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仿古玉辨伪与鉴定(一)古方著

 徐宏空间 2014-03-29
 
标签: 

杂谈

1:仿古玉产生的原因
    仿古玉的产生,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俗的变化,玉器使用的传统及古玉市场的影响关系密切。一般的工艺品,多兼有艺术与实用两重价值,实用价值强的作品,艺术风格受社会时尚的影响偏大。玉器的材料较珍贵,主要用于陈设与佩带。人们佩玉不仅表示自身的品德追求,还兼有辟邪、去疾的意图及对某种神灵的崇拜。这样就产生了玉越古越好、越旧越好的心理。在玉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力量表现的非常突出,某种样式,某种图案的玉器,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流行,西周时的某些玉器往往近似于商代作品,汉代的某些玉器又往往近似于战国时期的作品,传统的力量,对古玉的追求,是仿古玉产生的一个因素。
古玩市场的存在是仿古玉产生的另一个因素。收藏古物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但仅有博物馆及少数收藏者,可以通过考古发掘等非市场方式获得藏品,多数收藏者的藏品是通过市场收集的。古玉的收藏更是如此,收藏古玉往往是富裕了的人们追求的一种文化经济活动。真正的古玉数量少而市场价格高,仿古玉若被认真,便可以质次的玉料、简捷的工艺获得很高的价格,只要古玉的价值被认可,仿古玉的出现就是难免的.

2、古玉鉴定的意义与方法
   玉器鉴别是古器物鉴别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时间非常早,有独立的方法,古人很重视,在现今的条件下,玉器鉴别的重要性更加明显,玉器鉴别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a. 有大量古玉器流传于世,需要进行鉴别。
我国是崇尚玉器的国家,用玉传统悠久,同时,玉器的使用量也非常大。例如在浙江余杭县反山、瑶山良渚文化遗址中发掘到的玉器就超过千件,在其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有700多件;山西曲沃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也有数千件。这些情况表明,大量使用玉器并非一朝一地之事,而是贯穿于历朝历代之举。
    在材料特征上,玉材又有其特殊性。同陶瓷材料相比较,玉材不易破碎,即使破碎后,人们也不会像对待瓷片那样,将碎玉丢弃,而是进行修改后重新使用,商代玉器中有大量的弧形动物,其中很多都是用残断玉环再制的。可以看出,玉器是历史长,用量大,耐使用,更新换代慢,淘汰率低的产品,同时它又流传广泛。我们很难估算出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多少玉器,但可以肯定,数量非常之大。而就其材料特点来看,因自然损坏而消失的作品较其它器物而言要少。大量的玉器被人们视为珍品而传递,在某些家族中,传承了几代的玉器是常见的。
    同其他器物一样,很多玉器被当作随葬品埋入了地下,这也是为墓葬遗址的发掘所证实的。但自古而来,盗挖古墓葬的现象一直很严重。一些地区的古墓葬,十墓九空,墓中器物早已又经人世。一般来说,古墓葬中器物多为有机物,易腐烂,经年而不朽的物品主要是陶瓷器、金属器和玉器,而这些器物中,陶瓷器易破损,贵金属则往往在传世过程中被熔炼而改铸新物,惟玉器被破坏的可能性较小,且古人多有说法认为凡经墓葬埋过的玉器,不惟无恶无邪,反而更增神道,色彩斑斓,土咬尸浸,成为避邪压胜的良品,倍受青睐喝采。因而有相当数量的随葬玉器出土后又流传于世。
    传世玉器中有相当数量的古玉,又有相当数量的仿古玉,这便是传世玉的现状。流传在世的玉器需要鉴别有下列原因:首先,人们很难知道传世玉器的准确年代。玉件一般都很小,上面又没有文字,也很少有相伴的参照物,多数持玉者,以至某些藏家,并不知道自己所持玉件的准确年代,这就需要进行鉴别。其次,玉器的仿制非常普遍,仿制古玉和制造假古玉是玉行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古玉市场出现后,假古玉的制造更为普遍。假古玉的用料次,工艺简单,冒充真古玉出售则能卖很高的价钱,有暴利可图。另外,一些玉匠本身的艺术修养差,不肯下功夫设计好的作品,也参照古玉或其它玉件进行仿制。因而在传世玉器中或玉器市场上,玉器真假混杂,好坏混杂,对于购买者来说,需要对所收玉器进行鉴别。

b. 发掘到的玉器需要进行分析、识别。
    我国古代盛行厚葬,在一些时期、一些地区实行着制度化的葬礼,墓葬中的器物按照入葬者的身份设置。在一般情况下,墓葬中的器物与入葬人的财富占有量与自身爱好有关。在发掘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墓葬中随葬物品较多,其中含有许多前代器物的情况,又由于玉器的更新换代慢,前代器物倍受重视,墓葬中出现前代玉器或古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明代之后的大型墓葬中常能见到,因此对发掘中出现的玉器也要进行分析,确认出土玉器的真实年代。
    c. 通过鉴别确定玉器的价值。
    鉴别玉器的直接目的是确定玉器的材料、艺术性、制造年代、使用方法,以及揭示它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肯定它的价值。从历史上看,收藏玉器是经济繁荣后人们的一种自然选择,近数百年来人们对古玉的收藏热情更加高涨,这里面包含着巨大的价值追求。同时,假古玉制造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真假古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别。这种差别的识别也要通过鉴定来完成。
    玉器鉴定的重要性推动着玉器鉴定方法的探索和发展。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以古器物进行著录、研究。书中收录了一些玉器,而且进行了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人们进行的古玉收藏与识别活动。图录所收作品虽有古玉,当代作品也有一定数量,但图录并没有对古玉进行年代的科学划分,因而可以认为在宋、元时期,玉器的鉴定方法尚未成熟。明代的古玉鉴定情况在《格古要论》、《遵生八笺》等书中都有反映。明早期曹昭著《格古要论》是专门指导人们进行古器收藏的著作,带有识别器物真伪的内容,但在玉器的时代划分上,没有确定准确的类型特点。《遵生八笺》著于明晚期,书中谈了很多旧玉和古玉做伪的情况,反映了明后期人们对古玉的认识。
    清代玉器的鉴别情况,反映在清代人的论玉著作中及清代宫廷档案里。清代人论玉,散见于清代的文人笔记中,又有专门的论玉文章、著作,所论鉴别玉器的真伪,以陈原心《玉纪》和刘心白《玉纪补》最有影响。其中谈了很多玉的材料、古玉的色彩、制造古玉的方法、识别方法等内容,非常专业且系统化。清代宫廷档案记载了宫廷中古玉贡入、分类、鉴别、收藏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对玉器中的三代玉、汉玉、唐、宋玉、旧玉的划分,对玉器做旧、染色的研究及辨伪情况。

二十世纪以来,古玉鉴别的研究加快。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事古玉鉴别的主要是收藏家、文物商人及少量的考古工作者,后半叶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及博物馆、考古所专业人员的扩大,专业工作者利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古玉鉴别,使玉器鉴定纳入了科学的轨道。玉器鉴定的基础认识来自对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近数十年,我国田野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以墓葬为单元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遗物,几乎各不同时代、各历史时期的玉器都有出土,这些玉器有明确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特点,为我们了解各个时期或地区的玉器提供了准确的材料。玉器鉴定过程中要对被鉴定的玉器进行不同内容的类型分析与对比,因而掌握有关资料的全面性及对比方法的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玉器鉴定前要做大量的准备,要积累经验,掌握资料。
    玉器鉴定前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对玉器的考古发掘材料进行整理、排比、分析,这是玉器鉴定工作者必须亲自做的。在进行资料研究时要注意下列几点:第一,全面掌握材料,尽量避免遗漏。文化遗址中遗存的玉器同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玉器相比,数量毕竟很少,考古发掘到的玉器又是文化遗存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玉器的时代类型特点概括,基础已经很薄弱,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如果对现有材料不能全面把握,也就很难正确地把握古玉的类型特点。第二,要细致地分析和观察现有材料。科学的把握材料,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玉器鉴定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古玉类型特点的把握,能否正确的把握古玉的时代特点,又往往取决于对考古资料的观察与分析。观察的目的,不仅要看到大家都注意到了的,玉器的一般特征之处,且能进行普遍意义上的概括。观察已知古玉器所得到的认识,在识别传世古玉时是非常有用的。
    观察分析考古发掘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到博物馆去看展品,要准备一个放大镜,认真地、一点一滴地看。一些鉴定文物工作者谈到研究古玉时常讲要上手,也就是拿在手中慢慢地看。研究古玉器的学者,到博物馆将二三件作品看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同样,一些制造仿古玉的高手,到博物馆花几天时间看一二件展品也是常有的事,由此可知看展品的重要性。二是要通过文献与图册进行古玉类型特点的归纳。因为博物馆的展品往往是局部作品,不可能把各地区的同时代作品集中于一处。也不可能将一地区某一时代的作品全部展出,通过文献扩大信息量是必要的。在进行古玉时代特点归纳时,要排出不同器物的时代发展序列,了解器物在发展中的演变,各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区别点,不了解区别就无法鉴别,目前的条件下,文献与图册对于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第三,要独立进行古玉器的特点归纳,因为玉器鉴定过程对于每一位鉴定者来说都是个人行为,要独立地拿出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人之间的协作。如果没有独立进行过古玉类型学研究,人云亦云,就很难有独立的识别、鉴定古玉的能力。但是在独立归纳时,要注意结论的准确性,对于任何结论都要有足够的鉴定支点,常见到一些鉴定者,在专业中摸爬多年,但想法离奇,不着边际,多方劝告下亦不知反思。此种不能同外界交流,不能听取不同意见,不能随着资料的发现而修正自己原有认识的鉴定者,也难取得正确的鉴定结论。
    玉器鉴定的另一个基础,是对个体玉器的熟知。必须记牢一定数量的典型作品。玉器鉴定过程中,形象化判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判断过程中,很少以抽象的概念出发做出结论。鉴定者往往要根据记忆中的典型作品进行比较,最初的判断多是这类作品是否出现过,也就是见过没见过,其后是特点对特点有疑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才能做出结论。不熟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就难进行这样的比较。一般来说,玉器鉴定者在最初阶段,需记牢一二百件作品的特点,包括材料、造型、颜色、纹样、加工方式等方面。如果进一步的话,要把这些作品的典型特征进行排比,形成类型发展的序列认识。
    除了对古玉的类型特点把握外,还需要掌握古玉作伪的方法,了解假古玉的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古玉真伪的鉴定,在鉴定过程中经验、见识起着重要的作用,鉴定的主体要凭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鉴定一件玉器的年代,首先要确定作品的类型归属,明确作品具有的时代特点。具体地说,要进行造型、纹样、制造方法方面的判断。这里要注意玉器各方面特点的一致性,就是说从各个角度来判断,得出的结论应有一致性,应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玉器特点,不能多特征拼凑。如果出现了不同,则要另行分析,将以最晚的时代特征为基准。在得出初步的类型归属意见后,便要进行真伪的判断,这时,同样需要进行造型、纹样、材料、加工工艺方面的分析,还要判断是否有人工伤残、人工染色和人工作旧,而有关古玉做伪方法方面的知识,鉴定文体所见过的假古玉特点的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于假古玉的制造方法太多,目前又无专门部门进行假古玉标本的归纳,要进行重要鉴定时,鉴定主体要自备举证方法,因而有条件的,要进行有关的资料整理。

判定古玉真伪是非常困难的,鉴定者往往遇到三种情况:在短时间内能明确作品为古玉;在短时间内能判定作品为假古玉;一时不能做结论,对作品真伪要进一步研究。判定古玉真伪时,要注意下列几项方面:
    a.对玉器材料进行识别。古代使用的玉材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几千年里,多种矿物被用来制造玉器,这一时期的矿物质加工的非实用生产工具类器物都可能是玉器。因为当时玉器用材的统一标准尚难建立,只是就地取材,玉材的使用是多方面的。而同一种玉材,在色泽上又千变万化,古玉的制造便是在这种多种矿物和同一矿物的多种表现中取材。但玉材的选择又受到地域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商代以后,玉材标准趋于一致,但每一时代的玉材选择都要受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开采条件不能超越矿物分布条件,特定时期的玉材用料,只是某些矿物的特定部分。这一部分玉材往往区别于同种矿物的特定特点。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观察、掌握。
    b.制造风格的统一性。每一时代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和反映的文化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所谓时代特征,对于一件玉器,它的制造时代一般只有一个。少量的可能被二次改动,因而在这些特点上要有统一性。
    c.加工特点的判断。几千年来的玉器制造,基本上是用铊具进行的,变化不是很大。但加工方式上,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鉴定家称为刀工,据刀工判断玉器造年代,鉴别真伪,是鉴定过程中必须进行的。
    d.依据玉色判断新旧。玉器制成后,玉表面因暴露于空气中,或埋于地下,或经人体接触,或其他原因,会产生颜色变化。例如,故宫博物院存有一部分明代玉带,为典型的明宫遗存,未曾入土,其中一些素带板,表面已成旧色,同新玉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其原因在于长时间的空气氧化。这表明玉材表面是可以出现新旧变化的。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把玉器置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下,它颜色变化就会更加缓慢。
    e.要注意玉器的体积。一些时代的玉器在体积上大致有一个体积的变化范围,特殊的小或大的作品为假古玉的可能性就很大。
以上是判断玉器新旧真伪的一般方法。进行判断的出发点有二个:第一是已掌握到的古代玉器的特点,依此对被鉴定的玉器进行判断;第二个是已掌握的做伪方法。应该注意的是,目前古玉做旧的方法非常多,而且效果同真古玉的旧色又非常接近,这就给鉴定带来了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

3、古代仿古玉作伪历史和特点
    古代仿古玉的历史可以划分宋代、明代、清中期、清晚期和民国初年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仿古情况往往交插、类似,有一些情况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仅能进行大体上的了解。
    宋代经济与文化发展十分繁荣,给文人学者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对文化的反思和对古物的研究探索是文化活动的重要方面,金石考据学、古器物学、史学研究都有很大发展,也推动着收藏活动的开展。当时,无论研究者还是收藏者,获得古物的途径主要是市场,因而这种活动促进了古物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仿古作品的发展。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宋代仿古玉中较多的是仿汉代玉器,汉是持续了数百年的强盛帝国,盛极之时,统治者不会想到日后的衰败,陵墓中大量使用培葬品,其中有数目非常的玉器,陵墓上也大建享堂标志。朝代更替,汉室衰败,汉墓的被盗掘使大量汉器传于世,宋代流行的古玉中,汉玉应占一定数量,这也是仿汉宋玉出现的因素,典型的宋代仿古玉中,有仿古兽面纹玉、仿古螭纹玉、仿古蝉纹玉、仿古勾云纹玉等多种类别的作品。
    仿古玉器在明代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古玩市场的扩大和收藏古器之风的盛行。曹昭在《格古要论》序中言近世纨绔子弟、习清事古者亦有之。收藏之热自明初至明晚期愈演愈烈,不仅古器,当朝作品亦被收藏,收藏热推动了仿古玉的发展,《妮古录》说见百乳白玉觯……吴门陆子刚所制。陆子刚是治玉名家,作品以小件玉佩饰最为常见,从上述文献可看出,陆子刚制造了许多仿古器皿,他所制仿古器皿样式,风格往往与古器有别。目前已知的子刚款仿古器皿有3件,代表了明代三类不同的仿古器皿。第一件为合卺杯,故宫博物院藏。状如相连的双桶,桶间雕一鸟踏兽,意为英雄。杯身琢有诗句,并有合卺杯”“子刚制字样(图  )。这类英雄合卺玉杯,故宫博物院藏有多件,其中一些作品,较之此件明晚期作品更为古朴,个别作品可能为宋代所制。第二件为觯式杯,主体似古铜器之觯,无盖,略小,其外琢交错的环形纹及排列的变形蝉形,夔式柄,柄下端琢款。在传世玉器中,有较多的单螭耳仿古杯,杯略高,或似觯,或似匜,杯外饰仿古勾云纹,这类作品中,有的被定为宋代制造,有的被认为是清初的作品,这件子刚款玉觯,刻款部位与北京师范大学出土子刚款玉樽略同。制造年代当属明晚期,传世的单螭耳仿古觯,多属这一时期的作品。第三件是北京师范大学出土的玉樽,粗筒形,三兽首式足,盖中部圆饼式钮,环纽雕三小兽,单环形柄,柄下端琢子刚二字,杯外饰夔凤纹及密集的小勾云纹。类似的作品,故宫博物院亦有收藏,以子刚款玉樽为依据,此类仿古玉樽多数都可定为明代制造。除以上三类仿古器皿外,明代的仿古玉器皿还有鼎炉、觚、角杯、匜杯、壶等。但这些器物的时代确定,仅依据玉材色泽,加工特点及纹饰特点,其中一些很可能是宋、元时期的作品。
    明代仿古玉中还有很多环玦佩饰,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曰:近日吴中摹似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这段记述说明明代人确实在进行着仿古玉的制造,这种制造不仅摹似,还进行染色做旧。但是,今天所能确定的明代制造仿古玉佩饰并不多,原因在于明代仿古与宋代仿古极易混淆。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子刚款玉佩,仿古夔龙纹,两龙首相对,身相连,两龙首间有镂雕装饰,玉佩整体呈环状,玉佩上进行了做旧处理(图  )。但光泽较亮,棱角分明,整体上不如宋代玉器圆润,一般来说,宋代仿古玉更接近汉代作品,但纹饰滑嫩不足,明代仿古玉较粗硬,不精致。另外,常见的明代仿古玉中还有较多的玉剑饰。这些玉剑饰较汉代的作品粗大,纹饰也不如汉代作品精致。

清代仿古玉在仿古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同宋、明时期的作品比较,目前能见到的清代作品要多的多,清代仿古的范围和方法,较以往也有较大的发展。
    清初制造仿古玉的情况,目前我们了解的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清索额图之女墓中出土的两件韘形玉佩(图 ),为清初制造的仿汉代玉器,但器物纹饰有变化,没有按照汉代纹样去做,作品又不进行做旧处理,为仿古玉,非假古玉。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皆藏有数件玉杯,杯上进行了做旧处理,并在附件上附有乾隆撰写的《玉杯记》,记述了玉工姚宗仁指认其杯为姚祖所制,并道明做旧方法。这些玉杯之形或纹饰,多数并无古意,乃做旧者凭想象而制,其中一件矮杯上有仿古兽面纹,一件杯盘上有明代螭纹,说明当时确有一些仿古作品,是拟照旧物而制的。
    乾隆时期制造的仿古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好玉而为,不进行做旧处理,或刻乾隆年号,乾隆仿古年号多用于器皿,玉件多用大清乾隆年制。另一种以边皮糙玉而为,进行做旧染色,与旧玉器相似,是假古玉。所制古玉之型,一是来源于图谱,如《三礼图》、《古玉图》或其他一些器物图录等。还有就是比照实物而制,其中有仿古鼎彝器、玉礼器、动物、人物、佩饰等,种类非常多。已知的有仿新石器时代的琮、蚩尤环、人面纹斧,仿汉代玉蝶形佩、玉鸟、玉剑饰、玉宜子孙佩、四灵环、仿唐、宋时期的玉人等多种多样,还有一些夔纹璧、兽面纹璧、谷纹璧、兽面纹佩、龙纹佩等。既不按照古器,也无图册对照,似古非古。做旧的方法也很多,在材料使用上有用边皮糙玉制造,亦有用旧玉器再刻花,将旧玉器再行染色等多种手法。在染色方面手段更为复杂,有一些极易识别,也有一些是很难识别的。
    清晚期到民国初年,民间制玉业发展迅速,很多古玩行兼做假玉器,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考古发掘材料的限制,制玉者对古玉的理解并不深刻,作品往往功力不足,给人一种似真似伪的感觉。民国时出现了一批较高水平的仿古玉,其中的一些作品现在仍被当做古玉收藏,这类器物的制造上仿古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主要特点是慢功所为,用很长的时间进行做旧和盘磨,色泽深、老,不似现在一些作品那样生、冷,民国时期的好的仿古玉作品亦应视为玉器精品。

4、现代仿古玉作伪特点和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省份都出现了假古董制造的高潮,假古玉制造又是首当其冲,主要地点有安徽蚌埠、江苏苏州、辽宁锦州和河南南阳等。在目前的现代生产技术面前,仿古玉的仿真程度是非常高的。不同地区制造的仿古玉,仿旧方式多种多样。现代仿古玉的制造是同考古发现、古玉鉴定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很多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被借鉴。一些古器物的特征刚被发现,便在假古玉中出现。假古玉制造者熟悉古玉鉴定,很多制造方式是针对古玉鉴定而来的。一些鉴定经验或诀窍刚一披露,作假者便把它运用到了假古玉的制造中,使鉴定经验成为过去。甚至有的作假者手中就有真古玉,如形炮制出的仿制品往往很逼真。因此,识别现代仿古玉,必须时刻了解古玉仿伪技术的发展及特点。要认真分析真古玉的特征,善于观察、比较,只谈真伪而少讲缘由。
现代假古玉的制造有如下特点:
    1)、按照古玉器如式仿制。这一方式自古有之。故宫存有一些清代仿古玉,仿制品与原件存于同一匣内,尺寸、样式、工艺非常接近。新作品又做了旧,很难区别。这类器物在现代作品中更多。由于现代制玉者中一些人手中无真玉可仿,因而变换方式,照图册仿制。市场上能见到很多仿图录玉件,如仿红山文化玉龙玉鸟,仿汉代玉马、玉兽,仿战国璧、璜、佩等。
    2)、局部照古器仿制,略微带有变化。这些做法亦自古有之。尤其是清代的一些玉器,往往在局部采用古器造型,但多数不做旧。现代的仿古玉者,为了掩饰仿古的意图,使自己的作品不被别人识破,在仿古时加以变化,这类作品给人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
    3)、拼接。拼接是各类仿古器物中都采用的方法。把不同器物的局部凑到一起,组成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细看时,看到哪一个局部,都使人觉得对,但整体风格不伦不类,有时还会出现将不同时代风格的作品拼到一起的现象。
    4)、想象。这类作品略有一点古器的意味,但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造型奇特,工艺颇为古朴,使人感到不知为何物,不知为何用。而出售者又能编造出很多故事。鉴玉者遇到这类作品时往往尤需注意。
    5)、模糊。这是古玉做旧的一种方法,把玉器表面纹饰做得模模糊糊,细部纹饰似有似无,很像古玉受蚀的样子。这类作品上往往出现不该模糊的纹饰反而模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仿古璧、璜,上面的谷纹模糊,是人为而致。事实上,古玉器中纹饰模糊的作品是有的,但数量很少,模糊纹分布得又很合理,鉴别时需注意。
    6)、披纹。即在一般的器物上加饰古代纹饰,如在方形印色盒上加上战国勾云纹、蟠螭纹等。因而在识别古玉时不仅要看纹饰,还要看造型,求得纹饰及造型的统一。
    7)、重色。仿古玉做旧时,一般都进行人工染色。许多作品带有重色,最常见的为黑漆古、枣皮红及石灰沁。黑漆古整体为黑褐色;枣皮红整体为红褐色,色厚重而不见玉材本色;石灰沁为白色,作伪者或将器物表面烧成斑驳状,斑坑  中施色,或于器物表面烧出一层,白而微透,或于玉上制出一块块若石灰膏,或呈斑片状。
    8)、特型。体积超大或较常见作品构图复杂,有很强的特殊感。另外,作品样式若同已知图录上玉器相同,或某些铜器、陶瓷作品局部相同时,就要认真分析这件作品是否采用了移植方式进行造型设计。
   在鉴定古玉时,要特别注意识别玉料的质量。俗话说:好玉不作旧,原因之一是旧玉中好玉非常少,仿之工大价格高;其二,好玉不易沁色,蚀染的色是浮色,浮在表面,没有旧意,所以好玉不作旧。作旧的玉是次玉,有绺裂、有杂质的玉,这种玉质地粗糙,软硬不均,蚀变的沁色深浅不一,可深入内部,有与古玉同样的沁色效果,所以作旧多以次玉。
    现代仿古玉所使用的玉料多为青海玉和俄罗斯玉,这两种玉料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出来的,在市场上多充和田玉料销售,但温润程度不如和田玉。青海玉产于青海格尔木市南面的阿尔金山,矿物成份为透闪石,颜色有白、灰白、灰色等,还有藕色带绿、白中夹黑色等混合色(图)。多数玉料总体感觉发灰粉色,往往夹带有条状透明筋线(俗称水线)。青海玉储量大,开采容易,价格便宜,已成为目前仿古玉料的主流。特别是仿制清代大件炉、瓶、人物等,非它莫属。俄罗斯玉料产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的东、西萨彦岭,矿物成份为透闪石,颜色有白、青白和青色,多杂有墨点和糖色(图)。俄罗斯玉料储量和产量都较大,质量高于青海玉,价格也较高。一些体形较小的明清玉件,如手把件、子刚牌等,就是用俄罗斯玉料制作的。另外,近年来市场上出现很多人造的和田籽玉。这种人造籽玉是用小块山料在滚筒里磨滚后,再用染料染出籽玉红皮(图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仿古玉作旧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以北京玉器厂为例,作旧玉的传统方法是:待仿旧产品作成以后,一般是抛光到乌亮的时候,将产品放入梅杏干水中煮几天,直到将玉上的杂质、裂纹、油脂腐蚀成不光亮状,或出现坑洼麻点后取出,再在产品表面涂以血竭、地黄、红土、炭黑、油烟,经火再烤,使色浸入内部,擦拭干净,再放入油、蜡锅中浸油,恢复表面油状光泽即成仿旧玉。如果将这样的仿旧玉埋入地下半年、一年,再经常浇些水,取出后效果更好。有时为了仿古人玩过的旧玉效果,还用麦糠揉搓,用皮肤磨蹭,用皮擦拭。

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化工技术被引入仿古玉作旧领域,使得仿古玉制作水平大为提高。现代仿古玉作旧方法主要有:
  1)、酸性作旧。主要原料是氧氟酸、硝酸和硫酸等.一般方法是用含十分之一的氢氟酸溶液,将器物浸泡4—10个小时左右,即产生了所谓白灰皮。如器物某些地方加添其它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作灰皮的地方封上隔离。一般添加的颜色有红、黄、黑和咖啡色等几种。如加红色时用碱性橙,亦有用朱砂的;加黄色就用高锰酸钾,做出的黄色称为铁锈黄;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一般黑色染料。着色时先将器物加热后,在需加色的地方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此外,有用硝酸、硫酸各一半再加50%的水浸泡器物,主要作用是浸入缝隙,以便使人感觉灰皮已深入到器物的内部。还有一种是用医院牙科用的牙骨粉将做好灰皮和加好色的器物全身封闭后打磨;或用环氧树脂加上磷苯二甲酸、二丁脂、乙二胺涂满器物,烘干后打磨;或用一种叫水晶透明漆的将器物涂好后打磨等。上列方法的目的是使器物在打磨后能表现出所谓的玻璃光,更具有汉代古玉的感觉。    
   2)、火烧作旧。一般是用氧化钙(石灰)把涂上氢氧化钠的器物裹好,放到锯末里闷烧二天,烧出的白色称之为鸡骨白。如想在器物上做出牛毛纹,在闷烧二天后(这时玉器的温度约在300度左右)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即浸几秒钟),就会产生所谓牛毛纹;如果在高锰酸钾的冷水中浸一下,就会产生血色牛毛纹。玉器需着色的部分也要在300度时浸入染料中。也可在需做黑色的地方加上硫  化汞裹烧。器物在烧好和加色过程完成后,就用砂纸加上猪油进行打磨出光。火烧玉件一般无玻璃光,显得较硬,所仿器物至多像宋或明清件。还有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放在氧氟酸内浸泡后打磨的,效果一般较差,容易识别。
   3)、碱性作旧(又称高压作旧)。是将待作旧的玉器打磨后,在需作色的地方,用硫化汞(黑)或三氯化铁(黄)等涂上,然后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和,加点猪油将器物包裹在内,放到封闭的不锈钢制作的高压釜内。加压的同时加温,压力一般控制在80—120个大气压,温度控制在160200度,均用仪表控制,约需时4天即成。取出后用二氧化碳热风吹干,然后用硫酸还原,表面就呈现出白灰皮和玻璃光,有色的地方就自然沁入色泽。此法主要是仿战国到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做成后器物的色及所谓皮壳能浸到较深的地方,不易鉴别。
    5、仿新石器时代玉器
    常见的仿制新石器文化玉器为仿红山文化玉、仿良渚文化玉及其它文化玉器。市场上收集的红山文化玉器中则有许多为仿制品,为了鉴定玉器的真假,了解作品的流传历史是必要的。一般来讲,红山文化玉器有如下特征:所用之玉类似岫岩玉,但硬度高,透光度低于岫岩玉。特点类似新疆和田玉,常见的有青黄色及青绿色两种玉料。作品或为片状,或为圆雕。片状作品较薄,边缘处更薄,似有刃。圆雕作品多呈柱状。玉器加工中大量使用开片技术、钻孔技术及线条装饰技术,开片以线切割为主,即用线条拉磨而成。钻孔的孔壁光滑,孔径有变化。常见的线条有四种,一是宽而浅的阴线槽,槽两侧呈坡状。二是粗阴线,线槽较深,不甚宽,或组成网格纹饰于兽身,或在兽头眼部呈环状。三是细阴线,线条纤细若丝,且很浅,用于兽面的局部装饰。四是细弦线,也就是凸起的细线,较少见,仅见于玉蝉之身。目前,仿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现,原因在于人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视,也在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许多品种造型和纹饰都十分简练,极容易仿制。常见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鸟兽形饰和片形玉器。仿制的玉鸟做的同遗址中发现的玉鸟非常相似。不是经常摆弄这些器物的人很难断定它们的真伪。一般来说假的红山文化玉鸟在大小、厚薄及细条的粗细运用上还有不足之处。所用的材料同红山文化玉器也有区别。兽形玦为圆柱弯成的环形,一侧有缺口,缺口的一端雕兽头,头较大,耳上竖,呈大三角形,传世玉器中,属红山文化的玉兽形玦确实很多,有一些属于商代作品,尺寸、样式有很多变化。仿制的作品形状往往不准确,尤其是头型、眼形和钻孔的方法,同真实作品有一定的差距。仿制红山文化片状玉器,形状多不规则,且具有边缘薄,中部厚的特点,判断它们的真伪,主要依据其材质及其新旧程度。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主要有琮、璧、璜、镯、冠形器、柱形器等,品种多,出土量大。故宫收藏有刻着乾隆御制诗的良渚文化玉器,说明清中期时,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大量发现。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活动出现的很早。宋代龙泉窑瓷器中有仿良渚文化的琮式瓶,因而在宋代就可能出现了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明清两代,仿古玉器发达,其中有许多作品是仿良渚文化玉器。近几年,玉器制造行业中出现了以拙工粗料追逐高利的风气。仿古玉出现高潮,其中有大量仿良渚文化玉器。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同真正的作品有许多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良渚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阳起石——透闪石族矿物。质地近似新疆玉,硬度高,微透光,但质地较新疆玉更细密,光泽感较弱,颜色近于青绿色,与目前能见到的各色新疆和田玉皆不同;第二类为细石状的青绿色或青黄色玉,硬度较低。表面研磨细腻。有些作品玉色斑驳,有些还带有云母状闪光斑。一些人称之为假玉。多数仿良渚文化玉器用料同良渚文化玉器有别。有些是真正的新疆玉,有些是产地不明的阳起石或蛇纹岩族矿物。2、沁色。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有多种,浙江地区出土的玉器多带有石灰沁,呈暗白色。江苏地区出土的玉器多带白色雾状水沁。另外江苏地区还出土过牙黄色的玉器。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沁色与真玉有别。常见的有假玉石灰沁,在微带白色的硝石上粘上白色。用醋水洗后则脱去。烧烤褐色沁,色暗褐,近似于黑,如烧糊的锅巴。烤糖色沁,似红糖之色,又兼微裂纹。其色似透明不透明。黄赭色沁,布满器表面,色均匀。3、纹饰。良渚文化玉器以兽面纹、神人纹、鸟纹最常见,仿制的纹饰往往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常见的问题有几种:一是画蛇添足,在纹饰上增加一些奇怪的装饰。二是刀法生硬,没有良渚文化玉器应有的刀工。三是随心所欲,纹饰图案太离谱,一点边际都不沾。4、器型。常见的仿良渚玉器有玉琮、柱形器、冠形器。它们的形状与真正的良渚文化玉器往往有别。玉琮的形状应为方柱体、多节玉琮上部略宽于下部,仿制的玉琮往往把中心做成上下直立的筒状。角部的凸出很明显。

仿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举例:
    1、仿红山文化玉勾型器(图  
作品成片状,前端为弧形刀,一侧出勾,内部外出一榫,其上有孔,内与援之间有栏。作品样式与红山文化玉勾型器近似,但棱线生硬,不同于红山文化作品,内的端部又出榫,用红山文化作品也不同,所用玉材、花斑明显无旧玉感觉。
    、仿红山文化玉龙(图  
作品所用玉料暗绿色,无光泽,整体似“C”形,一端为龙首、巨眼、阔嘴、长角,龙身素而无纹,中部有一通孔。作品所用玉料与红山文化玉器不同,龙形过于死板,眼大无神尾部生硬,无古朴之意,应是一件仿制品。
    3、仿红山文化玉龙(图  
这类玉龙又称为兽头玦,是发现较多的红山文化玉器,体积或大或小。此类玉器的仿制品也较多,此件作品为仿制,所用透闪石绿玉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曾被使用,作品上白斑生硬,面积小而沁入深,不是土中埋藏形成的,龙头与身的比例略与真品不同,龙头之阴线工艺也不同于红山玉器。
    4、仿良渚文化玉琮(图 )
此件为仿品,与良渚文化玉琮相比,表面颜色浮而不实,为染色,眼目纹纤细。
    5、仿良渚文化玉琮(图  
此件为仿品,作品顶部为方形射,与良渚文化玉琮不同,图案阴线较良渚文化玉器过于粗、深,玉材亦不同。
    6、仿良渚文化二节琮(图  
此件为仿品,表面白斑为后染,人面、兽面纹线条为砣具加工,与良渚文化玉器不同。
    7、仿良渚文化八节琮(图  
此为仿良渚文化玉琮,作品所用玉料为黑绿色,超出一般良渚玉器用料范围,图案结构不同于良渚玉器,如人眼部用双阴线圈表示,这在良渚文化玉器中尚未见,图案线条纤细,不同于良渚玉器。
    8、仿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琮(图  
作品为两件长玉琮相接,这一样式作品在目前已知良渚文化玉琮中尚未见,作品的花纹,图案线条过于纤细平滑,与良渚文化玉器不同。
    9、仿良渚文化多节琮(图  
作品长114.5厘米,宽15厘米,超出已确认的良渚文化多节琮。对体积超大的作品,应引起注意,视为疑点,作品为方头,表面白斑局部深厚,与良渚文化作品不同。
    10、仿良渚文化玉璧(图  
作品两面各饰二个凸起的神人兽面纹,图案边线不正,是人为的仿古图案。目前发现的良渚文化玉璧,皆较厚,玉质不好,尚无带神人兽面图案的,与这件作品特点有别。此璧两面皆有图案,与良渚文化玉器常规不符。
    11、仿良渚文化玉斧(图  
此斧的边棱圆滑,同新石器时代作品不同兽面图案为细阴线刻出,图案的加工方式、细部结构皆不同于良渚文化玉器。
    12、仿良渚文化玉刀(图  
器为刀形,较厚,无孔,前端尖而上挑,用玉近似于蛇纹岩类玉料,主要部位琢刻细阴线仿良渚文化兽面纹。这一式样的玉刀,成型需要较高的技术,新石器时代中尚未见且玉刀无孔,不能悬挂又不能接柄,不符合一般规律,图案细而无力,结构又不同于良渚文化玉器,为明显的仿古制品。
    13、仿石家河文化玉人(图  
作品为半蹲状人,头顶有冠,耳下有孔,双手交于胸前。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玉人首,一些作品头戴矮冠,与此作品类似,上海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传世玉人,与此作品相似。与石家河玉器相比较,此作品的加工圆滑细腻,手、足趾的僵硬感不足,身体的横向沟槽也有差距,表面白斑浮躁,赭斑似后染,为后人仿古玉器。

6、仿商西周玉器
    a. 仿商代玉器
    在宋代文献中,出现过碾玉商尊等名目,但在已知的宋代玉器中,尚未发现仿商代玉器。目前发现的早期仿商代玉器,是清代宫廷制造的一批仿古玉斧。玉斧上分别饰有属龙山文化玉器或商代玉器所饰的纹样。仿商代玉器纹样以鸟兽纹为主,同真正的商代玉器纹饰有很大区别。另外,带有鸟、兽纹的玉斧,在已知的商代或其前代的玉器中尚未发现。仿商代玉器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中晚期,目前见到的仿商代玉器多为民国及其后的作品,这类作品又分为两种,一种为20世纪上半叶所制,一种为20世纪后期所制。
    民国初年的仿商代玉器,目前能见到的已经不多了,一些作品为博物馆或私人所收藏,并视为真正的古玉。仿制器类大致如下:
    1)、仿商代礼器。璧、琮很少见,多见于玉戈。作品用料往往同真正的商代玉戈有区别。所用之料有三种:其一为近似于浅色的岫岩玉料,不如岫岩玉透光亮强,表面染白色水沁;其二为青绿色玉料,其上烧烤做旧,近似于黄褐色沁色;其三为近似于大理石的石料,但纹理不若大理石明显。这些仿古玉戈,似比照真正玉戈而制,与商代的玉戈也有区别。
    2)、仿商代玉兽、鸟。所制作品皆为片形玉器。有正面玉兽面、侧面玉兽、侧身玉鸟,用青色或灰色矿物质为原料。又加烧烤拟古,作品上饰有纹饰,比照商代纹饰特征,但线条的琢磨功夫不够,流于滑软。
    近十年,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仿商代玉器。由于文物鉴别术的暴露,做伪者依鉴定家之言而行,因而作品更不易识别。目前见到的作品主要有四种:
    1、玉人。有圆雕立体人和片形人两种。商代立体玉人,过去从未发现。近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些大型的商代墓葬,出土了一些立体玉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跪式立人。这件玉人被发现后,出现了许多仿制品,有些刻有相同的双阴线饰纹,饰纹同殷墟出土的作品一样,但尺寸、雕工相差甚远。有些只有其形,细部有很大变化,在一些书籍中被当做汉代作品。20世纪90年代,江西新干大洋洲发现了商代大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圆雕蹲式玉羽人。其人有四肢,腰两侧有小翅,嘴前凸,钩形。这件作品被宣传后,市面上又出现了玉羽人的仿制品。仿制品同真正的作品略有区别。但在眼形、头形上不同于真实的作品。一般来看,商代制造的立体玉人非常少,因而样式也不统一。同已知作品相类似的仿商代片状玉人也很多,一般是按照图录仿制,样式同已知商代玉人大体相似,但风格、韵味不同,所饰双阴线纹的结构与商代玉器纹饰有别,眼、嘴、鼻的样式也同真实作品有别。商代玉人的嘴宽而大,微凸,宽鼻,眼部雕法很多,或于四边形凸起上刻一阴线,呈字形,或为双阴线字形。仿制的玉人,五官雕法往往很随意。
    2、立体玉兽。商代的立体玉兽在近几十年发现的较多,影响最大的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虎和玉熊。最常见的仿商代立体玉兽就是玉虎和玉熊。妇好墓出土的玉虎和玉熊较方,似方柱,身上有精致的纹饰,以双阴线方折纹为主,仿制的作品在身体弧线、饰纹等方面同真实的作品相差很远。
    3、仿商代玉兽面、玉鸟、玉兽,样式很多,以片形为主。有一些仿照图片制造的,但器物的大小、厚薄、纹饰往往同商代的作品有别。
    4、仿商代玉戈,数量较多,作品一般较厚,用材往往与商代作品用材不同。

仿商代玉器举例:
    1、仿古玉牙璋(图  
牙璋为片状玉器,长条形,一端有内凹的刃。《周礼》有牙璋以起军旅句,但所指为何物并不明确。吴大澂《古玉图考》将这类玉器定为牙璋,一些研究者多用此称谓。早期牙璋见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见于西周玉器,作品一般较薄,大者略厚,刃口呈很小角度的坡状。这件作品玉无旧色,厚度超应有的比例,刃口角度大,呈陡刃状,是明显的仿制品。
    2、仿古兽形玦(图  
兽形玦自红山文化到商代玉器中有较多作品。主体为大头、细身,此作品细头粗身,已失古器之意,兽身装饰有脊齿及细阴线鸟纹。但与商代作品比较,脊齿松散而不太紧凑,细阴线花纹在商、周玉器装饰中很难见到,此作品图案又非常特别,非商、周玉器装饰风格。
    3、仿商代玉刀(图  
商代墓葬中出土有铜刀多式,其中有于刀背带齿纹的作品。此作品从铜刀演化而来,其形制在商代玉器中未见,装饰花纹亦非商代器物所用花纹,刀背脊齿小而疏,作品为仿制。
    4、仿商、周玉龙、玉鸟(图  
这两件作品为一龙、一鸟。龙形似虫,大头、屈身,身饰阴线纹。“C”形身的兽头形玉器主要流行于商代之前,或素身、或饰有花纹。此作品外形已失古意,饰纹又非商代玉器纹饰风格,应是仿制品。玉鸟两者相背,兽形头,有古玉器造型之意,但鸟翅用鳞瓣纹装饰,多见于唐代以后,非古玉器所饰,作品应是后仿。
    5、仿商代玉鸟(图  
商代玉鸟中立体造型者少,常见作品多为片状,玉鸟身上所饰花纹为单阴线折线纹或双阴线纹,纹饰结构又较固定的模式。这件作品外形为商代玉鸟风格但装饰花纹不同于商代同类作品,因而判定为仿制。
    6、仿商代玉人(图  
江西新干大洋州商墓曾出土此种玛瑙人,此件造型与其同,此作品表面白而无光,为染色。
    b. 仿西周玉器
    仿西周玉器最早出现于何时,目前尚难肯定。属宋明体系的仿古玉器中尚未发现仿西周纹饰的玉器。清代仿古玉器异常发达,目前已发现有仿新石器时代、商代、战国、汉代以至唐代风格的玉器。当时人们对西周玉器的认识尚不明确,但收藏已成系统。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中收录带有纹饰的西周玉器,说明当时西周玉器已被人们重视,仿制西周玉器的条件也趋于成熟。清代仿古玉有见古即仿的特点,对当时人们收藏的主要玉器,社会上都有仿制,仿西周玉器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但清代制造的,仿真正周代风格的玉器尚难确定。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仿西周风格玉器主要是当代作品,其中一些是在旧玉上加琢花纹,由于西周玉器花纹结构较一致,因而判定作品时除了研究图案外,还需研究加工方式。较多的仿西周玉器是先仿再做旧,常见作品玉有玉鹿、玉璜、柄形器、玉鸟等,作品所用玉料与西周作品不同,非新疆透闪石玉,表面旧色与西周作品也不同。

仿西周玉器举例:
    1、仿西周风格玉人(图  
作品为片状,透雕,阴线勾勒人的五官及衣纹。人的两袖及头两侧饰龙首,龙首的形状有西周图案风格。作品中的龙首与西周玉器图案有别,多龙首组合也超出西周玉器图案组合方式,阴线单细无力,判定为后仿。
    2、仿古玉戈(图  
玉戈流行于商、周、战国,汉代玉器中少量出现,此戈之形近于东周作品,内端透空多变,应为仿古制品。
    3、仿古兽面纹饰件(图  
此器用材似玉而石,作品厚笨,非春秋以后作品风格,图案花纹又较商、周作品有别,局部的鳞纹、粗格纹主要见于宋以后作品,因而作品为仿制品。
    4、仿商、周玉鸟(图  
作品为两件玉鸟,商、周玉器风格,但边缘圆润,与商、周玉器风格不同,表面白斑也不同于商、周玉器的颜色,判定为仿制品。

7、仿春秋战国玉器
仿春秋风格的玉器出现的较晚,现在能见到的多是近、现代的仿古作品,个别的为清代作品,主要有:1、虎形玉片。虎形玉片流行于春秋及战国早期。玉片较薄,虎身有方折“S”形纹、形纹和勾云纹,虎头较方唇上卷。仿制的虎形片,一般是照实物或拓片制造的,在尺寸、纹饰上同真器无大差别,差别主要在用玉、沁色和做工方面,所用之玉多较次,硬度、光泽都不够。沁色以灰白色为多,做工也较差。但也有做的非常好的,为赭色铁锈沁,用玉及做工极佳,与真器几无差别。2、仿古玉佩。形式多种多样,多数是照图片仿制,形式与真器差别不大,常见的有两种纹饰,一种为阴线琢出的勾连纹,线条纤细规整;另一种为隐起的蟠虺纹 ,器表面有排列整齐的丘起其上以阴线琢蟠虺。做法同春秋玉器近似,尤其所制扁佩,极似春秋时的作品,但作品稍厚,花纹较新。
仿战国玉器产生于何时,目前尚难定论。有学者认为唐代就已出现,但在唐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未见到仿战国玉器,目前能够确定的宋代仿古作品中,个别玉器带有战国玉器风格,但整体风格与战国玉器相差甚远。在明清时期的仿古作品中,有较多的仿战国作品,较常见的有璧、环、剑饰、玉佩等。这些作品用玉较精,制造工艺也很讲究。近、现代制造的仿战国玉器较多,主要有佩饰、璧、璜、剑饰等。玉佩用料以岫岩玉为多,加人工染色。染色多为水沁或石灰沁,较常见的有双龙佩、“S”形龙佩、虎形佩等。一些玉佩上饰有云纹或谷纹,纹饰死板呆滞,与真正的战国作品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市场上还能见到仿制的战国人形佩,这些作品多数是按照图录样式再略加变动,有些则与图录所载图形完全一样。战国玉佩中,有一些作品样式大体一致,如“S”龙、虎形佩等,还有一些作品是独立设计的艺术品,可能制造时有一对,但不会同时制造许多件。所以,同某些已知作品相似的特殊形式的作品,后仿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近现代仿制战国的玉璧、玉剑饰,所用之玉及纹饰加工上,较真正战国作品相差甚远。

仿春秋、战国风格玉器举例:
1、仿古谷纹小璧(图   
作品小而厚,直径2.5厘米,厚0.8厘米。表面以60°角交叉的阴线界出凸起的谷纹,边沿有凸起的边棱。作品在三个方面与战国玉璧有不同,其一为玉质,战国玉璧中几乎无这类糖黑色或红色作品;其二为厚度,此二件作品过于厚;其三为直径过小。据这些情况判断,作品应为仿制品。
2、仿古螭纹玉环(图   
青玉制,表面有褐色斑,圆形,中部透雕蟠螭。环外上部有饰纹。此环为仿古作品,所用玉料青色之中带灰黑色,汉代前难见使用,褐色斑点也与古玉所带色变不同,作品边线不齐,不是汉、战国工艺,是制造时间不长的仿古作品。
3、仿古椭圆形兽面纹玉环(图   
作品为青玉,局部糖色,表面有白色。椭圆形,两端饰兽面纹,中部饰谷纹。作品花纹有古意,但兽面略显死板,表面白色浮而不沉,应为染色,因而这是一件人工染色做旧的仿古玉器。
4、仿古双龙首玉璜(图   
作品用白玉两端雕龙首,中部饰谷纹,璜的上部、下部都有透雕的装饰。这件玉璜,玉色方面问题不明显,但局部赭色为染色,器物边线多曲,不似战国风格。
5、仿古龙、鸟纹玉佩(图   
作品为青玉,局部有白斑,龙身呈字形,饰谷纹,龙背后有透雕立鸟。所用玉料局部青色,局部生白,有染色赭斑。作品有较强的战国玉器风格,但图案局部有失战国玉器风格,为仿古作品。
6、仿古瓦面玉饰(图   
作品为青玉,大面积白色,有赭色斑。长方形片状,隆起似瓦片。表面饰勾云纹。两端似鸟头。此种瓦面饰,江苏吴县春秋窖藏玉器中有,传世春秋玉器中亦有,作品有流行性,但此作品玉色生冷,与上件玉龙染色方法一致,且时代风格不同,应为仿古作品。
7、仿古玉龙(图   
青玉,表面有白色斑。片状,似兽身,长角,长尾,兽身饰花纹。作品造型有战国玉器风格,龙身饰花纹有春秋玉器风格,但在春秋战国玉器中,这种大尾多用于玉虎,作品的组合方式与古代作品不同,应为仿古玉器。
8、仿古玉鸟(图   
两只皆青玉,有白斑,尾部赭褐色,色透而不糟,作品与上一件与龙的用料、染色、图案加工一致,能判定上一件为仿古作品,则能判定此二件为仿古作品,又可知此等赭褐色、白色斑皆为仿古之特点。
9、仿古玉蝉(图   
照片中顺序排列玉蝉三件,皆汉代玉蝉风格,左件玉蝉,边角圆润,似有旧感,但头部沟深无变化,表面颜色深重似新染。中、右二件玉蝉,玉色青绿,不似旧玉上色,琢工硬利,表面浮白色,皆为新仿特点,因而三件作品皆仿古玉。

10、仿古玉剑珌(图   
汉以前剑珌,一般中腰内收,宋、元作品则两腰呈直线,但宋、元玉器用玉较好,且难见青绿色玉料,此三件作品成组出现,已近批量,用玉不及宋、元玉器,色又为人工而成作品为仿宋、元玉珌。
11、仿古玉人(图   
此种风格的战国玉人,目前已发现数件,这件作品用料青色,表面大范围白色,用料已不似战国玉器,色又为人工所制,所琢阴线均匀一致,也不是战国玉器工艺,为仿制品。
12、仿古云纹璜(图   
此璜玉色青绿,大面积白色,两端有边齿,表面饰阴线勾云纹。作品用玉硬而不透,白色为玉料所含,在春秋战国玉器中,此种玉料未见使用,且阴线勾云处未见凸起,应为仿春秋玉器。
13、仿古镂雕龙鸟佩(图   
作品略厚,青玉,局部白色,透雕一龙,尾为鸟首,战国玉器风格。作品玉料白色多,青色少,白而不透,非战国玉料特点,龙身饰阴线花纹在战国龙形佩中亦少见,判断为仿战国玉器。
14、仿古双龙玉佩(图   
此种玉佩安徽长丰杨公乡战国墓出土有一件,战国至汉代,同样玉佩制造多件的现象时有出现,但作品间往往略有区别,且多出于同一墓,长丰玉佩出于考古发掘完整墓葬,不会有流失,此作品伤缺处亦与长丰玉佩同,乃仿制所为。且长丰玉佩玉质灰化而后变青,此作品全部白化,为人工所为。
15、仿古双龙兽面纹佩(图   
作品主体为兽面,兽面之上有一鸡心佩两侧各有一龙,龙与兽面纹皆战国玉器风格。兽面、鸡心佩、双龙组合在汉代以前的玉器中不曾出现,且鸡心佩主体呈方形,加工设计草率,为仿古制品。
16、仿古龙凤玉佩(图   
作品为青玉,局部有赭色,蛇身,两端各为龙头、凤头,并兽足。此作品中龙、凤皆战国、汉玉器风格,但将其作蛇身组合,古玉中所未见疑为仿制。
17、仿古云纹玉璧
作品为青玉,赭色斑,表面饰五周花纹,每周花纹为凸起的“S”与网格纹组成二方连续图案。一般来说,凸起的“S”纹与网格纹见于春秋及战国早期玉器,但图案层层递缩,越往内越小,并不是这时期玉器风格,这时的多周图案应数量递减。此作品为仿古。
18、仿古粗绳纹环(图   
圆形,较厚,内外缘部较薄,表面饰凸起的排列弧线。作品近似于战国时期流行的绳纹环,较战国时期作品的细致程度略差,目前考古发掘到的玉器中尚未见到这类作品,此器表面有较厚的人工染色,疑为仿古作品。
19、仿古玉跪人(图   
人为跪式,螺髻,披发,束带,手持大环。跪式玉人在商代玉器中有较多的
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也藏有二件战国玉人,似骑似跪,汉代玉人主要为站式,个别跪式为舞人。此作品中人物服饰与战国作品有别,装饰花纹有战国玉器风格,表面颜色有浮斑,为仿战国风格玉器。

  8、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
    自宋以来,仿汉代玉器经久而不断,是历代仿古玉主要品种。宋代制造的仿汉代玉器在器物的造型及花纹上与汉代作品有所不同,且一般不染色做旧,明代的仿汉代玉器略显粗笨,宋、明仿古玉中有少量染色做旧的作品,染色方式自有特点,与清代以后的作品有不同。
目前市面上流传的仿汉代玉器,清代以前的作品并不多,最常见的是近现代及当代的作品。作品的种类涉及到了汉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与汉代作品风格相似的玉器,一类是加入了一些非汉代艺术内容的作品。对于第二类作品,通过对汉代艺术品的研究及特点的认定,然后加以比较便可识别。对于第一类作品则需要综合研究加以判断。
最常见的仿汉代玉器有下列几种情况:
    1、玉衣。仿汉代玉衣之风主要流行于近十年。满城汉墓玉衣出土后又有多套汉代玉衣被发现,缕别有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为宣传中国古代文化,国内各地玉器厂复制了多套作品,作品用料好,不进行做旧处理,与真实的汉代玉衣区别主要在于看新旧,但由于玉衣片工艺简单,墓中情况又多于变化,识新旧亦非易事。20世纪八十年代后,仿制汉代玉衣成为玉器业仿古作伪的重要内容,一些作品为整套玉衣,一些作品为局部的四肢及手套、鞋靴,皆为玉片组成,而其中以银缕者为多,银色有黑锈,个别的作品用金缕。从墓葬出土玉衣的情况看,缕线一般多已断朽,玉片散落而无整体形状,缕线成型的,皆为后人修复。仿制的作品,玉片或薄或厚,皆可被识破。厚度相宜的,要看玉色、玉材、穿孔等方面情况而识别。其中以玉色新、旧较难判断,所见有人工烧黑、烧白及染褐色。
    2、玉猪。常见的汉玉猪多为入葬时人手所握,又称为玉握,以柱状及片状两种最为常见。柱状玉猪,截面下方而上圆,头部变细,猪身有简单的阴线界出的四肢、眼、耳。这类玉猪的仿制品,当代玉器中较多。识别时要注意玉材的选用,阴线的处理及底面处理三个方面。
    3、玉避邪。汉代避邪是立体造型的神化了的想象中的动物,有一些为玉镇,可镇坐席还可藏于袖,以便衣袖下垂,用于案头亦可做镇纸。另外一些体腔内空的玉避邪,可贮水,或为砚滴等文具。目前发现的汉玉避邪,考古发掘品加传世品的总数不过13件,而仿制品则是大量的,可分为宋元仿、明仿、清仿、现代仿制等不同类型,汉代作品具有小头、张口、凸眼、短肢、有翅等特点,仿制品则神韵不足,头、翅、足、脚、尾中有不合汉代风格之处。
    4、各类动物。汉代玉雕动物中较常见的作品为玉马、玉羊、玉鸠,另外还有玉制的熊、豹、牛等。仿汉代动物中以玉马、玉羊为常见,作品在头型、尾、身形方面与汉代作品存在着明显差距。
    5、各类玉佩坠。汉代玉器中玉坠、玉佩饰占有较大的比例,作品有环、璜、冲牙、龙形佩、玉人、玉刚卯、玉瓮仲、玉舞人、心形佩、觽,以及玉具剑所饰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等。这类玉器的仿制品在现代大量出现,与真品相比,多数仿汉代作品的造型、图案欠准确,少数作品做的非常像古物,需认真判定真伪。
    6、玉璧。有仿汉代的谷璧、双身龙首璧,所用玉料与汉代作品接近,图案、装饰也仿得很像,但色泽、工艺用不足之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作品数量不多,整体上延续了汉代风格但略有变化,据这一特点,一些人把传世作品中与汉代风格玉器相似但又有区别的作品纳入这一时期制造的器物,用这种办法确定的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往往为近现代的仿汉代玉器。现代玉器中有一些依考古发掘资料制造的仿魏晋玉器,主要有玉杯、玉羽觞、玉印、带阴线花纹的玉佩。

仿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格玉器举例:
    1、仿古饰纹镯(图   
此镯大孔,厚壁,截面为长方形,内壁无花纹,其余三面琢细阴线锦纹地并小“S”纹、直线纹、叶纹。作品玉质青白色,表面有褐色斑,深入玉理。又有一层浮色,为后染之色,花纹近似于战国玉器,但又不同,锦地与叶形纹都非汉代以前玉器纹饰,为仿古玉镯。
    2、镂雕龙、螭玉佩(图   
作品为青玉,表面浮色深重,似土咬,雕龙、螭共一细长身,身下又接一凤头,身侧饰小夔龙。作品将螭、龙、凤集一蛇身,这种组合在汉代玉器中未出现,是依汉代风格进行的再设计,表面白斑为人工染色,应是仿汉代风格玉器。
    3、仿古鸠首角形玉杯(图   
作品外形似角,由粗转细,杯外有谷纹并阴线。目前考古发现的角形杯为汉代作品,玉鸠在汉代非常流行,此作品的主要基调应为汉代玉器,但鸠首浑圆而短喙,已失汉意,为仿古作品。
    4、镂雕兽、鸟纹玉饰(图   
青玉,表面有较多的浮色,中部为一兽头,长身盘旋,尾部为鸟头,兽、鸟皆一足,兽身之外又有一小兽。作品中,兽头似汉代风格又有差别,勾嘴及头顶之翎状角都似鸟,若为鸟头则作品离汉更远,且表皮重色为人工所染,判断为仿古作品。
    5、仿古双螭玉佩(图   
青白色玉,片状,较厚,下部为底托,其上雕子、母二螭。大、小二螭在汉代玉剑璏上多见使用,此作品仿其风格,螭形有汉意,但螭头结构更似明代图案,为仿汉玉器。
    6、仿汉鸟首带钩(图   
作品钩头部分为鸟首,刻画细致,钩腹似鸟身,腹部凸雕一螭,屈身似爬行,鸟首带钩战国时已出现。汉代发展为鸟首、鸟身共现的全鸟形,但在鸟形带钩上雕螭,不是汉代玉器风格,且作品中鸟嘴宽阔,螭头简俗,无汉代图案风格,作品为仿汉风格带钩。
    7、兽面纹玉饰(图   
作品似剑珌,表面饰兽面纹,上、下两端贯一通孔,兽面的平眉,平行四边形眼眶有汉代兽面风格,但鼻下卷云纹不正,卷云两侧饰纹去汉甚远,作品为仿汉风格玉器。
    8、仿古螭、龙玉饰(图   
青玉,表面有多处浮色,椭圆形,凸雕一龙一螭相对。作品中龙的前胸有横节纹,这一风格出现于南朝以后,螭头有长发,为宋、元风格,由此判定此玉饰为仿古作品。
    9、仿古玉辟邪  (图   
青玉,表面浮有大面积褐色。辟邪为卧形,小头粗颈,绳纹尾。作品所饰兽面似汉玉图案风格,但与汉代玉辟邪相比有较大差距:其一,头小而无神、闭嘴;其二,身上细阴线装饰过于细碎、繁杂;其三,腿后排列的短线不是汉代图案风格,判定作品为仿古玉器。
    10、仿古玉饰件(图   
作品上部为立体雕琢的玉避邪,中部为长尺,下部为夔式装饰。从玉避邪来看,头、尾具汉代玉兽风格,但目前发现的汉代玉避邪,翅羽为前后两组,此作品仅有腰部一羽,似羽似非,前足造型又显无力,判定为仿汉玉器。
    11、仿古玉人(图   
作品为柱状玉人,长袍,细腰,长发后披上卷。这一类勾卷方式主要出现于战国,汉代玉器上,人物所着长袍亦见于汉代玉器。但作品用玉青色而多斑,与汉代所用青玉有别,赭色又为后染。疑为仿古玉人。
    12、仿古玉鸠、螭(图   
作品浮雕鸠首及一小螭。汉代玉器中多有玉鸠,此作品局部风格仿古玉之意多有勾、卷、网格等装饰,但与汉代图案又有不同,所雕之螭亦无生气,为仿古玉器。
    13、仿古勾连纹玉饰件(图   
作品为长方形厚玉板,青玉,局部瓷白色,表面凸雕勾连纹,上部似为兽面,琢双眉及眼,但五官不明显,眉前又一小兽面。图案中的平眉及勾连纹似有古意,但与汉玉风格相差甚远,其上颜色又有人为之处,为仿古玉件。
    14、仿古透雕勾连纹鸡心佩(图   
作品为青玉,中部鸡心式,有孔,外周透雕花纹,但透雕部位凌乱细碎,缺少主体块面,表面又多浮色,为仿古作品。
    15、仿古蟠螭鸡心佩(图   
作品玉质略差,有黑斑,主体为鸡心形,片状,中部微隆,上部雕一螭,有汉螭风格,此作品风格似汉物,但单螭无饰,过于简练,玉材又差,疑为仿制。

9、仿唐宋辽金元玉器
    仿唐代玉器的大量出现是在近代及其后,较多见的作品为玉带板、玉梳背、玉人、玉兽、饰花朵玉环。见到的仿唐代玉器,主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疑点:
    a.材料的选用。目前见到的唐代玉器主要为白玉作品、少量的白玉带墨玉作品、青玉作品。仿制者使用的材料很杂,绝大多数不用好玉料,尤其玉带板,用的多为杂玉。
    b.沁色的染色。带有沁色的唐代玉器非常少见,一些学者认为,将好的白玉埋入地下也是很难沁入颜色的,因而对有沁色的唐代风格的玉器要认真分析作品颜色的土中所沁是否为人工染色做旧。
    c.图案有误。一些作品在造型及局部图案的组织方面失去唐代风格,或刻意模仿,或掺杂想象。一些图案中波状线使用的不合规律,给人模仿不当的感觉。
    d.光泽。唐代玉器一般都不甚强,个别作品略好,但也达不到战国、汉代玉器表面的玻璃光的光亮程度。对于表面光泽很强的唐代玉器,需加以注意。
    至迟在明代,人们已经进行了宋代仿古玉的仿制,主要为螭纹玉环、钩类玉,这一现象使得现今人们分辨宋、明之物已有困难。
    仿宋代玉器的大量制造主要在现代,目前在市流传的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仿宋代风格的玉童子。童子玉器在唐代就已出现,宋代数量日增,四川广汉宋窖藏玉器四川华莹南宋安丙家族墓都出土有玉童子,此一题材玉器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其间作品风格多有变化,当今的作品或仿宋代风格,或仿明清代风格,种类很多。目前见到的宋和青玉两种料,工艺简单,求神而不求工精,且不为目前的买家所认,当今的市场价格并不高,由于玉料较好,因而沁色很少,若有沁色,亦如锦上添花,作品更显光亮。因其价位偏低,当今的仿制者多不肯用好料制造,所见仿制品少有白玉,用青玉者亦非高档青玉料。作品为次玉或次玉染色,所制伪古色,色泽僵死而无活性。再加上造型与局部图案方面的差别,多数作品是易识别的。
    2、仿宋代风格的透雕作品。宋代的镂雕及透雕作品包括有立体及平面雕两种。近几年,随着对宋代玉器研究的深入开展,各种出版物中公布了许多典型风格的透雕作品。仿制的作品多见于两类,一类为照原物的仿制,如炉顶、炉钮类玉件,透雕的松下仙女类玉片饰,这类仿制品多有雕制不精的缺点,工艺与原物不同;另一类为照原物风格另行设计,图案的细部组织与宋代作品的风格往往不同,繁简的安排亦有不当,与宋代作品相比,风格走了调。
    3、仿宋代风格的玉鱼。玉鱼为常见的玉件,多为挂件,宋、元时期的玉鱼有其独特风格,古朴不俗,与真实的鱼有较大的区别。随着近年宋、辽、金、元玉鱼考古发现的增多,仿制的作品也较多地出现,主要品种有玉制鱖鱼及仿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长身有鳞鱼,由于这类作品造型简单,一般有身直、尾活、网状鳞的特点,仿制起来比较容易,辨别新旧时要依据玉材、玉色、细部观察表现进行判断。
    4、仿宋代风格的玉剑饰。考古发现的宋、元时期的玉剑饰主要为剑格、剑珌、剑璏,有螭纹、兽面纹、勾云纹作品,同明代作品相比,宋代作品较精致,用玉也较好,造型自有特点,如椭圆、方片状剑格,两腰呈直线的剑珌,与战国-汉代作品不同。现代的一些仿古剑饰,依宋、元作品样式而制,但往往出现图案走形等情况,须加以注意。

辽、金、元玉器中的一些品种或图案流传到了清代,造型及花纹发生了变化,与最初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识别起来并不困难。近现代的玉器中有较多的仿辽、金、元风格的玉器。常见作品有如下几类:
    1、春水图案玉器。春水图案玉器流行于金、元两代,仿制的作品多见于片状玉。一般来看,金、元时代的作品图案简练而有层次感,所留出的空间较小,动物的动感较强,已见到的仿制作品,构图一般较疏朗,图案细碎,无时代感。
    2、雄鹿图案玉器。金、元时期的雄鹿或双鹿图案玉器,是当代玉器制造者的主要仿制对象,仿制者中有能抓住原作特点的,很象金、元时期的作品,不足之处在于玉材的选用,尤其是玉皮颜色的运用、树形的表现、鹿的肌肉、颈部及腿部的表现方法不够,给人神韵不足的感觉。
    3、玉飞天。仿制的玉飞天主要产生在近现代,其中一部分为仿唐、宋风格作品,一部分为仿辽、金风格作品,仿唐、宋作品变形,仿辽、金玉飞天则身形不明确。
    4、玉鱼。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仿宋、辽、金、元玉鱼,以下列几种最常见:A.仿宋、元时期的鱖鱼、有鳞鱼;B.仿宋、元时期的鲨鱼;C.仿辽代边缘呈直线状的长身鱼;D.仿制的龙首有翅飞鱼、摩羯鱼。仿制作品有几种,一是以图册发表的作品为本,照样仿制,一是略加变化。因唐、宋以后,一件好的玉器设计往往影响很长时间,所以遇到这类作品就需认真分析,一般来说仿制的作品数量应是很多的。对于这一类玉器的鉴别,需认真判断其新旧,并依据佩坠需佩戴的特点看其设计的合理性,对局部过薄、过细的作品列为可疑。
    5、立体的玉件。宋、辽、金、元时期,较多地使用了立体玉件,最常见的是炉顶、帽顶类作品,还有大小不一的各种玉钮。其中又以镂雕玉件最为突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仿制品则图案松散,剔除部分较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