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鲜为知的真相

 笑熬浆糊糊 2014-03-26

 

《水浒传》鲜为知的真相 - 酒鬼鼠  - 酒鬼鼠

 《水浒传》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古代经典名著,随着新版电视剧的热播,梁山好汉的形象又一次鲜活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文学作品,《水浒传》中的大部分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人和事在历史上确有原型。

施耐庵原是“施瑞彦”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中最早的白话小说,在民间,其影响是很大的。封建朝廷屡次将其列为禁书,草根们却一直争相传诵,文人们评价奇高,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把《水浒传》与《离骚》、《史记》等并列,谓之“六才子书”!

《水浒传》为施耐庵所著,一是见于明人笔记中,胡应麟《少室山房笔记》等书均有记载。二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的题号,尤其是贯华堂本,该版本是金圣叹腰斩百回本,只保留前七十一回,认为前七十一回是施耐庵所著,后为罗贯中所续,并自己伪造了序言。此版本一出,传播十分广泛,施耐庵写《水浒传》就成为很多人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水浒传》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其明确题为施耐庵著,这也成为今天最通行的看法。然而施耐庵究竟何许人也?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元至顺二年(1331)进士,曾在钱塘做过小官,后退出官场,潜心著书立说。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梁山聚义,杀富济贫的故事,很多人不知的是,作者施耐庵其实并不是本名。据说,施耐庵在创作《江湖豪侠传》写“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时,感到思路枯竭,笔不流畅,就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洞的故事。他颇受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后来干脆更名为“耐庵”了。

宋江起义影响其实很小

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也有宋江起义,据说宋江起义军中共有36员主要头领,《水浒传》所描写的梁山108将是小说家的虚构,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目的是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口味,便于流传。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读者切不可将其当做信史来看。

宋江起义后,正如小说中所言,占据了梁山泊。但很快就离开了此地,转战于今山东青州、济南一带,攻城略地,杀富济贫,声势日隆,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这时,担任亳州知州的侯蒙提了一个“赦过招降”的建议,宋徽宗于是便派侯蒙前往招安,结果侯蒙途中病亡,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朝廷又派人马征讨,宋江率众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1121年2月,攻取淮阳军,继由沭阳乘船进抵海州,被知州张叔夜设计包围,宋江被俘投降,起义遂被镇压。这段史实在《宋史?张叔夜传》中被描绘得活龙活现:“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历代史籍特别是正史中对宋江的记载极为稀少,其生卒年月、籍贯、投降后的结局等皆不可知。总的说来,宋江起义在当时的规模和影响都不是很大,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一部《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兼之明初的长篇话本《水浒传》又将梁山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鲜活,因此,宋江起义在民间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上确有武松其人

据史书记载: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陷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武松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冲上前向他猛刺数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当场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高俅并不是那么坏

高俅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奸臣,他溜须拍马不学无术,无恶不作陷害忠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被他害得家破人亡。历史上的高俅果真如此吗?我们翻开《宋史》,发现了一个令人疑惑之处:《宋史》中竟然没有高俅的传记,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佞幸、奸臣的传中都没有他,只是在其他人的传中偶尔提到他的名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高俅可能并非像小说中描绘的那样卑鄙,地位也没有那么显赫。

真实的高俅究竟如何呢?据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中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挥麈录》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全书主要记载了南、北宋之交朝野各方面的情况,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其资料来源大多得自当时的文献以及撰者亲友的口述,问世之初就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称道,被官私史书屡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笔记中的上乘之作。

王明清对高俅早年身世的描述与《水浒传》中相差无几,《水浒传》中说他“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颇能诗书词赋”,《挥麈录》中说其“草札颇工”,意思是文字功底很好,所以做了东坡先生的“小史”。后来苏轼因外放任职,将高俅推荐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这与小说中的描写也是大同小异。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其实是个颇念旧情的人,据说他发迹后,对老主人苏轼一家照顾颇周,《挥麈录》中是这样说的:“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靖康初年,金人入侵中原,高俅随驾至临淮,后以疾辞归京师,据《宋史?钦宗本纪》记载:“元年五月己卯,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高俅最后死于家中,也算善终。纵观高俅一生,以幸臣而列显位,虽不似蔡京、童贯等人那样罪恶累累,但也的确无政绩可陈,这大概就是《宋史》不为其立传,其他史籍对其记述也都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

此西门庆非彼西门庆

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出现过西门庆,是否是同一个人呢?

历史上确实有一个西门庆,但和《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却是南辕北辙。明朝初年,阳谷县有一暴虐的知县姓武,武知县有一妻一妾,潘氏和金氏,其为人极其阴险,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县城西门的一个名叫“庆”的大户受害最深。百姓对武知县敢怒不敢言,偷偷为他取了一个“武皮匠”的绰号,言其心毒手狠,精于盘剥;又叫他“卖饼大郎”,言其好从穷苦百姓嘴边牟利。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以一些社会上的人物和流传故事为原型,因此,在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西门庆”。

而《金瓶梅》中所描绘的西门庆,乃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攀附权臣蔡京门下的横行乡里的官商泼皮,已不是《水浒传》中的西门庆了。《金瓶梅》作者对当时奸党贪赃枉法、地痞流氓为非作歹,深恶痛绝,特意利用《水浒传》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水浒传》的作者把流传于民间参差不齐、水平各异的各种传说和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创作,最终,使其成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水浒传》其实是历经许多作者才趋于完善的,它凝聚了许多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水浒传》之所以成为名著,关键是其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草根们阅读通俗易懂,传播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振奋人心的效果。文人们把其小说作为学习借鉴的范本,具有提升之功效。政治家怎么看?我就不管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