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沪金融青年生存状态调研

 小虫贝贝 2014-03-31

    一、调研背景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上海2300多万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有897.7万,其中,20-34岁青年人有422.03万,来沪青年已成为推进上海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海纳百川”的上海,目前正全力以赴完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上海在国内领先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吸引着各地金融人才纷至沓来。未来五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将新增12万人至35万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来沪金融青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群体兼具“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和“沪漂族”的角色,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情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承受着“沪一代”扎根上海的压力,也在奋斗中开创着自己的生活,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他们在上海这座城市工作的如何,生活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与上海金融发展的明天息息相关。走进他们,才能了解他们,本课题旨在从实际调查入手,了解来沪金融青年的生存现状,反映来沪金融青年的诉求,为金融系统各级团组织更好地密切团青关系、更好地服务青年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更好地实现团组织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对来沪金融青年的引领、凝聚与服务。

    二、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35岁以下来沪金融青年为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调查问卷从来沪金融青年的工作、生活、情感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共计50题,由单选、多选、是非、排序、状态比对、开放式问答多种形式组成。为保证调研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覆盖面,课题组在充分考虑企业性质与规模的基础上,在样本点的分布上做了分类选择,并主动与上海金融系统多家团组织取得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帮助与支持,问卷发放范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业态。样本点分布表如下:

 

 

 

 

 

 

 

 

 

银行类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上海银行

证券类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海际大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保险类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信托类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类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产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其他

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集团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

上海市再担保有限公司

海证期货有限公司

上海国盛典当有限公司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71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回收率为99%,回收问卷100%为有效问卷。此外,还对8%的问卷调查参与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在参与调研的单位中,银行占47.3%,证券占23.1%,保险占9.5%,信托占4.1%,基金占3.5%,其他占12.5%。国企占71.2%,合资企业占14.9%,其他占13.8%。调研实施过程较为规范,并采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调查数据可信度较高。

    三、调研基本情况及反映的有关问题

    (一)来沪金融青年群体概况

    1、基本情况。来沪金融青年中,男性占51.9%,女性占48.1%;25岁以下的占13.6%,26-30岁的占57.3%,31-35岁的占29.1%;在上海超过5年的占54.1%,在上海10年以上的占17.7%。

    2、地缘因素明显。华东地区为主要输出地,占比为58.7%,其中占比最高的前五个省份为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比例分别为21.5%、12.8%、7.6%、7.1%、5.4%。

    3、“三高”特色明显。来沪金融青年属于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群体。本科以上学历占96.8%,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7.1%;中共党员占60.1%,共青团员占19.3%;来沪金融青年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比例约为30%,53.5%在上海购买了自己的住房,11.4%打算3年内在上海购房、6.3%打算5年内在上海购房。

    4、户籍对幸福感影响明显。来沪金融青年中,51.4%的人已经拥有上海户籍,6%的人正在申办上海户籍。拥有上海户籍的来沪金融青年幸福度高于没有上海户籍的,前者感到生活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为65.1%,而后者的比例是50.9%。

    (二)来沪金融青年工作状况

    1、工作年限与满意度。来沪金融青年中,入职不到1年的新员工为10.1%,工作年限1-5年的占50.2%,5-10年的占30.2%。47.8%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工作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对自己目前工作比较满意的占62%,73.4%的人觉得自己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回报和认可。

    2、就业渠道与择业情况。58.2%的来沪金融青年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在选择工作时,他们最重视的是工资待遇,最不重视的是劳动强度。对所在单位提供的福利,最关注的是住房补贴,其次是技能培训和休假。16.3%的人认为自己择业机会很多,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找到新的更好的工作;68.8%的人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择业机会,但这种机会并不太多,并需要承担一定的择业成本与风险;8.7%的人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择业机会,但很难再找到比目前更好的工作;1.6%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择业机会,不会考虑重新择业。

    3、高压力在侵蚀来沪金融青年身心健康。工作负担重、现实压力大、健康被透支,来沪金融青年“过劳”症状已经成为常态。调查显示,来沪金融青年中一直加班的占9.8%,经常加班的占24.5%,有时加班的占59.8%,只有5.7%的人不加班。在“我感觉压力很大”的状态比对中,7.1%的人认为非常符合,42.4%的人认为比较符合。在“我感觉在透支自己的健康”状态比对中,10.1%的人认为非常符合,32.3%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7.7%的人认为自己有轻微的抑郁。在“我曾经想过自杀”的状态比对中,0.8%的人认为非常符合,3.3%的人认为比较符合。

    (三)来沪金融青年生活现状

    1、“沪一代”扎根上海,更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调查显示,来沪金融青年中,3.5%的人住在亲戚朋友家,42.1%的人租房子住。离开家乡和父母,一切靠自己,漂泊的感觉不是上海本地青年所能感受的。17.9%的人认为自己拼搏多年的目标,身边的上海人已经轻松拥有了。16.8%的人认为自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融入上海本地人熟悉的这座城市,来融入海派文化。

    2、高房价是来沪金融青年心中的痛,离心力作用日渐显现。82.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自己消费支出中的重头戏是住房费用支出。14.7%认为现在看来在上海好像永远买不起房。37.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高房价对自己有影响,有合适机会可能会离开上海。11%的人表示在上海高房价的影响下,已经考虑到其他城市或回家乡发展。72.3%的人认为自己在上海工作和生活,面临的主要困扰是房价太高。

    3、业余生活——亲情缺失下的丰富多彩。在来沪金融青年的主要社交对象中,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同学、朋友、同事的选择率分别为57.3%、47.3%、46.7%,而亲戚的选择率只有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来沪金融青年在上海缺少亲情关怀。31%的人感到自己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会常常想家和挂念父母,这也对他们安心工作带来了困扰。业余时间,来沪金融青年的休闲方式主要是看书看报、和朋友娱乐休闲、看电视、上网和玩电子游戏。75%的人有自己的微博,其中26.1%的人经常更新微博,表示微博已成为自己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来沪金融青年比较重视通过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在受访人群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例为60%。来沪金融青年还比较重视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来学习提升,96.4%的人会在业余读书,其中,平均每年读10本书以上的人占22%,平均每年读5-10本书的人占31.3%。

    (四)来沪金融青年婚恋特点和精神追求

    1、“单身贵族”、“牛郎织女”、“双外情侣”的三大婚恋状况特点。在来沪金融青年中,30.2%的人未婚且单身,“单身贵族”现象普遍存在;4.6%的人配偶在外地,过着“牛郎织女”式的异地分居生活,由地域阻隔带来的情感孤独现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调查还反映来沪金融青年和上海人的婚恋组合只占受访人员的14.7%,但双方都是外地人的“双外情侣”婚恋组合在受访人员中却高达48.4%,后者是前者的3.3倍。这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地域与文化差异在择偶标准中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此外,来沪金融青年中94%的人认为最好的择偶方式是自由恋爱。当问及择偶标准时,来沪金融青年把道德品质、双方感情、能力水平分列在第一、二、三位,远远超出相貌、住房、收入等其他备选项。

    2、物质社会下的精神追求、人生信仰、责任意识缺失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来沪金融青年的调查显示,16.3%的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51.4%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过好当前每一天,健康平安的生活。只有19%的人选择了“人生的意义就是做一些对人民和社会有益的事情”。 有的受访者提出:“青年人最希望对这个社会产生影响力、消除社会弊病,让大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但事实上,社会似乎并没有给青年人希望,而是将青年逼向自私、追求小我的境地,使青年越来越现实、势利、看重物质,不在乎精神追求,对未来迷茫。”在金钱和利益成为许多人衡量一个人价值标准的时代里,物质化的社会过程无疑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建设构成严峻挑战。但在强调青年的责任和价值观的同时,或许首先需要考量的是该如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让社会和民众价值中枢的构建同步跟上。

    (五)来沪金融青年与上海的融合

    1、上海对来沪金融青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对来沪金融青年选择留在上海工作的主要原因调查中,62.8%的人选择了“上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32.1%的人选择了“上海有发达的城市环境”,34.3%的人“在上海求学后留沪”,27.7%的人选择了“上海有开放的城市文化”。69.8%的人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直在上海工作。26.4%的人从其他城市跳槽来上海工作,3%的人离开上海到别处工作最终又回到上海。

    2、来沪金融青年融入上海态度积极。调查显示,在对上海、上海人、上海话的看法与情感方面,大部分来沪金融青年态度比较积极理性。11.4%的人表示非常喜欢上海,58.7%的人表示比较喜欢上海。相对外地人对上海人负面评价较多的情况,81.8%的来沪金融青年认为不应将人群打上地域烙印。在上海话方面,13.6%的来沪金融青年认为要想融入上海,就要学说上海话,自己已经会讲上海话。75%的来沪金融青年表示自己可以听懂上海话,其中37.5%的人想学说上海话,但目前还讲不来。关于在上海的发展,50.3%的人有着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并正为此努力着。56.8%的人认为自己和上海本地人没什么差别,自己靠努力打拼获得尊重和认可。34%的人认为自己已成为上海人的一员,自己的到来为上海这个城市注入了新的元素。

    3、包容、大度、开放的城市文化需要进一步塑造。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就是开放和包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也契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文环境要求。但要满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高标准,还应进一步开阔上海城市文化的眼界、气度和胸襟。对来沪金融青年调查显示,5%的人曾经有过被上海人歧视的经历,7%的人曾经在公共场合因为听不懂上海话闹过笑话,或给工作和交流带来不便。4.6%的人没有归属感,认为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自己只不过是个过客。如何在保留上海城市文化传统的同时,展示上海海纳百川的气度,减少来沪金融青年融入上海的障碍,提升来沪金融青年的归属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4、来沪金融青年呼唤更好的生存环境。有来沪金融青年在问卷中填写的下面这句话,似乎有些犀利,但也发人深省:“上海是政府的上海,不是年轻人的上海,上海发展的好坏跟个人无关,但高房价、高消费、低社保跟个人有关。”更有的来沪金融青年提出:“一直以来都很困惑,我们这一群体生活成本高、工作量大、升迁机会少、涨工资更是遥遥无期,靠什么坚持下去?靠什么一直认真、健康、乐观地生存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群体需要参与竞争,他们的生存压力更加险恶,势必更多地注重个体发展和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如何减轻来沪金融青年生存压力,让他们在上海安居乐业,关系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效推进。

    四、有关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扶持深化来沪金融青年向心力

在对上海吸引、服务与凝聚青年金融人才工作的调查中,49.5%的来沪金融青年认为“做得一般”,9.5%的来沪金融青年认为“做得很差”。在访谈中,约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联度不大或没什么关联。目前,上海在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与服务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起到了明显效果,但在中低端金融人才的服务凝聚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金融人才,中低端金融人才是高端金融人才诞生的摇篮和基地,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生存发展也需要政策扶持,只有将户籍制度、住房廉租、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随迁、税收优惠等方面举措同步跟上,才能将来沪金融青年安居乐业的基础打牢,才能提升来沪金融青年的城市融合度,才能提升来沪金融青年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契合度。

  • 情感补位提升来沪金融青年归属感

在访谈中,约30%的受访者谈到了需要加强对来沪金融青年的情感关怀,以提升来沪金融青年的归属感。有关部门可以设立来沪金融青年热线、来沪金融青年信箱,畅通与来沪金融青年的沟通渠道,倾听来沪金融青年的心声与诉求,并及时整理反馈,让“沪一代”们感到情有所依,才会心有所属。近期,有关金融行业员工非正常死亡的消息频频出现,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来沪金融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受到关注。可以设立来沪金融青年心理咨询室,开展员工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化解来沪金融青年心理健康隐患,帮他们舒缓压力,快乐轻松地工作和生活。可以尝试建立来沪金融青年幸福指数实时统计监测系统,以此作为上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晴雨表。

  • 平台搭建增强来沪金融青年融合度

来沪金融青年社交圈相对比较狭窄,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让他们人际交流和社会融入的机会相对缺乏,这也是来沪金融青年中“单身贵族”现象普遍存在的一个原因。在访谈中,约2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增加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目前,金融系统各单位大都有自己的文体活动,但相对比较分散,如果能整合共享金融系统内各类文体活动资源,专人负责,组织协调,通过MSN群组、微博、飞信等形式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就能扩大规模,提升效应,加强金融系统内青年的横向交流。此外,在来沪金融青年的社会融合方面,有些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可以通过采取在公共场合提倡普通话、肯定新上海人对上海城市建设的贡献度等措施,消除上海本土文化给来沪金融青年融入上海造成的藩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上海话帮带培训、上海文化推介等活动,促进来沪金融青年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

    五、金融系统团组织应发挥的作用和担当的角色

    (一)金融系统团组织需以“密切团青关系”为方向,更好发挥作用

    调查显示,31.8%的来沪金融青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有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时,通常是一个人承受。仅有1.6%的受访者表示遇到困难或压力时,会向所在单位及党团组织寻求帮助。当问及所在单位团组织在关心服务来沪金融青年方面做得如何时,32.9%的人认为“做得很好”、38.3%的人认为“做得一般”、4.3%的人认为“做得很差”,23.1%的人“没有感觉”。作为离来沪金融青年最近的一线组织——金融系统团组织,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来沪金融青年的特征和诉求,切实履行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努力创新介入方式和实现路径。金融系统有着广泛覆盖、富有活力的共青团组织网络体系,有着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团干部队伍,要形成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强调“组织存在”和“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扑下身子了解情况,动足脑子解决问题,顺应来沪金融青年特点,服务来沪金融青年发展,激发来沪金融青年活力,发挥来沪金融青年作用,让来沪金融青年在上海“因团生情”、“因团生根”。

    (二)当前形势下,金融系统团组织应担当好三个角色

    1、思想引领,做好来沪金融青年的领航员。针对来沪金融青年精神追求、人生信仰、责任意识缺失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现象,金融系统团组织要着力在思想引领上有新成效,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工作。要开展好形势政策教育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来沪金融青年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既看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又正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全面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分清主流和支流,增强推动社会前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创先争优的价值追求。要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党的后备军建设、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发挥来沪金融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2、育人荐才,做好来沪金融青年的铺路石。针对来沪金融青年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问题,金融系统团组织要把育人荐才工作作为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加强职业培训与规划,盘活来沪金融青年人才资源,促进来沪金融青年的成长发展。要结合创先争优、青年岗位建功活动的开展,为来沪金融青年发展进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团组织成为培养来沪金融青年成长成才的摇篮。要做好“推优入党”,“选苗育苗”等工作,坚持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服务凝聚人才,让来沪金融青年不仅闯得出,还要留得住,为来沪金融青年脱颖而出搭建更多舞台,使来沪金融青年在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服务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成长的双赢。

    3、排忧解难,做好来沪金融青年的贴心人。来沪金融青年身处异乡,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金融系统团组织要通过团建工作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做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切实为党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要针对来沪金融青年自身特点,做好情感关怀,对来沪金融青年多一份体贴和关爱。要深入来沪金融青年,以真诚的态度争取信任,以真情的帮助赢得认同,以真挚的互动深化情谊,使团组织真正成为来沪金融青年的贴心人,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来沪金融青年中的凝心聚力作用。要了解和协助解决来沪金融青年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融入上海,提升归属感。要通过组织社团活动、青年聚会等扩大来沪金融青年社交圈,丰富他们业余生活。要通过体育和文艺活动,帮助来沪金融青年注重健康、舒缓压力。要当好“老娘舅”,关心来沪金融青年的情感问题和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让他们安心工作,快乐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