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学情

 bddy3212 2014-03-31

教师要树立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

——魏书

    对于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为何很多老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教案写的很好而教学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目的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仅仅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说课必须说学情分析。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在学习时的个性差异。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当然,这是理论,是教育理想,教育现实中不可能有同时满足几十位学生的设计。但我们要追求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去满足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学情。

    一、学情分析的意义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失,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相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对学生分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基本内容有: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二)学生学习态度分析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是泛指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学习因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决定性因素。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中,主要的还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愿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也直接影响他们的能力发挥、潜能激发、知识建构、态度形成、价值认同等。

    (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分析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分析。这里所说的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对学习新内容具有的基本的、前提性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立足点。针对课时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对学生能力的分析是指对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具有的包括“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能力的分析。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学生的能力也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与资源。正确、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能力,既是正确、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设计好教学活动的前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五)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与策略

    就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最突出的学情之一就是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时间安排紧凑。

对每位老师来说,都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较高的教学要求,教学时间较紧;对学生来说,

要应付各种门类的学习和训练,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也显得较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激趣引趣,使孩子们喜欢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激发思维,训练能力,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

    学情分析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老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学情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二)资料法

    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状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

    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四)实验法

    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情分析可繁可简,成熟的教师之所以能简中见繁,皆因曾于繁中历练;正如无数次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年轻教师,必思于繁、行于简,才能逐步在繁杂纷乱中循出属于自己的规律,逐步螺旋上升、积淀经验。教学经验的累积上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靠时间和耐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用心来慢慢品味。如有的老师每次下课后都及时把每个班学生的特点、上课的情况、课程进度等用简单明了的句子记录下来,这样下次上课前可以加以参考,时间久了也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又如,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学生谈心,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更多的是通过经验来认识学生认知、思维水平和心理状态的过程。多下课堂,多观察,多与学生交流,就可能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态度。

 

《数轴》(“学情分析”片段)

城北中学  江晓菲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加强正负数知识的复习,为学习数轴奠定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所画出的数轴要素不齐全,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有好动、

    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很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的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认识到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在这一学情分析示例中,就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能力状况和知识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即学生对新学的有理数知识理解不很深刻,数形结合思想领悟不够,画图的能力不强,学生好动、粗心等特征。有针对性地了解学情,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常量与变量》(“学情分析“片段)

石梁中学  傅晓

    知识掌握上:学生在学习了《常量与变量》后,对变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一些常见的函数关系式也比较熟悉,因此函数的定义虽然较为抽象,但在教学中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讲解,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知识障碍: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概念,不仅对于这种抽象的定义的理解上会存在一些困难,而且在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及数形结合,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心理上: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