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大伦解读《神农本草经》千年养生智慧:人参篇

 业余养生馆 2014-03-29

      人参,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乾隆皇帝最钟爱的保健药
      人参是乾隆特别钟爱的一味中药材。在乾隆六十三年的时候,两个太监和两个御医端着几小碗药汁来到乾隆的住处,告诉乾隆说要喝药了。然后御医拿起其中的一小碗自己先喝了,接着太监又喝了一碗,按照当时宫里的规矩,药熬好了以后,御医和太监要先试。这样的情形在乾隆六十三年的时候几乎是天天出现,那时皇上常喝的那味药就是人参。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六十三年的时候,乾隆一共服用过人参359次。这么算起来,乾隆皇帝几乎是天天服用,每天在3克左右。所以说乾隆对人参是特别的钟爱。当然,乾隆每天的服用是讲究一定方法的,因为人参吃了以后会上火。
      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的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明代著名中医学者龚居中在《四百味歌括》中列为第一条:“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成为无数中医的入门歌诀。


      有灵性的人参——来自远古的传说
     古代对于人参的认识也是非常有趣的,往往把它和神话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一味药被如此地神化过。以前人们认为人参跟成仙有关系,所以过去人们把人参叫做“地精”。在《梁书》里边记载说,南朝有一个隐士的母亲病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这时候有人就告诉他,这个病需要用人参来治。这位隐士是个孝子,他就到处寻找人参,最后得知在钟山里边有人参。可是这位隐士在钟山转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人参。突然有一天,他看见了一只小鹿,小鹿在前边走,他突然就像感觉到什么似的,就跟着鹿走,走着走着小鹿就消失了,然后隐士就在小鹿消失的地方发现了一株人参。隐士把人参拿回家给母亲服了之后,母亲的病就好了。
       以上的故事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故事,这之后关于人参的记载是越来越神奇,很多关于人参的故事和神话也就出现了。说山西上党那儿的人参都成精了,有的人去挖人参,结果挖着挖着,就听到地下有人呻吟。挖参的人很奇怪,看看周围没有人就继续挖,挖了好几尺才挖出一株人参来,而这株人参的头那儿却破了一点,原来刚才发出呻吟声的是人参。
      《太平御览》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也是在上党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天天晚上听到外边有人喊,可是出去看的时候却没发现有人。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久,主人决定去探个究竟,他循着喊声的方向去寻找,结果在一里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株人参,最后挖出来的人参竟然有两尺长。

       纵观古代的这些传说,人参都被拟人化了,有灵性,并且很容易成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的传说呢?因为人参长得有点像人的体形,有头,有身子,有四肢,当然它的作用也非常大,药效非常好,所以老百姓慢慢就把人参给神化了。


      延年益寿不是梦
      人参在《神农本草经》里是这样被记载的:“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就是说人参五脏六腑都补,但主要是大补元气的,同时能够生津益气。而且服用人参久了,还能延年益寿。
      元气在中医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叫元气,它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肾精(我们现在医学称为遗传物质),经过后天的发育,就会生“气”,这个气和我们后天吸入的空气中的清阳之气,再加上吃进去的水谷之气,它们三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体的元气。
      元气支配我们身体各种各样的行动,元气充足了,人的精神头就足,做事就有精力;元气不足,精神就会萎靡不振。这就是为什么《神农本草经》说人参能“定魂魄”的原因。
      在中药里能够大补元气的药只有人参这一味,其他的药没有提到有这个功能。古人怎么就知道人参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和功效呢?实际上药物的功效都是老百姓在生活中不断尝试,然后总结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是神农尝百草。起初人参应用得不是很多,也是逐步地越用越多,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到人参的药方就非常多。到了明朝,人参的应用被推向了高峰。
      明朝时期的张景岳就特别善于用人参。这个人也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年轻的时候豪情万丈,想有一番作为。当时日本丰臣秀吉的军队侵入朝鲜,张景岳就到朝鲜参加过对日作战。可是等到老了以后,他发现自己也没建成功也没立过业,而此时呢,“亲益老,家益贫”,亲戚父母都老了,家里很贫穷,张景岳功名壮志的豪情也消失殆尽。回到北京就开始学习中医,最终成为一代中医大家。
      在张景岳52岁的时候,他半岁的孩子受了风寒,闹肚子。张景岳自己是中医大家,又是老年得子,他当然是非常精心地给自己的儿子调养。但是他开的药孩子都吃不进去,由于孩子那时身体很虚弱,只能用药去补,可是孩子吃不进去补药,到最后都奄奄一息了。看着自己的孩子,张景岳心疼得不得了,可是他却束手无策,只能自己坐在屋子里流眼泪。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给孩子用人参,因为此时的孩子是气不足,无力把自己身体的气机振奋起来。张景岳就用了二两人参,并且放了点胡椒粉,胡椒粉是开胃的。煎好汤药后,给孩子喝下去,结果孩子喝了药后,慢慢地就好了起来。


      揭开人参的神秘面纱
      现代的科研工作者经过药理分析,证实人参里边确实含有很多对人体非常有益处的成分,最有效的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延缓人的衰老,对心脑血管系统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人参的品种有很多,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野山参,一类是园参。我们在药店里看到白白胖胖的像小萝卜似的是园参,就是人工培养出来的人参。而野山参是比较难见的,需要在山里生长好几年,价格也都在几万块钱左右。据史书记载,人参寿命为400年左右,但现在我们见到的野山参,参龄达200岁的就很罕见了,能生长百年左右也不容易。有些人拿人参的种子,种在山里,人工模拟它的生长环境,这样生长出来的叫林下参。还有一种是,人工培养出幼苗,然后再移到山里生长的叫移山参。
       如何辨别什么样的才是好人参呢?一般来说,参头圆长,皮老黄,纹细密,体形美,鞭条须,珍珠节多等条件都具备的人参是罕见的珍品。大家在辨别的时候,可以只看参须上面有没有一个个小疙瘩,我们把这些小疙瘩叫做珍珠,小疙瘩很多是好人参的表现。而参须在中医里是单独使用的,它的功效比较缓和,适合老年人用。
      人参的炮制过程分为三种。参农把人参收取以后,用针在鲜参上扎孔后放到糖里蒸,然后再晒干叫糖参。由于糖参的颜色是发白的,也叫白参。糖参的力道稍微缓和一些,我们平时养生用糖参就可以了。收取后的人参蒸两个小时左右,它会变成红色,叫做红参,红参是专补气血的,平时我们养生是用不到的,只有在气血两亏的时候才能用到。人参晒干了以后叫生晒参,有益气生津的作用。我们日常养生也可以用生晒参。
      人参的炮制方法是在明朝时期由东北传至中原的。明朝的时候,在医学家不断的推荐下,老百姓对人参有一种非常盲目的崇拜之情,几乎家家都储备有人参,所以就有人专门去收购人参。到了明朝末年,山西上党产的人参差不多就被挖没了,这时候东北的人参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北京当时有一家老字号药店,叫鹤年堂。“鹤年堂”这三个字是严嵩给题的,严嵩是明朝重要权臣,官至内阁首辅,擅专国政达二十年之久,可见鹤年堂药店跟当时皇宫里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鹤年堂去东北进购药材的时候,就发现东北的人参也很不错,所以他们就把东北人参给引了进来。
       但是,后来明朝的人参交易市场关闭了,东北那边的人参受此影响,烂了十多万斤。所以他们就开始想办法炮制人参,用糖熬,用太阳晒的方法都是那时候研究并流传下来的。


       不上火的补药——西洋参
       西洋参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一种人参类型。在清朝时,一个外国传教士帮着清政府勘探地理,他到了我国东北以后,看到当地人都在挖人参,也听说了人参治病的神奇疗效,他就想他们外国会不会有这种药材呢。于是那个传教士就把人参画了下来,而且还把人参的功效和生长环境写了下来,然后寄给了法国的教会。当时加拿大还是法国的领地,法国教会就在同纬度的加拿大,找到了一种跟人参非常类似的东西,就是西洋参,和我们的人参外形很像。

       在西洋参被发现以后,中国的医家从清代就开始总结它的功能,发现西洋参跟人参虽外形相似,但药效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的人参是性温的,补气的;西洋参虽然也补气,但是性凉的,所以服用西洋参有一个好处,就是吃了不会上火。阴虚同时气虚的人,我们叫气阴两伤的人可以服用西洋参。阴伤主要是津液的损伤,还伴有一些虚热的现象,比如说舌质红、口干舌燥、眼睛干、手心热。有人可能不明白气虚是什么意思,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气虚的人具体表现为,经常感觉自身无力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而且还经常头晕,一动就出汗,平时说话声音很低微等。
       西洋参该怎么服用呢?清朝著名的医学家王孟英总结了一个好方法,叫玉灵膏,是用桂圆和西洋参做的一种药膳。王孟英是个食疗大家,写过一本书叫《随息居饮食谱》,他在书中说桂圆是补血的好药,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温燥,桂圆吃多了会上火。那么把西洋参和桂圆配在一起,桂圆用一两,西洋参用一钱,西洋参的凉性就会把桂圆的热性给制约住。西洋参和桂圆放在一起蒸,蒸烂了就会成膏状,然后每天吃一勺,既能起到补气的作用,又能养血。
        如果是气阴两伤的人,感觉自己经常口干舌燥的话,也可以把西洋参切成片,或者去药店买现成的西洋参片,每天拿两片放在嘴里含着,软了以后嚼着吃下也是可以的。


        食之有道——人参的服用方法
        《清宫档案》里记载了很多食用人参的方法,很多妃子会把人参切成片含在嘴里,直到它软化了,再嚼碎咽下去,一天含一两片,这是人参的一个服用方法,即含服。
         人参的另外一种服用方法就是泡酒。我们可以拿一两根人参,一般一根就可以,因为人参补气的作用很强,所以我们还要配一点滋阴的药物,比如放一点枸杞子。一般是一根人参配30克枸杞子,而配酒的量一般是一瓶。这是对于养生来说,一个比较好的服用方法。
         前面我们说到,乾隆皇帝天天服用人参,他服用的人参是野山参,劲非常大,可是乾隆为什么不上火呢?因为他在服用人参的时候,是配了其他药的,这个方子叫生脉饮,是由人参、麦冬和五味子这三味药组成的。生脉饮的配方是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这个比例是非常讲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人参是补气的,性燥,人吃完以后容易上火,麦冬是滋阴生津的,正好能平衡人参的火气。而五味子有苦、酸、甘、咸、辛五种味道,中医说五味是可以入五脏的,具有补五脏的功效。虽说五味子有五味,但以酸性为主,酸有收敛的特性,所以在药方里加入五味子,就等于既补气又补阴了。
         生脉饮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的,在夏天的时候人们经常服用。由于天气太热,大量出汗会导致我们人体气虚,同时汗出来以后,阴液也给伤着了,这时正好可以喝生脉饮来补气补阴。中医直到今天还用这个方子,就是按照上面我说的比例去熬,人参1克,麦冬3克,五味子1克。在熬五味子之前,最好先把它捣开,要不然它的五味是出不来的。汤喝完以后,人参就可以拿出来嚼着吃了。

生脉饮现在也有成药,我们去药房里可以看到有做好的生脉饮口服液。有的口服液是用党参做成的,党参是非常平和的,吃了绝对不会上火,作为日常保健是可以用的。
         比如说工作比较忙的中年人,如果感觉到心力不足、精力不充沛、口干舌燥、津液不足的时候,用生脉饮泡开水喝就行。再比如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很多老人会感觉到浑身无力,经常出汗,这时让他们喝一盒生脉饮口服液,就会改善身体的状况了。如果我们想在其他季节喝生脉饮,就需要把麦冬的分量减一些,把原来1∶3的比例改为1∶2,就是1克人参配2克麦冬。


        服用人参有禁忌
        人参在救急的时候,用量是很大的,如果一个人心衰了,把大量的人参煎成汤给他喝下去,能够振奋心阳。但是我们平时养生的时候,千万记住不要大量服用。拿一根人参炖鸡,你吃完以后,出鼻血的几率很大。所以人参是要小量频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虚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经常服一点人参,小量地服一点,配合麦冬和五味子,这样服既不会燥也不会上火。可以分阶段地服,比如一个月中,服两个星期,停两个星期。服用人参最忌讳的是心急,一定要循序渐进。
        服用人参除了小量常服之外,还不能跟萝卜同时吃,不管白萝卜、青萝卜,只要是萝卜都不能吃。因为吃萝卜会把人参补的气给泄掉。
        我们在服用人参的时候,要咨询医生,因为有些中药跟人参的药性是相反的,比如藜芦。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在煎人参的时候,不要用金属的锅煎,一定要用陶瓷的或者沙锅来煎。金属器皿里边有好多重金属成分,它会跟中药里边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与人参功能相似的中药——三七
       三七也有类似于人参的补气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所以经常用在外科,比如跌打损伤。中医古籍记载,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三七在治疗外伤的时候,一边能止血,一边给人体化淤,一边还能给人体补气。人的正气补足以后,身体自己是会修复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里所含的营养成分,绝对不低于人参和西洋参。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三七也是会上火的,在使用三七的时候,需要搭配一些收敛性的药。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方子,比如说骨折了,除了在骨折的地方打上夹板,用正常的方法来治疗之外,还可以用一个食疗的方子,就是拿十根有骨髓的鸡腿的棒骨(带点鸡肉也是可以的)砸开,然后和5克三七粉放在一起炖。三七的药理成分可以把骨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给萃取出来,然后再跟三七结合在一起,这对我们骨头的修复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说用三七炖汤喝,叫三七药膳。但我不主张大家没事时也服用三七,如果没有骨伤的话,三七是要慎用的。

         文章来源:节选于《家中有本草,健康无烦恼:罗大伦解读《神农本草经》千年养生智慧》一书

大补元气话人参

     《红楼梦》有多处写到人参。第三回写林黛玉吃人参养荣丸,这种丸药的主药就是人参。人参养荣丸是在十全大补汤的基础上衍化而来。十全大补汤由10味药组成,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肉桂。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上五味子、陈皮、远志、姜枣,就成了人参养荣丸。在第10回,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共有14味药,外加莲子(去心)、大枣为引,人参也是主药。在第12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又着重写了人参一味——独参汤。贾天祥中了王熙凤设的圈套,在“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相思病难禁,又添了债务,日间功课又紧,危在旦夕,此时极需要用“独参汤”,以挽救生命。

   在第45回,薛宝钗看林黛玉的药方,觉得人参、肉桂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建议她宜平肝养胃为主,于是推荐了“燕窝粥”。第77回医生给凤姐开了丸药“调经养荣丸”,要用上等人参二两。围绕这二两人参,作者又费了一番笔墨,使读者获得了很多有关人参的知识。

   人参是举世闻名的珍贵药材,是公认的大补之品,在我国有悠久的用药历史。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的药物学专著,对人参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客观的评价。

   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三经,能大补元气、益肺健脾、生津止渴、宁神益智;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既能单用,又常与其他药物配伍。

   先说单用。一味人参,煎成汤剂,就是“独参汤”。古医籍〈〈本草新编〉〉记载:“盖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它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三四两,做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骤散而死矣。”

   据史书记载,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在1642年春大战清军失败,被清兵活捉了。他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只因饮了皇太极妃博尔济吉特氏端来的一小壶人参汤,顿时便精神大振。近代亦屡有报道,一些心源性休克病人,血压极低,脉搏微细,四肢冰凉,危在旦夕,只因灌服一剂独参汤,或者注射1~2支人参针,便从死亡线上给挽救回来,转危为安。故独参汤常用于危急之症。

   若非此种危急情况,则常需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提气需加柴胡、生麻;和中需加陈皮、甘草;健脾应加茯苓、白术;怔忡要加远志、枣仁;止咳需加薄荷、苏叶;化痰必加半夏、白芥子;降胃火应加石膏、知母;祛寒要加附子、干姜;败毒配芩、连、栀子;下实佐大黄、枳实。用之补则补,用之攻则攻,在临床上用途甚为广泛。

 由于人参能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有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不仅对衰弱性疾病有良好的补益作用,而且能治疗正虚邪实,或邪气未清、正气已衰的症候。如与解表药同用治疗气虚感冒;与泻下药同用治疗虚性便秘等,均具有扶正去邪的作用。因人参能益气生津,故又可治疗消渴证和热病伤津等证。治消渴常与黄芪、山药配伍;治热伤气津、口渴汗多,每与麦冬、五味子同用,如“生脉散”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段振离河南中医学院

     罗大伦解读《神农本草经》千年养生智慧:阿胶篇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雾中长城更壮观鈥Α揪访劳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