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发,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喁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范围】   中风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I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相似,尤以颈内动脉系统的脑血管病为主。凡以急性起病,神昏或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障碍、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病,不论是出血性的,还是缺血性的,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见。因暴怒则倾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原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欲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或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或纵欲伤精,水亏于下,火旺于上,肝阳亢奋均可发为本病。   4.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常与气候骤变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易致血瘀于脑脉而发病;或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亦可导致本病发生。   5.积损正衰高年之体,阴气自半,气血亏虚,或见消渴等大病久病之后,元气耗伤,脏腑阴阳失调,若遇诱因则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发为本病。    二、病机   1.发病多呈急性发病,活动状态、安静或睡眠状态均可发病。发病后多病情变化迅速,在短期内病情发展至严重程度,亦有呈渐进性加重或阶段性加重。大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情志相激、用力不当、烦劳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并有头晕、头痛、手足麻木 或无力、一过性言语不利等先兆症状。   2.病位病位在脑髓脉络,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器官的功能紊乱。   3.病性本病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标实不外乎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火)、痰(风痰、湿痰、痰热、痰浊)、气(气逆)、血(血瘀);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证候为主。   4.病势若初起时,仅见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蹇,而神志清醒,则清窍尚未被蒙塞,病情尚轻,经治疗可好转或痊愈;部分病人初起即有神昏,清窍不开,病情危笃,但经有效的治疗,仍有可能好转或痊愈;但若随病情自然进展,神昏日重,甚或合并呕血、便血、厥脱、高热、抽搐等变证、坏证,多难救治。   5.病机转化初起中经络者,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尚轻,经过辨证救治,邪热清、内风熄、痰浊化、瘀血祛、气逆平,半身不遂等诸证亦可痊愈,或好转进入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若平素体弱,正气虚衰,或邪气过盛,气血逆乱,堵塞神明出入之路,神明失司则转为中脏腑,病情加重。初起即现中脏腑,或由中经络进一步转化而来者,邪气炽盛,正气虚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若治之得法,仍有可能正气渐复,邪气渐衰,窍闭自开,而转入中经络证,进入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若治之不效,邪气愈盛,正气愈衰,终至正不胜邪,邪闭正脱,阴阳离决而死亡。恢复期邪虽衰,但正已伤,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故需长时间辨证治疗,使邪祛正复,而获痊愈;或邪祛而正难复,进入后遗症期。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仍未能完全恢复,遇有诱因,极易复中,复中次数越多,病机越复杂,治疗越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名诊断   (1)主症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两个以上主症,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腰穿、颅脑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病类诊断   (1)中络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有一侧肢体力弱,口舌喁斜,言语不利者。   (2)中经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   (3)中腑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   (4)中脏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言謇或不语。   临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辨证论治。   3.分期分级   (1)分期   ①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者最长至1个月。   ②恢复期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   ③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2)分级   ①轻度中络、中经。   ②中度中腑。   ③重度中脏。    二、鉴别诊断   1.痫病痫病患者虽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且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小便失禁,而一般无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等症,发病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且有多次相似发作的病史可寻,与中风病不难鉴别。但应注意的是少数中风先兆发作的患者,与痫病的发作表现相似,如年龄在40岁以上,首次发作者,应注意观察,并进行脑电图、头颅CT等必要的检查,以资鉴别。   2.厥病厥病患者也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需与中风病相鉴别。但厥病神昏时间短暂,同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不利表现。   3.痉病痉病是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中亦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痉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病多病起即有神昏,而后出现抽搐;痉病者抽搐时间长,中风病者抽搐时间短;痉病者无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等中风特有的症状。   4.中暑 中暑也有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者,但中暑者必是在高温高热环境下发病,先出现头昏,出汗多,乏力,呕恶,而后神昏,无半身不遂、口舌?斜等中风病的见证。   5.痿病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但多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或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瞤,中风病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多见;痿病者起病时无神昏,中风病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据此可鉴别。   6.口僻 口僻相当于西医所称的面神经麻痹,属周围性面瘫。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喁斜,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口歪重的则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小等,还可因面瘫口歪,说话时吐字不清,但无肢体偏瘫、半身麻木等症状。口僻可见于各年龄组,且青壮年多见,与中风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不同。口僻常因感受风寒等外邪引起,与中风病多因情志、饮食、劳累等原因有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后2周至1个月为急性期;发病2周或1个月以上至半年以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   2.辨轻重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喁斜者为中络证;以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为中经证,中络证、中经证病情均属轻度。以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为中腑证,病情属中度。以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昏或昏愦者为中脏证,病情严重。   3.辨闭脱凡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属闭证。闭证而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降,脉弦滑数,属阳闭;闭证而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暗,脉滑缓,属阴闭。凡见昏愦,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遗尿,脉象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强痉拘急,属内风动越;若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而喉中痰鸣,舌苔厚腻,属痰浊壅盛;若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甚或项强身热,燥扰不宁,大便秘结,小 便黄赤,则以邪热为主;若见肢体拘挛疼痛,痛处不移,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面色黧黑,多属血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若见肢体瘫软,手足肿胀,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多为阳气衰微的表现;若心烦少寐,口干咽 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二、治疗原则   中风病乃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病。急性期标实症状比较突出,急则治标,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三、应急措施   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或用安宫牛黄丸鼻饲,每次1~2丸,每6~8小时1次。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2丸鼻饲,每6~8小时1次。中腑腑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者,急以参附汤灌服,或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必要时需结合西医学手段积极抢救。     四、分证论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喁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肝气不舒,郁久化火,阳化风动,风火上扰,上犯于脑,闭塞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喁斜;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则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亦为肝火内炽之象。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熄风。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10~14天为1疗程。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栀子、黄芩、杜仲、桑寄生、僵蚕、川牛膝、甘草。证由阳亢化风,肝风内动,风火上扰而成,治急当平肝熄风,使风熄火降病情转稳。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助君药以平熄肝风,为臣药;栀子、黄芩、夏枯草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滋水涵木,僵蚕熄风通络,川牛膝引亢逆之血下行,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②加减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桑叶;心烦易怒者,加丹皮、白芍;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   ③临证参考本证肝阳上亢,阳亢风动,治疗时除选用天麻、钩藤等平肝药外,重镇降逆之石决明不可少,亦可加入全蝎、地龙、僵蚕平肝熄风通络之品。风阳之邪上逆,血亦随气上冲,故当配合川牛膝以引血下行;黄芩、栀子、夏枯草以清肝泻火,有便干便秘必用生大黄、芒硝之类以通便,防止腑实之发生,由于风火相煽,加重病情,故清火亦十分重要,火降有利于熄风,只有火降风熄,病情才能转稳。根据病情调整其用量,急性期可每日1剂,分2次服。或每日2剂,分4次服。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脏腑失调,气机失和,痰浊瘀血内生,借助肝风鼓动,则风痰瘀血上犯于脑,壅塞脑脉,故见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謇舌强或不语,偏身麻木;肝阳上扰则头晕目眩;瘀血内阻则舌质黯淡,亦可有瘀斑瘀点;痰浊内停则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i中静点,日1~2次。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法半夏、茯苓、天竺黄、胆南星、丹参、香附、生大黄。   本证是由肝风动越,夹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而成。故当熄风、化痰、活血而疏通经络气血。方中天麻平肝熄风,半夏、茯苓、天竺黄、胆南星清化痰热,丹参活血化瘀,共为主药;辅以香附舒肝理气,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助脾化湿,大黄通腑泄热,以 防腑实形成而加重病情。   ②加减瘀血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以活血祛瘀通络;热象明显而见舌苔黄腻,烦躁不安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头痛、眩晕者,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③临证参考临证时应参考症、舌、脉,以分辨内风、痰浊、瘀血的轻重程度,决定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等药物的使用轻重。一般以化痰、活血为主。风痰互结,瘀血阻滞,日久易从阳化热,宜及时清热,以防热盛火炽,变生它证。故临证时用药不宜过于燥烈,以免助热生火。如病人为久病体虚者,又当佐以扶正之品。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遇阳盛之体,痰郁化热,痰热互结,借风阳之鼓动,上犯于脑,或壅滞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故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痰热中阻,中焦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见头晕目眩,下有腹胀便干便秘,甚则数日不解;痰浊内蕴则见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均为痰热腑实之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日1~2次。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丹参、天竺黄。   本证由于痰热互结,阳明腑实,风火痰热上扰而成,治当急下通腑,使痰热从大便而出。方中生大黄泻热通腑,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软坚通便,助君药急下通腑之功,为臣药;瓜蒌化痰通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涤痰,丹参活血通络为佐药。   ②加减腑实明显者,痞、满、燥、实、坚俱者,可应用大承气汤以通腑;热象明显者,加栀子、黄芩;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   ③临证参考正确掌握和运用通下法是治疗本证的关键。一般以大便日2~3次为度。针对本证腑气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瘀通络,敷布气血,使半 身不遂等症进一步好转;二可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以釜底抽薪,尽快地使火降风熄,气血逆乱得以纠正,达到防闭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掌握通下时机也是很重要的,一般腑气不通即可使用本法治疗,不必等到痰热腑实已成,痞、满、燥、坚、实诸症悉备才用。舌苔黄腻、脉弦滑、便秘是本证的三大主要特征。芒硝、大黄剂量以10~159为宜,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得 通,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4)气虚血瘀   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 气虚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血滞脑脉而见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自汗出亦为气虚之象;脾气不足,运化失司则便溏,口流涎;心气不足则心悸;气虚水液运行不畅则可见手足肿胀,苔腻;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细缓或细弦亦为气虚之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当归、红花、川芎、桃仁、赤芍、地龙。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鼓动血脉不利而成血瘀,故当大补元气治其本。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取血为气母之意’,助君药补益气血为臣药;红花、桃仁、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络,赤芍性寒,亦可防诸药甘温太过而伤血,地龙搜剔经络之邪共为佐药。   ②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革、防己以舒筋 通络;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③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气虚的程度决定黄芪的用量,一般用量在15一--459,重者可用至759。     (5)阴虚风动   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旋动,上犯于脑,脑脉壅塞或血溢脉外而见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见眩晕耳鸣;水不济火,心火扰乱,则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运用 ’   ①常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甲、白芍、玄参、天冬、菊花、天麻、钩藤、甘草。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阳,并能补益肝肾,是为君药;代赭石、龙骨、牡蛎皆质重性降之品,功善降逆潜阳,镇熄肝风,与君药合用,则镇肝潜阳熄风作用更强,故为臣药;佐以龟甲、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养阴配阳,使阴能制阳而肝风平熄, 天麻、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②加减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③临证参考风动之因在于阴液不足,故急当治其标,待标实一去即当扶正,滋阴敛阳,以固其本。还需注意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临证时宜加麦芽、茵陈以顺应肝胆升发之性。因滋阴潜镇之品易碍胃气,故宜适当选用健脾养胃之品。   2.中脏腑   (1)风火上扰清窍   证候 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于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证候分析 素有肝阳偏亢,肾阴不足,遇将息失宜则水不涵木,肝阳暴张,水不济火,心火暴亢,风火相煽,激气血上冲于脑,或壅塞脑脉,或使脑脉血溢于外,而见半身不遂等;风火上扰清窍,神明被扰则神识恍惚、迷蒙;肝风内动则见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数大,均为一派心肝火旺之象。 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神。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1日1~2次。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龟甲、生地、丹皮、白芍、蝉衣、菊花、夏枯草、石决明、薄荷、川牛膝。   风火相煽,是本证的主要病机,故治当熄风降火以救其急,方中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之要药,是为君药;配菊花、夏枯草、蝉衣、薄荷清热疏风凉肝,增强熄风降火之功,为臣药;生地、丹皮滋阴凉血以清热,龟甲、石决明、白芍育阴潜阳以熄风,川牛膝引血 下行,是为佐药。诸药清热熄风,使风降火熄,气血下归,清窍得开,病情转稳。   ②加减如有肢体拘急,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甚则抽搐者,可加全蝎、蜈蚣、僵蚕、地龙以熄风止痉;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舌质红绛,烦躁不宁则加水牛角、连翘心清心凉血降火;若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热,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痰多而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功;有嗜唾或昏睡者,可鼻饲或灌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辛凉透窍。   ③临证参考 本证重点病机为风火上扰,治宜大剂降火熄风,降火包括清肝火、泻心火、通腑泻热、导三焦火热从二便出等。同时必用凉血降逆之品如水牛角、羚羊角、丹皮、川牛膝、珍珠母之品。    (2)痰湿蒙塞清窍   证候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证候分析素体阳虚,痰浊内蕴,遇情志相激等将息失宜,湿痰借风阳之上逆之势,上犯于脑,壅塞脑脉或使血溢脑脉之外,且痰浊蒙塞清窍,阻滞神明出入之道,故见神昏而半身不遂;湿痰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见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浊内   停则见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均为痰浊内蕴之象。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2丸,1日3~4次。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制半夏、陈皮、茯苓、远志、枳实、胆南星、竹茹、甘草。   方中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豁痰辟秽,开窍醒神为君药;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助君药豁痰开窍之功,远志豁痰利窍,辅助君药共为臣药;枳实、胆南星、竹茹行气化痰清热,可防痰浊郁而化热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②加减寒象明显者,加肉桂以温阳化饮;兼有风象者,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③临证加减痰湿属阴邪,非温阳通达不能除之,治疗多选用辛开温化之品,但不可过用温燥及辛香走窜之品。如有化热倾向者,当佐以清泄之剂。本证属中风重证之候,必须密切注视病情变化,防阳衰气脱变生坏证。    (3)痰热内闭清窍   证候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风火内炽,炼液为痰,夹痰热上犯于脑,或壅塞脑脉,或使血溢脑脉之外,而见半身不遂;痰热内闭清窍,阻塞神机出入之路,神匿而不出则神昏、昏愦;风火相煽则起病急骤;痰盛于内则鼻鼾痰鸣;痰热内扰则躁扰不宁,身热;肝风旋动则肢 体拘急,项强,频繁抽搐;风火痰热内阻,阳气不能外达则见手足厥冷;热灼血脉,迫血妄行则可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褐而干,脉弦数而滑,均为风火痰热内炽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1中静脉滴注,每日2~3次。安宫牛黄丸I~2丸,6~8小时灌服或鼻饲1次。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钩藤、贝母、竹茹、天竺黄、石菖蒲、丹皮、远志、珍珠母、川I牛膝、甘草。   方中羚羊角凉肝清热熄风,钩藤平肝清热镇痉,为君药;珍珠母平肝潜阳,竹茹、川贝母、天竺黄清热涤痰,石菖蒲、远志豁痰开窍,川I牛膝引血下行,丹皮清肝凉血,且川牛膝、丹皮有活血祛瘀之功共为臣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②加减痰多者,加竹沥、胆南星;热甚者,加黄芩、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肢体抽搐者,加全蝎、地龙、蜈蚣、僵蚕等熄风止痉之品。   ③临证参考本证以邪热、痰浊、瘀血等邪实为主,故祛邪为先。病情重者,多需采用综合措施积极抢救。病人窍闭神昏、口噤不开者,口服汤剂困难,则需静脉滴注、鼻饲、高位直肠点滴等多途径给药,进行救治。并密切病情变化,及时防止呕血、便血、喘脱、高热等坏证发生。    (4)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证候 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 本证多由中风病闭证转化而来,为邪实而正衰,五脏真阳之气耗竭,元气败脱而成,故可见冷汗淋漓,此为心气竭;目合口开此为脾气绝;舌卷囊缩此为肝气绝;气息低微此为肺气绝;二便自遗此为肾气绝;昏愦,肢软,手撒,脉微欲绝,亦为元气败脱之候。    治疗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15分钟1次,直至厥脱恢复。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附子。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通过人参补气,人体生机可望恢复;附子温肾壮阳,峻补命门之火。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气、阳同救,药专效宏,作用迅速,使   生命垂危之候得以抢救,实为阳气欲脱之良方。宜频频灌服或鼻饲。   ②加减汗出不止者,加山萸肉、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兼有瘀滞者,加丹参。   ③临证参考本证乃中风临终证候,当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 辨证论治中风方剂 1)风痰阻闭头面经络,症见口眼?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或面部肌肉抽动,而表证不显者。牵正散加味;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用作汤剂,可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当归、荆芥、防风、菊花、钩藤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上药研成粉末。每服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2)正气不足,风邪初中经络而兼内热,症见手足重滞,舌强语涩,并有寒热头痛,肢体拘急,关节痠楚,脉浮苔白者。大秦艽汤;秦艽9克 甘草6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细辛1.5克 川羌活3克 防风3克 黄芩3克 石膏6克 吴白芷3克 白术3克 生地3克 熟地3克 白茯苓3克 川独活6克 1.如遇天阴,加生姜以祛风温阳散寒; 2.心下痞,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3.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 4.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上药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煮至水开后15分钟,去滓温服。 3)阳气了虚弱,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症见口眼?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并伴恶寒发热,冷痛麻木者。小续命汤;防风3.6克 桂枝2.4克 麻黄2.4克 人参2.4克 酒白芍2.4克 杏仁2.4克 川芎2.4克 防已2.4克 甘草2.4克 附子1.2克 生姜3片 红枣3克。 1.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化痰宁神也; 2.骨节烦痛而去附子,倍白芍。 3.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 4.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仁、当归,去黄芩、白芍以避中寒; 5.烦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地,倍加白芍、竹沥; 6.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 7.语言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 8.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 9.身疼、发搐,加羌活; 10.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黄; 12.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先用冷水浸20分钟,红枣捏烂,然后煎至水开后10分钟,每次服的药不限量,热服至稍稍出汗即可,不出汗的加服药量或煎另一付药再服。下一次服药同样热服至稍微出汗才见效。 禁忌:忌食生、冷、变质食物。 4)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或?僻不遂,舌红弦数。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 1. 加减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桑叶; 2. 心烦易怒者,加丹皮、白芍; 3. 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先煎石决明至水开30分钟,下后八味药,再煎至水开后10分钟,再下钩藤煎至水开5-8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天麻分成三分,每次服一分,用热开水焗,服下时,天麻汁滓都服下,和煎汁一起服下。禁盐、豉 。 5)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目胀、面红烘热,心烦躁热、肢体重滞、肌肤麻木、?僻不遂,脉弦细有力。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捣碎) 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 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 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 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上药先煎代赭石、龙骨、牡蛎、龟甲半小时,放入其它药再煎到水开后20分钟,分三次温服。禁盐、豉 6)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不退,心烦躁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手足抽搐、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红絳、脉弦数或弦细数。羚角钩藤汤;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上药先煎羚羊角、竹茹半小时,放入其它药再煎到水开后10分钟,再放入双钩藤、滁菊花又再煎到水开后10分钟,分三次温服。禁盐、豉 。 7)气虚血瘀: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克 当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中风加减: 1. 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 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 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 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 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 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 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 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 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以增强破瘀通络的作用。 12.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中风: 1.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 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③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气虚的程度决定黄芪的用量,一般用量在15--45g,重者可用至75g。上药切细,先用冷水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煎至水开后15分钟,加些酒,分三次温服。 8)阴虚风动: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捣碎) 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 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 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上药先煎代赭石、龙骨、牡蛎、龟甲半小时,放入其它药再煎到水开后20分钟,分三次温服。禁盐、豉 。 9)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证:偏废不仁,患侧筋骨痿软,足难任地,伴见眩晕耳鸣,虚烦失眠,面赤唇红,舌瘖不语,舌质红絳,苔少,脉弦细数。地黄饮子加减;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中风加减: 1. 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 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 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 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 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可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10)若体质壮实,属寒痰凉血阻滞者,用小活络丹加减;炮川乌6克 炮草乌6克 地龙6克 炮天南星6克 乳香2.2克(粉)没药2.2克(粉)上药研成粗末,每服3克,酒糊为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汤下亦可。 中经络 ;在中经络的见证中,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肢体拘急等表证者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发热恶寒,肢体拘急,风痰阻闭头面经络,症见口眼?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或面部肌肉抽动,而表证不显者 1牵正散;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作汤剂,可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当归、荆芥、防风、菊花、钩藤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正气不足,风邪初中经络而兼内热,症见手足重滞,?僻不遂,舌强语涩,并有寒热头痛,肢体拘急,关节痠楚,脉浮苔白2大秦艽汤;秦艽9克 甘草6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细辛1.5克 川羌活3克 防风3克 黄芩3克 石膏6克 吴白芷3克  白术3克 生地3克 熟地3克 白茯苓3克 川独活6克 1.如遇天阴,加生姜以祛风温阳散寒; 2.心下痞,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3.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 4.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阳气了虚弱,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症见口眼?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并伴恶寒发热,冷痛麻木者。 3小续命汤;防风3.6克 桂枝2.4克 麻黄2.4克 人参2.4克 酒白芍2.4克 杏仁2.4克 川芎2.4克 防已2.4克 甘草2.4克 附子1.2克 生姜3片 红枣3克 1.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化痰宁神也; 2.骨节烦痛而去附子,倍白芍。 3.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 4.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仁、当归,去黄芩、白芍以避中寒; 5.烦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地,倍加白芍、竹沥; 6.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 7.语言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 8.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 9.身疼、发搐,加羌活; 10.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黄; 12.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红烘热。腰膝痠软,少寐多梦,心悸虚烦。口眼?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见弦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或?僻不遂,舌红弦数。 4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 1. 加减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桑叶; 2. 心烦易怒者,加丹皮、白芍; 3. 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目胀、面红烘热,心烦躁热、肢体重滞、肌肤麻木、脉弦细有力。 5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捣碎) 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 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 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不退,心烦躁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手足抽搐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红絳、脉弦数或弦细数6羚角钩藤汤;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 7化痰通络饮;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石菖蒲(10g) 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加减: 1. 瘀血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以活血祛瘀通络; 2. 热象明显而见舌苔黄腻,烦躁不安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3. 头痛、眩晕者,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8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丹参、天竺黄加减: 1. 腑实明显者,痞、满、燥、实、坚俱者,可应用大承气汤以通腑; 2. 热象明显者,加栀子、黄芩; 3. 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 气虚血瘀: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9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克 当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中风加减: 1. 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 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 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 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 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 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 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 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 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以增强破瘀通络的作用。 12.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中风: 1.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 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阴虚风动: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10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 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 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中脏腑 (此证是危急重证,轻者可救,重者会死亡。应住院治疗。) A闭证 1痰热腑实------ 11桃仁承气汤;桃仁(去皮、尖)9克 大黄12克(炒)甘草6克 肉桂3克     2 痰火瘀闭------ 12羚角钩藤汤: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入(9g)霜桑叶(6g)滁菊花(9g)鲜生地(15g) 生白芍(9g),川贝母去心(12g) ,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g), 茯神木(9g),生甘草(3g)。      (另可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亦可用醒脏静或清开灵注射液)           3痰浊瘀闭------ 13涤痰汤;(方药:法半夏10 g广陈皮6 g云茯苓10 g鲜竹茹10 g石菖蒲6 g天竺黄10 g生牛十蛎18 g,地龙10 g, 川杜仲12 g,杜红花5 g,江枳壳10 g,生甘草3 g。)(另可用苏合香丸)     B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组成:炮附子(9克) 人参(12克))合生脉散或注射液 恢复期 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或左或右偏废不用者气虚血瘀,脉络痹阻证:患肢痿软无力,纵缓不收,面色萎黄,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或见肢体麻木,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14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克 当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中风加减: 1. 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 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 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 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 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 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 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 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 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 12.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 中风: 1.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 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8.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气虚的程度决定黄芪的用量,一般用量在15--45g,重者可用至75g。 除偏瘫不遂外,如兼见舌强语謇,痰涎壅盛,四肢浮肿,患侧为重,静卧嗜睡,舌体大,舌质淡暗,舌苔滑数。 15涤痰汤加减;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木瓜5克 桑枝10克 薏苡仁5克 防已5克  全蝎5克 白附子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若体质壮实,属寒痰凉血阻滞者, 16小活络丹加减;炮川乌6克 炮草乌6克 地龙6克 炮天南星6克 乳香2.2克(粉)没药2.2克(粉) 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证:偏废不仁,患侧筋骨痿软,足难任地,伴见眩晕耳鸣,虚烦失眠,面赤唇红,舌瘖不语, 17地黄饮子加减;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中风加减: 1. 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 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 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 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 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可改用镇肝熄风汤, 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18虎潜丸加减;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豹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中风加减: 1. 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 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 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 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 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可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言语不利:因舌体强硬或痿软而运动不灵,轻者言语不利,重者可致失语风痰阻络证:舌体短胖,强硬不灵,言语謇涩,口角流涎,伴有肢体麻木,肌肤不仁,脉象弦滑,舌苔粘腻。 19解语丹加减;羌活1.5克 防风3克 附子3克 羚羊角3克(另包) 酸枣仁3克 天麻3克 肉桂2.4克 炙甘草1.5克 竹沥15克(后下) 生姜汁6克(后下) 20二陈汤加减;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竹沥15克 姜汁6克 石菖蒲5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肾虚精亏证:舌体瘦小,痿软不用,甚或音喑失语,胖见腰膝酸软,足痿不任履地,心悸气短,舌淡红苔少,脉象细弱。21地黄饮子加减;肉苁蓉1.5克 桔梗1.5克 木蝴蝶1.5克 石菖蒲1.5克 郁金1.5克 地龙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口眼歪斜证:本症多与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同时并见,多由风痰、凉血阻于络脉所致。 22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蜈蚣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川芎10克 各等分(并生用 1.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2.若口眼瞤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五、其它治疗   1.中成药   (1)神昏   ①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40~8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静点,每日1~2次;或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苏无锡中药厂),10~2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每日1次。或安宫牛黄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或局方至宝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鼻饲。适用于中风病阳闭证。   ②苏合香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鼻饲。适用于中风病阳闭证。   (2)痰多   竹沥水(鹿迪牌,江西鹿迪制药有限公司):每次lO--lOOml,每日2~3次,口服。   (3)腑实   新清宁片(合欢牌,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每次3~5片,口服。   (4)高血压   牛黄清心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   (5)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謇、口歪。   ①属血瘀证者   血栓心脉宁胶囊(圣喜牌,吉林敦化华康制药厂):每次4粒,1日3次。   复方丹参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20~4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1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金殿牌,云南生物制药厂):6~12ml加入葡萄糖500ml中静点,每日1次。   脉络宁注射液(桂冠牌,南京金陵制药厂):lO--一2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②属痰热证者   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40~8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静点,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③属气虚血瘀证者   消栓再造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   2.针灸   (1)神昏属闭证可针人中,或十宣放血;属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20分钟。   (2)半身不遂上肢:针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针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亦可针头部运动区的相应部位。 ‘   (3)言语謇涩或不语针刺廉泉、哑门等。   (4)口歪针刺迎香。   3.推拿   推拿适用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证。其手法为推、攘、按、捻、搓、拿、擦。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偶、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以患侧颜面、背、四肢为重点。   4.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藤lOg,海风藤lOg,石南藤lOg,三棱6g,莪术lOg,防己lOg,透骨草159,桑枝309,草红花lOg,煎汤外洗患肢,每日1---2次。   (2)复元通络液川乌lOg,当归lOg,川芎lOg,桑枝309,用水浸30分钟,煎煮40分钟,将患肢浸泡药液中外洗,每日1~2次。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20分钟,每日10次。并应避风寒。   5.功能锻炼   (1)肢体训练急性期即应把病人的肢体置于功能位,并定期翻身,做被动运动。随着恢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训练。   (2)语言训练应当鼓励病人讲话.按照语言发育的顺序依次耐心地练习,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唇角流涎者,应每日坚持鼓腮、示齿等动作,并自我或由他人按摩患侧面颊。 (一)口眼喁邪,可选用下例方法治疗。 1.蓖麻子(去壳)30克或加冰片l克,研膏敷于患侧面部,冬天加干姜,附子各3克。 2.鳝鱼血入麝香少许外涂患侧,单纯鳝鱼血外涂亦可。 (二)中脏腑可配合针灸进行急救,常用穴位如下: 1。闭证:人中、十二井、中冲为主穴.阴闭加丰隆、足三里;阳闭加太冲、劳宫。    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言语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 针法。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2.脱证.急用大艾柱灸百会、关元,神阙(隔盐灸). 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亦有较好疗效,可参考有关书籍。   【转归与预后】   中风病患者的转归与预后取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以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   一般中经络者,病邪较轻,正气未衰,病位浅,病情轻,若及时治疗,调理适宜,一般可以康复;但也有部分患者,邪恋经脉,难以速去,日久耗伤正气,则半身不遂,舌强言謇,留有残疾;还有部分患者,或素患多种疾病,新病与痼疾相结合,治疗难以周全,或因年老体衰,本虚邪实,或因病后治疗调养失宜,致使病邪深入而转为中脏腑,病情加重,此时若治疗得当,或许尚有转机,如因邪盛正衰,正不胜邪,终难救治。   中脏腑者,病邪盛,病位深,病情重,如果救治得宜,可使邪去而清窍得开,转为中经络证,病体逐渐康复。如邪盛正伤,虽经抢救,终因正气已伤,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诸证难以完全消除,遗留残疾,甚则病邪猖獗,正气大伤,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衰微,阴阳离绝,病情危笃,难以治疗。若出现呃逆、呕吐、便血、喘促、抽搐等坏证、变证,多为邪实而正脱,乃死亡之兆。   【护理与调摄】   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中脏腑者头部可稍高,且尽量少活动;痰涎壅盛,频繁呕吐者,使其取侧卧位,并可拍患者后背,帮助排痰,必要时吸痰;伴有抽搐者,宜加床栏,以防其坠床,以咬牙垫防舌咬伤,床单宜平整。需密切观察病情,重点观察神志、瞳神、气息、脉象、血压等情况。昏迷者宜记24小时出入量;若体温超过39℃可用物理法降温,并警惕抽搐、呃逆、呕血及厥脱等变证的发生,做好抢救准备。对昏迷3天以上,病情稳定者,可鼻饲混合奶、蔬菜汁等保证一定的营养供给。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I口I 腔、皮肤、会阴、眼部等感染。   神志清醒的患者首先应安定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应尽早地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肢体、语言等功能的康复训练,从日常生活的必需动作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为宜,忌辛辣、油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并视情况可配合气功、太极拳等锻炼,以防复中。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内科急症之一,且复发率高。本病的发生常为多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发病前常有诱发因素,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本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体育锻炼,强壮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忌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烤之物,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增减衣服,防止外感,并结合个人情况,经常进行太极拳、内养功等锻炼,以增强体质。   2.药物预防   (1)风阳上扰者,用潜阳熄风煎加味。药用羚羊角、珍珠母、龟甲、天麻、葛根、玳瑁、生槐花、天竺黄、生地黄、秦艽、胆南星,水煎服。肝肾阴虚者,加服六味地黄丸;便干便秘者,加肉苁蓉、阿胶、胡麻仁。一般服至症状消失,减量,再巩固一段为宜。   (2)痰浊阻滞者,用化痰通络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法半夏、郁金、天麻、白术、陈皮、丝瓜络、旋覆花。本方用量一般取常用量,直至症状消失为止,改服人参健脾丸巩固。   (3)肾虚血瘀者,用补肾活络汤加减。药用何首乌、枸杞子、益母草、麦冬、白蒺藜、黑豆、丹参、黄精。本方用量不宜太大,至症状改善后,改服丸剂调治。   (4)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生白术、当归身、川芎、红花、党参。本方药用量,黄芪宜重用,一般15--45g左右,1个月服药10天为1个疗程,渐至症状消失,再巩固一段为宜。   3.气功预防   病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功法练习。   4.心理调治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毅力。适当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艺活动等。   二、康复   康复治疗应贯穿中风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早期康复,效果更好。主要内容如下。   1.食疗康复   (1)黄芪猪肉羹适用于气虚血亏,肾精不足者。每次取黄芪30g,大枣10枚,当归lOg,枸杞子lOg,瘦猪肉lOOg,精盐少许。先将猪肉洗净切薄片,与黄芪、当归、大枣、枸杞子一并入锅,加水适量炖汤。肉将熟时,加入少许精盐调味而成。食肉喝汤,可常食之。   (2)薏苡仁粥适用于痰热互结而致瘫肢拘挛,不得屈伸,大便秘结,言謇,口苦烦躁,苔腻者,每次取薏苡仁30g,冬麻子15g,先用水研冬麻子取汁,后将薏苡仁捣碎,入汁煮粥,空腹食之,早晚各1次,5--一7天为1个疗程。   (3)羊肚粥适用于肝肾亏虚,痰瘀留滞者。每次取用羊肚1具洗净,粳米lOOg,姜、 葱、豉、椒、蒜五味适量。先将羊肚切成大块与粳米煮粥,下五味调适,空腹食之。   2.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主要针对病人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和唇缓流涎而设。   (1)肢体训练 在急性期即应当把病人的肢体置于功能位,并定期翻身,清洁皮肤,适当地轻揉患肢,并进行肢体的被动训练。此时,除按上肢、下肢规定的康复动作训练外,还需注意动作要轻柔,和缓,不可勉强拉扯,以免伤及肢体的肌肉和关节。双侧肢体做同样的动作。还要依照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的顺序练习。对神志清醒患者,要在被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主动训练,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完成每天规定的动作和次数。对动作不规范者,医护人员要及时予以纠正。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训练,大多数病人就可在他人的帮助下起床下地或行走,但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选用各类助行工具,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使足下垂、膝后屈得以减轻。   (2)语言训练待病人神志清醒后,即当鼓励病人讲话,若病人言语障碍,要首先向病人交待清楚病情,动员其配合治疗,并与之约定一些必要的信号,如喝水则张口,不喝水则摇头等,有书写能力者,可令其写出要求,然后即开始语言训练。先教病人发“啊”、“喔”等元音,而后逐渐成词,最后成句。语言康复必须有耐心,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3)唇缓流涎者的训练每日坚持做鼓腮、示齿等动作,并自我或由他人按摩患侧。  【医论提要】   病名方面,《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但无中风的病名,而是随本病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命名。在卒中昏迷时期有仆击、大厥、薄厥的记载,分别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素问·调经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半身不遂时期有偏风、偏枯、身偏不用、痱风、击仆等不同的名称,分别见于《素问·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热病》、《灵枢·九宫八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首创中风之病名,并沿用至今。  病因病机方面,金元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始于《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收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中风之病因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有邪风“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严用和在《济生方》中也认为半身不遂是由于“营卫失度,腠理空虚,邪气乘虚而入”。唐宋以后,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风入中理论提出异议,始有主火、主气、主痰、主虚诸论。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指出“中风者,非外来之风,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盛肥则间有之”。明确提出“正气自虚”、“形盛气衰”的论点。朱丹溪创中风“痰湿生热”说,见于《丹溪心法》。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认为“心火暴甚”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的分类方法,他在《医经溯洄集》中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这对于中风病因学说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明代张景岳创“非风”说,提出内伤积损是中风的病因,《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中指出本病的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有关中风的病因,除内因、外因外,还有多因素,如不良精神刺激、饮食起居不当、肥胖、体虚等,均可诱发中风。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百病始生篇》说:“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伤阳络,阳络伤,则血外溢”。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所谓肥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详察中风病机,历代医家的认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又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因于虚者,即《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所谓“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浮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突然仆倒……”;因于火者,刘完素所谓“心火暴甚”以及后人所谓“热极生风”是也;因于风者,前有《医方类聚》所谓“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后有叶天士所谓“精血内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的“内风旋动”说(《临证指南医案》);因于痰者,即丹溪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丹溪心法》)是也;因于气者,即《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是也;因于血者,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关中风病的临床表现,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有详尽而系统的描述,“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楼英也强调突然昏倒是中风起病时的常见症状,其在《医学纲目》中说:“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之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  证候分类方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中风候、风癔候、风口喁候、风痱候、风偏枯候等之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论杂风状第一》中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日偏枯,二日风痱,三日风懿,四日风痹”。这是中风另一种证候分类的方法。明代李中梓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证和脱证。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更明确指出:“盖中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其症半身不遂,手足不随,痰涎壅盛,气喘如雷,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二便不秘,邪之中犹浅”。沈氏根据病变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探讨中风证候分类的方法,对病情的了解和预后判断均有帮助。  在治疗方面,由于诸家对病因认识上的差异,反映在治则方面的争鸣也十分突出。汉唐时期多主外因,治必温散,予续命汤、侯氏黑散诸方。金元以后则针对内因,治则研究也随之深化。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中风通论》立中风八法:“一日开关,二日固脱,三日泄大邪,四日转大气,五日逐瘫痪,六日除热气,七日通窍隧,八日灸俞穴”,可谓提纲挈领。具体到中风治疗须分先后,《丹溪心法》日:“初得急当顺气,及日久当活血。中风大率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药”。   《临证指南医案》日:“治分先后,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上壅,营卫脉失和,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络”。中风的治疗须抓主要矛盾,“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用滋阴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阴阳并损,温柔濡润通补”(《临证指南医案》),“气虚血瘀,补气活血化瘀”(《医林改错》),“闭者宜开,脱者宜固。气火上升,宜于抑降。肝阳之扰,宜于清泄。痰壅之塞,宜于涤化。阴液之耗,宜于滋填”(《中风斟诠》)。有关中风治疗的禁忌,历代医家也有一定的阐述,河间曰:“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天癸竭而营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缪希雍则言:“内热生风及痰也,治痰先治火,清火先养阴,最忌燥剂,若误用种种风燥之剂,小续命汤,桂枝、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胆南星, 轻则变重,重则必死”(《医学广笔记》)。《类中秘旨》中言:“不得恣意疏泄,不可再用风药,再行升散,愈散则愈动,因此,而气不复反则死者多”。这些禁忌均医家个人经验的总结,在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  历代有关中风治疗的有效方剂很多,不胜枚举。如《证治汇补》的涤痰汤、《医学心悟》加减生铁落饮、《杂病新义》天麻钩藤饮、《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医学广笔记》养阴熄风法(汤)、薛雪的滋营养阴膏等等直到今天仍被临床所采纳。   中风病急性期过后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我国历代文献虽无此系统记载,但其基本内容已零散地出现在古籍中。早在《灵枢·热病》就有:“偏枯……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的中风后遗症针灸康复法。明代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中辑录了遐令洞天著的《乾坤生意》中“中风瘫痪秘诀”,详尽可鉴。《素问·血气形志论》中言:“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可谓中风病的按摩康复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言:“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趼”,可谓中风导引康复法之萌芽。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记述了80多种导引法治疗偏枯(半身不遂),为后世提供了参考。  预后方面,明代喻嘉言谓之“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且重,莫过于此者”(《医门法律·中风论》),清代熊笏亦言:“中经络则药饵多施;中腑则残疾唯疗;中脏则性命危”(《中风论》)。总之,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是难治病证之一,历来被视为中医内 科四大症(风、痨、鼓、膈)之首。   【医案选粹】   案一   汉川令顾莪在夫人,高年气虚痰盛,近因乃郎翰公远任广西府,以道远抑郁,仲春十四夜,忽然下体堕床,便舌强不语,肢体不遂。以是日曾食湿面,渚医群议消导;消导不应,转增困惫,人事不省,头项肿胀,事有危急。邀石顽诊之,六脉皆虚濡无力。诸医尚谓大便六七日不通,拟用攻下。余谓之日:“脉无实结,何可妄攻。”莪在乔梓皆言素有脾约,大便常五七日一行,而艰苦异常。乃令先小试糜饮,以流动肠胃之枢机。日进六君子汤,每服用参二钱,煎成顿热分三次服。四剂后自能转侧,大便自通;再四剂,手足便利,自能起坐,数日之间倩人扶掖徐行。因切嘱其左右,谨防毋使步履有关,以其气虚痰盛,不得不防杜将来耳。   (选自《张氏医通》)   案二   傅福兴年三十,形体魁梧。因酒色过度,忽一日至街仆地,口眼喁斜,语言謇涩,不省人事,痰涎上涌,右手足不治,腰俯不伸,四肢不动。乃弟迎诊。按之六脉沉伏,惟肝脉洪数,面色青而兼黑。予日:“此肾水枯竭也”。乃与大剂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柏三分,以滋化源,泻阴中之伏火;酒炒红花三分,以入血分而养心血。连进两剂,人事稍苏,痰涎渐少,语言颇觉爽利,行动亦觉自如。仍用前汤,去黄柏、红花,合六味地黄丸大剂煎饮十剂而诸症悉退。单,ll艮Ib中益气汤,又兼服龟鹿地黄丸,而元气大复。   (选自《齐氏医案》)   案三   在沧州治一建筑工头,其人六十四岁,因包修房屋失利,心甚懊侬,于旬日前即觉头疼,不以为意。一日晨起至工所,忽仆于地,状若昏厥,移进苏醒,左手足遂不能动,且觉头疼甚剧。医者投以清火通络之剂,兼法王勋臣补阳还五之义,加生黄芪数钱。服后更觉脑中疼如锥刺,艰忍须臾。求为诊视。其脉左部弦长,右部洪长,皆重按甚实。询其心中,恒觉发热。其家人谓其素性嗜酒,近因心中懊侬,益以烧酒浇愁,饥时恒以酒代饭。愚日:“此证乃脑充血之剧者。其左脉之弦长,懊侬所生之热也。右脉之洪长,积酒所生之热也。二热相并,夹脏腑气血上冲脑部。脑部中之血管若因其冲激过甚而破裂,其人即昏厥不复醒。今幸昏厥片时苏醒,其脑中血管当不至破裂;或其管之血,隔血管渗出;或其血管少有罅隙,出血少许而复自止。其所出之血著于司知觉之神经,则神昏;著于可运动之神经,则痿废。此证左半身偏枯,当系脑中血管所出之血伤其司左边运动之神经也。医者不知致病之由,竟投以治气虚偏枯之药,而此证此脉岂能受黄芪之升补乎?此所以服药后而头疼益剧也。”遂为疏方。亦约略如前。为其右脉亦洪实,因于方中加生石膏一两。亦用铁锈水煎药。服两剂,头疼全愈,脉已和平,左手足已能自动。遂改用当归、赭石、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生黄芪、乳香、没药各三钱,红花一钱。连服数剂,即扶杖能行矣。方中用红花者,欲以化脑中之瘀血也。为此时脉已和平,头已不疼,可受黄芪之温补,故方中少用三钱,以补助其正气,即借以助归、芍、乳、没以流通血脉,更可调玄参、天冬之寒凉,俾药性凉热适均,而可多服也。   (选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案四   一人忽得暴疾如中风,口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苏合丸及牛黄丸相间而投,毫不见醒。一友投以小续命汤反增壮热喘急,手足厥逆。又一友见六脉沉细,拟用附子理中。病家求决于余。余诊其脉,两寸似有似无,两关尺竟无可寻。此由气壅而然,非不足而沉脱也。乃从胸按之,即眉为之皱,更按脐腹,体为之举,若有不可痛忍之状。细询病家得疾之由,始知饥极过饱方显是脉症也。为食中也。口不能言,目不识人,脉伏不见,皆由饮食填塞清道所致。四肢不举,即经过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也。若初起,一吐便愈。今迟延二天,上中下俱受病,非吐下消导并行不可。乃先以生姜淡盐汤探吐之,涌出痰涎酸水数碗。少顷,神思便觉稍清。予诊其脉寸关逼逼而来,又以三棱、莪术、枳实、槟榔、白蔻、木香、陈皮、神曲、莱菔子煎服,分消中焦之气痞以行中道。又以煎药送润字丸五钱下二三。由始知人事,能言语,手足能运动。再诊之,关尺俱见沉实有力,胸膈痞满,按之犹痛。又以前方送润字丸二钱,每日一帖。四日扣按之不痛,方与稀粥,胸膈局痞,时或吐痰,乃以消导,少佐当归、白芍以养荣血,人参、白术以扶胃气,木香、白蔻以宽其未尽之痞,旬日而康。润字丸即润肠丸:麻仁 杏仁 芍药 枳实 厚朴 大黄‘ (选自《秦景明先生医案》)   【现代研究】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脑血管病,由于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为此脑血管病一直是中医、西医研究的热点,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治、预防康复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脑血管病)所取得的一些进展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   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当代学者普遍认为中风病皆由内因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永炎提出:“气血逆乱犯脑”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痰瘀互阻,气机出入升降失常”是中风病急症的主要发病机理。并认为“风”指病势而言,说明起病急骤,而痰热瘀血为生风之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9>:1~4)。任继学认为中风病是由于邪气上犯脑髓血脉,下侵脏腑经络,引起脑髓神机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所致(吉林中医药,1983,(4>:12~15)。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通过大量临床资料的分析,认为中风病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而发生的(中国医药学报,1986,(2>:56~57)。   二、诊疗标准的研究   1986年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首次统一了中风病名及病类、证候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对中风病的规范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中风病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评定、科研及学术交流、中药新药开发、临床药理指导原则的制订等方面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表明我国中风病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近10年来,CT、MRI、PET等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风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河北中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大宗病例研究结果表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能够概括80%以上的急性脑血管病病例,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实用性,但尚有大约20%的脑血管病用本标准不能很好地概括,有必要对其修证。为此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风病研究组又经过大样本、多中心、多学科、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制定了二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用二代标准的病名诊断比一代标准高出了12个百分点,其病类及证候诊断更定量化,疗效评定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有利于中西医及国内外交流。但二代标准病名诊断还有7%的病人临床症征条件不能诊断,中风病证类组合复杂的变化还不能用本标准的几个证类全部概括,特别是对中风病的恢复期、后遗期观察研究不多,这些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王永炎从症状学出发,首次尝试着将中年以上患者卒发眩晕,或言语含混不清,或不识事物,或坐立不稳、步履维艰,或偏身剧烈疼痛,或肢体拘紧颤抖等,可兼见中风五大主症之一二或无的脑血管疾病,归为类中风病,并在众多纷繁证候中,依据主症、舌脉之不同,又分别定名为风眩、风痱、风痹等作为证名,均从属于类中风病。为完善脑血管病的病名诊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606)。在证候诊断方面,有学者开始把计量学的内容渗透到中风病的量化诊断研究中,“八·五”科技攻关研究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大量的临床前瞻性调查、验证、统计学处理,将中风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六大证候,并研究制定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已在1993年全国急症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上发布通过,在全国实施。从而使中风病辨证诊断向客观化、定量化方面又迈进一步,对中风病的科研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4>:49~50)。   三、辨证论治研究   1.通腑攻下法王永炎等运用化痰通腑饮(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158例,总有效率85.4%。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应用通腑法的三大指征(中国医药学报,1986,(2>:22)。何东初认为通腑泻热法适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中阻,腑气不通者,可予加味三化汤送服安宫牛黄丸驱邪从下焦而出(中国中医急症,1994,3(3>:130)。蓝恭洲应用通腑清热法,药用白虎承气汤,治疗脑卒中120例,结果基本痊愈70例,显效3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认为本法在急性期应用优于镇肝熄风法和涤痰开窍法(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4):lObll)等。目前这方面报道甚多,疗效较肯定,不论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病只要出现腑实痰结均可酌情应用。   2.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是古今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经过长期研究,活血化瘀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已得到肯定,其临床报道也较多。活血化瘀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虽然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从近几年的临床观察看,确实应用此法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且也符合中医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及治血必先以祛瘀为要的理论,李蔚生等提出血瘀是中风的本质,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风病的根本大法。早期起病急,用理气活血法,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大便秘结者,通腑活血,用桃红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加减;阴虚血瘀则用滋阴活血法,得生汤加减;血瘀重则可用活血化瘀法,用水蛭粉39,日3次。共治疗脑血管病200例,其中脑出血18例,总有效率77.7 0.4(Jz海中医药杂志,1984,(11>:15~16)。司志国将出血性中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单用西药,治疗组43例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35.1%(天津医药,1982,(8>:473"-'475)。陈启俊等以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加口服或鼻饲以水蛭、三棱、莪术、鸡血藤为主的活血化瘀中药,并与应用止血、降血压及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对照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o.5)(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2>:80"---81)。方之勇等将急性中风病人分为阴虚血瘀型、痰热血瘀型、气虚血瘀型3类,治疗852例,总有效率89.6%,指出在辨治中风时,须长期运用活血 化瘀中药(陕西中医,1995,16(3>:110~111)。   3.分型分期全国中风协作组于1985年制定了统一的证名诊断,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9个证型。其中中经络5个证型,有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分4个类型,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闭心神证;痰热内闭清窍证;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中国医药学报,1986,l<2>:56~57)。勤治疗中风230例,分为肝阳暴亢、痰湿阻络、痰热腑实、肝肾阴虚、气虚血瘀5个证型治疗,结果治疗74例,显效50例,进步1例,死亡5例(辽宁中医杂志,1990,(5):16~17)。谢道珍等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把出血性中风分为3期进行辨证治疗。急性期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先予安宫牛黄丸,继用羚羊角汤加减;阳闭兼阴闭者以辛温开窍、豁痰熄风,先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加减;脱证以回阳救逆,药用参附汤加味。中经络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气虚血瘀、经脉瘀阻型,痰湿中阻型论治。恢复期分肝肾阴虚、痰湿血瘀、肾虚精亏、肝阳 暴亢等治之。后期宜扶正固本,预防复发。共治疗235例,总有效率为94.89%(中医杂志,1993,<2>:92~94)等。   四、预防与康复的研究   近10年来,中风病的预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上海利群医院张鹤年等根据先兆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诊断230例中风先兆病人,分为肝阳上亢、痰浊瘀滞、肾虚不足3型,分别辨证治疗予口服汤剂,同时设61例西药对照组,予阿斯匹林治疗,并服降脂降压等药,均以2个月为1疗程,半年内达“安全”的病例分别为98.7%、60.7%。中药防治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o.01)(北京中医药学报,1990,(4>:25)。为了深入开展中风病预防的临床研究,有利于大宗病例的观察总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脑病协作组又讨论通过了《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明确了中风病先兆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及防治措施等。中风病的预防亦是今后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由于中风 病致残率高,康复治疗亦越来越引起重视,临床上已有大康复的概念。目前有关康复的 范围、有的治疗方法、最佳的治疗方案等等,正在探索之中。 名医治中风 1.李可老中医推荐,孙思邈“续命煮散”治中风---(《千金方·治诸风篇》) 组成: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 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术120克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用法: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 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加减法: 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主治: 1、中风急重症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特别说明: 1、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邈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 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 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我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到目前的程度。 李可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七则 一、中风闭症(脑溢血) 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 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会诊意见:1.脑溢血(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报告);2.风中于脏,痰热内闭。院长邀余协治。除西医常规抢救措施外,建议: 1.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毫针强刺素髂,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2.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加用中药: 1.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 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勾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 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 3.羚羊角粉2克,麝香O.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安宫丸减为1丸。 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O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的话,出院回家调养。 二、中风脱症 城关居委装卸工温宝兴,52岁。1977年4月23日凌晨5时,突觉胸中气不上达,随即昏厥。自汗,遗尿,右半身偏瘫。脉弱不上寸,尺部亦虚。以毫针刺人中后苏醒,语声低微如蚊蚋。此人一生困顿,当装卸工几十年,难求温饱,劳倦内伤,肾元久衰。昨夜装车到零时,已觉气喘汗出,湿透内衣。法宜大补气血,温肾敛肝固脱。补阳还五汤变方合张锡纯氏来复汤加减: 生芪120克,山萸肉60克,红参10克(另炖),当归30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肾四味120克,生龙牡各20克,赤芍、川芎、地龙各10克,桂枝10克,桃仁、红花各3克,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4枚,7剂。 4月30日二诊:服1剂,汗敛喘定,服3剂,可拄杖学步。服完7剂,已可弃杖行路。嘱其再服7剂。5月下旬,遇于百货公司,扛包装车已如常人,追访至62岁,继续当装卸工,健壮逾于往年。 三、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 张亚康,69岁,城关合作商店会计。1980年4月19日初诊:高大肥胖体型,一月来腰困如折,夜甚。小便余沥,昨晚睡前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右歪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瘀斑成片。县医院内科诊为脑血栓形成。 年近古稀,形盛气衰。肾元久亏,肝失滋荣,气虚失运,发为偏枯。拟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固肾,祛痰化瘀,虫类通络: 生芪120克,当归3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土元、桂枝、炙草各10克,生龙牡各3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3剂。 4月21日二诊:药进三剂,每日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透阴陵,风市、足三里。面部:牵正穴。口眼歪斜已愈。语言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举,患手握力恢复。效不更方,原方3剂。 4月24日三诊:生活已能自理,舌上瘀斑退净,予三七、琥珀、红参、全河车、止痉散各30克,研粉,每服3克,2次/日,痊愈。追访5年,一切如常。 四、卒中前兆 赵银兰,65岁,学宫巷居民。1984年1月22日初诊:10年前经我院内科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低压偏高,持续在100~110毫米汞柱)、脑动脉硬化。长期服用降压剂及清脑泻火中成药。入冬以来,眩晕加重,手指麻木,膝软,足下如踏棉絮。曾多次跌扑,以致不敢下炕走动,舌短语涩。近来口舌生疮,口渴,饮多尿多,舌体热如火燎,双膝独冷如冰。脉弦劲搏大,舌红无苔而干。脉证合参属阴虚阳浮,龙火上燔。法宜大滋真阴,引火归原: 九地190克,盐巴戟肉、二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油桂1.5克(冲),3剂。 1月26日二诊:诸症皆愈,已扔掉拐杖,健步如常。 3月8日晚,患者步行来家,面色清朗,谈笑自如,唯觉耳鸣如蝉声。仍是肾水亏于下,初春阳升,龙火不能潜藏。拟引火汤合耳聋左慈丸,加菖蒲启窍: 引火汤加柴胡6克,活滋石、生龙牡各30克,菖蒲10克,上方服3剂,耳鸣亦愈,已无不适。 火不归原,亦卒中之一种类型,与他型治法大异。当中医之“证”与现代医学之“症”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症”从“证”。一切局部的病变,皆由整体失调所派生。中医学的“证”,正是人体阴阳气血,五脏生克,气机升降——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特殊矛盾的集中体现。 其中,更包含了“个体特异性”,即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特异的表现,更是辨证的关键。故治“证”即是调节整体,整体康复,则局部的病变,常可奇迹般地不治自愈。 五、面瘫误治坏病 翟孝良,49岁,供销社采购员。1983年2月23日初诊:1982年12月27日晚8时许,与人闲坐,忽觉眼跳,舌硬,说话漏风,左眼不能闭合,嘴向右歪斜,大渴引饮,服牵正散类方20余剂,最重时防风30克,连服7剂。全虫每剂15克,累计共用防风405克,全虫300克,白附子等辛燥药剂剂必用,不效则加量。延至元月24日,渐渐头眩,心悸怔忡,身软神疲,夜不成寐,食不知味。脉涩无力,50动内止歇达7~8次,舌红无苔而干,时觉心动神摇,坐卧不安。心电图见“频发室性早搏”。夜尿特多,约十一二次,而嘴眼歪斜更甚。 患者素体阴虚,复加劳倦内伤,日日奔波,中气大虚,致内风妄动,嘴眼歪邪,本与外风无涉。医者只见局部,忽视整体,见病治病,过用风药,致气阴两伤,已成坏病。 既已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证,则当以炙甘草汤救阴复脉。用伤寒原方,以汉代与今度量衡之比率,折半定量: 炙草60克,生地250克,红参15克(另炖),桂枝、麦冬各45克,阿胶30克,火麻仁60克,鲜生姜45克,大枣30枚,以黄酒500毫升,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人阿胶烊化,日分3服。 针刺补中脘、足三里,弱泻内关。 3月1日二诊:上药连进5剂,针灸1周,诸症已退七八,舌上生薄白苔,已不甚渴,尿已正常。两手一百动内偶见一二止歇,脉仍细涩无力,且觉脐下有动气上奔感。 是阴虚于下,冲脉不安其位。改投《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大滋真阴,潜阳熄风宁络。加红参助元气,紫石英、活磁石镇冲脉,协调上下: 炙草、生地、白芍各18克,阿胶、麻仁各9克,麦冬、牡蛎各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板30克,红参15克,紫石英、磁石各30克,3剂。 加灸牵正、颊车、地仓、承浆、鱼腰、鱼尾、四白、阳白,左头角麻木处,梅花针轻扣。 3月6日三诊:诸症均愈,早搏消失,六脉和匀流利,精神食纳均佳。经治12日,药误变证得安。面瘫亦愈八九。遵养正邪自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益气养血活血助肾善后: 生芪120克,当归、首乌各30克,天麻15克,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炙草各10克,白芷5克,肾四味6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5剂。 后于夏季遇于街头,病愈之后,体质大胜从前。 按:本例初诊失误,在于混淆了内风与外风的界限,误以治外风的方药治内风,造成气阴两伤,小病治成大病。东垣老人虽有“防风为风药润剂”之说,但毕竟风能胜湿,即能伤阴,不可久用。中医学关于“风”的概念,可说包罗万象,但不出外风、内风两大类。凡描述“风者善行而数变”、“肝风暴动”、“风引僻(面瘫)”、“风引偏枯”之类突发性病变之“风”,皆属内风,多与现代之脑神经系统病变相关。治宜滋水涵木,潜镇熄风。中医之“天人相应”观,又认为人与自然气候变动,息息相关,则外风又可引动内风,这些虽是老生常谈,但临证之际,常常不是一目了然,要慎思明辨。其次,运用前人验方,不可信手拈来,见病即投。亦要辨证得当,方可施用。 六、顽麻怪症 刘秀珍,女,31岁,煤运公司职工。1998年8月2日初诊:病已13个月,由产后失调引起。其症,入睡则梦魇。 挣扎至四肢麻木而醒,醒后活动10多分钟始能恢复知觉。 曾注射营养神经、强壮针剂,不效。又服补中益气、八珍、十全辈,皆不应。近来日见加重,白昼亦觉左半身忽然一阵麻木,虽午睡片刻亦不能免。今夏虽酷热至36~37度,亦畏寒。夜睡必右侧卧,仰卧则气不能上达。诸多见证,悉属气血两虚,兼阳虚,湿痰留滞经络。脾主气,肝主血。 脾虚则痰湿内生,流于四末而为麻木;产后肝血已亏,卧则血归于肝,四末失养则不仁;入睡则营卫气血运行迟滞,故病作。前医遣方,本属对症,惜用药无分主次,失却统领,故不能达于病所。今当重用气药为帅,以气统血、运血、化湿,佐虫类入络,搜剔湿痰死血,油桂温阳,木香流气,气旺湿去血活,其症当愈: 生芪120克,当归30克,红参(另炖)、赤芍、川芎、桂枝、白芥子、生半夏、天南星、油桂、僵蚕各1O克,止痉散(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黑木耳30克,肾四味60克,炙草10克,木香、桃仁、红花各3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10剂。 8月13日二诊:已11日未麻木,微觉头晕,面白不泽,食纳大增。原方去半夏、南星,加制首乌、白蒺藜各10克,阿胶15克(烊化)。 10月中遇于街头,知已痊愈两个多月。曾赴京办事,虽奔波劳累,吃睡不好,亦未犯病。 七、蛛网膜下腔出血 温玉双,女,27,岁,灵石余家庄农民,怀孕5个月。突于2000年4月18日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急诊住入县医院内科。经18日治疗,病势转重,5月6日深夜邀余诊视。询知,经4次腰穿,脑脊液呈血性,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由脉证推断,显系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 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克,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克,杭芍45克,珍珠母、茯苓各30克,(全虫5克、蜈蚣3条研冲服)生姜30克,姜汁1O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 5月7日二诊:药后头痛减,抽搐未发,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神志已清,可以回答询问。 呕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 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 赭石45克,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克,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克,全虫1O克,大蜈蚣10条,鲜生姜30克,姜汁10毫升,煎取浓汁5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 5月8日三诊,痛呕均止,颅压正常。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赭石、怀牛膝、生半夏、云苓各30克,红参(另炖)灵脂、吴茱萸(洗)各15克,生龙牡、珍珠母各30克,生杭芍90克,(全虫3克、蜈蚣4条研粉分次冲服),鲜生姜30克,大枣20枚,2剂。 上药服后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夜寐欠安,六脉和缓,右寸略弱。予补阳还五汤,运大气、化瘀,以助康复。生芪120克,当归、益母草、丹参、珍珠母各30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僵蚕各10克,蛤粉30克,白芥子炒研、桂枝、炙草各10克,生杭芍30克(全虫3克、蜈蚣4条研粉冲服)。 上方服3剂后又带7剂出院回家调养。 按:本例之剧烈呕吐得力于小半夏加茯苓汤重用生半夏加赭石末、鲜生姜、姜汁,此法余一生应用上万例,通治一切肝胃气逆之呕吐,如妊娠恶阻剧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现代医学确诊之脑膜刺激征;寒热错杂之胃肠痉挛等,皆有捷效。轻症服一两口即止,稍重则服2、3次即愈,极重症10小时许过关。标症一除,再缓图治本。不论何种呕吐,皆由胃气上逆。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逆。方以赭石、生半夏、鲜生姜降胃,则气机升降复常,何呕吐之有?正是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之法。 又,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但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明白昭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止痛与止呕,正是吴茱萸的两大功效。中医虽无“蛛网膜出血”这样的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夹痰饮上冲巅顶(脑)之的据。病机既合,投剂之后,头痛如破及残余之呕吐立止。读古人医案,常有“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之描述,一经临证,乃深信经方确有神奇功效。由此领悟,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正是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病名”上钻牛角,不但不考虑西医的病名,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人为主之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 2.麻瑞亭治中风 中风,系因中土阳衰,不能行气于四肢,四肢失秉,七情所伤,外感风邪所致。 【脉证机理】 四肢秉气于脾胃,为诸阳之本,经络之起止。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藏于肝,气统于肺,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平人中气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沛,营卫调和,经脉通畅,故四肢轻健柔和,而不病中风。劳倦内伤,致使中虚阳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通。一旦因七情所伤,八风感袭,而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不用,甚则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强语蹇者,是病中风。 中风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分。浅在经络者,因卫气阻梗,肌肤痹着,故症见肌肤麻木不仁。经脉痹阻,气血凝瘀,故症见肢体重滞,步履沉重,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不用。左盛则病于右,右盛则病于左,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深入脏腑者,因胃气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气血上壅,扰及神明,故症见突然昏仆,痰声漉漉,不省人事。《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系指此。肝脾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症见语言蹇塞不利。土败不能摄涎,故症见涎水自流,不能自制。《金匮要略》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久则不能煦濡皮毛,故症见皮肤枯槁,顽废无觉。肝主筋,筋会于诸节,土湿木郁,郁久化热,风动血耗,筋脉失养,而致挛急,故症见肢节拳缩,痹阻枯硬,而成偏枯。病久脏腑湿盛,化生败浊,弥漫于上,蒙闭心神,故症见神迷占拙,顽昧不灵。 气虚型 气分偏虚,则右半身不遂。因胆胃上逆肺热不敛,浊阴冲填于上,故多见血压升高。脉现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或紫。 【治则】 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 【方药】 云茯苓9克生白术9克黄芩炭9克 炒杭芍9-12克制首乌15-20克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 夏枯草15克茺蔚子12克北沙参15克 决明子15-20克鲜生姜9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生白术,健脾和胃;黄芩炭、炒杭芍涮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温肾潜阳,平胆疏肝,利湿降压;鲜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 头目昏晕,疼痛者,去北沙参,加双勾藤12克、明天麻12克,通经化瘀,潜阳降压。言语不清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蒌12克、炒葶苈子9克,清肺利气,化痰行瘀,宽胸降逆。发热者,加炒黄柏9克,清泄经络郁热以退烧。血压不高者,去黄芩炭、决明子、茺蔚子,加生黄芪30-90克、赤丹参12 18克,益气通经,行血化瘀。久病气虚者,去黄芩炭、决明子,加生黄芪30 90克、全当归9克,益气补血,行瘀通络。纳差者,加白蔻仁6克,开胃以增食纳。血压不高,气喘者,酌减降压之品,加麻黄绒3-6克,利肺气以平喘。 血虚型 血分偏虚,则左半身不遂。因脾肾湿寒,肝郁化热,血.k筋急,故多见血压偏高。脉现细濡、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润燥,理气和胃,行瘀通络。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 老川芎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缸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 夏枯草9克鸡血藤15克路路通12克 赤丹参】5克鲜生姜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制首乌、老川芎,疏肝润燥;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鸡血藤、路路酒、赤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炒杜仲、夏枯草,温肾潜阳,平胆降压;鲜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 血压过高者,加茺蔚子12克、决明子15克,利湿降压,增鲜生姜为9克,以降上逆。血压高,舌强不语者,去赤丹 参,加决明子30克、北沙参12克,平胆疏肝,清肺降逆。语言蹇塞不利,痰涎壅塞胸膈者,加全瓜蒌12克、石菖蒲9-12克,理气化痰,行瘀宽胸。内脏燥盛,筋脉挛缩者,加炒地龙9-15克,滋肝润燥以展筋。左半身抽痛者,加白僵蚕9克、炒乳香9克,活血息风,化瘀止痛。大便结涩难下者,加肉苁蓉30克,或加炒麻仁9克,润燥滑肠以利便。脉现关尺大,血L压偏低者,去法半夏,加桂枝木9克,增鲜生姜为9克,温升肝脾以升压。 【忌宜】 忌烟、酒、辣椒,忌房劳。宜食营养丰富之食品。宜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 【按语】 中风包括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半身不遂,为中风主要后遗症之一;严重者,谓之偏枯。系因邪留经络,营卫不调,气血瘀滞使然。 己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脾土左升,则肝木畅荣而不郁,甲木生干壬水而降于戊土,胃土右降,则胆火下潜而不逆,故水温土燥,木气调荣,而不病中风。水土湿寒,木郁风动,摇摆厥逆,则病中风。 肝胆燥热,为中风之标,脾肾湿寒,为中风之本。脏腑为肢节之根本,肢节为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拨,枝叶必瘁,所以外中风邪,并非中风之本源者也。诚如黄元御所云: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刘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肝胆燥热,故羌活、独活、寨艽、防风等一切燥湿祛风之品,均不宜用,用则伤津耗血,于病无益。食蝎、蜈蚣,性燥有毒,亦当慎用。脾肾湿寒,木郁化热,风动耗血伤津,可致大便燥结,当用肉苁蓉、阿胶,清风润燥,以滑大肠,则便结自开。不可用滋湿伐阳之龟板、地黄、天冬之类,以免寒凉败胃。更小可用大黄荡涤脏腑,攻逐结滞,用则徒伤正气,致使中气败竭。 《金匮要略》所谓“邪入”,非指风邪入于脏腑,实指闻风邪乘袭,脏腑气机逆乱,而为病者。 半身不遂及偏枯,可用外熨法。右半身不遂,用黄芪、云苓、附子、生姜;左半身不遂,用首乌、云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患侧肢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柔和,肢节自利。或用布巾将药包裹,置于患侧肢节,外用暖壶熨之。三四次后,药气味渐尽,另换新药。久而经络温畅,全身汗出,气息非常,胶粘如饴,则肢节柔和,屈伸如意矣。 【临床医案】 例l:罗某,女,60岁,西安市人。1988年2月25日初诊。自诉:近几年来,经常头晕,心慌,胸痛,咽喉不利,小腹胀满,当脐跳动,大便初干后溏,有时音哑。曾做胸透、“B超”,提示:心、肺、肝、胆、脾、胰均未见明显改变。多方调治,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胸痹。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苏泽兰15克北沙参15克牡蛎扮15克 白蔻仁5克炙米壳2克补骨脂9克 灸五味9克 6剂,水煎温服。 3月3日复诊:药后有所好转,胸痛明显减轻。然仍感头晕,喜用凉水洗头,左目患白内障。脉细濡、左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炒杭芍、苏泽兰、炙五味,减牡蛎粉为12克,加黄芩炭9克、苦桔梗9克、柏子仁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14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头目也好转。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炒杭芍、苏泽兰、炙五味,增北沙参为20克、炙米壳为3克,减牡蛎粉为12克,加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浙贝母9克、柏子仁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6日四诊:药后胸痛基本消失,咽喉好转。仍头晕,眼干涩不适。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炒杭芍、广郁金、苏泽兰、补骨脂、炙五味,增北沙参为20克、炙米壳为3克,加粉甘草6克。6剂,水煎温服。 5月14日五诊:药后诸症均减轻,惟咽喉仍不利,有时咽下不利。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满腻。原方去建泽泻、粉丹皮、炒杏、廷胡索、煨生姜,减白蔻仁为5克,加炒白术9克、黄芩炭9克、全瓜蒌12克、昆布12克,半枝莲12克、苦桔梗9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王某:女.55岁,陕西省三原县人。1988年5月20日初诊。自诉:胃脘嘈杂不适,嗳气打呃,胸闷痛,不思食,右胁下胀痛,大便干结,一年余。在当地做胸透、“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经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两关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胸痹。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宽胸,润肠通便。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炒枳壳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北沙参20克姜厚朴12克 白蔻仁5克肉苁蓉15克番泻叶1克 5剂,水煎温服。 5月26日复诊:药后胸痛减轻,大便已利。脉现细濡、关寸大,舌苔白、心腻。上方去炒枳壳、肉苁蓉,减姜厚朴为9克,加广橘红9克、软柴胡7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孙某,女,70岁,陕西省高陵县人。1987年5月7 日初 诊。自诉;患“冠心病”6年,患胆结石3年。去年行胆囊切除术,现仍胸闷气短,心悸,血压偏高,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濡、促动、结代、右大于左,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不降。 诊断:冠心病。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炙甘草9克炒杭芍i Z克 生地炭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北沙参15克柏子仁9克 白蔻仁4克炙米壳3克夏枯草12克 决明子12克 6剂,水煎温服。 5月15日复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胸痛明显减轻,腹胀也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生地炭、决明子,增白蔻仁为5克,加粉丹皮9克、白茅根9克,6剂,水煎温服。 5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脉濡、右关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炙甘草、生地炭、夏枯草、决明子,增白蔻仁为5克,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白茅根9克、牡蛎粉12克,6剂,水煎温服。 6月2日四诊:脉证均佳。5月24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8月2日来函称;上方服20剂,血压正常,无其它明显不适。 例4:白某,男,72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11日初诊。自诉:患“冠心病”十余年,患胆结石五年余,经治疗好转。现仍胸闷气短,右胁下连及背部作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血瘀。 诊断:冠心病、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化瘀止痛。 处方: 云茯苓12克建泽泻l2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3克 缩砂仁6克软柴胡9克 6剂,水煎温服。 6月18日复诊:药后平稳。脉舌同前。上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广木香,加瓜蒌仁9克、北沙参12克、柏子L9克、赤丹参12克,6剂,水煎温服。 7月2日三诊:药后平稳。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广木香,减云茯苓为9克、建泽泻为9克,加瓜蒌仁9克、北沙参12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四诊:药后自感尚佳。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柴胡,减云茯苓为9克、建泽泻为9克,加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炙米壳3克、夏枯草9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21日五诊:药后脉证均佳。原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广木香,减云茯苓为9克、建泽泻为9克、加瓜蒌仁9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赤丹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六诊:近来心慌汗出明显。脉濡、关寸大,舌苔白满腻。原方去延明索、川楝子、广木香、软柴胡,减云茯苓为9克、建泽泻为9克、制首乌为20克、砂仁为5克,加红人参4克(另煎)、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炙米壳3克、天花粉9克,5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七诊:药后自感尚可,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8月15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5:张某,男,66岁,山东安邱县人。1985年12月2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数年,时感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体胖,睡眠差。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一般。与同乡,因求治之。脉弦牢、滞涩、关寸大,舌白腻、质紫。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相火不藏。 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蛰藏耜火。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 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12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12克炒杜仲12克 前胡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15克 草蔻仁4克苦桔梗9克北沙参15克 5剂,水煎温服。 12月8日复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弦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前胡,减法半夏为9克、北沙参为12克,加川贝母6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0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可。脉濡、不柔、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前胡,减法半夏为9克、北沙参为12克,加软柴胡9克、赤丹参15克,5剂,水煎温服。 1986年3月2日四诊:间断服上方,尚好,无明显不适。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1985年12月20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现仍健在。 例6:葛某,男,79岁,陕西省咸阳市人。1987年2月23日初诊。自诉:患“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余年,去年中风,经治疗好转。现仍语言不清,大便不利,胸闷气短,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右牢涩、关寸大、左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相火不藏。 诊断:冠心病、动脉硬化、脑栓塞、高血压。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蛰火潜阳。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黄芩炭9克 炒杭芍l2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12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 赤丹参15克夏枯草l2克决明子15克 白蔻仁4克川厚朴12克番泻叶1.5克 3剂,水煎温服。 3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大便仍不利,言语仍不太清。脉细濡、右稍弦牢、右关寸左关尺夫,舌苔白腻。上方增白蔻仁为5克,减炒杭芍为9克、川厚朴为9克,加茺蔚子12克,10剂,水煎温服。 3月16日三诊:药后尚好,语言已清,血压降低,大便稍干。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厚朴,增赤丹参为20克、白蔻仁为6克,减炒杭芍为9克,加煨生姜5克、茺蔚子12克,10剂,水煎温服。 3月29日四诊:基本痊愈。脉细濡、稍牢、关尺较大,舌苔白薄。原方去厚朴,增赤丹参为20克、白蔻仁为6克,减炒杭芍为9克,加煨生姜6克、莞蔚子12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7:吴某,女,70岁,西安市人。1987年元月14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病近20年,患“冠心病”近10年,患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4年余。经多方治疗,无明显好转,现仍胸闷胸痛,右胁下连及后背痛,头晕,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牢、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4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3克软柴胡7克番泻叶1克 10剂,水煎温服。 2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脉细濡、右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川楝子、草蔻仁、番泻叶,加乌贼骨9克、缩砂仁6克、夏枯草9克,10剂,水煎温服。 2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继续好转。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丹皮、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黄芩炭9克、北沙参12克、夏枯草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决明子15克,10剂,水煎温服。 3月19日四诊:药后好转,再未犯病。脉细濡、右弦、两寸大,舌苔白薄。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夏枯草12克、决明子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服。 4月5日五诊:血压已降至l58/80mmHg,胸胁痛减轻。脉细濡、右寸大而弦,舌苔白腻。原方去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夏枯草12克、决明子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北沙叁12克、补骨脂9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7日六诊:赴汉中出差半月,没犯病。脉细濡、右牢、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杏仁、法半夏、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全瓜蒌9克、清半夏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北沙参15克、柏子4—9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25日七诊:药后自感尚可,未犯病,惟心律稍不齐。脉细濡、关寸较大、右寸稍有草象,舌苔白腻。原方去法半夏、川楝子、广木香、草蔻仁、柴胡、番泻叶,加清半夏9克、夏枯草12克、柏子仁9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北沙参12克、炒枣仁12克,10剂,水煎服。 再未来诊。 3.沈绍功教授治中风 中风的关键是痰浊闭塞。常规治疗中风,有的放在肝风上面,用天麻钩藤饮;有的放在气虚血瘀上,用补阳还五汤为 主方。中风病人甭管哪一期,见了苔腻,你用羚羊钩藤汤或 者补阳还五汤不起作用的,你把痰化了以后,再反过来用补阳还五汤,病人就起来了,这是治疗的一个很大的一个关键,我的新的一个思路,和你治疗中风呀,第一 个概念,一定要豁痰开窍,这是基本的前提。在豁痰开窍的基础上,你再来熄风,再来化瘀,那就提高疗效了。 豁痰开窍的主要药就是温胆汤。温胆汤最早的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他的《备急千金要方》里面,首先介绍的温胆汤。但当时治疗 什么病呢?“大病以后虚烦不得眠”。是治失眠的方子,大病以后虚烦,睡不着觉不得眠用温胆汤。到了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本书,它里面增加了茯苓 和大枣,不治疗失眠了,大枣属木,改成了气郁不得眠,不得睡眠了,气郁失眠,他就改成治痰了。到了清代,有一本书叫《成方便读》,先从这本书开始正式把温 胆汤治疗痰浊的主方,它治疗胆虚痰扰,这是经过《成方便读》就把温胆汤成为治痰浊的主方,见了苔腻,都离 不开温胆汤,所以人家给了我个外号叫“沈温胆”古人的变化,它有那么几个方子,在温胆汤后期 的发展,第一个是《六因条辨》这本书里面,清代的,它里面加了黄连,成了黄连温胆汤。这个温胆汤在后世来讲治疗心脏病这是好的思路。 但温胆汤我本身己经给 你们讲过,保留四个药,减掉四个药,就竹茹.枳壳.云苓和陈皮,再加黄连,黄连可以用10g。尤其治疗心律失常,这是个好方子。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因为西 医来讲,心律失常分两类:一类是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心跳超过90次/分钟以上;一类是慢性型的心律失常,心跳在40-50次/分钟以下。尤其快速性的心律 紊乱、心律失常,用黄连温胆汤非常有效。还有就治疗心火上炎的失眠,用黄连温胆汤。这个后人呀,第一个温胆汤加减《六因条辨》里面的加减。第二本书在《重 注通俗伤寒论》,它在温胆汤里面加了青蒿、黄芩和碧玉散,加了这三个药,它称为蒿芩清胆汤,它不叫温胆汤叫“清胆汤”。这个方子现在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 西医认为什么原因都查不出来,就是发热,西医认为神经性发热,用这个方子非常有效。青蒿一定要后下,另外青蒿退烧的成分是个挥发油叫青蒿素,怕热,青蒿要 后下,用15g。黄芩10g,碧玉散就六一散加薄荷,30g。现在治疗神经性低热或者不明原因的低烧,用这个方子非常有效,叫蒿芩清胆汤。有一本书叫《济 生方》,它温胆汤加上胆星、党参和石菖蒲,它名为“涤痰汤”,加强祛痰的作用,这个方子治疗心脑血管病,癫痫狂和妇女肥胖的闭经,妇女有一种闭经呀,人很 肥胖,月经就不来了,这个作为一个有效的方子。还有一本书里面《证治准绳》这本书里面加了枣仁、远志、熟地、人参、五味子,加了这三个药,它命名为“十味 温胆汤”,这也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这也是一个好方子,是有效的方子。这也是古人呀,对温胆汤的运用代表性的就这四个温胆汤,很 有效。就目前临床来应用,就我讲的病种,都是有效的方子。所以温胆汤是老方子。 温胆汤有十二个加减,这十二个病种用温胆汤。当然我这个前提温胆汤取四个,去掉四个,里面用竹茹、枳壳、云苓和陈皮,这个药已准 确告诉你了。这四个药是基本药,根据十二个病种里面加药。 1,呼吸系统的咳喘。另外这个呼吸系统的咳喘,有痰,咳喘,用于呼吸系统,里面就要加苏子10g、莱菔子15g、葶苈子10g(大便溏的就用炒葶苈子,大便不溏的就用生葶苈子)、鱼腥草30g、生薏苡10g。就是气管炎、哮喘有痰的。 2,肺癌。温胆汤用于肺癌效果相当好。 温胆汤这四个药还要加药。加什么药呢?第一个加鱼腥草30g、芦根15g(最好夏天用鲜的芦根,鲜的芦根用60g,给它捣成汁,芦根汁,榨汁兑在汤里面 吃,那效果更好,没有鲜的就用干的,干的用15g)、生薏仁15g(这个生薏苡仁应该提高疗效,还有昨天我给你讲的做成薏苡粥,汤药熬两便,拿这个水煮薏 苡仁,那你可以用到100g以上,煮薏苡仁粥,那抗癌作用更强,你不煮粥用10-15g)、桃仁10g、杏仁10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草30g。这 第二个加减,治疗肺癌。 3,治疗中风。里面加水蛭,地龙10g、川芎10g、丹参30g、葛根10g、生牡蛎30g。治疗脑中风。但是这个中风急性期、恢复期都可以用,甚至后遗症期都可以用,因为三期多数是舌苔腻。 4,心血管病。主要加的就是全瓜蒌30g、薤白10g(泡的时候加酒)、丹参30g、野菊花10g(野菊花强心呀)、生山楂15g。 5,各种胃炎。里面加:蒲公英10g、连翘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生牡蛎30g。假如这个病人是萎缩性胃炎,胃酸少的,他不是吐酸是嘈杂,胃酸少了,里面加乌梅15g。 6,肠炎包括结肠炎。里面加:苦参10g、木香10g、煨葛根15g、车前草30g、马齿苋15g。那么结肠炎最好就灌肠,我昨天讲了,100ml肛管插 到15cm,给他保留灌肠。你假如用灌肠的办法,苦参就可加大量,一共可加到30g,灌肠不方便口服用10g,但灌肠苦参就用30g,每天晚上灌一次,就 一付药分两个晚上灌,一般用10付左右这个结肠以后明显的好转。因为结肠炎和胃炎一样,不太爱好,尤其溃疡,不容易收口。为什么?因为胃肠道是潮湿的,它 不可能干燥,那么这个病灶泡在水里面,它恢复率不快,像个拉开个口子一样,你老着水,这口子很难封闭,干燥了它就封闭。所以肠胃炎,发炎了,环境是潮湿 的,很难愈合,只能给他直接灌到结肠的病灶上面,等于直接上药呀,他肯定好得快,这是讲的结肠炎。 7,肾炎。肾炎,包括肾盂肾炎。里面加什么呢?黄柏10g、知母10g、肉桂3g、仙鹤草10g、王不留行10g、益母草10g、白花蛇舌草30g。 8,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包括更年期综合征,都是一个意思。加什么呢?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石菖蒲10g、郁金10g。 9,治疗妇女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很复杂,分成前期,分成后期,她的经量多,就是我们讲的崩漏,或者痛经,来个痛经。这里面加什么呢?鸡血藤10g、伸筋草10g、香附10g、川断15g、蛇床子10g、泽兰10g。 10,不孕。这个不孕症里面要加什么?炒苍术10g、蛇床子10g、菟丝子10g、黄柏10g、龟板15g、血余炭10g。但这个血余炭不是头发呀,是阴 毛,配上脏腑这个配合他,用它脏腑的阴毛烧炭,这是我们家的绝招。因为这是我们家打胎是不行的,堕胎,流产那是不道德,不孕那绝对是绝招。这个大老板的妇 人不孕有后世了,那不得了,给钱哗哗来,这一个绝招,这绝招我不保守把这绝招告诉你。里面就用两个药:一个是龟板,一个就用血余炭。用男人的阴毛,烧 炭,10g。这个女子的不孕。男子的不育,这个男子的不育好多就是呢壮阳,实际上这一类苔腻的男子越壮阳越麻烦,火上添油,非但阳上不起来,或者更麻烦 了。而且呢,当年我在那个不孕,中医杂志办的不孕不育班里面我讲过,讲过五六次,这是害人江湖医生,见了男子阳痿早泄肯定用壮阳的药,你给他用鹿茸、阳起 石、仙茅、仙灵脾,好多病人很管用,起来了,起来以后他迫不及待,用了两次再下来那就血染的风采。什么叫血染的风采,再也起不来了。尤其我讲的这一类人舌 苔腻的,你绝对不能这么害他,很少数在北方地区,70岁以上的老人,他纯阳虚,像这中成年,60岁以内,基本上不是阳虚,有湿热,湿热下注。它两个特点: 一个是苔腻,一个是整个的阴囊潮湿。这就更不能用壮阳的药,所以这个壮阳的药见了这个湿热就是害他。要加什么药呢?就是温胆汤里面加炒苍术10g、生黄柏 15g、生薏苡10g、川牛膝15g、炒橘核30g、蛇床子10g、茵陈15g(后下)。 11,重症肌无力。这个温胆汤还可以治疗的一个病叫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也挺困难的。第一个他眼皮抬不起来,肌肉萎缩,尤其膈肌萎缩,就不能呼 吸,死亡率很高;第二就四肢乏力,乏力以后肌肉萎缩,最难就膈肌无力了,就没办法呼吸了,病人就出危险。重症肌无力用温胆汤治疗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子。另外 里面加什么药呢?一味黄芪重用,重用生芪至少30g以上,30g以上生黄芪加上鸡血藤60g、路路通10g、丹参10g、地龙10g、王不留行10g、红 花10g、扁豆衣5g。 12,各种血液病。最后一个它治疗各种血液病,温胆汤是好方子,当然血液病里面包括白血病,急性的不行,慢性的白血病,温胆汤效果相当好,包括溶血性黄疸,再生障碍性贫血。里面加:石苇10g、鸡血藤15g、三七粉6g(冲服)、丹参30g、仙鹤草15g。 由此你引申到治疗8个实证,完全可以通用,除了外感病,外感病另外一套。8个实证包括淫、痰、饮、湿、瘀、滞、食、虫。8个,实证8个,我讲了痰。以这个 为例:假如淫,淫就六淫,外淫,外淫就是外感病,这个我都给你们讲清楚了。外感病分风寒、风热,四个辩证,包括用药,也就外感病里你基本上都掌握了。六淫 呢,怕就怕夹湿,里面有个湿,一个暑。暑啊,暑湿的暑。风、寒、暑、湿、燥、火。外感里面抓住寒抓住火,风寒、风热,基本上就行了。另外还有暑,内暑外 暑,里面方子里面加什么药呢?第一个就青蒿15g(后下)、生薏仁10g、杏仁10g、寇仁10g,这就三仁汤的意思,青蒿和三仁汤,再加车前草。湿嘛通 过小便,水通过小便给他排出去。实证里面有湿,这样怎么办呢?滋而不利邪的几个药,一个就芦根,芦根是养阴,但是不利邪,不滋腻,芦根用15g,当然用鲜 的芦根捣汁效果会更好;第二个用玄参10g,它不会利湿;第三个药就生地,生地和熟地呀,为什么我喜欢用生地呢?熟地能养血,补血的作用强,比生地好,但 熟地往往就是滋腻,所以古人用熟地呀他都要醒脾,同时加木香、砂仁;第四个药就黄精。 火-实火:心火用黄连;肝火用栀子10g、夏枯草10g(不用龙胆草,因为它苦寒伤胃);肺火用鱼腥草15-30g、黄芩10g、桑白皮10g;脾热用生石膏30g、知母15g;肾火加知母10g、黄柏10g。 饮:加葶苈子10g(便干生用,不干炒用)、泽兰10g、白花蛇舌草30g、王不留行10g。 湿:加苍术10g、生薏苡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生莱菔子15g、茵陈15g(后下)、法半夏10g(化热不明显的可用)。 瘀:加丹参30g、苏木10g、鸡血藤15g、郁金10g(既能行气,又能活血),地龙10g、水蛭3-10g(研粉用3g,入煎剂10g)、土鳖虫10g(虫类剔络)。所有的虫类药都有毒,尤其是全蝎和蜈蚣、僵蚕等过敏,白僵蚕含霉菌,唯上三味可放心用。 滞:气滞加,柴胡10g、青皮10g、木香10g、乌药10g、大腹皮10g。 积:食积加生山楂15g、神曲30g、莱菔子15g。 虫:虫积加川楝子10g、大腹皮15g、使君子肉10g、生南瓜子15g 4.预防治疗中医偏方; 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三七粉对于预防和治疗中风有奇效。但是服用三七粉分为两种方法:生打和熟补。1)生打就是吃生三七粉,而不是制三七粉。生吃的方法适合有瘀滞的人,判断瘀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舌下。因为舌下有两条筋,如果出现紫黑色就是有瘀滞的表现。生用法:口服,每日1 -1.5克。 2)没有瘀滞的人可以用熟吃的方法,适合血亏血虚的人。88岁高龄的名老中医宋祚民说自己体检的时候血管壁光滑如年轻人,他的秘诀就是常吃三七土豆炖牛肉。因为牛肉健脾,土豆富含钾,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都有好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用30克三七块敲碎,炖一斤牛肉和一斤土豆。 3).地龙丹参汤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熄风通络。主治中风。 [处方组成]地龙2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生地20克、没药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阴虚阳亢者加角版20克、丹皮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痰湿阻络者加半夏1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 [疗程疗效]治疗32例,显效4例,有效27例,无效1命名,总有效率为96%。[处方来源]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二人民医院曲海流 4).资寿解语汤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除痰,镇静宁神,和调阴阳通窍。主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及牙关紧闭症。 [处方组成]防风9克、附片6克、天麻6克、酸枣仁9克、羚羊角4.5克(刨片):上桂心3克(研治冲服)、川羌活9克、甘草3克、玄参9克、石菖蒲6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再投入竹沥I毫升、姜汁I毫升混和,分2次服,每隔1小时期1次。 [疗程疗效]治疗3例,均服2克之后病愈。 [处方来源]刘作桃 [处方备注]凡中风脾缓舌强牙关紧闭症,大都是由风邪痰结壅塞所致,特别是肺脾二经的影响,刘氏应用本方有40余年经验,认为本方有一定的疗效。 5).[处方名称]赵氏中风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驱风化痰,温经通络;主治风痰流窜型中风(多见于缺血性中风)。(2)方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主治气虚血瘀型中风(多见于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后遗症)。(3)方功能育阴潜阳,熄风活络;主治肝阳上亢型中风(多见于出血性中风及部分缺血性中风)。 [处方组成] (l)秦艽9克、防风9克、桂枝9克、葛根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丹参9克、白附子9克、茯苓9克,水煎服。 (2)生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红花6克、丹参9克、地龙9克、桂枝9克,水煎服。 (3)天麻9克、黄芩9克、钩藤9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生地12克、玄参9克、怀牛膝9克、丹参9克、夏枯草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若痰盛者加陈皮、竹茹、天竺黄、竹沥、胆南星;若抽搐较重者加全蝎、僵蚕、钩藤;如出现痰盛阴闭者则加服苏合香丸;纳呆者加砂寇仁、神曲等;阴虚者则加麦冬、北沙参;热盛者则加龙胆革、生石膏;若神志不清、痰迷清窍、阳闭者则加菖蒲、郁金、翔羊角粉,或口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若口臭便秘者则加大黄、枳实、芒硝;若出现阴闭时则服涤痰汤加减及苏合香丸;若出现阳虚气脱者,以参附龙牡汤加减。 [疗程疗效]治疗106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行动恢复正常,或有些自觉症状但能继续工作,失语现象基本消失)17例,占16.0%;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但手足活动仍有不便,生活一般能自理)29例,占27.4%;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个别症状无改善,需扶持才能步行)46例,占43.4%;无效14例,占7.5%;总有效率为86.8%。 [处方来源]新疆中医医院赵琨。 6).中风醒神合剂 [功能主治]功能平肝熄风,清心开窍。主治急性脑血管意外。 [处方组成(1)郁金5克、菖蒲5克。用蒸馏法,按1:l水取蒸馏液,每瓶10毫升.(2)钩藤20克、桑寄生20克、黄芩10克、地龙10克,共为粗末,每袋15克。(3)水牛角1.5克、人工牛黄1.3克,共研极细末,为1次量。 先煎(2)方15分钟,后兑(1)、(3)方灌服(吞咽困难者鼻饲给药),每日早、中、晚各1次。 [辨证加减]凡中风高热者加服甘露退热散(银花20克、生石膏20克、夏枯草20克、桅子5克,共为粗末,每包15克),与(2)方同煎;中风痰多者加服中风豁痰煎(胆星6克、远志10克、桔红10克,共为粗末),与(2)方同煎。 [疗程疗效]治疗66例,显效(2一3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明显好转)5例,有效(5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大部分好转)29例,好转(5一7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大部分好转)23例,无效(7天以上神态无变化,生理、病理反射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9例,总有效率为86.36%。 [处方来源]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赵建淇等 [处方备注]本方宜于中风中脏腑之闭证者。(1)方重在开窍,(2)方重在熄风,(3)方重在清热,三者合用则增强熄风开窍清热之功效。 7).中风愈后不复发方 防风,独活,秦艽,生黄芪,白芍,党参,茯神,白术,川芎,山茱萸,山药,肉桂,厚朴,升麻,丹参,水牛角,五加皮,防已,牛膝,石斛,地骨皮,生甘草各60克,麻黄,制附片,远志,橘皮各45克,生姜30克,菊花45克,薏苡仁120克,生石膏90 上药共研粗粉,每次60克,纱布包,加天门冬5克,麦门冬5克,生地10克。水煎服,日服一次即可。---董洪涛教授方 8).董洪涛教授治中风方方急性期生半夏15克(打),生南星15克(打),生附子15克(打),木香10克,蜂蜜150克,三七10克,桃仁10克(打),生姜30克(切),红花10克,全瓜蒌10克,薤白10克,黄酒30毫升,石菖蒲30克。水煎服,日一剂。同时每天用麝香0.5克,分两次用药液冲服。一服药煎两次合一起,分三次喂下。 恢复期:续命煮散麻黄45克,川芎45克,独活45克,防已45克,生甘草45克,杏仁45克,肉桂30克,生附子30克,茯苓30克,升麻30克,细辛30克,红参30克,防风30克,生石膏75克,白术6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天取14克,纱布包,加生姜50克,再加1000毫升水,煮成500毫升,分3次服。日日不断,至少连服十日。 恢复期:培元固本散加减方三七10克,琥珀10克,细辛10克,五灵脂10克,水蛭10克,全虫10克,蜈蚣2条,地鳖虫10克,血蝎1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5克,温水冲服,日两次。 朋友父亲因高血压而突然中风,症见眩晕、左侧肢体活动略差,伴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诊脉辨证,处以小续命汤、张大昌朱雀汤加味,以及水蛭三七散。病人以此三方交替服药数月,诸多不适皆霍然若失。自述越服越舒畅,就一直不停地服了下去。一般来说我主张效必更方。但若病重药轻,缓缓图攻,亦可久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