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湾镇白族(南京人)的历史渊源和风俗文化

 岁月深情 2017-08-01

谢显胜

(一)大湾镇白族(南京人)的历史渊源:

大湾镇白族(南京人)原是汉人,1381年(洪武十四年)白族(南京人)的祖先响应明太祖朱元璋的号召,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在南京应天府二字街杨柳巷调北征南誓师出发到西南,调北征南胜利后,就留在西南屯军。1402年受“壬午”惨案株连,白族(南京人)逃逸在今云南省昭通的会泽、巧家等县隐避了约四、五年,又明成祖朱棣下令追捕甚急进退维谷间,在今贵阳市中曹司碰上了因被株连“壬午”惨案,逃离南京,扈寻建文帝而陷匿在養龙场(今贵州息烽县底寨乡養龙司)的四百六十三户臣民,大家群居一处,于1407年(民永乐五年)正月,在今贵州息烽九庄区鹿窝乡西望山毘卢寺前大石包下结盟聚议生存措施,与当地土著“龙(侬)家”交往、联宗认族,统称“龙家” ,把三、四十个姓氏合为赵、谢二姓(赵、谢二姓为明姓,自己的真姓内部保留,称暗姓),除婚媾外,凡里居、姓氏、制度、衣服、语言、礼律以及器用等等文化习俗,都互相渗透,依为腹心。经济方面,在共同发展农业生产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与“龙(侬)家”凝成了水乳交融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后因难以支撑当地民族自扰和官军剿抚的不断蹂躏,而计议由水东(今鸭池河以东)有计划地陆续徙入战乱较轻的水西(今鸭池河以西)地区。当时以征南将士后裔人数较少,不易引人注意而仍以“龙家”身份先遣出面接洽,当地土司安排在“阿武”长官司(今贵州省大方六龙)的地盘上领照垦植,因而被夷语意译为“阿武铺”(夷语是“阿武长官司的人”,男人为“铺”、女人为“木”)。刚渡过陆广河,正爬“化则坡”(今黔西县素朴区朴厚公社花冲坡),由于人数较多,引起当地土司的猜疑,举士兵阻拦:要入境,必先改言易俗,听其约束。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下去,委屈求全,改言易俗(妇女脱簪改带,换掉“龙”装。当即忿然名其地为“丢簪坡”),才得散居各地,请照开垦,耕种交租。土司将其名为“阿则铺”(意思是“在化则坡办入户手续的人”)。总之,不管阿武铺、阿则铺都是指的“龙家”,也就是我们沦落滇黔的这些“南京人”。 1568年(隆庆二年)五月,先是广西泗城州侬夷黄豹、黄豸等占领贵州程番府(今贵阳到惠水)及麻啥(今麻江县)、大华(今惠水县大华乡)等司后,四处劫掠。明廷派官军进剿,并禁令“有与侬(龙)联姻者,以重罪论”之后,白族(南京人)开始侬与侬婚,甚而同姓联姻(明姓同暗姓不同,可婚;如暗姓同,就是明姓不同也并不能婚),这是白族(南京人)在婚姻关系上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区别。1620年(天启二年),四川的古蔺遍地叛乱,贵州的水西和威宁又在野马川合失暴动,白族(南京人)在当地族戚的绝大部分和当地群众被叛民用烟火熏死在野马川南冲洞、朱昌洞、和头步桥洞。官军前来剿捕,尚存的白族(南京人)就出示祖遗文物(印、笏、冠、带等),泣诉先籍“南京”,名“龙”实汉,外族侵略,就说“我们是‘龙家’,语言、衣服、礼俗可证”,而乃度难关。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1665年(康熙四年)剿水西安坤,炮轰野马川,变礼易俗的“南京人”后裔惨亡几尽。到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清,在云南称帝,占据了几乎半个中国,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败死。此次叛乱,白族(南京人)的祖先被杀的较多。叛乱结束后,白族(南京人)幸存者在威宁赫章镇中营守的洞中和山岗、溪壑、道路收拾死者遗骸,在七星关垒成“万人坟”,此遗迹至今尚在。在后来,西南各地,输入大量汉人,认为白族(南京人)是龙家子、侬家子,对白族(南京人)倍加歧视。直到康熙初,像我们这种类型的族称叫“南京人”,其中涵意就暗藏着褒义(大邦之民,忠臣良将之后)、贬义(龙家子、侬家子)这么两重性。1950年登记我们为“南京族”。1981年民族识别,不能增加新的民族单位。后来我们就和云南大理等地原明初调北征南留滇,后来融入白族的将士后裔那样,按国家的意旨认同“白族”。

(二)大湾镇白族(南京人)的风俗习惯

大湾镇白族(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从1381年(洪武十四年)南京人的祖先响应明太祖朱元璋的号召,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在南京应天府二字街杨柳巷调北征南誓师出发算起,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着鲜明的群体性、固定性、完整性和传统性,同贵州安顺天龙屯堡的南京人(现在称屯堡人)的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六百多年来,它对巩固大湾镇白族(南京人)的团结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节日  

大湾镇白族(南京人)信仰多,传统的庆贺祭奠,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农历正月至腊月都有活动。

正月,新春佳节大年初一早上,一家人酣睡,不允许人叫“起”,因南京人都相信大年初一早上叫“起”,蚊虫跳蚤就会跟着起来,新的一年会打搅一家人不得安宁。大年初一早餐,一家人不得吃油,只能吃汤圆或其他素食,更不能杀生。吃完早餐,一家之主便会到邻里互相走动拜年,关系好的,关系更拉近一层;关系有点僵的,缓和关系。而小孩子和年轻人们,吃完早餐后,便呼朋引伴,相约到郊外游春。小孩子们是去凑热闹,年轻人们则趁此机会找对象。大年初二到十四,一家之主便会商量派孩子背猪头,腊肉去外公外婆、舅舅家拜年。猪头背给外公外婆,腊肉背给舅舅。大年初三早上,孩子们都要赶早起,不早起的也要被父母早早叫起,然后一家之主在堂屋神龛上点上香、蜡,孩子们跪在神龛下烧钱纸敬神,完毕,一家之主将摆供在神龛上的糯米粑,水果向跪在神龛下磕头的孩子们丢去,孩子们于是在神龛前哄抢,抢得越热闹,预示着新的一年田地收成越好,收入越多。大年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喝甜酒元宵,各家各户挂红灯,寓意一年红红火火。

二月二,龙头节,全家老小都要理发,寓意一年到头都生龙活虎,龙马精神。二月十九日是观音会,妇女要带上香、钱纸上庙,烧香烧纸免灾免难。

   三月传统清明节祭祖上坟,家族们相邀在一起挂纸(又称挂青),带上香、蜡、鞭炮、酒、刀头肉、米饭、挂坟纸一起出发,先挂家族里最老的祖坟,然后再各自挂自家的祖坟,有条不紊地进行。午餐在最老的祖坟边打平火吃各自带去的东西,晚餐则相邀到家族的哪一家团聚。

    四月初八开秧门,大忙季节来临,各家各户耙田准备插秧。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门上神龛上挂菖蒲、艾叶,吃棕子,吃用大蒜白糖煮的荷包蛋,在房前屋后洒雄黄酒,驱魔避邪,纪念屈原。除妇女带走不动的小孩在家做饭,老人们带上一家男丁,脚上脸上手上搽雄黄酒上山采草药,以备一年之用。家里的神龛上要供狼尾蕨,家里炒的菜做的饭全部用狼尾蕨覆盖(此风俗习惯来源于白族(南京人)先祖    1381年(洪武十四年)响应明太祖朱元璋的号召,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在南京应天府二字街杨柳巷调北征南誓师出发到西南,12月抵湘,分兵东西两路进军,郭英、胡海洋等领兵5万为西路军,由四川永宁进军威宁;付友德带领白族(南京人)先祖们组成的大军由湖广渡辰江入黔进攻曲靖为东路军,约在白石江会师。当时年尽,遂屯兵黑羊菁(今贵州贵阳)下过年,因在外行军打仗,没有神龛,遂教军士採集狼尾蕨,编成神龛,以供奉祖先,三军轰动,士气大振。过年后,立即挥军前进,收服了普安、普定。自此,“蕨龛”的故事在南京人后裔中世代相传 ,此风俗习惯从此流传下来)。

六月初六是土地菩萨诞辰,每家领小孩到土地庙烧香烧纸。

七月,初七乞巧节,青年男女相邀到桂花树下听牛郎织女讲悄悄话,其实是给青年男女找对象提供时间和场所,现在叫中国的情人节。七月半南京人过的是7月13,是隆重祭祖节,要迎去世的“老祖宗”回来过节,家家在堂屋里祖宗牌位前烧香点蜡,晚饭后组织一家老小在院坝内给老祖宗烧钱纸,边烧边喊“老祖宗领钱了”。

  八月,十五是中秋团圆节,全家团圆,用月饼、瓜子、水果、葵花供拜月亮婆婆,烧香点蜡;小孩子用瓜制成瓜灯,互相比赛,看谁的瓜灯最漂亮;各家各户种的瓜供调皮的小孩来“偷”去做瓜灯,被偷的人家不能骂,越偷得多越好,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瓜果遍野。神龛上要供救军粮糯米果(现称红刺母、火棘),用来纪念已逝先祖调北征南时的丰功伟绩(此风俗来源于1388年<明洪武21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伦发叛攻定边,我白族<南京人>奉调,领兵三万赶赴云南昆明,配合沐英部追剿。六月二十八日领兵深入,受敌重围,粮尽援绝。七月初五日清早,官军採摘糯米果作为军粮充饥,遂恢复体力,奋勇突围,敌军溃退。第二天,援军赶来,粮秣继到,随即挥军冲渡泸水,追剿残敌。自此,白族<南京人>后裔遂将糯米果<现称红刺母、火棘>称为救军粮,并世代相传,并在每年的中秋节将救军粮糯米果供在神龛上)。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敬老节,青年人要为老年人做新衣服,喝米酒、桂花酒。小孩子们和青年男女们则相约爬山登高,小孩子是去玩耍,青年男女们则借此机会找对相。

十月,初一是传说是牛王诞辰,打糯米粑粑。喂牛的人家这天不让牛劳动,还要拿糯米粑粑挂在牛角上,并用糯米粑粑喂牛。还要牵牛到河边喝水,让牛看见自己牛角上的糯米粑粑,表示对牛一年辛劳的感谢。

十一月,过冬至,青年人打狗肉牙祭。传说冬至这天吃狗肉,整个冬天不感冒。

十二月,初八蒸豆豉可经久不坏,味道鲜美,女孩要穿耳朵眼。十五日后要择日用新砍竹子竹叶打扫房子里的灰尘和伙房、炕屋里面的扬尘,称“打扬尘”,一定要在春节前搞清楚,否则“一年不打尘,十年理不清”。二十三送灶神上天,用一切好吃的供奉,希望灶神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多为自己一家美言几句。在这个月里,每家还要打糯米面、做糯米粑粑、炕腊肉、做香肠血豆腐、办年货、杀年猪,准备过春节。二十九日夜里,本年内有老人去世的人家,还要到老人的坟边守一夜,亲朋好友都要带上鞭炮、钱纸和两瓶酒,到老人的坟边守夜,称“守新坟”( 此风俗习惯来源于白族(南京人)先祖调北征南到西南屯兵,再也回不到老家南京,来到西南后举目无亲,老人去世后,非常想念,怕老人孤独,又怕老人的坟墓被盗,于是相邀到老人坟边守夜,也寄托对老人的思念,此风俗习惯从此流传下来)。三十日除夕那天,南京人要上山采松针回家,除夕夜用松针在堂屋神龛下的地板上铺成桌子形状,将年夜菜全部摆在松针上。吃饭前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杀鸡宰鱼,贴春联、贴门神,将糯米粑,水果等摆在神龛上,然后请神。请神的人手拿松针到家旁的大路口,人朝前走,松针一根一根往后丢,一直丢到家门堂屋神龛下。神请到后,开始敬神。敬神的人一般是一家之长,敬神的人在堂屋神龛上点上香、蜡,摆上鸡头、鱼头、刀头肉、酒、饭,先奠酒,然后用筷子夹饭菜祭奠,奠酒三次,夹饭菜祭奠三次后,烧钱纸。烧钱纸的同时在屋外放鞭炮。敬神完后,全家人开始吃饭,除年老的老人年幼的小孩外,全家人都蹲在用松针铺成的饭桌旁就餐(此风俗习惯来源于白族(南京人)先祖调北征南到西南屯兵时,行军打战,常在丛林中吃饭。丛林中野猴甚多,常来偷食,先祖们为防猴子偷食,便将松针铺在地上,将食品摆在松针上,人坐在松针上吃。此状被野猴窥见,人走后,野猴便学人样,坐在松针上吃,结果屁股被松针刺伤,从此后再不敢来偷食。此风俗习惯从此流传下来)。就餐时,必须先吃青菜,寓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餐时,不许泡汤吃饭,因白族(南京人)都相信,除夕泡汤吃饭,新的一年出门会经常遇见大雨淋头。就餐完毕,一家之长在堂屋神龛上点上香、蜡,呼唤儿孙前来堂屋神龛烧纸磕头,然后发压岁钱。爷爷奶奶还要单独给未满七岁的小孙儿孙女拴红头绳,红头绳上拴着压岁钱和刚吃完的鸡翅膀上的鸡锁骨,寓意将孩子拴在家里锁在屋里,一年到头平平安安,不出意外。就餐完毕,全家人要沐浴更新衣,并将换下的旧衣洗干净晾晒,寓意新的一年重新开始。沐浴更新衣完毕,全家人便坐在一起守夜。到夜间零点来临之前,一家之长在堂屋神龛上点上香、蜡,到新年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和孩子们在门外院坝燃放鞭炮,烟花,在欢庆的鞭炮声中和五彩缤纷的烟花里除旧迎新;家庭主妇们则忙着到水井边去挑新水(现在用壶在水管边接新水),寓意新的一年“财源如水滚滚来”。

2、婚嫁

过去,白族(南京人)议亲提婚早,男子在10-15岁就要讲媳妇,有的还订“娃娃亲”,许多还时新“网兜亲”,“亲上加亲”。近年来国家“婚姻法”杜绝近亲结婚,南京人议亲才改变。首先是提亲,双方同意后就问八字,八字合,不相冲后经女方同意就找媒人提酒上门提亲,女方父母同意的请媒人在家吃饭,不同意的则将媒人拒之门外。媒人上门三次,女方家同意后,未结婚的每一年正月初二男方要到女方家拜年。等双方认为年龄到了,男方家准备礼品到女方家成家的每一个家族成员家里送礼品,叫认亲。家族成员则轮流请男方家送礼的亲人到家里吃饭,表示认下了这门亲。到第二年,男方家就择日将喜期及财礼请媒送到女家,叫“报日子”,女家知晓就准备嫁妆按日子进行。到日子,男家用轿子(现在用车)由押礼先生、媒人等组成一支队伍一起到女家,叫接亲。女家当天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当夜,女方的闺蜜陪伴女方一起唱哭嫁歌《阳雀鸣》等。第二天卯时女方由哥哥或弟弟背上轿或车,男方向背的人打发钱。然后女方的家族里的一个叔叔(称叔丈人),两个弟弟(称舅子),一个嫂嫂(称送亲婆),一个妹妹(称伴娘)陪同女方到男方家,叫“送亲”。到男方家,由司礼先生设祭桌,主持下轿或车,到神龛拜见列祖列宗。此时男方的表哥表弟(舅舅家或姑妈家姨妈家的)要来挂红并说挂红词,如“一挂天长地久,二挂地久天长,三挂荣华富贵,四挂儿孙满堂”等,当日大宴宾客。吃完晚饭女方一个叔叔,两个弟弟告别南方的亲朋好友回家,一个嫂嫂,一个妹妹留下来陪伴女方。晚上和男方一辈的年轻人闹新房。第二天吃完中午饭后,女方的嫂嫂,妹妹回女方家,嫂嫂负责向女方的父母回命,诉说女方在男方家的一些情况。第三天“回门”,男方和女方带着礼品回娘家。结婚后的那一年正月,新婚夫妇要带上礼品到后家(女方娘家)的每一个家族成员家里拜年,每一个家族成员则轮流请新婚夫妻两到家里吃饭,还要打发压岁钱。等生孩子后,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娘家报喜,去的人抱公鸡去生的就是生儿子,报母鸡去生的就是女儿,并将办满月酒的日子告诉女方娘家。办满月酒的那天,女方娘家邀约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家庭主妇带上一升米,12个红鸡蛋,婴儿用的背衫、帽子、被子、袜子、鞋子等,去吃“满月酒”。

3、丧葬

    白族(南京人)丧葬遵循古制。老人们临终时,移至堂屋坐于椅上,双脚踩碗。断气后剃发沐浴穿老衣、老鞋。请道士开路,此时,整个家族、街坊、邻居都来帮忙,称“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亲人在灵前烧三斤六两“到头纸”,用门板停尸在堂屋中,要封神堂,诸神回避。门口交贴白纸条,做望山乾,设灵牌、灵堂,死者灵位前摆米一升备插香蜡用。入殓后,在棺木下点七星常明灯(用菜油)。向亲友报丧,晚上请道士先生开堂念经超度,孝子绕棺,在堂屋大门上贴“正当大事”或“当大事”。治丧期间,每到晚上念经超度结束,孝子要守灵守丧,还要设孝堂唱孝歌,通宵达旦。出殡由道士先生定日子,出殡的头一天称“开悼”。“开悼”当天,死者的舅子家、死者儿媳的后家、死者出嫁的女儿家、死者的姐姐妹妹家等还要买猪羊请萨拉写祭文上祭,孝子要发孝帕,腰间要系上麻线; 还要请人手拿马铃铛在灵堂前“跳脚”(白族(南京人)的祖先调北征南时传下来的傩戏,与安顺天龙屯堡南京人的“地戏”非常相似);“开悼”当天零时,各上祭的亲戚在灵堂读祭文,悼念死者,读完后杀上祭的人买来的猪羊,称“牲祭”。读完祭文后,孝子请至亲的几个人上山到看好的墓地挖葬坑称“打井”。出殡那天,孝子在前面引路,亲朋好友抬棺送丧,一路上要洒钱纸,称“丢买路钱”。下葬时,孝子要先打开棺材,看死者最后一面再盖棺,然后用孝衣后衣襟背一把土洒在棺材上,叫“背土掩棺”, “背土掩棺”后,亲朋好友才开始在棺材上填土。下葬完毕, 孝子还要背着道士先生写的地契,在坟墓前转三圈,其他人跟在后面用锄头挖地,边挖边喊“买地卖地,催龙谱气”等,称为“买地”,还要杀羊“拿地契”。三天后到坟上添土,称“圆坟”。圆坟后请道士先生看日子“回舍”,“回舍”那天死者的家人把家里打扫干净并在地板上洒上灰,在所有的门上插上荆棘、青苔,晚上死者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聚集在门前院坝守夜,其意为把住舍让给死者回家来看看。第二天,死者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打开房门,查看房里地板上洒的灰上有什么痕迹,再根据痕迹请道士先生问吉凶。百日后除麻,称满百日。二年半后除孝,称除服了孝。一切程序办的严肃认真,既告慰死者在天之灵,也求得生者心里安宁。

(三)大湾镇白族(南京人)的禁忌

白族(南京人)讲究禁忌,信风水。

立房建屋讲究风水走向,建房时柱头落脚宜单不宜双,台阶数正房亦如此。地基要步步高,忌“牛吃水”步步低。正房要高于左右厢房,不能“客欺主”。左厢房高于右厢房,不能低于右厢房,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头望”。厢房宜在正房前,不能居于后,俗称鬼推磨。天井应为正方形(一棵印)或横长方形(马槽形),忌作长方形(棺材形);朝门与堂屋门忌正对(一条枪);外壁山墙不能开门,特别是右边(白虎张口);大门不宜接近邻居屋顶(人字煞),屋前街道及田埂不能直对朝门(射箭)或交叉于朝门前(人字煞)等。

老人去世,入殓时棺材内不准放金属类的东西。看坟地时讲究“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就是坟要前有案山、向山、左右有护山,后有靠山),讲究坟前必须有一片开阔的平地(称“明堂”),讲究有河水绕坟而过(称“护城河”),形成砂环水绕、藏风聚气。下葬时讲究风水走向,要求必须用罗盘立向,立向必须和去世老人八字相合,立向时讲究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立向时还讲究地盘正针专主阴阳、人盘中针专主天星、天盘缝针专主五行

日常生活中讲究回避一切不吉利的话,做生意的忌“泡汤”;赶场日忌来人隔门坎说话;早晨忌说鬼、兔、蛇,忌出门遇到挑空桶去挑水的人;遇见接亲队伍要躲开,不要直迎上去;自己在别人家里听到遇到伤心事要忍着,不允许在别人家里随便哭眼抹泪;正月间不理发,理发会伤舅舅家;女人生孩子称“坐月子”,在“坐月子”期间,不允许随便走左邻右舍家,如果走进左邻右舍家里,必须为左邻右舍放鞭炮,叫做“冲喜”;老人去世戴孝期间不允许戴孝帕走进别人家里;老人去世百日内不得理发刮胡子等。推算小儿生辰八字有“关煞”,就要拜保爷(干爹干妈)。如犯“将军箭”的要在十字路口立指路牌。小孩晚上喜哭闹,就用“夜哭方”张贴在街道、十字路口,上面写道:“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谁到大天亮”或“天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过,睡到日出”等。

目前,白族(南京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忌禁有的还在流传,有的则早已遗失,到现在已无人知晓,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改变,白族(南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的结果。(朝佐公十世孙谢显胜撰,历史资料引用谢实灵等1962年所编的《谢氏家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