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治疗耳鸣

 jigung 2014-03-26

針灸治療耳鳴的新思路--激痛點針刺療法

 (2011-04-11 22:05:23)

应香港民众要求,特将上周六在大会堂的演讲稿纯文字版公布于此,并增加了食疗方面的内容,以供针灸同行及耳鸣患者参考。

#一、什麼是耳鳴?

#二、為什麼會產生耳鳴?(西醫)

#三、為什麼會產生耳鳴?(中醫)

#四、耳鳴的中醫證型

#五、治 療

#六、耳鳴的針灸治療

#七、病案舉例

#八、耳鳴的食療原則

一、什麼是耳鳴?

定義

v耳鳴是患者耳內或頭內有聲音的主觀感覺,但其體外環境中並無相應聲源。耳鳴是聽覺功能紊亂所致的一種常見症狀。

v發病率:人群中約17%的個體有過耳鳴的感覺,4%~5%的人因此就診。

中、老年人多見。

臨床表現

v低音調轟鳴或嗡嗡聲。或嘶嘶聲、海潮聲。聲調、音量及強度波動不定,在安靜房間內或過度疲勞,精神緊張時,則耳鳴更為清晰。

v耳鳴的伴隨症狀

通常伴有煩惱、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 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

常伴焦慮、抑鬱情緒

二、為什麼會產生耳鳴?(西醫)

耳的結構

①耳部的疾病

v外耳:外耳道炎、耵聹栓塞、外耳異物等,其輕重與堵塞程度有關。

v中耳: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常由間歇性低音調,逐漸加重轉變為持續性。

v內耳:耳鳴多屬高音調,呈間歇性或持續性。如美尼爾氏綜合症、聽神經瘤。

②心血管疾病

v如頸靜脈球體瘤、耳內小血管擴張,血管畸形、血管瘤等,來自靜脈的耳鳴多為嘈雜聲,來自動脈的耳鳴與脈搏的搏動相一致。

v耳與心血管系統之間存在著生理上的聯繫,耳與心血管的神經分佈在大腦和脊髓及其通路上有許多共同點.

v吸煙、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對耳蝸的影響比對心血管的影響更大,耳蝸對缺血、缺氧比心肌敏感。

v因此,耳鳴可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標誌。

全身性疾病

甲狀腺功能異常

糖尿病

頸椎病

貧血

高血壓

偏頭痛

④過量使用耳毒性藥物

v如慶大黴素、鏈黴素或卡那黴素等,且耳鳴比聽力下降出現得早。

v大劑量奎寧、奎尼丁、氯喹等藥物均可引起劇烈耳鳴,但停藥後即好轉,多不影響聽力。

v常用的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等,對聽神經及前庭神經均有毒害作用。其中早期可出現耳鳴,

v這種耳鳴往往是高音調,呈雙側性。若不及時停藥,可迅速發展成耳聾,且難以逆轉。

其他病因

v⑤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過於緊張

v⑥雜訊。

v⑦不良習慣:咖啡因和酒精、吸煙。

耳鳴的分類

一、根據病變部位分類  

v外耳

v中耳

v內耳迷路

v耳神經、聽神經

v腦幹聽覺通路

v中樞聽覺通路

v全身系統性疾患

v局部血管(血管性)

v局部肌肉(肌源性)

三、為什麼會產生耳鳴?(中醫)

中醫對耳鳴的認識

v耳與藏腑的關系

v耳與經絡的關系

耳與臟腑的聯繫

v腎開竅於耳

v心寄竅於耳

v脾主升清以充養耳

v肝膽之氣影響耳

腎開竅於耳

v《靈樞·五閱五使》:“耳者,腎之官也。”

v《靈樞·脈度》:“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為藏精之髒,腎精充沛,則髓海有餘,耳竅濡養有給,表現為聽力聰慧;若腎精虧損,則髓海空虛,耳失所養,出現耳鳴耳聾。老年人聽力多減退,即與腎中精氣減衰有關。

v《證治準繩》:“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

v唐容川《血證論》:“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

v王清任《醫林改錯》:“耳孔內小管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而腎藏精生髓通腦,且腎脈貫脊,督脈屬腎貫脊絡腦,故腎氣可通過督脈上達於腦,輸精於耳。

腎開竅於耳

v晚期腎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鳴耳聾症狀。作腎透析和腎移植治療的病人常有聽力損失。

v臨床和動物實驗均證實,耳毒性抗菌素如卡那黴素對腎臟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腎功能的利尿劑也可引起耳蝸損傷。

v腎與耳在解剖組織結構和酶的含量與分佈、水和電解質平衡生理機制以及對某些藥物的藥理反應上有類似之處。

v醛固酮、鐵、鈣、甲狀腺素等可能為腎開竅於耳的物質基礎。

心寄竅於耳

v《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人通於心,開竅於耳。”

v心經之別絡入耳。《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別氣者,心主之氣也。” 。心通過其主神明功能與耳加強聯繫。

v《千金方》:“心氣通於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榮華於耳”

v“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證治準繩》。

v心火腎水互濟互調,則清淨之氣方能上達清竅而使聽覺聰慧。若心腎失調,水火不濟,則易致聽力失聰。

v臨床可見心火暴盛而致突發性耳聾。心通過其主血脈的功能與耳保持密切聯繫。心氣旺盛,心脈和利,方能血流不息,營養周身,耳竅得養。

心寄竅於耳

v心氣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導致耳疾。

v《嚴氏濟生方·耳門》:“憂愁思慮,得之於內,系乎心。心氣不平,上逆於耳,亦致聾聵、耳鳴、耳痛、耳癢、耳內生瘡,或為聤耳,或為焮腫。”

v《古今醫統》:“心虛血耗,必致耳鳴耳聾。”

v精神緊張致心火亢盛可引起耳脹耳鳴暴聾。

v用養心安神、通陽開竅方藥可有效地治療心源性耳聾。

耳與肝膽的關係

v膽系少陽之脈,循經上行於耳之前後,並入耳中。肝膽互為表裏,有經脈絡屬。

v肝膽之氣機失調或蘊生濕熱,常易循經上逆於耳,發為耳疾。

v《素問·藏氣法時論》:肝病者,“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

v“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

v《丹溪心法·耳聾篇》也說:“耳聾皆屬於熱,少陽厥陰熱多。”少陽厥陰者,分別言肝與膽。

v臨床上因耳道流膿或耳道腫癢而辨證屬肝膽濕熱上擾者頗為多見,因肝膽氣逆而致暴鳴暴聾者亦不少見。

耳與脾胃的關係

v脾主運化而升清,胃經循頰車上耳前,脾胃虛弱,受納運化無力,清陽之氣不升,水穀精氣不能上供清竅,或水濕內阻上犯,亦可影響聽力或導致中耳積水。

v《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v近有不少臨床報導表明,用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術散等健脾益氣升清方藥為主,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耳鳴、耳聾及中耳炎、中耳積水等,具有較好療效。

耳與經脈的聯繫

《靈樞·》:“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清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氣別走於耳而為聽。”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醫學真經》:“十二經脈,上終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

《丹溪心法》:“蓋十二經絡,上絡於耳”、“耳為諸宗脈客所附”

《類經國翼》:“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耳中”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與耳有經絡聯繫。

足少陽膽經與耳的關係最為密切。

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

手陽明大腸之別絡入耳中

足陽明胃經抵耳前

足太陽膀胱經至耳上角

足少陽膽經與經筋

其經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下耳後”,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靈樞·經脈》)。

手少陽三焦經: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 ,前交頰,至目銳眥。

手太陽經與手太陽經筋

起於手小指上面,結於腕關節處,向上緣前臂內側緣上行,結於肘關節內側肱骨內側髁後面,上行結於腋窩下;

其一分支由腋窩後上行繞過肩胛部,沿頸部足太陽經筋前面,結於耳廓後的乳突部;

又一支筋自耳後進入耳中,出於耳廓上面,下行結於下頜底(頷),再上行聯屬於外眼角。

足陽明經筋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斜)外加於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陽維脈

《奇經八脈考》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其脈發于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于陽交,為陽維之郤,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于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于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于臑俞,上循後,會手足少陽于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于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陽蹺脈

足太陽和足少陰經的分支,起於跟中,行于下肢的陽側, ... 之申脈,循外踝上行,沿髀脅上肩,循面,交目內眥、會睛明,入腦,下耳後,入風池

耳鳴的病因病機(中醫)

《諸病源候論》:“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素問·髒氣法時論》雲:“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

《景嶽全書·》:“人于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

《名醫雜著》:“耳鳴證,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於耳中而為鳴,鬱甚則壅閉矣。”

《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醫學正傳·耳病》:“心火上炎,其人兩耳或鳴或聾”。

綜上所述,臟腑、氣血等功能失調均可導致耳鳴。

耳鳴的病因病機(中醫)

v中醫學認為多與精氣不足有關。

v與脾、腎、肝、膽關係較為密切。

v耳為腎之竅,為十二經宗脈之所灌注,內通於腦。腦為髓之海,腎精充沛,髓海得濡則聽覺正常。腎精耗損,則髓海空虛,發為耳聾、耳鳴。

v脾主輸精,功在升運,脾弱則精氣不能升奉於耳,耳竅反為濁氣所蒙,同時脾虛則運化不健,濕濁不化,痰濕內生,痰蘊生熱,上蒙清竅,所以,痰火、濕濁引起的耳鳴又多與脾胃氣虛有關。

v此外,少陽經脈上入於耳,肝膽之火,尋經上壅,易成鳴聾。

中醫針灸如何治療耳鳴

四、耳鳴的中醫證型

v耳鳴是多種病症的常見症狀,常與耳聾合併出現,多發於中老年人,故有“聾為鳴之漸,鳴為聾之始”之說。

v古代醫籍中對耳鳴的論述很多,如中國最早的醫著《黃帝內經》中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

v《景嶽全書》:“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多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致聾聵。故人于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

五、治 療

v治療方法很多,有效方法較少。

耳鳴的中藥治療

v耳鳴耳聾多共同治療。耳鳴如雷聲伴有頭痛眩暈、口苦咽幹、面紅耳赤者,可用龍膽瀉肝湯加石菖蒲;

v耳鳴如蟬鳴不止,或“呼呼”作響伴有頭昏沉重、胸腔滿悶者,用二陳湯或清氣化痰九;

v對蟬鳴日久、聲音尖弱、晝夜不息、夜間加重伴有腰膝酸軟者用耳聾左慈丸治療。

v對耳鳴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較好。如尋找耳鳴原因,對因治療,酌給鎮靜劑或選擇性鈣桔抗劑的應用,或戴耳鳴掩蔽器、助聽器等,配合服用中藥,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六、耳鳴的針灸治療

主穴:耳三針

v穴組:聽宮、聽會、完骨。

v部位:

聽宮,在面部,耳屏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聽會,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完骨,在後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

v主治:耳聾耳鳴。

刺灸法

v主穴每次選l~2個,交替輪換選用,配穴根據兼症靈活選取。

v聽宮張口取之,直刺0.8~1.2寸,撚轉刮針手法

v聽會直刺1~1.2寸,撚轉手法;

v完骨直刺1~1.5寸,刮針手法

針灸治療的耳鳴新方法—激痛點針刺療法

耳鳴與激痛點的關係

v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nother way of modulating tinnitus.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innitus and the presence of MTPs in head, neck and shoulder girdle

In 56% of patients with tinnitus and MTPs

the tinnitus could be modulated by applying digital compression of such points, mainly those of the masseter muscle. The worst tinnitus was referred to the side that had the most MTPs;

Compression of the trigger point on the same side as the tinnitu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opposite side in six out of nine of the studied muscles.

Compression of MTPs was most effective in patients who have had chronic pain earlier in the examined areas.

耳鳴的激痛點激痛點針刺療法

v胸鎖乳突肌

v斜方肌

v咬肌

v顳肌

七、病案舉例

症狀與就診經過

v區XX,女,29歲,公司職員。2010年4月15日首診。

v症狀:患者以耳鳴年餘,呈持續性7個月,加重兩周為主訴就診。患者1年來反復耳鳴,近7個月呈持續性,並加重2周,且聽力下降,左側耳脹明顯,右側耳鳴,近兩周左耳鳴逐漸加重。耳鳴影響睡眠。易累,月經失調,月經1天左右即乾淨。患者情緒可,否認精神壓力大,焦慮等症狀。曾用針灸取耳周局部穴位及手足穴位(具體穴名不詳)及西藥治療,無任何改善。伴右側頸肩部僵硬疼痛7年。舌象正常,脈略細。

臨床檢查:

v西醫CT、MRI及頸椎X線檢查,均未見任何異常。

v現查:雙側斜方肌上部(約相當於肩井及肩中俞穴處)與胸鎖乳突肌中段(約相當於天牖及扶突穴處)有明顯壓痛點。

診斷與治療經過

v診斷:耳鳴(氣滯血瘀)。

v治法:宜行氣活血,通經活絡,開竅安神。

v穴位:阿是穴,約相當於肩井、肩中俞處。

v刺灸法:針刺。

首次針灸治療經過

v患者俯臥,局部消毒後。用28號1.5寸毫針先針刺右側肩上部阿是穴,即約相當於肩井處與肩中俞處兩穴,針尖沿著肌纖維方向斜向對刺。行快速撚轉提插瀉法,中強刺激,以局部肌肉出現抽搐反應為佳,至針後局部不再出現局部抽搐反應為止。然後再用同樣方法針刺胸鎖乳突肌中段壓痛點處,約相當於天牖與扶突穴。

v針刺上述四個穴位後,病人的右耳耳鳴立即得到了至少約50%的改善。為鞏固並提高療效,針刺後用疏密波電針治療:疏波4HZ、密波20HZ、疏密週期6S,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時間30分鐘。同時神燈在頸肩部照射。

v針灸後處理:出針後,輔以局部肌肉伸展療法及按摩療法,以增強並鞏固療效。囑患者自行作抬頭及低頭運動、將耳儘量貼向同側肩上,以牽拉頸肩部肌肉。

復診

v2010年4月24日,由於引起耳鳴及頸肩部僵硬疼痛的原因是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之肌筋膜炎所導致的激痛點,經過針灸反復地提插撚轉後,滅活了激痛點,去除了病灶,因此肌肉功能迅速得到了恢復。或者說,通過針刺得氣,加強了局部經絡的氣血運行,使得經氣迅速暢通,從而達到了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開竅止痛的目的。因此,上次針灸後,耳鳴耳脹、頸部僵硬感覺立即明顯減輕。此後,睡眠及精神狀態較前顯著好轉,而且療效持續。為此,依法如前繼續針灸綜合治療。201056日,共經過四次針灸治療,耳鳴耳脹已基本消失,僅夜晚仍有少許耳鳴感覺,睡眠也基本正常。除月經問題未知療效外,諸症恢復正常。

 

八、耳鳴的食療原則    

·忌飲濃茶,忌食或少食動物油,肥肉以及煎炸食品。

·需要補充含B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的食物:胡蘿蔔、綠葉蔬菜、白菜、南瓜、蛋黃、魚肝油等。

·同時還需要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動物肝臟。如:豬肝、羊肝;動物血,如豬血、羊血、鱉血以及瘦肉、蛋黃、菠菜等。

·補充含鋅量豐富的食物:黑米、魚類、牡蠣、瘦肉、粗制麵粉、洋蔥等。

·補充含鎂豐富的食物:黑棗、核桃、芝麻、香蕉、海帶、紫菜和雜糧等。

·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鮮奶、乳製品、豆製品、排骨湯、雞蛋、魚湯、水果、新鮮蔬菜以及動物內臟和粗糧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