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中国曾有这样一位人物: 因一件事弃高官不做, 下海经商成就巨额财富, 令无数富豪羞愧。 可因同一件事, 他终于还是一败涂地...... 毛泽东说: 中国人万万不可忘记他。 胡适说: 他养活了几百万中国人, 影响了全中国至少百年。 但他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 最后,不得不抱憾而死...... 这位满身勋章的老人, 他叫:张謇(jiǎn) ![]() 张謇年少聪慧,3岁习《千字文》, 5岁便能一字不落背诵。 13岁老师出上联: 人骑白马门前去; 他不假思索对: 我踏金鳌海上来。 15岁,他便一举考中秀才, 但因清廷有祖上三代无功名, 则不许参加科举的规定, 这给“祖上无功名, 只能冒充他人籍贯考试”的张謇, 带来无穷烦恼。 从此蹉跎科举20多年, 差点葬送大好前程。 幸而他既有天资又勤奋苦读, 1894年, 慈禧太后60岁大寿恩科会试, 张謇取得, 一甲一名大魁天下的状元殊荣。 天生异人,龙门一跃, 他被钦点入翰林院, 皇帝和慈禧都十分赏识他的才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 眼见张謇就要飞黄腾达, 他却亲手撕碎了这无量前途。 ![]()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 令张謇幡然醒悟, 爱国先要救国,救国必当强国, 强国重在富国,富国依靠实业。 而今国家积贫积弱,百姓穷困潦倒, 唯有兴办实业,或可图一线生机! 就这样, 他放弃了翰林院的加官进爵, 选择下海经商。 那个年代,士人得尊,商人轻贱, 弃官经商如同良家女子当歌伎, 尤其是张謇是状元从商, 更成为千年封建以来最大的笑话。 可纵然所有人都责骂唾弃他, “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面!” 张謇, 还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 踏上了悲壮而漫长的实业救国之路。 1895年,他创办“大生纱厂”, 期间筹资之艰难难以言说, 他从南通奔赴上海, 窘迫到没有路费, 躲在天桥下涕泪横流。 一把年纪,在屈膝和折辱中, 硬是凑足了资金, 1899年,大生纱厂开机! ![]() 那时列强虎视眈眈, 外国企业挤压中国市场, 张謇硬是从中杀出一条血路: 以大生纱厂为启动, 他先后开设了广生油厂、 复兴面厂、大达电机碾米公司、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等, 60多家工商实体, 形成庞大的商业集团。 他舍弃尊严, 舍弃前途走出的这一步, 让中华民族民族实业, 迎来了空前的新时代! 张謇申报成立了, 中国第一个, 以招股集资方式成立的农业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 十年如一日,沧海变桑田, 使苏中、苏北数万农民有了生存之地。 他在南通书写无数个中国第一, 勾勒出未来的模样: 创办中国第一座民间博物苑, 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 第一所女红传习所, 第一所戏剧学校, 第一所盲哑学校, 第一所气象站, 第一个师范学校, 第一座现代化的长江码头, 第一所新式托儿所和幼儿园, 第一所培养警察的专业学校, 第一个县级图书馆..... 在其他城市还是落后之际, 南通已然具备, 能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城市, 相媲美的现代化城市初步雏形, 国外发行的中国地图, 如深圳、广州等都尚未标注, 而南通这一方小镇,却赫然在目,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 能穷一人之力,改变一座城, 更穷一人之力,改变一个国! ![]() 1912年, 他被孙中山任命为首位实业部长, 后又担任北洋政府农林、 工商两部总长, 兼全国水利局总裁。 位高权重,显赫一时, 他主持制订了工商、矿业、农林、 渔牧、金融、税务、交通运输, 以及社会团体等多个暂行法令; 他创办了淮海实业银行, 提出中国金融应走系统化、 股份化、法制化道路; 此外,还兴办了 大远轮步公司、外江三轮公司、 泽生水利公司、 大中通运公行、船闸公司, 并修建了通州天生港码头, 和上海十六铺码头; 为了满足厂区员工, 和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 他创办了懋生房地产公司...... 凡此种种, 皆为谋工农商业之发达, 后来,他将这些产业凝聚在一起, 成立近代中国, 最早最大的大型化实业集团, 开启了中国近代民营轻工业先河! ![]() 大达公电机碾米厂 ![]() 广生油厂化验室 ![]() 资生(铁)冶厂 经商下海,惊世骇俗, 实业救国,前无古人。 张謇此举,在新旧制度交叠之际, 引起轩然大波, 令全国掀起了一股热血风气: 苏州另外一位状元公陆润庠, 也宣布下海创办纱厂, 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 参观过南通之后, 也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而实业救国, 是张謇迈出的艰难的第一步; 教育兴国,是他迈出的第二步。 他认为: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于是兴办工厂赚来的钱, 他把一大半都投入到了教育。 1903年,张謇在自己的家乡通州, 创办师范学校, 又兴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可谓开风气之先。 1904年, 张謇设立了“通州五属学务处”, 并相继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 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 为了搞纺、织、 染一条龙发展的科研和实验, 创办河海工科学校和染织考工所...... 很多年之后, 从他创办的学校里, 走出中国近代一批批优秀人才, 基层教师、技术人员、医护...... 这些人, 后来成了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星星火种! 但这些还不够, “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 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 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于是张謇又把心血, 浇灌在滋养慈善事业的沃土。 他在南通, 办了中国最早的露天免费体育场; 1904年, 他设立公共植物园、新育婴堂; 扶植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 中国科学社…… 作为手握实权的农商总长, 又是兴办实业, 手握近40亿资产的富商, 张謇的衣食住行, 却是寒酸到了极点, 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 没有特别客人,不杀鸡鸭。 1903年他应日本博览会之邀, 去日本考察, 买的竟是最便宜的三等舱客票。 因为他所有的行为和全部的财富, 都只为了一个“富强国家的梦”。 这一生, 他主动挑到肩上的社会责任, 远远超出了“商人”身份, 这不得不叫无数富豪汗颜。 为表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张謇的身上,挂满了勋章...... ![]() 只是, 振兴民族工业这样巨大的担子, 本该是一个政府的责任, 本是举国之力才能徐徐图之。 而张謇,却以一己之力, 拖着这样庞大的事业走过十数年辉煌, 他要完成的伟业实在太多太多, 以至于,最后危机来临, 他一败涂地..... 1922年开始,外商开始狙击张謇, 日本商人尤为痛恨他, 因他在纺织领域抢走了太多的市场, 国内后继无力,国外围追堵截, 内忧外患之下, 大生纱厂入不敷出直到停产, 庞大的商业帝国资不抵债, 骤然崩塌, 70多岁的张謇, 拖着老迈病躯四处求人, 想要重振事业, 奈何他的生命,已然走到了尽头...... 1926年,他在一片凄凉中, 带着报国遗憾走了, 送他那一天, 南通城万人空巷。 而这样一位撼天动地的人物, 去世时, 陪葬品清单上只有几样东西: 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 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他只带走了这些, 却为全中国, 留下了无尽的公共财富: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 和第一所戏剧学校; 他创办的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自教的, 特殊教育学校, 成为今天的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他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 变成了如今的扬州大学; 他支持创办的复旦公学, 变成了复旦大学; 他参与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变成了南京大学; 他捐资的同济医工学堂, 变成了同济大学。 他资助并任校董的南洋公学, 变成了上海交通大学; 他参与发起并任校董的暨南学校, 变成了暨南大学...... 他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 变成了景德镇陶瓷大学; 他创办的吴淞商船学校, 变成了上海海事大学; 他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变成了东华大学; 他创办的吴淞水产学校, 变成了上海海洋大学; 他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变成了河海大学...... 他一共兴办了20多家企业, 创办了370多所学校。 他说过:“天之生人也, 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 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 故踊跃从公者, 做一分便是一分, 做一寸便是一寸。” 如此眼见,如此胸怀, 百代以来,也就一个张謇! 不光如此,张謇本人, 更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是他将梁启超引荐, 开启了维新运动序曲; 是他发起了预备立宪公会, 成为立宪运动的领袖; 是他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 并幕后主持了南北议和, 成为“民国的助产士”。 清末民初, 有至少100位名人和张謇有过来往, 有清流名臣翁同龢、张之洞; 有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有北洋政权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 有奉直皖系几大首领, 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有革命先驱蔡锷、章太炎; 有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谭延闿; 还有各界翘楚蔡元培、 黄炎培、王国维、竺可桢、 梅兰芳……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但这些人或与他政见相左, 或与他立场泾渭分明, 但对于他的事业全都表示认同, 无论是敌是友, 都对他这样高的评价,是极少见的。 胡适, 是张謇兴办的中国公学走出的学生, 曾这样写道: “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 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 养活了几百万人, 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 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 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毛泽东这样说: 说起中国近代工业, 张謇,是绝不能忘记的人。 ![]() 百年张謇,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生经济文章,盖世功名事业, 开辟出多条他人未走之路, 以一个爱国者的满腔热情, 成为历史上众人皆知的“状元实业家”, 直到今天,张謇仍被称为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他用凡人热血, 书写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一生大气磅礴, 一生惊天动地, 一生可歌可泣, 古往今来, 再无他这般人物, 他的伟大事业必为后人景仰, 他的光辉成就必将彪炳史册!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