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坟墓形制的演变

 长万传号 2014-03-26

丧葬民俗的物质载体或器物形态,是人们一整套有关灵魂或祖先的观念文化体系之静态的凝聚体,也是我们观察中国地域丧葬民俗之「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以「藏风聚气」为理论核心的传统风水观念形态如何在区域的丧葬「器物」层面上有效地表达,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民俗文化问题。在中国南部及琉球群岛,坟墓样式或结构与一般性风水知识、观念的「因土成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尝试结合族谱资料、地方风水书籍、实地调查,细部描述一下闽粤地区及琉球群岛赋有代表性的坟墓形制之特征及其复杂的风水象征内涵。囿于调查范围,这些事例只能代表特定地区的葬俗及坟制。而本文之实例验证研究,亦是尝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重视角,对中外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补充论证和部分修正。

中国坟墓形制的演变

中国坟墓形制的演变

中国坟墓形制的演变

甲、堪舆书所见坟墓形制与风水信仰之关系

关于中国北方与南方坟墓形制的差异问题,中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不少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并试图探讨这些坟墓样式与地形地貌及传统风水观念的关联程度。大多数学者认为,北方地区坟墓样式相对单一,以「土馒头」形为主,这与北方平原地形有很大关系,而其坟形受风水观念的影响程度相对较浅。至于南方坟墓形制则较为复杂多样,这些坟墓样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共存关系,但其细部特征有些差异,因而学者相应的称谓用语亦不一,有龟壳墓、类龟壳墓、马蹄形墓、土馒头墓、半月形墓、Ω(欧米茄)形墓、风形墓、钟形墓、椅子坟、交椅墓、「后圆前方」型墓、「后圆前圆」型墓等等说法。这些各式各样的坟墓形制或样式,除与南方复杂的地形地貌相关外,更与风水观念密切相关,是当地人「做风水」和「养风水」(提髙或改善墓地风水效能)的重要手段。 
   
 不过,中外学者在讨论南部中国坟墓类型及墓身内外结构的象征内涵时,大多停留于田野调查和口头访谈结论,而忽视了南部中国民间风水书籍的相关记载及其可能影响地方坟墓形制营造的程度,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讨论南方坟墓形制与风水民俗关系的历史深度,也是造成有关南方墓形制定义不一的主要根源。其实,许多风水书籍对于坟墓内外部的构造问题皆有相当深入的论述,坟墓的营造样式具有承气接脉、制泄煞气、收迎水等功用,被视为直接关涉风水吉凶和人事祸福。特别是墓丘和墓碑的营造样式向无定式,堪称阴阳五行生克观念在丧葬「器物」层面上的生动展现。我们试举数例,略资左证。
   
 一、明朝崇祯元年(1628)福建建阳人余应虬、余应科之刻本《刻仰止子参定正传地理统一全书》强调,坟丘样式直接关涉到穴场的风水效应(早发或迟发,吉或凶)。坟丘堆式所属五行应该与来龙坐山星体所属五行相生比和(一般是前者「生」后者,参见图1)。如该书卷十一〈垒堆作法〉曰:「古者墓而不坟,至汉始有之,皆取五行相生之义。如金山宜作台形,而忌火堆也;水山宜作覆磬形、偃月形,而忌土堆也;木山宜作层塔形,而忌金堆也;火山宜作蚕茧形,而忌水堆也;土山宜作马鬣形,而忌木堆也。其阔狭居茔之半高,亦不过三尺许。不论高山平地,或土堆或砖砌,其形要相生,如金作土堆,则发更速;如金作火堆,则发必迟,余皆仿此。」此外,该书对于「开茔作法」和「穿圹作法」(图2)亦有细致规定,限于篇幅,在此不拟详论。 
   
 二、笔者调查所得的清代客家民间风水书籍抄本,有所谓「十二掩土法」,主张根据穴场四周的山势及地形特征,对坟墓结构如墓丘、坟圈、干池等进行相应的营造,以培育或改善穴场的风水效能:
   
 长鬛掩,风踰掩,妙掩,高掩,抵掩,楼台掩,墙照掩,伏龟掩,伏钟掩,含砂掩,拱月掩,半月掩。以上十二掩土作法,用砂水高压,四方风吹,前逼岐增,刼曜冲射,前山走窜,倾泻直流,穴下空陷,堂前飘泻,来龙雄猛带杀,天空地漏,左窜右乘,凶顽破碎,凹风暗杀,是以用此作法。又有十二掩土作法外有不能掩者何以当?以开沟掩之,或开播龙沟以掩之,或开云沟以掩之,或造云墩以掩之,或作方土以掩之,或用沟以泄杀气。补土可以制杀,最宜详要。看上下左右前后,前则当开池掩,后则当堆掩,左右杀风则用土坪掩,上则用五星堆土掩。此是剪风消杀,避强炊压之大作用。此理岂凡骨之流所能知?廿四山俱可作用,要看龙穴真假,杀风方向,属何字位,立其此相,避其此相者矣。看坟宅用五行体式诀。凡作坟宅,尖为火体,圆为金体,方为土体,曲为水体,直为木体,以五行到头入首点穴一节,相生比和为吉,相冲相克为凶。水星入首式宜曲吉,余凶;金星入首宜圆吉,余凶;木星入首宜直,余凶;火星入首宜尖,余凶;土星入首宜方,余凶。 
   
 三、明清之际,曾住锡于江苏茅山及浙江普陀山的淮右禅师,「遍阅名师」,「自浮帆到赣州,携黄公偈记语,历验诸记地」,后又来泉州居住多月,历览五县(安溪、永春、惠安、南安、同安)山水,并浮游至澎湖、台湾等地。他曾经为清代理学家李光地家族(安溪)点过一块「大则圣贤,小者王侯」的名地,故声名尝闻于泉郡和台湾。淮右禅师以图谶结合的形式(穴证),详尽地记录了泉郡及周边县阴宅穴地的美恶、来龙、支脉、朝案、方位、水法以及葬之深浮尺寸、堆式、沟式、干池、碑石等具体用法。淮右禅师所代表的葬法理论,充满着发散性的辩证思维,主张「葬法」应因地制宜,根据山情变化来营造坟式,「以补化工为要」、「承气接脉」,或迎水或收水。

 
乙、南部中国坟墓形制界说之我见。


    
 尽管南方的坟墓形制在细部特征或外部景观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但仍有一些共同的「器物」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从而构成区别于北方坟墓类型之地域民俗共性。因此,不少民俗学者尝试根据民间或乡俗社会人们的「民俗用语」,提供了一些比较具有包容力的界说。
   
 例如,何彬用浙江民间的民俗用语——「椅子坟」或「交椅坟」,来界定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一种坟墓样式:地面椁室(或者坟堆)加上后部的圈式围墙(坟圈),围墙自后朝前作缓坡式降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椅子的形状。这种椅子坟或与之相近的墓形总的形制特点是前低后高、前方后圆。但是,它们在形制样式的细节上因地因时而异地存在着许多近似的变体。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日本学者则根据坟墓的墓丘形态,使用另一个「民俗用语」 ——「龟壳墓」或「龟甲墓」,来称谓南部中国如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以及琉球等地外形细部有些差异的坟墓形制。周星倾向于使用「龟壳墓」或「类龟壳墓」二辞,并将之视为从一般的「椅子坟」发展而来的一种更为地方化的特型。
   
 据何彬研究,椅子坟的历史可能可以上溯至北宋。而周星强调狭义的龟壳墓最迟在明代成型并可能已经普及。广泛用于椅子坟和龟壳墓的三合土和糖灰水黏合剂技术在宋代就出现了。例如,明代宏治甲子(1504)六月吉邵州二十二世孙尚书俊所书《林氏重修先墓记》,莆田尊贤里福平山林氏九牧公墓「九坵一行,并丙向」,重修后「九龟平峙,广一十六丈而奇,莆仅有也」。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秋,工部侍郞温陵何乔远所撰《福平山志》,亦提到「予尝至其处,见九坟齐列,作龟体,莆人谓之九龟」。这是关于福建龟壳墓的较早记载。不过,龟壳墓在福建的成形有可能更早。各地尚保存不少使用三合土技术的宋元时期家族祖墓。虽然这些坟墓屡次经过族裔的整修,但仍然还能看出一些痕迹来。如据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处所保存的宋代「萧状元墓」(图略)亦属三合土铸造的椅子坟、龟壳墓。
在讨论南部中国现存坟墓样式的民俗意义时,有关「椅子坟」或「龟壳墓」或「类龟壳墓」的民俗用语,相较于其它有关坟墓样式的定义,仍然有其相当程度的包容力,因为这些用语堪称是从「在地人的观点」(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所做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尝试,比较准确地契合了当地人所赋予坟墓样式的「关键象征」。比如「椅子坟」或「交椅坟」的用法,注意到「交椅」或「太师椅」在汉语和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具有官职奉禄及身分显贵的标志或者象征;「龟壳(甲)墓」或「类龟壳墓」的用法,则意识到墓丘(俗称为「龟背」或「墓龟」)造型与区域民俗文化中的崇龟现象相关,以及龟所象征的「长寿」、「吉祥」、「永恒」和「灵异」等属性。 
   
 民俗学者已敏锐地注意到,椅子坟和龟壳墓的各部分结构明显含有风水方面的含义。不过他们对于墓丘、墓庭、干池等为何有不尽相同的类型构造解释,仍然语焉不详。笔者上述提到的风水书及图片数据,应该说较清楚地揭示了相关的答案。造型不同的「墓龟」或「龟背」,往往是为顺应山龙所属五行关系而采纳之不同的掩土作法或堆式。周星尝谨慎地说:「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是倾向于将那些墓顶明显呈龟壳状,或特意在坟墓顶部勾勒出明确的龟背纹样的椅子坟,才称作龟壳墓。」这种类型的龟壳墓墓丘,非常接近于风水掩土作法中的「伏龟掩」、「拱月掩」、「半月掩」或「金体」堆式。当然,我们还应注意一个普遍现象,即许多墓丘被营造成伏龟形状或龟甲纹样,大多是遵照地方的坟墓造型传统,相互仿效的结果。因此,我们也不能夸大附加于这类墓丘形态之上的风水象征,而应综合考虑多重地域的民俗文化元素的混合作用。
   
 尽管「龟背」或「墓龟」是闽台民间针对墓丘的习惯用语,但鉴于民间坟墓墓丘形态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将其它墓丘非伏龟状或龟甲纹样之典型特征的坟墓形制称作「类龟壳墓」,或称作「龟壳墓」的简化形态,是否也可能欠缺一些解释的包容性?比如,针对那些做成马蹄状、蚕茧状、覆钟状、风形、土馒头状、长方形、草鞋形的墓丘,我们很难直接将它们的象征内涵同地域文化中的崇龟现象联系在一起。
   
 不过,由于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丘陵或河谷小平原为主,考虑到防水护坟的物理功能,椅子坟和龟壳墓的墓丘造型虽然各异,但其墓后墩或坟圈基本上采用接近「上半圆」的形式,或单重或多重,并呈缓坡式降低。这是民俗学者早就注意到的事实之一。清人陈盛韶所著《问俗录》,形象地将这种坟墓结构形态的特征归结为「形若半月,后仰前俯」。由于受到藏风、聚气、压煞、消煞等风水观念的影响,在物理上起到防水护坟功能的坟圈构造各异,墓地空间较大及坡度较缓的地方,或开沟、或造云墩,或做围墙,以便于与墓丘区隔开来。墓地空间较窄或坡度较陡的地方,许多椅子坟和龟壳墓的坟圈和墓丘的区分已经不太明显,往往连成一体。
    
 既然东南地区的坟墓形制与风水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是否还可能运用其它的「民俗用语」,借以凸显这类坟墓形制的风水象征内涵呢?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坟墓形制这种民俗事象的特征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在闽南地区,椅子坟和龟壳墓的坟墓样式,还有另一个民俗用语可代之——「金水墓」。这一民俗用语亦较直观地反映了南方地区主流的坟墓形制的结构形态及其蕴涵的风水观念系统,亦是一个赋有包容力的界说。「金水墓」之用语,主要是根据墓圈及墓碑、墓耳、坟手等的结构形态及相应的风水象征内涵来界定的。其典型特征乃陈盛韶所称的「形若半月,后仰前俯」。在民间风水专家看来,墓圈(有时也包括墓丘或墓碑石),采用接近于偃月(上半圆)形状,有收来龙之气,藏风生气,牵制煞气等作用。五行之中,圆形及其变体代表「金」;镶嵌墓碑的墓埕(墓耳)和墓两边的墓手相连,则起到消砂纳水的功能。墓碑、墓耳和三重墓手合抱成凸字状,呈「外八字」或喇叭形伸张,高低错落有致,形近波浪起伏状,代表「水」。五行中金生水,水消金,表示穴场既能藏风、又能收水,正符合风水术「入处为风,出处为水」说法,故俗称「金水墓」。
   
 「金水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水墓,自然包括民俗学者所界定的椅子坟、龟壳墓和类龟壳墓等坟墓样式,也包括那些墓丘类型各异的坟墓样式。龟壳墓只是金水墓一种独特的亚型。狭义的金水墓,乃区别于一类具有典型的伏龟状或龟甲纹样墓丘的龟壳墓之用语,而专指墓丘倾斜度较大,没有明显的伏龟状或龟甲纹样的坟墓样式。相对来说,金水墓常见于坡度较大或墓室空间较难伸展的地方;龟壳墓通常见于坡度较缓,或墓室空间较开阔的地方。两者大多具有墓圈、墓丘、墓碑、墓埕、祭台、墓手、墓庭、坍池、后土座等构造,并构成交椅座的形状。两者的护围或墓圈,形近Ω(欧米加)状、马蹄状、椭圆状、半月状不等。两者的墓丘中间皆呈凸状,不过金水墓墓丘大多呈45°左右倾斜,龟壳墓墓丘则较为平缓(不是绝对)。两者的墓手大多是凸字型的三重,通常根据坟墓堂局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调整。墓手的规模往往决定了墓庭的大小。至于墓庭内的坍池,则形态各异,有方型、喇叭型、五角型、半月型不等。墓壳坡度较大的金水墓,坍池造成半月型或多角形的居多;墓壳坡度较平缓的龟壳墓,坍池造成方型、喇叭型的居多,亦非绝对化。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有些金水墓和龟壳墓根本不设墓碑和坍池。
    
 笔者认为,在讨论东南地区「形若半月,后仰前俯」的坟墓形制这一民俗文化事象时,「金水墓」与「椅子坟」、「龟壳墓」等民俗用语皆可交互使用。不过,从坟墓形制与风水信仰的内在关联角度看,我倾向于将「龟壳墓」称作「类金水墓」,而非将「金水墓」视为「类龟壳墓」。这些外延相近的民俗用语,从不同侧面凸显了南方坟墓样式的多重文化内涵。

壬辰年端午 郭济怀整辑于南阳增吉堂

【相关参考资料来源自网络】

---------------------------------------------------------------------

【反对厚葬薄养,倡导文明殡葬;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