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百万与王妃太后的姻亲财缘

 桐源居士 2022-04-15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洪武七年(1374),康家第一代祖守信,由洪洞县迁巩,来到康店镇洛河边安家。为解决温饱,先在洛河岸边开小饭馆。冬去春来,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秉承独特的经营良方,康氏商业生意越做越大,代代流传。

上自6世祖康绍敬,下至18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13代,时间长达400多年。

康百万庄园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原指雨露,引申为祖业;:衰败,断绝。

君子的祖业,经过五代就会衰败,最终断绝。

孟子 像(来源:hi.baidu.com)

由孟子之说演变而来的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就像一道魔咒一样,在现实中束缚着无数的富庶家庭。事实也正是这样,在古代中国的富豪队伍里,能延续三代以上豪富的家庭并不多见。

康百万,以世代奋起的团体群像,创造了华夏罕有的商业奇迹,不断打破“富不过三代”的桎梏绑定。与此相对应,是深藏于民间故事后面康百万家族成员独特的经商际遇。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第二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銮北京,路过巩县途中住了一个晚上。

慈禧 像(来源:hi.baidu.com)

临走时,康鸿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由衷地说了一句:“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

从此,“康百万”就借慈禧之口声名远扬了。

庄园正门

2020年6月11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来到康百万庄园进行风水考察。

嵩山北麓、黄河南岸,矗立着一座占老而神秘的恢弘建筑一一康百万庄园。

康氏以开店起家,苦心经营,经历了5代人100余年的原始积累过程,家境渐渐富裕。

约公元1521——1572年间,明王朝从内忧外患的嘉靖走向解除海禁的隆万开关时期,民间贸易日益活跃,康家第6代传人康绍敬开始经营漕运,靠漕运发家。

以此为标志,康家进入了一条财源广进、路通四海的康庄大道。

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大使,主管财政。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视野开阔,营商眼光独到,生意多有布局。

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阳,明福王朱常洵被杀,康家收留了逃难中的福王李妃。后来,“康朱联姻”,康氏第10世传人康复吉娶了明福王与李妃的女儿朱氏。

深入梳理康家历史的学者研究发现,康复吉的这一天赐姻缘,是事关康氏家族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

朱氏出身皇族,通晓历史,极有远见,治家严谨,教育有方。

朱氏嫁入康家,为康氏家族的发展带来根本性转变,从而奠定了未来走向的两大基石

一是子孙不以“入世做官”为人生唯一追求,而是重视农商,学而优则商,以耕读传家;

二是以农为本,土地越多越好。家族史表明,朱氏实是康氏家族后300年不动产兴盛的引路人。

耕读人生,土地兴家。

正是按照朱氏的经营理念,康家开始靠土地发家,赚钱就买地。土地虽无暴富,但更稳健。

就这样,原本经营京货绸缎的康复吉,日积月累,成为拥有数千亩土地、资产百万的巨商。

康复吉四子惠,在各处设立商业网点。惠之长子大勇,康氏12世传人,是将康家事业发扬光大的又一关键人物。

河洛之交

时值盛世,康熙提出治理黄河,发展漕运,繁荣经济,发展生产的大环境形成。

康大勇审时度势,积极响应朝廷的漕运政策,结交官府,捷足先登,依托家门前洛河的便利条件,办起了船运业。

大河行船,把粮食、棉花、布匹等运往开封、洛阳、西安,进而延伸到山东、北京、杭州等地;再将山东的食盐、海产品以及南方的茶叶、丝绸等运回来。

在山东济南、临清、兰水等地,大量购买土地,建立产业,以致有“先有康大勇,后有兰水城”的说法。

使康家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一带,为康氏家族的兴旺昌盛打下了牢固基础。

也就在此时,康大勇开始在河洛择地建宅,大兴土木,成为康百万庄园的奠基人,庄园作为康氏巨富的一个重要象征留存于世。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始建于明末清初。

最初,庄园由山腰起建,后来随着家族富裕,房屋也逐渐扩建至山顶。整个庄园占地16万余平方米,由主宅区、作坊区、栈房区、饲养区金谷寨和祠堂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6.43万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计房屋571间。

主宅区包括寨上院、寨下院和龙窝沟3个部分。

寨上院是康家主要成员的居住处,寨下南大院是当年康家接待达官贵人的场所。

龙窝沟位于主宅区北部崖下,依山就势挖筑有许多青砖窑洞,是康家主人早期居住地。

主宅区北300米处,有康家祠堂,坐北向南,为三进式院落。

地堡式庄园

康百万庄园“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神选址,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傍水,居高临下,错落有致,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集农、官、商于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庄严气派,蔚为壮观。

作为中原现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庄园被誉为建筑艺术的奇葩,成为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深得邙岭、洛河地利底蕴的康氏,播下了扎实的风水基因,其发如雷,迎来家族事业的最好时期。

庄园见证了康氏家族的辉煌,也伴随着时局发展最终走向落魄。

清嘉庆年间,康大勇孙子、康氏第14世传人康应魁利用其父祖积累起来的财富,广揽人才,不断开拓市场,大发其财。

康应魁(1773——1850),堂号崇公,抓住时机享受了乾隆盛世的余晖,在陕西开辟康家基地,把泾阳一条长街的布市买下,掌控了中国大西北的布匹批发市场。

天时、地利、人和,助康应魁创造了康氏家族的鼎盛。此时的康家,再次挂上了“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成为闻名全国的一代豫商。

除康绍敬、康大勇、康应魁等人外,康家尚有康道平、康鸿猷等10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均在康家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百万家族到底有多富,恐怕后人永远不得而知。康氏经营有方,值得借鉴的是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及策略。

康氏祖地地形图

康百万时跨明、清、民国三个朝代,在“农本”国策的大环境下,讲求农、商、官结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具体采用“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相公负责,栈栈开花”的经营方式,收到明显的经济效果。

庄园的楹联文化是康百万经商之道的结晶,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诸如:

“耜耕三省,当思创业维艰,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商道无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商品为轻,商德为重,审世诚为”;“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

值得称道的是,康氏巨富之后,不忘治家守业,以期更好地保住财富。

同治十年(1871),康氏第15世传人康道平取堂号“留余堂”,正式提出留余的思想。

康家庄园大厅里悬挂的“留余匾”,上刻南宋名士留耕道人的《四留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以此教育子孙举善事、知进退,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保持人与社会的和谐。

匾文平淡朴素,谦和温润,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盛满了沉甸甸的为人处世智慧。

康家庄园的“留余”匾,遂与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并称为中华三大名匾

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康百万家族秉承诚实、守信、勤俭、拼搏的原则,保持中庸、留余的态度,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成为商人的典范。

19世纪中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大清王朝走向没落。1862年后,为遏制捻军,清军实行“坚壁清野,划河圈地”,封锁黄河及运河,凿沉所有船只,康家的航运船队遭受了灭顶之灾。


“大河沉船”后,康家迅速从全盛转入衰退。

随着清朝的消亡,康氏后人亦不思进取,挥霍无度,大举开建庄园,昔日小小的“康家店”已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庄园,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终于不堪重负,衰落后再难崛起。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金玉满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