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zhw9888 2014-03-27

解读豫商康百万家族400年的财富传奇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作为豫商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

本报记者姚炎中报道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然而,历史上豫商的代表康百万家族,上自第六世康绍敬,下至第十八世康庭兰,纵跨明、清、民国3个历史时期,一直兴盛了12代、经历了400多年辉煌。历史上曾有康绍敬、康大勇、康鸿猷、康廷兰等10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康百万家族到清代中期,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

家教传承十二代,支撑康家400年,豫商康百万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神话。康家打破轻商的世俗观念,并成功走出洛水,奠定了康家鼎盛的基业。

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康百万庄园文史顾问席彦昭对记者讲:“从康百万庄园留下的匾额上,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康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这位贯以治学严谨的专家告诉记者,中国传统的“福禄寿”3个字在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中根本找不到,在康家的匾额楹联中均为持家励志的内容。

康百万庄园珍藏的那块中华三大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是康家注重家教的见证物。“留余”匾是巩义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内容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留余’匾是对康家数代人经商做人理念的总结,而‘洛作智水’这几个字,甚至体现出康家对洛河的崇拜,因为洛河给了康家走上经商之路的‘第一桶金’。即‘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席彦昭说,古代没有铁路,陆路运输不发达,水路成本低、运载量大,容易形成一种势力,运输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康百万家临洛河,他们把洛河称作智慧之水。是康家发家的根本和命脉。这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将康家送上了经商致富的道路。

“‘克慎厥猷’是康家兴盛不衰的核心思想。”席彦昭对记者说,这4字是一朝庭监察御史为康家所提。即做经商做事千万不能违反国家的政策。同时还有一副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家信奉的是:生意人就两件事,一是做善事,二是读书。

说到‘克慎厥猷’这4个字,不得不提的是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康应魁。

康应魁,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生于乾隆三十八(1773)年,卒于道光庚戌三十(1850)年。在世之时,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首次被老百姓尊称“康百万”,是康百万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当时的康家在中原有良田千顷,在黄河有庞大的船队,太平船是黄河上最大的装载货物的行船。该船可装粮食10多万公斤,两只大锚,投放时需要3个大汉,两个人转动轮车,一人负责投放落点,中舱顶距船底丈把高,舱壁上悬挂着河大王的画像,画像下是条油漆的能照见人影的长条几和八仙桌子,桌两边是太师椅子,两壁挂着名人字画。据说康应魁到山东等地去,这便是他的座船。

历史的痕迹镌刻在民间记忆中。时至今日,在洛宁县的洛河边,还会有人跟你提到康家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