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治脾胃虚弱 黄芪泡水益气敛汗(外一篇)

 一大山人 2014-03-30

黄芪味甘,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等症,一般用于脾胃气虚或面色苍白、手脚发凉的人。黄芪可以泡酒,也可入菜,比如甲鱼汤、乌鸡汤中,黄芪是常客。但因为女性属阴,如果补气升阳过度,容易脸上长包。

黄芪治脾胃虚弱 黄芪泡水益气敛汗

黄芪治脾胃虚弱 黄芪泡水益气敛汗

中医讲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气的功效是最强的。脾肺之气增强,就是增强人体的运化功能,因此黄芪可以强健三焦、补益五脏,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益肾气、补肝虚。

黄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压,老年人吃黄芪,可以防治中风和高血压。年轻人吃黄芪,可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黄芪还有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的作用,不仅适合肾炎、水肿病人做食疗,对于虚胖的人,还有减肥的作用。

具体用法:取黄芪6-10克放人杯中,再往杯中加入热开水600-800毫升,待温饮用,随泡随服,反复冲泡至水淡为止。每日1剂,连服3日为1个疗程。患者如果兼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表现,可加当归6克同泡;如果兼有胸闷心悸、形寒肢冷等阳虚表现,可加菟丝子6克同泡。如此坚持1-2个疗程,常能达到消除早搏的效果。

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黄芪治脾胃虚弱 黄芪泡水益气敛汗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不过一定要刚烧开的开水,那样才能够泡出药味,不过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药效而以,有点浪费药才,建议应以煎煮为主那样效果更佳。

益气升阳话黄芪

作者  赵广兰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时候,芪字写作耆,就叫“黄芪”,《本草纲目》解释说:“耆,长者,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提起黄芪,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旧唐书·方伎传》载:唐肃宗刚继位不久,太后突然昏迷过去,牙关紧闭。文武百官一筹莫展。曾读过医书的唐肃宗在苦思中突然想起,古代医家在医书中曾有黄芪益气和黄芪汤气疗法甚佳的记载,便对御医说:“太后既然口噤不能服药,可否用黄芪煎汤,用汤气进行熏疗,药从皮肤而入,或许可救”。御医不敢怠慢,赶快煮黄芪汤数斛,置于太后榻下。顿时满室药味弥漫,不多时,太后苏醒,病慢慢好了。

黄芪是最常用的温养强壮保健之佳品。元代著名医学家刘元素指出黄芪的作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黄芪在中医临床及家庭自疗中,应用最为广泛,它可以调补人体表里内外一身之气虚者。如《华佗神方》中治盗汗神方(黄芪、牡蛎、龙骨各20克,麻黄根、地骨皮、桑白皮各10克,人参6克,大枣7枚,水煎服),对于气阴两虚之自汗盗汗,心悸惊惕,气短烦倦者,有良好的康复保健之效。《丹溪心法》中的玉屏风散(黄芪60克,白术、防风各30克,共研细末,每日早晚各用开水泡服10克),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对于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恶风,气短乏力,或体弱易感冒者,常服有较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含有糖类、多种氨基酸、胆碱、黄酮类化合物、叶酸、硒、锌、铁、铜、锰等14种微量元素。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加显著。黄芪富含的微量元素硒,可以抗癌,同时,硒又是体内酶类自由基损害防御物质(抗氧化酶类)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黄芪不仅具有抗癌作用,还有消灭体内自由基而抗衰老的作用。 

祝您身体健康!一大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