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四)爱的最后一道防线:—蒙曼.20131208

 快乐小钟 2014-03-29

唐玄宗与杨贵妃(十四)江山与美人的抉择 —蒙曼.20131209

天宝十五载,鼎盛时代的大唐,突然爆发了改写历史的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势凶猛,兵锋直指唐朝的首都长安。在长安的防卫体系之中,潼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长安东边的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叛军拿下潼关,长安就将无险可守。那么,这样一个重要的关口,唐玄宗会派谁去镇守呢?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潼关守军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天宝十五载,找大臣商议,杨国忠说,十年来不断有人提醒谋反,可是陛下不信,可不是我的责任。玄宗就是信任这样的宰相,能不误事?杨国忠想好了,看现在长安守不住了,不如避避风头,逃到蜀地去。这是杨国忠的老地盘,人熟地熟;易守难攻,比较安全;物产丰饶,可以支撑流亡政府。这个逃跑方案,大部分大臣唯唯诺诺,不说话。只有一个低级文官说,招募城中敢死士出军防遏。这是监察御史高适说的。高适一介书生在大敌当前时,提出誓死守城,给读书人增色了。玄宗选择的是逃跑。六月十二日,玄宗声称要御驾亲征,斗一斗。不久,就悄悄地兴庆宫转移到禁苑里。这是禁军保护地。当晚,命令禁军陈玄礼厚赏士兵,准备九百匹战马,凌晨带着杨贵妃姐妹王子皇孙杨国忠魏方进家人宦官禁军保护下,逃了。真不地道,其他人都没告诉,像城外的公主王子等更别说一般大臣。大臣来上朝,里面大门一开,宫女乱跑,皇帝不见了。局势乱了,王公大臣明白皇帝逃了,带着家眷都逃。城外的都跑进来洗劫。长安乱了,边令诚把所有钥匙放好,直接往东送给安禄山。这可是玄宗信任的宦官。玄宗晚年用人不明处处可见。

尽管玄宗事前布置了,实际困难多。没饭吃,凌晨出发,到上午来到望贤宫,该吃早饭了。本安排了接驾,可是一路一个人也没有呀。县令听说皇帝跑了,都逃了,谁来接呀?都饿坏了。宰相杨国忠亲自买胡饼,别人还是没吃的。一些百姓纷纷来了,玄宗只好放下架子问有没有饭吃了。百姓一看,就到自己家里送点东西来吃。谁也不讲究了,抢了个精光。百姓都流下同情的眼泪。这时,郭从谨从人群中出来,想教育教育玄宗,安禄山祸心久了,有人想报告,陛下不是听到就杀吗?谁还敢讲真话?落难。所以,要访忠良,才能治理好呀。过去宋璟多好呀,后来被小人包围,就听不进忠言了。玄宗一听,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咸阳,十三日半夜,金城县,不如咸阳呢,县令百姓都跑了,找不到人。到驿站中,没人。人困马乏,都躺下了,把尊严等放下了。第二天中午来到马嵬驿,这时军队出问题了。

禁军将领抱怨,情绪激动,他们跑了一天半,吃不下睡不好,这都是长安子弟,离开时没跟家人说一声,离远了,归期无望,他们受不了了。不满越来越严重。当时陈玄礼是大将,嗅到危险。政变呀。他知道如果说将士的愤怒得不到疏导,会哗变,所有都会危险。怎么办呢?想到杨国忠了,当时都咬牙切齿,恨不得杀掉他。何不让战士借杀他泄愤?陈玄礼知道没人支持,杀不得。他并不想谋反,找谁呢?玄宗不同意,想到了太子。悄悄沟通了亲信宦官李辅国,把这个想法转达太子,请指示。太子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巴不得杀。他同意杀,但怎么表态呢?他早极端谨慎的。他“太子未决”。不反对。就是默认支持。陈玄礼有底了,把禁军将领召来,讲天下崩离,都是杨国忠造成的,动员。将领们怒火被激,早就想这么干了。确定下来要杀杨国忠了。

正在这时,杨国忠巡视回来,到驿站门口被吐蕃包围了。本是来见皇帝的,跟着逃来的。他们讨口饭吃,还没反应呢,一个禁军士兵喊,与胡人谋反,躲箭来了,不中,杨国忠想逃到皇帝面前。士兵上前就是一刀,砍下来了。挑着首级,挂在西门之上,听到声音,里面看到,喊,何敢杀宰相?又杀了魏方进。韦见素也出来了,没容说话,就打了闷棍,幸亏人说,勿杀韦相公,保住了命。士兵把驿站围攻住了,玄宗在驿亭里休息听到,探听。听说杀了杨国忠,吃惊,说国忠遂反耶?这样问,他想的是唯独杨国忠绝对不会造反。他知道杨国忠人缘不怎么样,只能依靠自己,玄宗只好来到驿站外,安抚士兵。说,他既然谋反,杀得好,现在归队吧。可是士兵不动。盯着他,莫非也要杀自己?派高力士问,贼本尚在。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是当头一棒,愣了。他说,朕当自处。转身进了驿站,连站都站不稳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韦见素的儿子急了,众怒难犯呀,我们的安危就在这时,赶快决定吧,磕头磕得流血了。他说,她怎么会知道?与杨国忠有多大关系?旁边高力士接话了,贵妃诚然无罪,她还在身边的话,他们怎么安心?将士不安心,您怎么安全呀?透彻。这一句话,点醒了玄宗,他是政治家。可以爱她,但是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无奈下,让高力士领她到一个佛堂里,说了情况,诀别。她说,死无所恨。玄宗也说了,愿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把她勒死在佛堂里。这一年38岁,伴玄宗16年,用生命换得了玄宗的平安。士兵们才跪下谢罪。双方妥协了。陈玄礼率领士兵高呼万岁,事变结束了。

本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杨国忠,早引起民怨了。他成众矢之的,陈玄礼才要求杀死他。马嵬本是要杀杨来塞天下之愤。杨贵妃不是主要目标。第二,政变目标不是她,为什么她成了记忆中的主角呢?这是心理问题。一是对弱者的同情,弱女子死在乱军中,肯定会引起同情。悲剧正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悲惨才让人们集中目光在她身上。甚至有许多不死的故事。最多说法是到了日本,寄托的是同情的愿望。二是对盛世的缅怀。之后盛世结束了,生活在后期的人们对玄宗的繁华安定的日子缅怀,这种情绪下,杨贵妃就逐渐成了盛世的象征,惨死就成了盛世终结的标志性符号。马嵬的悲剧色彩出现。三是杨贵妃不是由盛世转衰的关键,她不是政治主角,没一个决策由她做出的。她没有权力,怎么谈得上主要责任?她固然不是祸水,但是她是不是贤妃?恐怕不是。政治身份应该合理士政,当贤内助,提醒皇帝办好事。找不到劝玄宗勤政的例子。她也无形中成了杨国忠的保护伞。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没政治野心,只是爱好享受生活的单纯女子,本可以平静地生活,可是命运没由她自己把握过。无论是贵妃,还是成了替死鬼,都不是她自己选择的。她是被政治暗流裹挟的。这是时代悲剧。一种新的政治格局成为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