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稿件的语感培养

 风虎神韵114 2014-03-28

朗诵稿件的语感培养

http://gaokao.eol.cn/  来源:  作者:  2011-09-30  

  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以及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的作用进行探讨.关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艺帆高考艺术培训学校播音主持名师寄语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目前,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播音主持名师寄语以为要适应这一趋势,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这和吕叔湘提出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通俗的说法,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也就是人们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它是一种直觉思维。之所以要将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问两个小姑娘,她们两人中谁更漂亮一些,刚会说话的回答:"我和姐姐一起漂亮。"稍大一些的马上纠正:"不是一起,是都漂亮!"再问她为什么用"都",而不用"一起",她无法回答了,这显然是语感在起作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所以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艺帆高考艺术培训学校播音主持名师寄语以为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朗读的活动正和语感中的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虽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但也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样的古训。在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教学过程中朗读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

  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它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义的落实、语法的规范、逻辑的严密等等,这固然有其科学性,但却忽略了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时,是很少完全依据词句的理性含义或是一些语法规则的。更何况我们的汉语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如果死死抱住语法规则不放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试想有哪一个人在说话前会想一想自己的话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呢。比如说对于"我去看病"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了这么一条信息:"我"病了,去医院检查。没有人会根据语意、语法将这句话理解为"我"去"探望"病。所以,实际运用语言时主要还是凭语感。说得更确切一些,是凭语感的直觉性。

 

  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比如,在教学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诗中有这么两句:"······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许多学生对它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强调"我"是地主所生,是大堰河所养。继续提问诗句是否有更深的含义,学生普遍感到难以回答。通过将诗句中的"地主"和"大堰河"两个词处理成重音来朗读之后:"······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学生才自然地知觉地悟出,原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表明"我"和乳母之间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更是为了体现作者对乳母特有的深情。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其实正是由朗读而培养的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