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立恒语文 2020-01-15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核心是语感,即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将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实乃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打算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语感及语感能力的培养。这四个方面是:什么是语感、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培养语感能力、语感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什么是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近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曾写过一篇《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个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的文章,文中写道“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紧接这一段,他又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综合夏先生的这两段论述,笔者以为,语感就是在特定语境的规范下形成的一种经验性的言语结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概念。

首先,从口语的获得上来看,人们口语的获得主要是靠经验、靠模仿,而不是理解。比如拿方言来说,为什么这个方言区里的人只说这种方言而不说那种方言呢?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语境的规范,一是经验的积累。在语境的规范下,人们只能说这种或那种方言;在经验的积淀下,人们形成了对特定语言的熟悉、顺畅的把握。事实上,不仅方言的获得者是这样,任何一个民族的百姓在获得自己所在民族的口语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人,绝对不会说汉语;同样的道理,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人,也绝对不会说英语。这一点,只要我们在看看前几年盛传的印度“狼孩”的例子,就会更加清楚。狼孩由于从小同狼生活在一起,所以从说话到行动,表现出来的全部是狼的行为、狼的“语言”。即使后来被人捕获,教以人的语言、人的行为,但效果极其有限。

其次,从书面语言的获得上来看,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学习自己的母语,总要比学习外国语言快得多、容易得多。中国人学习汉语,即使最差的孩子,也比一个美国人要快、要容易;反过来,美国人学习英语,同中国人相比,同样是这种情况。个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两种:语境和经验。身处母语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比外国人快得多、容易得多。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语感教学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语感教学呢?这和语感在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语言建构与运用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作用、文化理解与传承作用、人格形成与提高作用。

1. 语言建构与运用作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看法,但从实践运用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培育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此,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那么,语感在培育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呢?起着奠基和支配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语言理解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人,其对语言的理解——不论是听,还是读——首先是从语感开始的。比如我们读一首诗,之所以觉着它很美,首先是基于对诗的语言的初步感知,而这种初步感知就是语感。在这个方面,假如没有了语感,我们的阅读或听读活动是很难发生的。

再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语言运用更是在语感能力的支配下展开的,没有了语感能力,语言运用几乎不会发生。在这个方面,吕叔湘先生的一段话说得极为精辟。他说:“打乒乓球的时候,不可能每一举手都测定一下角度的大小、腕力的强弱。同样,说话的时候也不可能每用一个字都想一下它的定义,每说一句话都想一下它的组成。有人问:写文章不是有‘字斟句酌’之说吗?对,有这回事。可是,仔细省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不是每字必‘斟’,每句必‘酌’;二、所谓‘字斟句酌’也很少是有意识进行定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才合适,直觉地感觉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里所说‘直觉地’不是出于什么本能,而是已经养成的语文习惯在起作用。”(见《吕叔湘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17页)很明显,吕叔湘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习惯”其实就是语感。由此可见,语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重要作用。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2.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用。语文学习从表面看,是同语言文字打交道,实际上骨子里是同一个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打交道。就语感的角度看,学习语文,可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哪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呢?笔者以为,可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可以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形象性、情味性和深刻性。

我们先谈语感与直觉思维。从我们前面对语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的作用的分析来看,不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运用,都离不开语感;离开了语感,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几乎都不可能发生。不仅如此,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语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上作用不是以推理分析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直觉的形式参与其中的。而语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上的这一特点,从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角度看,前者对应于直觉思维,后者对应于思维的敏感性。

语感发展和提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语感在获得语言信息和运用文字的时候,着眼于语言文字的某一方面,而是从语言的整体上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换句话说,语感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时候,既是形象的,又是抽象的。比如我们对杜甫《登高》中的这四句诗的理解和运用就是这样。杜甫的这四句诗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形象的角度看,这四句诗中诗人选用了8个意象,这8个意象又有组合成了四幅画面;从抽象的角度看,这四句诗中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无尽的悲凉、孤独、寂寞、忧伤。再从思维品质的角度看,这8个意象四幅画面无疑地都具有形象性、情味感和深刻性。可见,语感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上的作用。

3.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一种语言,从审美的角度看,都有美的特质,而且汉语在这个方面的特点尤为明显。记得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正是因为汉语具有这“三美”,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审美鉴赏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地,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育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4. 文化理解与传承作用。语感在这个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语言本身来讲,它就是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学习语言,其实就是理解与传承文化。其次,从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看,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乃是一个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这里有工具器物、典章制度、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心理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学习语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5. 人格形成与提升作用。应该说,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人格乃是所有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但是,由于语文学科天然地具有人文性,因此,语文学科在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人格方面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点,各个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均有明确地表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这里不再赘述。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三、语感教学的基本内容

根据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看,人们普遍认为,语感是一个范畴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有:正误感、优劣感、语意感、语音感、畅达感、节奏感、哲理感、旨趣感、句式感、形象感、情味感、哲理感、分寸感、风格感等等。单就语感本身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就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似乎又给人一种空洞、浮泛的感觉,难以把握,难以操作。可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又不能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适合教学的、既便于操作、又便于把握的语感教学内容来。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思考。

前面我们列举了14项语感内容,其实,从教学的角度看,这14项语感内容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语意、词语、句子和风格。

语意即语言的意义,这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首先必须弄懂的一项内容。语言的意义可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从语用的角度看,它们都必须成为语感教学的内容。

词语即一篇文章的在词语锤炼上的特点,它包括前述14项语感内容中的形象感和分寸感两项内容。从微观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语言是否准确、是否形象,主要不是靠这篇文章中的某些句子体现出来的,而是靠某些句子中的某些关键性的词语体现出来的。因此,形象性和准确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不是对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描述,而是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描述。

从实际的阅读过程来看,句子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因而它也是语感的中心内容之一。就前述的14项语感内容而言,属于句子的有:情味感、哲理感、畅达感、节奏感、语序感、句式感等10项。由于句子要牵扯到句式、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子读音、语序等6项基本要素,因此,前述的10项内容在实际的阅读训练中可融化到句子的这6项基本要素中,从这六个方面进行训练。

风格是一个作者通过其一系列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它既包括作品的内容,也包括作品的形式。语意、词语、句式都包括在它的范畴之内。

综上所述,语感教学的内容有:语意、词语、句式、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音、语序、风格等9项。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四、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路径

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路径有:感受、品味、朗读、背诵、读书。

1. 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是语感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它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坚固,大楼就能盖起来,地基脆弱,大楼就会倒塌。同样的道理,学生的语感不能得到很好地训练,语感能力也就无法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时,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想象,让他们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中去感受文章语言的情味、形象、哲理、旨趣、分寸、畅达、节奏等等。在这一点上,教师必须注意,不论学生感受的是对是错、是准确还是不准确,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肯定。学生感受得对、准确,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表扬;感受得不对、不准确,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指导、纠正。我们这里最需要的乃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学生在感受中正确率、准确率有多高!

2. 品味。如果说感受是语感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品味则是语感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在学生对语言材料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发挥想象、联想,或调动经验、情感,或运用自己的知识、思想认识等,反复琢磨,仔细品味,尽情地品尝语言中的情味、旨趣、哲理、节奏、分寸、形象等语感要素,从而达到对语言材料的透彻地领悟和真切的体会。

3. 朗读。朗读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它要求朗读者必须做到心眼口耳并用,尽可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文章的音声节奏。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这是一种常见常用的语文教学法,语言恰当,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有效。

4. 背诵。背诵是朗读的深化。在教学中,能要求学生经常背诵一些诗词歌赋、名篇佳作,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作用甚大。

5. 多读。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光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上的文章外,还必须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外常读书、多读书,只有这样,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才有肥沃的土壤。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最锐敏的感觉。”由此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抓住了语感这个牛鼻子,并围绕这个牛鼻子精耕细作,笔者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走上“多快好省”的快车道。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教语文方能提高效率?抓住这个“牛鼻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