,亦常屡见,故需早期正确治疗。。   本证病位 在肺,为温热之邪犯肺,燥热伤津,故急需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中石膏甘寒,清肺金燥热,桑叶清宣肺热,二药清热宣肺救金为主药;再辅以麦冬、阿胶、火麻仁润肺养阴,以防燥热耗津伤阴,杏仁、枇杷叶宣肺利气以布津液于周身,共为辅药;炙甘草调和药性,是为使药。诸药使肺热得清,肺燥得润,则可截断病情发展,使病向愈。   (2)加减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清热祛邪;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3)临证参考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薏苡仁5克 炒山药5克 谷芽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加薏苡仁、山药、谷芽之类益胃生津。本证痿病,起病较骤,多有外感化热,热邪伤津灼营的病史,病之初期内热明显,故治应清热救津,甘寒清上,俾肺金清肃而火自降,切勿乱用苦寒燥湿辛温之品重亡津液。肺热伤津,不免灼耗胃液,务须结合养胃清火,胃火清则肺金肃,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现。本证久延则肺热耗津,五脏受灼,转为肝肾阴亏,脾胃津伤者,亦常屡见,故需早期正确治疗。    2.湿热浸淫   证候 肢体逐渐出现痿软无力,以下肢常见,或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之微热、喜凉恶热,或有身重面黄、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湿热浸淫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故肢体痿软无力;因湿性重浊,下先受之,故以下肢为常见;湿热浸渍肌肤,故见肢体困重,或微肿,扪之微热,喜冷恶热,或面黄;湿热不攘,气血运行不畅,则见手足麻木;湿热阻滞气机则胸痞脘闷;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治法 清利湿热,通利筋脉。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药用炒黄柏15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薏苡仁15克、萆薢10克、汉防已10克、木瓜10克、木通9克、晚蚕砂9克、牛膝9克、炙甘草6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痿证加减法: 1. 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 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 3.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 4. 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龟板、麦冬、知母。 4. 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变证。 1.气血不足,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气促而短,便溏,饮食不思,渴不欲饮,除湿之外、兼施升清益气补血,清燥汤(石膏 桑叶 杏仁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阿胶 麦冬 胡麻仁)。 2。湿流下焦,乘于肝肾,前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加味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炒黄柏15克 知母10克 地骨皮10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痿证加减法: 1. 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 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 3.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 4. 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龟板、麦冬、知母。 4. 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或用虎潜丸;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1 2 3 4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 ‘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 本型较常见,尤其是下肢痿软,得之纵酒劳倦、渔色使内伤者为多。亦可因其他各型转来。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肾主藏精生髓,精髓干枯,筋骨失养,治法最要补肾。 本型痿证,当辨有热无热,凡阴虚多火者最常见,.兼见溲赤,胫如火烙。烦热者,为虚火,当须滋肾清热,可用虎潜丸、六味地黄丸之属。无火纯虚,专用补益精髓不可用凉。丹溪。泻南方、补北方。就是指的清热补肾,以滋润添精。泽枯起痿。加减: 1. 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2. 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 3. 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临证参考本型因湿热浸淫所致,故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湿热易伤肺肾金水之源,故除湿之外,兼施清养;湿热不去,下流入肾,肾被热灼而阴亏,可成为标本虚实夹杂者,所以去湿务要慎用辛温苦燥;若湿热伤阴,则应转清滋善后。   湿热浸渍肌肤,浸淫经脉,致气血阻滞,筋脉不利,肢体痿软,故须清热利湿治其本。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为君药;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辅助黄柏清热除湿,使湿热得除,为臣药;萆薢、汉防己、木通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给邪以出路,晚蚕砂、牛膝、木瓜清热除湿,通利筋脉,以行气血,共为佐药;甘草缓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可使湿热得除,筋脉气血流畅,则可截断病情发展,病可向愈。   (2)加减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3)临证参考本型因湿热浸淫所致,故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湿热易伤肺肾金水之源,故除湿之外,兼施清养;湿热不去,下流入肾,肾被热灼而阴亏,可成为标本虚实夹杂者,所以去湿务要慎用辛温苦燥;若湿热伤阴,则应转清滋善后。   3.脾胃虚弱   证候 初起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逐渐痿软不用,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神疲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荣,故肢体痿软,逐渐加重。脾不健运则食少便溏;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周身失充,则气短乏力,神疲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亦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补中升阳。   方药运用 。   (1)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加减: 1. 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 2. 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临证参考本证虽痿在四末,病实发于中焦。脾胃虚者,最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脾虚每兼夹湿热不化,补脾益气之时,当结合渗湿清热;脾主运化,脾虚则五脏失濡,脾为后天之本,它脏之伤,久亦损脾,本证每与其它各证掺见,治法总宜扶脾益胃以振奋后天之源,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体现。。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荣,五脏失濡,故当健脾益气治其本,《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论。方中黄芪、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是为君药;白术助君药加强益气健脾之功,当归养血和血,助君药益气养血,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调理脾胃气机,使脾胃升降之枢正常,升麻、柴胡升举脾气,以顺脾气主升之性,使气血得以输布筋脉五脏,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又调和药性,是为使药。本方使脾胃虚弱得补,气血生化之源得充,则日久筋脉得荣,五脏得濡,病可向愈。 ’ 、   (2)加减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3)临证参考本证虽痿在四末,病实发于中焦。脾胃虚者,最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脾虚每兼夹湿热不化,补脾益气之时,当结合渗湿清热;脾主运化,脾虚则五脏失濡,脾为后天之本,它脏之伤,久亦损脾,本证每与其它各证掺见,治法总宜扶脾益胃以振奋后天之源,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体现。  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益气养阴升清化湿,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便溏腹胀。气短、面浮。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5克 人参5克(焗服) 炒甘草5克 白术5克 红枣3枚 山药5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加减法:下肢痿弱,酌加实下之品.  变证。   1.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补中益气汤。   3.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益气养阴升清化湿,清暑益气汤。 4.肝肾亏损   证候 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故渐成痿病。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精髓不足,故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亏虚.不能上承则见目眩发落,咽干耳鸣;肾司二便,主藏精,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遗尿;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故见月经不调;久则髓枯筋燥,而腿胫大肉消脱,遂成痿废不起,步履全废;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亏内热之象。   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壮骨丸加减;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加减: 1. 热甚者,去锁阳; 2. 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 3. 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 4. 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 5. 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 6. 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 临证参考 临床上本证比较常见,各种痿病无论肺热津伤,湿热下注,脾虚不运,久均伤及肾元,水愈亏则火愈炽,而伤阴愈甚,故补肾清热为主要治疗手段。本证痿病须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专填精,阳虚要温煦,但总地说来,仍以阴虚夹热者为多。临证补阴填精,还应考虑阳中求阴,启动一点真阳,以获良效。   病久损伤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衰少,则五脏失濡,筋骨失荣,日久筋纵骨软,痿废不起,故当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中熟地入肝肾,滋阴养血,填补精血,配以龟甲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共为君药;豹骨或狗骨、怀牛膝强筋健骨,助君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臣药;芍药、当归补血养血以柔筋,黄柏配知母清肝肾之虚热而坚阴;锁阳温肾益精,启动肾中之一点真阳,有阳中求阴之意,陈皮配干姜理气温中健脾,使滋补之品补而不腻,干姜并制黄柏苦寒以防败胃,亦有重视后天之本之意,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热甚者,去锁阳;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   (3)临证参考 临床上本证比较常见,各种痿病无论肺热津伤,湿热下注,脾虚不运,久均伤及肾元,水愈亏则火愈炽,而伤阴愈甚,故补肾清热为主要治疗手段。本证痿病须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专填精,阳虚要温煦,但总地说来,仍以阴虚夹热者为多。临证补阴填精,还应考虑阳中求阴,启动一点真阳,以获良效。    5.瘀阻络脉 .   证候 外伤之后突然下肢痿软或四肢痿软,肌肤麻木,伤处疼痛,舌质暗,脉细涩。   证候分析跌仆损伤,劳力过猛,瘀血留内,络脉不通,气血被阻,肢体失养,故肢体麻木,痿软无力;瘀血内阻,故伤处疼痛;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养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圣愈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熟地黄、生白芍、桃仁、红花、川牛膝、炙黄芪、党参、甘草。   因外伤跌仆,损伤经脉或积血不消,阻碍气血循行,或久病入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养筋,故须活血化瘀治其本。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通络,为君药;熟地、白芍滋阴填精生血,使血充脉畅,桃仁、红花、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加强君药之功,共为臣药;再佐以黄芪、党参益气养血,使气旺血畅,瘀去新生,筋脉得养,痿弱渐愈;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瓜;下肢痿软者,加锁阳、肉苁蓉、巴戟天;病情重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等增强活血祛瘀之力。   (3)临证参考对于瘀血较重者,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水蛭、地龙、蜈蚣、全蝎等虫类药搜剔经络,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亏虚者。   (2)健步壮骨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不足,筋骨软弱不用。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中药五厂):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瘀阻脉络较重者。   2.单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1日3次,1次79,米饭送服。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服3g,1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加味金刚丸:萆薢30g,杜仲30g,肉苁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30g,天麻30g,僵蚕30g,蜈蚣50条,全蝎30g,木瓜30g,牛膝30g,乌贼骨30g,精制马钱子60g(严格炮制,以解其毒),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3.针灸   针灸治疗,以调治气血,补益后天为主。通治法,可选足阳明和手阳明等经穴,如髀关、阴市、足三里、解溪、肩偶、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1)肺热伤津者选肺俞、鱼际、尺泽、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解溪等,以清热润燥,养肺益胃。   (2)湿热浸淫者选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内庭、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以清利湿热。   (3)脾胃虚弱者选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天枢、气海、足三里、商丘、太白等穴,以健脾益气。   (4)肝肾亏虚者选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志室、腰阳关、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以补益肝肾,育阴清热。   4.推拿   (1)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膈、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髑、曲池等穴,搓揉臂肌来回数遍。   (2)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揉搓股肌来回数遍。手劲刚柔并济,以深透为主。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痿病各证候常可兼夹转化。肺热津伤日久不愈,热盛伤津,可致肺胃阴虚,又可伤及于肾,致肺肾阴亏之候;湿热浸淫,邪延日久,累及于肝,可形成肝经湿热之候,湿热日久不除,又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之候,亦可湿热下注,伤及肝肾,成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日久伤及肝肾,致脾肾两亏之候;肝肾不足,阴亏日久,又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或阴阳两虚之候,日久伤及五脏,亦可出现脾肺气绝之危候。久病入络,痿病日久又可致瘀阻脉络之候。   二、预后   痿病患者的预后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以感受病邪为主的痿病,发病较快,但通过治疗,邪气逐渐祛除,正气得以恢复,经数周或数月,机体可获得痊愈或基本痊愈。若经数月治疗仍不恢复,治疗更加困难,痊愈的可能性变小。以正气虚弱为主的痿病,发病缓慢,经治疗可中止病情发展或可望机体痊愈,但病程一般较长,须坚持治疗,方能取效。若正气不复,日益虚损,肢痿逐渐加重,四肢俱痿,则患者预后较差,恢复困难。   痿病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或昏迷,需积极抢救,否则预后极差,危及生命。   【护理与调摄】   在发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对高热病人必要时可予物理降温。若出现神志昏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者,应建立特护,密切观察神志变化,记录血压、呼吸、脉律和出入量等,及时汇报病情变化,以便及时抢救。   起病缓慢较轻者,应注意劳逸结合,要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下肢痿软,行走困难者,可使用双拐扶助站立或行走,站立或行走时应注意避免摔倒而发生意外。对翻身困难的病人,要按时帮助其翻身,以防止发生褥疮。肢体痿软不能随意活动的病人,应由他人帮助活动或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对患肢宜注意保暖。由于肌肤麻木,知觉障碍,严冬时应防止冻伤,用烫壶或热水袋取暖时须防止烫伤。   患者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少食辛辣肥甘之品,勿饮酒,以免助热生痰。   应经常同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时注意衣着更换以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若感受温热病邪,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以防止其传变。身体素虚,易感外邪者,可经常服用玉屏风散,以防感冒。应经常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与房事有常,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精神愉快,增强体质。   二、康复   痿病初步治愈或症情稳定者,仍需继续辨证服药,以巩固疗效。并可配合以下方法康复。   1.食疗康复   (1)湿热浸淫者可用大麦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煮成粥;或取山药、莲子、粳米各等份煮粥,常服。   (2)肝肾亏虚者用猪、牛骨髓煮熟,捣烂和入米粉、白糖调服。食欲佳者,亦可用新鲜骨髓加入黄豆适量煮食。   2.针灸、推拿康复   以取阳明经腧穴为主,上肢取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下肢取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如上肢取肩髑、肩贞、曲垣、合谷、外关、阳溪;下肢取环跳、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阳陵泉、解溪。肺热者,加尺泽、肺俞;湿热者,加丰隆;肝肾阴亏者,加三阴交、太溪;血瘀者,加膈俞、血海。实证者单针不灸,虚证者加灸。上述穴位亦可推拿,手法要平稳,由轻而重,随患者逐渐适应而加大作用力。   3.体育康复   对于肢体功能已恢复正常者,应坚持参加适度的锻炼。对于肢体功能未恢复,甚有肌肉萎缩者,可借助各种器械,辅助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医论提要】    痿之名称,首见于《内经》。   《内经》认为,情志内伤,外感湿邪,劳倦色欲,都能损伤精气,导致筋脉失养,产生痿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还指出了痿病的病机是“肺热上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发为痿病。汉代张仲景则认为,伤寒误治,如吐下后又发汗,阴阳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脉而致痿。隋代巢元方认为其病因是外受风邪,内由脾胃亏虚而致,他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身体手足不遂候”中说:“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主一身之肌肉,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关机缓纵,故令身体手足不能随也。”宋代陈言则认为脏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金代张从正则强调火热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中他说:“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则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太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李东垣则认为痿病是“湿热乘肝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中强调痿病“非风为火证”,“元气伤败,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以火论,则恐真阳亏败”。清代叶天士指出本病为“肝肾脾胃四经之病”,指出四脏精气血精津不足是致痿的直接因素。《内经》中早就指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因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痿》中指出痿病有湿热、痰湿、气虚、血虚、瘀血5种证候,并指出湿热证用东垣健步丸加苍术、黄柏等,气虚证用四君子汤加苍术、黄柏等,血虚证用四物汤加苍术、黄柏等,对于肝肾阴虚所导致的痿病创制了虎潜丸。张景岳则认为,凡湿热致痿者宜用二妙散;阴虚兼热者,宜《医学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滋阴八味丸;肝肾亏损而无火证者,宜鹿角胶丸;对于阴虚无湿,或多汗者,不宜轻用苍术。李梃《医学入门·痿》认为;“泻南则肺金清而东方不旺脾不伤而宗筋润矣,补北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肺不焦而荣卫通矣。清燥汤、虎潜丸、肾气丸,调利金水二脏,治痿之大经也。”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痿症论》则论述了肝热和肾热所致痿软的证治,他说:“肝热痿软之治,两胁刺痛,清肝顺气饮;筋膜干结,补阴丸;筋急挛蜷,舒筋活络丹;肝肾水虚火旺,家秘肝肾丸。”“肾热痿软之治,尺脉大而虚,人参固本丸;尺脉搏而急,知柏天地煎;尺脉细而疾,坎离既济丸主之。”《杂病源流犀烛·卷三·诸痿源流》则补充了有关痿病的证治:“有属食积者,宜木香槟榔 丸。有属死血者,宜归梢汤。有属脾气太过者,必四肢不举,宜大承气汤下之。有属土气不及者,宜四君子汤加当归。有痿发于夏者……宜清暑益气汤。”   【医案选粹】 案一   崔××,男,28岁。   患者每隔数日即发生一次弛缓性瘫痪,已数年。经多方医治,疗效不佳。发作时,先感到剧渴,周身汗出,四肢酸痛,随即肢体瘫痪,严重时昏倒于地,常于清晨发作。平时汗出较多,全身酸痛无力,双下肢尤甚。舌苔白厚,脉弱。   诊断:周期性麻痹。   证属肾气虚弱,气血不足。   治则:益肾,补气,养血,佐以止汗通络。   处方:黄芪15g金毛狗脊30g十大功劳叶12g当归身9g麦冬12g石斛12g 连翘9g 山栀9g牡蛎30g龙骨12g五倍子9g丹参15g 白芍20g丝瓜络12g甘草6g。服7付后,汗出已止,去掉龙骨、牡蛎、五倍子,加生、熟地各lOg,牛膝12g,桑寄生lOg。服30付后,已半月没有发作。   (选自《临证医案医方》) 案二 ,   汤××,女,24岁。  1978年6月患森林脑炎,目前遗有左肩臂肌肉痿缩麻木,形体消瘦,体重仅45kg,头晕且痛,纳少便艰,神疲乏力,行动需人搀扶,脉细,苔薄质红。因热毒劫伤津液,发为痿证。拟养阴生津以荣肌肉。   北沙参15g,麦冬9g,川石斛18g,肥玉竹12g,甜苁蓉12g,潞党参9g,制黄精12g,炒知母9g,活贯众15g,炙甘草3g,生谷、麦芽各12g。    连服100多剂后,面色红润,肌肉萎缩好转,麻木已差,肌力增强,能提物举手。   (选自《张伯臾医案》) 案三   刑某,女,15岁。   1973年5月,因误诊为肺结核,服雷米封过量,以致两上肢无力,两手握力减退,两下肢肌张力减低,严重时出现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情稍有好转,但两手指肌肉萎缩,握力仍差,臂部及两下肢肌肉瘦削。1978年2月20日经某专科医院检查,发现四肢对称性远端明显肌萎缩及无力,腱反射几近消失,四肢呈手套、袜样感,感觉减退,认为属雷米封中毒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患者脉濡细,舌质紫起红点,苔白。阳明脉络失濡,气血不能流注。 .   淡苁蓉9g,全当归9g,炒白术9g,红花9g,生薏仁15g,粉萆薢9g,川黄柏5g,炒川断12g,怀牛膝9g,宣木瓜9g,嫩桑枝15g,津红枣4枚。   (选自《张泽生医案医话集》)   【现代研究】   中医的痿病可见于西医神经系统的多种疾病之中。其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等都是当今难治之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应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概述如下:   一、中医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以全身肌肉组织原发性变性为主的一组遗传性进行性家族性疾病,以肌肉进行性萎缩和无力为临床特征。是目前公认的难治病。大多数学者认为属 中医痿病范畴。    1.病因病机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取决于先天。肌营养不良的产生,即由于父母精血亏虚,或染邪毒,致子代“先身生”之精不良,肾气不充的缘故。脏腑因不得肾精之滋养而见诸虚证,如:心主血脉,心气弱心血亏则经脉空虚,症见肩臂抬高无力,膝踝不能提举等,所谓“脉痿”;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肝虚则筋膜失养,症见诸筋松弛,疲乏无力,所谓“筋痿”;脾为胃行津液,主肌肉,脾气不足则肌肉失充,症见大肉削脱,身重无力,所谓“肉痿”;肺主气,外合皮毛,肺虚津亏则肌肤失润,症见皮毛干枯,所谓“皮痿”;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骨枯髓减,症见足不任地,腰脊不举,所谓“骨痿”。病虽得于先天,然而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津精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进一步失养,从而使病情难以恢复,故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即治疗上要重视后天补益,以后天养先天,从而说明脾虚为辨证关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2~6)。   2.临床治疗   近几年来,样本病例治疗报道逐渐出现,主要有:①辨证分型论治。韦俊报告54例,分脾胃虚弱型,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地龙、当归;脾肾双虚型,治宜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佐以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方用虎潜丸加味为主,并配合西药及针灸治疗。结果显效32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100%(陕西中医,1990,11(7>:300~301)。尚尔寿按三型辨治,除肾虚、脾虚两型外还有肝风型,治以平肝潜镇,疏风通络,健脾益气,自拟复肌汤(胆南星、姜半夏、僵蚕、珍珠母、牡蛎等)、复肌宁粉或片(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牛膝、杜仲、黄芪)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北京中医,1988,<5):5~7)。②专方专药治疗。沙海文以马钱复痿汤为主治疗30例,结果显效12例,占40%,有效12例,占40%,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该方以黄芪、山药、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改善免疫功能;当归、丹参、川芎等养血活血,改善微循环;熟地、肉苁蓉、地龙、牛膝、杜仲、附子、桑寄生等补肾填髓,壮阳通络,强健腰膝;制马钱子提高骨骼肌紧张度。服药同时还配合针灸推拿以及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82)。③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沙海文等以专方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将本病分成5个证型:以脾肾两虚证为基本证,用复痿汤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强壮腰膝。又根据临床分兼有痰湿内盛、肺气虚弱、风痰阻络、气阴两虚证,分别应用基本方合二陈汤、六君子汤、牵正散、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治疗组200例,自身对照组112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对照组有效率4.4%,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2~6)。   二、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其中以四肢无力者属中医痿病范畴。   1.病因病机   邓铁涛为首的课题组从研究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证候特点入手,分析了233例重症肌无力58个症状的出现率,发现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纳差、便溏、舌淡红胖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其它症状,可见脾气虚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型,从而说明本病以脾胃气虚表现为主,病本于脾胃虚弱。同时邓氏在长期的临床治疗的反馈信息中,体会到本病缠绵难愈,易于再发,故认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而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可损及五脏,向纵深发展。伤肝则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而致复视、斜视;伤肾则致胃关不利,因肾为胃关,致吞咽困难;损及肺肾则见扬音不清以至气息断续、危在顷刻;损及心血则心悸失眠(中国医药学报,1993,(2>:41~43)。   2.辨证论治   邓铁涛认为痿病分型不必过杂,应抓住主证,兼顾五脏,治宜重补脾胃,益气升陷,兼治五脏为大法。以强肌健力饮一方统治,随证加减。方药为黄芪、五爪龙、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93,(2>:41~43)。傅玉如等应用起痿方(熟地20g,菟丝子30g,鹿角片10~16g,淫羊藿、当归、党参各15g,制附子10--30g先煎,黄芪30--120g,白术12g,天麻lOg)加减治疗重症肌无力12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18~19)。李燕娜应用补肝强肌汤(胆南星、菖蒲、僵蚕、钩藤、黄芪、杜仲炭等),并口服强肌宁(天麻、全蝎等)治疗129例,治愈71例,显效、有效共5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山东中医杂志,1996,15<6):251)。李忠林分型治疗痿病:脾胃气弱型用黄芪、白术、陈皮等,脾肾阳虚型用西洋参、黄芪、附子、肉桂、熟地、紫河车等,脾肾气阴两虚型用左归丸为主。加减。共治疗42例,结果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天津中医,1996,<4>:2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