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施耀平 一 张謇开发江苏沿海源自甲午战争后,1895年春,为防倭寇从通海登陆入侵, 丁忧在家的他奉旨办团练,偕赵凤昌去吕四海滩察看地形。看到大片广袤的荒滩废弃在那里,他感到十分可惜,从而勾起了垦荒济民的念头。1901年,他创办大生纱厂获得成功,为做大做强做长大生棉纺事业,张謇高瞻远瞩,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大生自己的棉花原料供应基地,于是围海、垦荒、植棉的构想在他脑海里开始酝酿。 庚子义和团运动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八国联军撤回,局势平静下来,国内纱布市场逐渐向好。因通海棉质优良,大生厂棉纱在上海打响牌子,售价高于国内其他纱厂,获利颇丰。大生纱厂站稳脚跟,张謇便腾出手来,将他酝酿已久的海门荒滩围垦植棉计划摆上议事日程。不料,他的设想一提出,就遭到与他患难与共的大生厂董事们的一片反对。众人的意见是:垦荒不比办厂,种棉花靠天吃饭,围海造田,大海无情,说冲就冲,说坍就坍,投下的股金十年八年不知能捞回多少。总之风险太大,大家都不愿投股。但张謇办垦牧公司,建立棉花原料基地的决心坚定,董事们见阻止不了,就提醒他说,大生纱厂和垦牧公司都是你四先生当经理,将来挪用纱厂资金供垦牧公司周转,借了之后无力偿还,越借越多,总有一天会把大生厂拖垮,还望四先生注意避免。此语后来不幸言中。 张謇见靠大生厂“以厂办垦”无望,决定仿“泰西公司制”,向社会招股办垦。据预算,海门荒滩垦荒第一期工程就需白银30万两。他首先来到当时的大码头上海,向华商纱厂的老板们游说,力陈江苏沿海垦荒植棉对发展民族棉纺业的长远意义,可这些老板大多是急功近利之辈,愿掏腰包作长期风险投资的寥寥无几。张謇不辞辛劳,磨破嘴皮,多方努力,最后凭借状元公的声望和大生纱厂的业绩,总算招到16万两股金,仅只计划的半数。 张謇之伟大,不仅在于他见识过人,还在于他认定了目标强毅力行,百折不挠,一往无前,有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气概。有了这16万两起步资金,他决定不再等待,毅然竖起“通海垦牧公司”大旗,鸣锣放炮,率两千余民工浩浩荡荡向黄海边挺进,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开发沿黄海的宏伟篇章。 筑堤围海,工程浩大,常需民工数千人,每日开支可观;堤内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工程,耗资也不是小数;遇大风潮袭来,堤岸冲毁,又得抢修重建,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张謇。但他绝不退缩,咬紧牙关,边围、边垦、边招股,坚持到1904年,才招到股金20.9万两,占计划数的三分之二。直到1910年,共历时10年才收足30万两股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苦战到1911年,通海垦牧公司终于“堤成者十之九五,地垦者十之三有奇”,获地9万余亩,堤内水利设施配套,土地改良成功,能为大生厂提供优质原棉,股东们也终于在10年后分到了红利。 1911年3月,通海垦牧公司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张謇发表垦牧10年总结,宣告经过10年奋斗,原吕四海滩以堤划区,以区开河划土窕,以土窕建房安居,沟河成网,路桥配套,交通便捷。田成方,路成 ,房成排,树成行,现已“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然后张謇又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以“永佃制”吸引农民移民垦区,落户耕作,建起了既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又有创新形式的新农村。 张謇垦牧黄海第一滩大获成功,带动了当时的江苏沿海大开发。20世纪20年代前后,江苏沿海南起海门、启东,经通州、如皋、东台、大丰、阜宁,北至灌云,漫长的海岸线上先后创办起垦牧公司84个,围垦海滩2000余万亩,其中张謇创办万亩以上的公司45个,张氏集团直接投资控制的盐垦公司(盐田垦为农田)14个,实投资本3216.9万元,垦地总面积4819611亩,植棉400余万亩,年产棉花60余万担,为大生纱厂乃至其他华商纱厂提供了大量的原棉。当年著名学者胡适在《〈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中赞扬他:“做了30年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二 张謇通海垦牧成功,带动江苏沿海大开发,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先说人和,张謇中魁后声望大增,策划东南互保成功,又深得两江总督刘坤一信任,其时年龄50上下,年富力强,办事稳健成熟,可以成大事;再说地利,江苏沿海地处东南一隅,受辛亥革命前后政局动荡的影响不大,有一方供张謇施展实业强国理想的地域,黄海滩涂不断向东延伸,提供了大量可垦之地;继说天时,张謇从1901年垦荒以来,20年间未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三年恢复期,西方列强无暇东顾,让中国轻纺工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期。张謇办纱厂、垦荒植棉,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 这一时期大生纱厂在上海纱布市场风头正健,棉纱每箱利润从10两左右猛升至1921年的每箱45两,达到百分之三百的毛利率。银行、钱庄纷纷上门送活期用款存折,请求用款,且数目不限。时张察辞官回乡助兄弟张謇办实业,行大生集团执行总经理之职。他秉承张謇思路,认为纱厂利丰,应大力发展,于是决定再建大生二厂、三厂;而纱锭增加对原棉需求量必然增大,垦荒植棉是可行的,而且必须先行。他们就进一步扩大江苏沿海荒滩开发的规模,先创办大有晋盐垦公司,垦盐田为棉田,资金来源,通过大生纱厂帐户接受钱庄放款。大生眼前的厚利让他们忘记了当年董事们的提醒,摊子迅速铺大,到1920年共开办16家盐垦公司,其中仅大有晋、大豫、大丰、华成等7家就动用钱庄放款高达700万元。用钱的是各盐垦公司,贷款的帐户则是大生纱厂,各钱庄只认财神大生纱厂,管你盐垦公司有无偿债能力,照放不误。此其实质是大生厂为各盐垦公司背上了巨额债务,金融风险陡然增大。 另外,大生厂没有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也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当大生厂利润猛增时,除了每年发放官利8厘外,张謇本来主张股东分红利不超过3分,其余悉数留作折旧与公积金以发展生产。可股东们在年会上吵吵闹闹,定要多分。张察劝兄弟:“算了吧,就让股东们高兴高兴吧,,以后再集股也容易些,况且对外宣布我们大生厂红利高过上海所有纱厂,也是光荣的事。”当时上海荣氏兄弟的申新纱厂同样获利丰厚,但分配红利不超过1分。大生纱厂屈从股东们的短浅目光,把红利提高到8、9分,即每百元股金除年提官利8元外,另分得红利80~90 元。实际分红率几近百分之一百。 一战以后,纱厂连年丰利,盐垦植棉风调雨顺,张謇就进一步展开他实业强国的理想。到1921年他在南通的各项事业全面铺开,达于辉煌,他不但兴建大生二厂、三厂,还计划再建五厂、八厂等。他又主动承担了南通的地方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交通、水利事业,创办了一系列工厂、学校、医院、文化和慈善事业,他要用办实业赚到的钱,把南通建成全国模范县。但地方建设要做的事太多,,大生集团的钱有限,他不惜以个人名义向公司借款,捐建学校与慈善机构。南通地方建设成就蜚声海内外,张謇准备于1922年召开一个庆祝南通地方建设成绩大会,进一步宣传他“父实业,母教育”和“地方自治”的强国理想。 但是创业难,做强做长一个事业更难,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的。1921年,通海大地遭遇到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这年6月8日入梅以后,天上的雨绵绵密密下了一个多月不见停,沟河里的水都漫出来溢向田间。幸赖张謇在通海办了多年水利工程,疏浚了条条河道,建造了不少堤坝水闸,又在南通沿江修筑了70里护岸石堤和几十道楗,尚未酿成大害。可到了7月中旬,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江河水满,长江怒涛不断地冲击堤岸,险象环生。农历7月15日这一天,正值大潮汛,天空如墨一般黑,台风暴雨来袭,席卷江海大地,风烈雨猛,摧屋拔树,淮河与长江同发洪水,,加上大潮,海水倒灌,长江堤岸终于决开一百多丈的口子,顿时洪水咆哮上岸,象猛兽一样吞噬村庄和田野,村民呼号奔逃。沿海各垦牧公司也是堤岸溃决,庐舍倾倒,道路桥梁被毁,棉田被冲。这场雨连下5天5夜,淮河运河的洪水不能排入江海,也向东南方向漫来。江海大地田间积水达二尺深,成了一片汪洋泽国。灾民攀树登屋,呼号求救,惨不忍睹。张謇日夜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巡视灾情,指挥抢救、转移灾民,发放面饼和救济金,处理上下游开闸关闸的纠纷。年近70 的他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心力交瘁,一下子病倒了。 祸不单行,打击、挫折接踵而至。到了1922年,西方列强恢复了一战 中严重损伤的元气,卷土东来,利用中国低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各口岸大量低价倾销洋纱、洋布。外商还纷纷在中国开设纱厂,又深入各省争购棉花并运往国外,棉纺市场竟形成了花贵纱贱的局面。原来厚利的中国棉纱,现在每箱倒亏14元。其他洋货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工厂停产倒闭,百业萧条,银行、钱庄纷纷收紧银根,上门催讨欠资。张謇实业的支柱——大生纱厂也陷入了金融危机。 风暴潮摧毁了盐垦公司的棉田,洋纱倾销迫使大生纱厂亏本停产,张謇的大生纱厂帐上欠银行债款达一千余万元。债虽是各盐垦公司所欠,但他们是还不起了。上海荣氏兄弟的申新一、二、四厂以全部财产作抵押,向日商借款350万元以渡难关。张謇不愿向外商举债,怕将来还不起债,大生厂落入洋人之手。于是将大生厂抵押给上海银行团,期望卧薪尝胆,苦心经营三年将工厂赎回。可是经济危机的周期不是三二年所能够结束的。1925年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北洋军阀政府虽应张謇之请下令禁止原棉出口,但遭各国抗议,又窝囊地取消了禁令。洋纱继续倾销中国市场,把华商纱厂逼向破产的边缘。是年八月,大生纱厂向上海银行团抵押借贷的一千多万元债款三年期限已到,张謇请求延期无望,纱厂被上海银行团接管(接管不等于拍卖清债,即由银行接管经营,接管期内工厂利润归银行抵债务,债清则工厂归还原主。这也是张謇人格威望这一无形资产给大生留下的一条生路)。就象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被人领走,张謇感到无限的惆怅与失落。但他是百折不挠的英雄,巨大的挫折没有使他趴下。工厂没有了,防灾抗灾,造福地方的观念愈加强烈,他以74岁的高龄继续倾力于南通的抗灾水利建设,就在他染病辞世的当月,八月酷暑的长江堤岸上还忙碌着他苍老而不曲的身影。 三 胡适因张謇晚年遭遇挫折而下论断说:“张季直先生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历史又前行了将近一个世纪,张謇开创的事业几经曲折,重新焕发新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按照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准确地说,张謇开创的伟大事业并没有失败,他遭受挫折而百折不挠,他奠定的事业基础和留下的精神财富供后人享用不绝。所以,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对张謇作出评价:“提起中国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肯定了张謇对近代民族轻工业的伟大贡献,说明张謇的事业是有历史成就的。特别是大生纱厂在张謇后人张孝若、张敬礼等人的励精图治下,终于在1935年还清债务,又重新回到张氏手里,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轻工业发挥巨大作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张謇的事业没有失败。这一线生机是张謇留下的,张謇事业的顽强生命力是胡适所没有看到的。 但是张謇的沿黄海开发的确遭遇了巨大挫折,这对我们当前轰轰烈烈的江苏沿海开发提供了哪些历史启示呢? 张謇当年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而办一国事,就要有世界眼光。”他办厂垦荒,以工哺农,以农促工,产业结构不可谓不合理。但是他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门被列强打开,中国的民族工业已卷入世界经济大潮,而北洋军阀政府腐败,不能有力地保护本国工商业,致使张謇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轻工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遭受重创。如今我国的开放程度已远远超过张謇的年代,我们国家与国力的强大却已今非昔比。尤其当前西方世界处于金融危机,为我们大力开发江苏沿海,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沿海开发必然要引进项目,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和长远的眼光分析进区项目和产业结构,诚如胡锦涛主席对江苏经济发展的指示,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警惕污染环境和淘汰、落后的产能进来。要尽量引进低碳、环保,能源清洁、富有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产业群,要密切注意世界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变化,提高项目抗大风浪的能力。 张謇着手开发江苏沿海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宫出逃西安,清政府瘫痪,所以张謇垦荒连朝廷的批文也没有拿到,凭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口头同意就上马动手。后来进入民国,北洋军阀政府忙于内战,根本不管民生,更谈不上支持垦荒。所以当年张謇带头掀起的江苏沿海开发高潮,其实质是民间的商业经济行为,不象当前国务院决定的江苏沿海开发是国家层面的决策,有国家力量作后盾。对江苏沿海这样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格局、大面积经济区域的开发,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宏观规划,仅凭个人和地方的力量,难以收取整体和长远的效益。各地、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审批程序,发挥各自的积极性,紧紧抓住国家沿江、沿海开发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用张謇的大智大勇精神,苦干实干,领跑潮流。 大自然的力量是令人敬畏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张謇防范灾害的风险意识不弱,筑堤围海时,对堤高堤宽作了严格的规定,又修建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但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肩扛手抬,用人力筑起的土坝,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何堪一击。所以沿江、沿海开发要有防范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强烈意识。前几年黄海发生过三级地震,海门有震感。最近有媒体载江苏10年内有6级以上地震,。众所周知,沿海地震会引发海啸,且历史上台风袭击沿江沿海的记载不少,所以不管该报道真假如何,我们都不能抱侥幸心理。江苏沿海开发的基础设施一定要象震区灾后重建的房子能抗8级地震那样,加大抗灾能力保险系数。最近笔者到江苏海门市沿江沿海开发现场参观,不但看到了开发的宏伟场面,而且看到所有的江堤、海堤都建成石头水泥护坡的永久性堤岸。虽然这样做的投入很大,却反映了海门市委、市政府卓越的远见和高度的风险意识。说到风险,当今世界上通行人身、财产等各种保险,以减轻受害者的风险损失。如果当年有农业保险赔偿,张謇也不至于陷入诺大的金融困境。目前江苏沿海开发的项目有工商业,也有农业和养殖业,后者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根据国家推出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首先应给这些项目上好保险。对工商业项目也要根据现有险种,能保、应保尽保。一旦发生灾害,通过多方救助,能尽快恢复生产。 张謇当年开发沿黄海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面对外国经济冲击和特大自然灾害袭击引发的金融危机,凭他一己之力难以应对。而如今我们的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由中央统一决策,全面支持。我们要借全国之力,招中外客商,多方融资,加大开发力度。同时我们又要在中央的统一规划下,分地区、分阶段实施。世界上许多国家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大多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起步甚至可以上溯到19世纪旅顺、大连、青岛的开埠期。因此江苏沿海的开发既要抓住机遇大干快上,又要立足长远,量力而行;既要做沿海开发的排头兵。又要注意规避金融危机等各种风险,稳扎稳打。胡适评张謇说:“终于因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现在的江苏沿海开发是国家的大事,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汲取张謇的经验,开拓创新,前赴后继,扎扎实实地把它推向成功! 自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后,迎来了一个大投入、大开发的高潮。仅南通一市近日举行了一个沿海408 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典礼,可见开发规模之大、力度之强、成效之显著,令人振奋。张謇当年开发沿黄海是自己筹资金、自己搞围海,自己建项目,朝廷毫不支持,所以他十分吃力。而我们此次江苏沿海大开发是国家宏观决策,科学引导;地方政府筑巢引凤,服务企业;企业则投资项目,做大做强。大家出钱、出力、出智慧,协力同心又各司其职,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把张謇开创的沿黄海开发事业推向辉煌。一个强大的、面目一新的中国沿黄海经济带将出现在世界面前,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先贤张謇也一定会含笑于九泉。 二0一0年五月完稿 [参考资料] 《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 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编 《江苏盐垦实况》 顾毓章编著 《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张季直先生事业史编纂处 《张 謇》 寒波著 《潮流》 袁蕴豪著 《张謇的苏北盐垦事业:“公司+农户”的创举》 陈争平著 作者简介: 施耀平 南通电视大学高级讲师 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 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