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代杖首

 睫毛上的风尘 2014-03-31
      
在北方文化中杖首出现的较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石质,以至于玉质的杖首。
      
史前神话《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就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之说。可见杖的最初存在以及应用。
      
    再晚一些,到了铜器广泛应用的时代,又出现了很多铜质杖首。最有特点的,当属于辽代时期。在辽代“骨朵”的使用比较多,在多处辽墓壁画中有体现,从“骨朵”在壁画中的地位看主要功能是象征性的,是代表刑罚权。是由侍卫双手握“骨朵”举于身前的姿势。查阅《辽代耶律羽之“墓志”所记东丹国史事考》,“骨朵”应该还有代表兵权一面。耶律羽之担任中台省右平章事后不久,东丹国便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他却能处变不乱在处理好东丹国日常政务的同时,又“授锥专讨”,招抚边城”。(公元927年)就已稳坐中台省第一把交椅,成为东丹国中“身为家宰,手执国钧、的矗有实权的人物。”
      
“授锥专讨”的锥应该即为“骨朵”――权杖
      
这个造型奇特的玛瑙材质的杖首,当属于辽代诸多器型杖首里的另类之物,除了造型奇特之外,他与汉文化有着特殊的渊源。
      
应劭在《风俗通》中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丛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为鸟在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这则故事里提到了鸠杖,与赐杖的起源,是否可信暂且不论。但他指出西汉赐杖之制始于高祖,则是有道理的。总而言之,西汉时期“七十赐杖”之制始于汉高祖,当无疑问。《汉书》中也对于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七十赐杖”做了记载。由皇帝将手杖赐予某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这是“王杖”,因为王杖上端安有木雕的鸠鸟,也叫“鸠杖”。“鸠杖”是皇帝赐予的信物凭证,持王杖者可以随便出入官府,经商不纳税,若有人辱骂殴打持王杖的老人,就会被处以极刑。我今天收藏这个特殊造型的玛瑙杖首,其外侧延伸出来的niao-tou,当是鸠头,也就是说这个杖首就是沿袭了汉代写实的鸟形,融合了辽代的瓜棱形,而设计的辽代鸠杖!器物最长直径5.4厘米,腹径4.1厘米,高3.65厘米。打磨极为精致,光可鉴人!














 
手里的另外一些杖首:








辽墓壁画所呈现的骨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