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军火箭炮朝鲜发威:后洞里齐射歼灭700多美军

 昵称16505188 2014-03-26

БМ-13型喀秋莎在抗美援朝中,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强力支援。

БМ-13型喀秋莎在抗美援朝中,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强力支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战绩辉煌,威震敌胆,可说是广为人知,但又充满神奇色彩,深知者寥寥。笔者近日在北京,专访了当年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师政委吕琳同志。拂去历史尘封,该师的辉煌战史得以再现。

    军委命名董存瑞等4人为“全国战斗英雄”、军委命令步兵师改装火箭炮兵师,可谓“双喜临门”

    炮兵第21师是我军入朝参战的惟一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其前身是四野第48军143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英雄辈出的部队。建国初期电影《董存瑞》、《翠岗红旗》、《战火中的青春》三部战斗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这个师。

    1950年9月,军委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第143师董存瑞的战友、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全军惟一的女战斗英雄、“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等3人,光荣地出席并被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牺牲的班长董存瑞,也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一个师出4个“全国战斗英雄”,这在全军是少有的,是全师的莫大光荣。10月底,该师奉军委命令,立即北上,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准备赴朝参战。接受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是更大的光荣。这两件大事对143师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11月,刚刚结束在赣南粤北剿匪作战的第143师,由广东曲江车运北上,到达辽宁阜新集结,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师长吴荣正、政委刘禄长、副政委吕琳、参谋长刘义荣、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贵。

    火箭炮团是两营6连制,这个师原辖的第427、428、429团等3个步兵团,改编为5个炮兵团,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团。

    刚改装时,全师万余人,仅有几个干部懂得山、野炮技术,对火箭炮兵的技战术一无所知。为此,师里立即抽调387名军事干部到沈阳炮校进行40天的短期培训,以应改装急需。

    炮兵21师装备的火炮是苏联造M-13火箭炮。炮兵连是4门制,每营12门,每团24门,全师120门。

    1951年2月14日,全师以团为单位举行隆重的授炮典礼,接受刚从苏联运来的火炮。

    M-13火箭炮是一种多轨式轮式自行火炮,弹径为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条滑轨上下各装挂1枚火箭弹,每炮共装16枚,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为电气点火,数秒钟内即可全部发射完毕。这种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破坏力大、战场机动性能好。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一个团一次齐放发射384枚火箭弹。因其弹群覆盖面积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队主要被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M-13火箭炮兵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发挥了巨大威力,屡屡给德军予重创。为此,苏军战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姑娘的化身--“喀秋莎”来赞美、称呼M-13火箭炮。后来,“喀秋莎”也就成为人们对这种火箭炮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军情紧急,只经28天改装训练、14天动员教育,我们便入朝参战了。

    1951年2月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为适应作战需要,中央军委于2月7日决定实行轮番作战锻炼部队的方针,并决定加速完成国内火箭炮团等各炮种部队的扩充和训练。

    2月中旬,军委炮司命炮兵第21师迅速完成改装训练,做好入朝参战准备,并提出了“短期的、重点的、速成的”训练方针。随即又给师里派来了由有丰富的火箭炮作战和训练经验的苏联将军、军官和军士组成的专家组,帮助指导各团的军事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