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旱颜”敦煌

 昵称13390081 2014-04-02

“旱颜”敦煌


古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由于天然资源被过度开发、植被退化及湿地萎缩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一些像定西一样原本就是移民村的地方,不得不面临着再次移民。敦煌市政府曾在一份材料上疾呼:“如不尽快解决,敦煌将面临沙进人退,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国。”


早在1999年,敦煌著名景区月牙泉就已经出现干涸危机。2001年,敦煌市不得不征地300多亩,在月牙泉附近修建了两座渗水池,每年从党河水库引600多万立方米水,对月牙泉进行渗灌补水,以维持水位。

由于风沙严重,一名戴着口罩、墨镜的妇女还用了一块纱巾将自己罩起来。在这里,如果不是这样的全副武装,“灰头土脸”将很快展现它的原本意义。

敦煌郊区,一场沙尘暴从戈壁滩上刮起,四个行人向四个不同的方向走去,看上去像迷了路。


大片的荒漠中,骆驼刺是唯一可见的植物。研究发现,骆驼刺的存在与生长对于维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此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


离开敦煌市不远,就是大片的荒漠,维护公路的工人在难得的一棵沙枣树下遮阳。


地表水相继断流,地下水超量开采,与水资源短缺相伴相生的是敦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到目前,敦煌全市天然林仅存130多万亩,与50年代相比,减少40%;胡杨林仅存14万亩,减少67%;由于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大量的胡杨死去,工人们把它运出来后会加工成艺术品销售出去。


用来抵御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人工防护林,几乎是这座城市的命脉。


疏勒河难得一见的有水段,一个男人坐在深度不足以没膝的河水里洗澡。疏勒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历史上一直是甘肃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荒漠化造成大片的无人区,只能偶尔见到几个修建通信设施的野外作业人员。


充当电线杆的木材、石材等工程材料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戈壁滩,死亡已久的牲畜。


缺水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成年人大批外出打工谋生,孩子们则努力向外考学。图为一位留守妇女从残破的古老城墙边经过。


一块“定西移民欢迎您”的牌子竖立在马路中间,两旁写着“联村联户为富为民,固本强基造福群众”的对联,多少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这里一派农业繁荣的景象。定西曾是一个移民村,而如今因为干旱的原因,它面临着再次移民。


敦煌市郊外10多公里外的墩湾村,学校当年的校车牌似乎还很新,而村里俱乐部大门的铁锁都已经生锈。


墩湾村的小学已经外迁,只有几个老人,还住在腾空后的教室里,守着操场西侧的那口枯井。


定西村八组,村民只能自己开着拖拉机到3公里外去拉水。


因干旱无法生存,许多村民不得不面临再次举家外移,重建住房。


在同样缺水的转渠口镇,一个正在地里刨土的中年人,记者问:“你一年这样种地能收入多少钱?”他摇摇头“没钱,刚够吃。”“那折成钱呢?估摸着有多少?”他低头想了想,然后伸出两根黑黑的手指:“两千块吧。”


由于干旱对于农业的直接影响,大批年轻人搬去了城里。对他们来说,即使是打工,收入也会好于种地。


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用47个亿来保护敦煌生态的水利项目,相关的工程已经启动。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此项目将采取“党河干流水系节水+疏勒河干流灌区节水及双塔水库生态泄水+引哈济党调水”方案。然而,47亿能拯救敦煌绿洲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